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月榴花照眼紅 江浙滬篆刻邀請展側記

潘敏鐘 篆刻

釋文:鳥鳴山更幽

“五月榴花照眼紅”,5月的最後一天,南京現代美術館迎來了一個紅紅火火的藝術大展——“江流有聲·江浙滬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請展”。

金丹 篆刻

釋文:往來于廣陵金陵之間

文人篆刻流派興起主要就源於江蘇、浙江和安徽,大家林立,到了晚清民國,經濟文化重鎮的上海包容了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為骨幹力量的海派藝術大軍,其中海派篆刻曾經風光無限,近現代篆刻史上許多傑出篆刻家就是在上海成長壯大的,雖說由於種種原因,近20年海派書畫漸趨疲軟,唯獨海派篆刻依然“鶴頂”飄紅,工秀一路的、鳥蟲篆一路的,上海篆刻的實力照舊強大,再借助高式熊、韓天衡、劉一聞、童衍方、徐正濂、孫慰祖、徐慶華等篆刻大咖搖旗呐喊,上海印人的榮譽感、自信度滿滿的。

高申傑 篆刻 釋文:悟石印信

明清兩代江蘇篆刻可是持續走紅,蘇州、南京、揚州等地湧現眾多各懷絕技的篆刻名士,印譜編輯收藏最早也在江蘇大規模流行。 1980之後,江蘇篆刻又一次復興光大,老一代篆刻家澤慧後進,培育了一茬又一茬年輕篆刻學子,中國書協80年代末把首屆全國篆刻藝術展放在南京搞,南藝又招收篆刻俊彥,再次點燃了江蘇篆刻界的熱情,篆刻人才層出不窮。

李路平 篆刻

釋文:雲林山館

宋元文人篆刻發祥地,擁有西泠印社的浙江最值得驕傲的是清朝出過篆刻風流的“西泠八家”,“西泠八家”的價值不僅僅是開創了一種切刀法的流派面目,而且在邊款的文學創造方面堪稱奇妙。

晚清創辦了西泠印社,西泠印社便成了全國印人朝拜的聖地,而如今,浙江書協、中國美院更為浙江印壇輸送了優質的篆刻生力軍,印事活動頻繁。

柳曉康 篆刻

釋文:金刀帶雨剪黃芽

“江流有聲”,假如這次江浙滬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的篆刻家年齡不是限制在60年代生人,而是集聚老中青三代之優勝氣象,那麼篆刻長三角的篆刻力量完全可以擎托起全國篆刻的大半壁江山,哪怕是寫意一路的篆刻創作,大印或小印一路的篆刻創作,江浙滬都有接盤高手,就算是現代派篆刻創作,類似黃文斌、魯大東等怪傑隱藏很深……至於篆刻的全面性如韓天衡、祝遂之、來一石更是全國稀有了,論肖像印創作則數張耕源不遺餘力地呼籲,鳥蟲篆則有徐谷甫、蔣瑾琦,甲骨文則有劉江、蘇金海、林爾,篆刻理論則有黃惇、孫慰祖、辛塵……不勝枚舉。

江河交匯,水落石出。 篆刻長三角地帶的江浙滬氣味相投、習性相近、視野相闊,整體的篆刻氛圍是全國最優良的,連篆刻欣賞觀眾也是最內行的。 這個地帶的篆刻活動沒有理由做得不好,否則就可能愧對古今篆刻先賢,“江流有聲”正是篆刻藝術運刀刻石的動聽之聲,何其美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