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三年用戶突破1億,in是如何在社交領域“殺出一條血路”的?

三年將用戶量做到1橫亙, 後有無數社交類應用在追, 此時的用戶總數突破1億的分量就比較足了, 而且, in的這一億用戶品質還比較高, 這就更加難能可貴。 當初來往、易信都曾有過將用戶量做到1億的成績, 並且易信將用戶量做到1億隻花了11個月, 遠比in花的時間短,

可最終易信、來往都沒能成事兒, in與來往、易信的區別在於用戶品質不同。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交領域, in是如何“殺出一條血路”的呢?

一、精准定位

儘管行銷界暢銷書《定位》的作者傑克·特勞特, 已於6月5日去世, 但其留下的《定位》理論卻依然在行銷界乃至整個科技界盛行, 沒有良好的定位, 如何能夠在眾多友商們競爭呢。 而in的成功之道, 也離不開其精准定位。

用戶群體定位:女性和年輕人

產品定位:Camera Social。 in最初的稱呼是圖片社交平臺, 但現在的in遠遠不止圖片介質了, 平臺上已經有完善的短視頻以及直播功能, 視頻介質被完美地融入in平臺上, 現在的in更像是一個Camera Social平臺。 無論是最初的貼紙、美顏、濾鏡、標籤等功能, 還是現在的AR相機、短視頻、直播以及最新上線的多人視頻(臉趴)功能,

都是以相機為基礎核心。

屬性定位:社交+工具in的屬性定位既包含工具的功能, 同樣還有社交做內容沉澱, 使用者所製造的內容是在in的APP自帶社交屬性。

傑克·特勞特已逝, 但定位理論永不過時, 資訊超載、競爭超載的階段, in的三重定位讓其在眾多社交應用裡脫穎而出, 成為年輕人的必備應用之一。

二、快速反覆運算能力

2016年最火的應用是網路直播, 據不完全統計, 網路直播最熱的時候, 市場上超過300家網路直播平臺。 按道理說, 作為圖片社交應用平臺, 就應該專注於圖片介質, 但顯然視頻介質依然是當前移動互聯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016年8月5日, in宣佈上線直播功能, 直播內容則是以美妝、穿搭內容為主,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借直播的特點, 同時又不分散平臺的影響力。 根據in APP的直播榜單顯示, 熱度周榜的NO.1是名為“吖。 ”ID的用戶, 熱度高達110.4萬, 直播已經成為in當中重要的組成介質。

2017年WWDC大會上, 蘋果宣佈進軍AR市場, 推出AR開發平臺ARKit。 與蘋果在AR上的嗅覺相比, 中國市場對AR的反應則要快的多。 2017年1月初, in基於圖片介質推出了AR相機功能, 相比較普通拍照類應用的動態貼紙、動態濾鏡等粗淺功能, in的AR相機則運用了人臉識別技術和動態跟蹤技術, 讓使用者在曬照片的時候更帶感。

in三周年慶典上, 其公開宣佈了多人興趣視頻聊天“臉趴”功能, 可以實現多人同框聊天。 具體的展現形式是以“話題”的方式, 五人以內的小組進行視頻聊天, 美顏、彈幕、貼紙等工具一應具備。

從圖片社交平臺到包含短視頻、網路直播、多人視頻等的多元化Camera Social平臺,in的反覆運算能力非常快,而這種快速反覆運算能力既能讓in快速跟上移動互聯網變化的變化,同時也能讓其本身的社交沉澱基礎更為牢靠。

三、線上線下聯動

馬雲在2017阿裡巴巴投資者日大會上提到稱,新零售就是線上與線下皆大歡喜,連電商都開始與線下結合了。in的發展軌跡裡,同樣跟線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記得2015年in一周年的活動上,現場就見到不少in的普通用戶參與。最近三周年慶的“66小時奇妙樂園”慶典上,66小時共接待了線下10000多名用戶參加,系國內社交平臺裡面吸引線下用戶參與人數最多的平臺,受該活動的影響,in APP裡“三周年,有趣的人都在in”話題動態產生的內容多達98833條。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in積累了大量忠實用戶。

為了讓用戶實現拍照、修圖、列印為一體的拍照體驗,in 2016年線上下推出了redbox移動智慧終端機,目前已在全國四十多個城市進行推廣佈局,覆蓋率超6000台,照片列印量超4000多萬張,預計redbox移動智慧終端機的覆蓋量2017年將達到10000台。對於in平臺上的用戶來說,最根本的介質就是圖片,而redbox移動智慧終端機則滿足了使用者線上下對圖片列印的需求,兩者的高度重合讓用戶對in的留存率更高。

四、“克制”地商業化

in在商業化層面,就非常“克制”。作為一個使用者量破億的社交網路平臺,in並沒有犧牲自己的大未來,只顧眼前利益,毫無節制地商業化。

in母公司九言科技發佈的2016年財報顯示,2016全年實現收入3726萬元,同比增長了5459.74%,2017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過400%。其營收主要有三個方面:品牌商廣告收入占比52.50%,使用者增值服務收入占比41.25%,智慧化終端收入占比4.75%。

儘管都是以廣告為營收點,但in的廣告營收跟互聯網公司有三點不同:

第一,in是品牌廣告的模式,而不是點擊付費模式。互聯網公司慣用的是平臺搭建好模子,然後後臺搭建好廣告後臺,再讓銷售拉來甲方直接程式化購買即可,至於廣告主則是千奇百怪,只要給錢就行。in合作方包括歐萊雅、雅詩蘭黛、蘭芝、Michael Kors、阿瑪尼等知名品牌。在對廣告主的篩選上,in會篩選出與平臺氣質契合的企業,而不是隨意任何企業的廣告都往上上。

第二,in是沉浸式的社交廣告。in APP的資料顯示,“阿瑪尼美妝”品牌話題的參與人數達82798人次,“美寶蓮紐約”品牌話題的參與人數達258049人次,“Coach蔻馳”的關注量達19277人,話題動態達77994。in與品牌商的合作,更像是一種沉浸式的社交廣告,非單純意義上的展示廣告,in上的廣告是有使用者參與的和話題聚合的。

第三,與平臺氣質契合最重要,用戶體驗為王。in APP針對廣告主推出了“福利社”功能,用戶可免費申請各類品牌商的新品。in APP的資料顯示,“美寶蓮V-Face小臉修容棒/粉”的申請人數達16107人次,圖片內容達41526張,內容流覽量達6195627人次。從福利社的參與情況來看,使用者非常活躍,一方面是因為平臺上的女性用戶較多,對美妝、穿搭等本身就很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試用品本身的品質比較優質,並非三教九流的牌子都能上,這些廣告內容與in的氣質比較契合,用戶體驗與廣告主的地位是對等的。

基於用戶的商業化方面,像貼紙、美顏、濾鏡、標籤、AR相機等功能,所有用戶都是可以免費使用的,並非像其他的社交平臺一樣,對特殊功能收費。在in平臺上,所有用戶都是平等的。in的增值服務來自於線上列印照片,截至目前照片的列印量超過4000萬張,這個需求也是基於用戶自身出發,並不會讓用戶有“騷擾”感。

總體來說,in在商業化方面還是非常克制的,這大抵跟in CEO清水姐姐本身有關,所謂“80%的企業文化由創始人決定”,清水姐姐曾在in 2015年的周年慶上提到稱,“想讓in成為最好的公益傳播平臺”,一個有良好公益心的人,斷然不會讓平臺變成無價值觀的賺錢利器。

用戶量破億之後,in本身的想像空間還是蠻大的,而且它還沒有經過過度商業化的污染,無論是發展前景,還是未來商業化的能力,都值得期待。

隨著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反超美國的互聯網公司,走出一條更符合中國特色的模式,像in的對標物件是Instagram,但現在的in已經比Instagram要接地氣的多,無論是極具女性用戶喜愛的濾紙功能,還是AR相機、線上照片列印等,in都要比Instagram強大。

所以說,夢想還是要有的,社交變數那麼少,in不也崛起了麼。

美顏、彈幕、貼紙等工具一應具備。

從圖片社交平臺到包含短視頻、網路直播、多人視頻等的多元化Camera Social平臺,in的反覆運算能力非常快,而這種快速反覆運算能力既能讓in快速跟上移動互聯網變化的變化,同時也能讓其本身的社交沉澱基礎更為牢靠。

三、線上線下聯動

馬雲在2017阿裡巴巴投資者日大會上提到稱,新零售就是線上與線下皆大歡喜,連電商都開始與線下結合了。in的發展軌跡裡,同樣跟線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記得2015年in一周年的活動上,現場就見到不少in的普通用戶參與。最近三周年慶的“66小時奇妙樂園”慶典上,66小時共接待了線下10000多名用戶參加,系國內社交平臺裡面吸引線下用戶參與人數最多的平臺,受該活動的影響,in APP裡“三周年,有趣的人都在in”話題動態產生的內容多達98833條。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in積累了大量忠實用戶。

為了讓用戶實現拍照、修圖、列印為一體的拍照體驗,in 2016年線上下推出了redbox移動智慧終端機,目前已在全國四十多個城市進行推廣佈局,覆蓋率超6000台,照片列印量超4000多萬張,預計redbox移動智慧終端機的覆蓋量2017年將達到10000台。對於in平臺上的用戶來說,最根本的介質就是圖片,而redbox移動智慧終端機則滿足了使用者線上下對圖片列印的需求,兩者的高度重合讓用戶對in的留存率更高。

四、“克制”地商業化

in在商業化層面,就非常“克制”。作為一個使用者量破億的社交網路平臺,in並沒有犧牲自己的大未來,只顧眼前利益,毫無節制地商業化。

in母公司九言科技發佈的2016年財報顯示,2016全年實現收入3726萬元,同比增長了5459.74%,2017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過400%。其營收主要有三個方面:品牌商廣告收入占比52.50%,使用者增值服務收入占比41.25%,智慧化終端收入占比4.75%。

儘管都是以廣告為營收點,但in的廣告營收跟互聯網公司有三點不同:

第一,in是品牌廣告的模式,而不是點擊付費模式。互聯網公司慣用的是平臺搭建好模子,然後後臺搭建好廣告後臺,再讓銷售拉來甲方直接程式化購買即可,至於廣告主則是千奇百怪,只要給錢就行。in合作方包括歐萊雅、雅詩蘭黛、蘭芝、Michael Kors、阿瑪尼等知名品牌。在對廣告主的篩選上,in會篩選出與平臺氣質契合的企業,而不是隨意任何企業的廣告都往上上。

第二,in是沉浸式的社交廣告。in APP的資料顯示,“阿瑪尼美妝”品牌話題的參與人數達82798人次,“美寶蓮紐約”品牌話題的參與人數達258049人次,“Coach蔻馳”的關注量達19277人,話題動態達77994。in與品牌商的合作,更像是一種沉浸式的社交廣告,非單純意義上的展示廣告,in上的廣告是有使用者參與的和話題聚合的。

第三,與平臺氣質契合最重要,用戶體驗為王。in APP針對廣告主推出了“福利社”功能,用戶可免費申請各類品牌商的新品。in APP的資料顯示,“美寶蓮V-Face小臉修容棒/粉”的申請人數達16107人次,圖片內容達41526張,內容流覽量達6195627人次。從福利社的參與情況來看,使用者非常活躍,一方面是因為平臺上的女性用戶較多,對美妝、穿搭等本身就很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試用品本身的品質比較優質,並非三教九流的牌子都能上,這些廣告內容與in的氣質比較契合,用戶體驗與廣告主的地位是對等的。

基於用戶的商業化方面,像貼紙、美顏、濾鏡、標籤、AR相機等功能,所有用戶都是可以免費使用的,並非像其他的社交平臺一樣,對特殊功能收費。在in平臺上,所有用戶都是平等的。in的增值服務來自於線上列印照片,截至目前照片的列印量超過4000萬張,這個需求也是基於用戶自身出發,並不會讓用戶有“騷擾”感。

總體來說,in在商業化方面還是非常克制的,這大抵跟in CEO清水姐姐本身有關,所謂“80%的企業文化由創始人決定”,清水姐姐曾在in 2015年的周年慶上提到稱,“想讓in成為最好的公益傳播平臺”,一個有良好公益心的人,斷然不會讓平臺變成無價值觀的賺錢利器。

用戶量破億之後,in本身的想像空間還是蠻大的,而且它還沒有經過過度商業化的污染,無論是發展前景,還是未來商業化的能力,都值得期待。

隨著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反超美國的互聯網公司,走出一條更符合中國特色的模式,像in的對標物件是Instagram,但現在的in已經比Instagram要接地氣的多,無論是極具女性用戶喜愛的濾紙功能,還是AR相機、線上照片列印等,in都要比Instagram強大。

所以說,夢想還是要有的,社交變數那麼少,in不也崛起了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