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還沒出考場,你就已經輸了

虎嗅注:浪潮工作室出品, 作者:魏小樂, 原標題:《還沒出考場, 你就已經輸了》

高考, 註定是一場無法公平的競爭, 你在走出考場前的那一刻,
輸贏結果已經出了。 殘酷的事實讓人難以接受, 但只有認清了現實, 才更有努力的勇氣。

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 40年來, 高考制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世道人心。 同時, 高考的角色也被中國社會的變遷所改變。 在普通中國人的眼裡, 高考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關鍵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 高考是相對公平的, 尚未被權力和資本過度染指。 在人人平等的試卷面前, 寒門子弟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階層上升。 擁有這樣的信念, 諸如“考過高富帥, 戰勝官二代”“沒有高考, 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這樣的標語才顯得格外有力量。 這些標語當然擊中了老百姓的心理痛點, 但它們是否也切中了中國社會的現實?尤其是, 在今天的中國,

高考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一個普通人的命運?“刻畫著多少美麗的詩句, 可終究是一陣煙”

中國人對高考的信念其來有自。 對於恢復高考之後的最初幾屆大學生來說, 高考著實讓他們中的多數人完成了階層上升。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神話真實地發生在77、78、79年入學的大學畢業生身上。 正如參加了78年高考的張藝謀所說, 高考讓他的人生再次開始。

2011年11月28日, 張藝謀等名人肯定同意“沒有高考就沒有今天的我” / 視覺中國但時過境遷, 今天的寒門子弟所面對的早已不是一個百廢待興、上層空缺急需填補的社會。 如今的中國競爭激烈, 階層固化已經相當嚴重。 經濟學中有一個衡量社會階層流動性的指標, 叫做“代際收入彈性係數”。 該係數代表的是父母和子女收入的相關程度。 如果代際收入彈性係數為1, 這說明子女的收入完全由其父母的收入所決定, 也就是完全的“龍勝龍鳳生鳳, 老鼠兒子會打洞”。 如果為0, 則說明子女的收入與父母的收入毫無關係。 因此, 代際收入彈性係數越高,

子女的收入與家庭背景的關係就越大, 階層固化的現象也就越嚴重。 根據2012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中國的代際收入彈性係數高達0.6, 在所有取樣調查的國家中排名第二, 僅次於秘魯(0.67)。

各國“拼爹指數”排行, 中國高居樣本國第二 / 2012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即使按照2015年發表於《新興市場金融與貿易》(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的最新資料,

中國的代際收入彈性係數也在0.491-0.556之間, 仍然高於幾乎所有發達國家。 階級固化的加劇意味著處在社會上層的人越來越有辦法讓自己的孩子繼續留在上層。 同時, 這也意味著高考越來越缺乏讓窮人翻身的功效。 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現如今, 參加高考已經不是中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徑。 越來越多的中國高中生選擇繞過高考, 直接去國外讀大學。 這意味著, 高考已經失去了高等教育資源入口的壟斷地位。 美國是留學生們的首選目的地。 根據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e Affair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與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聯合發佈的《2016年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 Report 2016), 中國在2015-2016學年繼續蟬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地,留學生總人數達到328547人。其中本科生入學人數達到135629人,比2014-2015學年增長了8.9%,並首次超過研究生入學人數。

2011年6月7日,南京,留學仲介機構吸引學生家長送高中畢業生出國 / 視覺中國與此相應,國內各類高中國際班或者國際學校的數量也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所謂高中國際班或者國際學校,採用的是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課程體系,完全是為申請國外的大學做準備。根據“中國教育線上”的統計資料,在2011-2013年間,國內每年新增審批各類高中國際班數量超過50個。截止2015年,全國高中階段的國際班項目已經達到422個。以北京為例,近四年公立高中國際班的招生人數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這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麼北京近年來的高考報名人數在逐年下降)。而在上海,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示範性高中開設了國際班。然而,國外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根本就不是為寒門子弟所準備的。

2013年5月27日,西安。這群高中生不參加高考,而是在一家學習機構準備留學 / 視覺中國形形色色的高中國際班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學費高昂。據統計,北京市公立高中國際班的平均學費每年約為8.65萬元,是普通高中每年學費的100多倍。此外,英美大學的學費也普遍高於國內的大學(美國四年制大學平均每年學費超過5萬人民幣,英國則接近9萬)。再加上發達國家偏高的生活成本,這些顯然不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老百姓可以負擔得起的。當寒門子弟終於鼓足氣力想要和富二代們在高考的戰場上一決高下時,卻發現對手早就買好了出國的機票,根本沒有出現在戰場上。富二代想要獲得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根本沒有必要通過高考。事實上,近年來出國留學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相比本科生,中國在美國就讀中小學的留學生人數增長得更為迅猛,從2004-2014十年增長了62倍。根據《中國日報》的報導,截止2015年11月,在美就讀中小學的中國學生已達34578人,占全美該階段國際學生總數的52%,位居第一。難怪參加《爸爸去哪兒》的娛樂明星們早早地就把孩子送進國際幼稚園,接受英文教育。他們一開始就沒打算讓自己的孩子陷入高考的競爭。

“威廉弟弟,你的英文這麼好,是在哪裡學的啊?” / 《爸爸回來了》如果能否接受好的教育是一個人日後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的話,那麼,高考對於這個因素的決定權正被逐漸削弱。結果是,只能依靠高考來改變命運的寒門子弟日後會更加難以成功。“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

即使富家子弟大多都參加了高考,又能怎麼樣呢?1975年11月《紅旗》雜誌登載了一篇題為《請看蘇修的一種新行業》的文章。文章指出,蘇聯社會中新出現了“私人授課”、“代人考試”、“論文出售”等行業,“蘇聯的資產階級新貴們”依靠這些行業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下一代。“他們有的是錢,可以雇請‘家庭教師’,或使子女進各種學費昂貴的私人‘學校’之類。這樣把子女塞進高等學府以後,總算放心了吧?可是還不行,有些公子小姐們一向吃喝玩樂,誰願去死啃書本?不能畢業怎麼辦?還得依靠上述行業”。

2016年6月22日,北京一處“學區過道”叫價150萬 / 視覺中國越來越多的教育資源與金錢或者權力捆綁在一起,其結果當然是,越是社會上層越容易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同等智力水準和努力程度的前提下,擁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當然更容易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農村考生上大學的機會正變得渺茫。根據鐘麗在2006年的一份研究報告,1990年中國城鎮和農村的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分別為2.6%和0.9%,前者接近後者的三倍。而到了2003年,中國城鎮和農村的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分別為26.7%和2.7%,前者幾乎是後者的十倍。雖然高等教育的整體普及率在增加,但城鄉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差距卻在擴大。這說明,能否順利通過高考上大學越來越依賴于考生的出生地和家庭環境。

2013年5月6日,甘肅會寧。能來在高考面前的已經是幸運兒,通過高考的更是 / 視覺中國不僅是入學率,寒門子弟所能獲得的教育品質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楊東平的研究,以中國高校的標杆北大清華為例,清華大學在2000年的農村學生比例為17.6%,相比1990下降了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9年的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了2.5個百分點。另據瑞典隆德大學的薄家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項統計報告,2012年復旦大學新招收的農村學生占比為10.36%,同濟大學占比18.98%,天津大學28.14%,吉林大學32.27%,西北師範大學59.85%,南昌大學43.68%,喀什大學(原喀什師範學院)56.98%。不難看出,相對越差的大學聚集了相對越多的農村學生。

2016年6月23日,湖北省文科狀元。許多高考狀元其實家境優渥,學習環境輕鬆 / 視覺中國所以,即使社會上層的子女不出國,也參與高考競爭,他們所獲得的高等教育資源從數量上還是品質上都全面超過寒門子弟。並且,這種差距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我們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難改變”

當社會下層的子女使出渾身解數終於考上了大學,他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命運呢?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的賈瑞雪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的李宏彬教授在最近的一篇工作論文中試圖解答這個問題。根據他們的研究,如果高考成績高於一本分數線,那麼,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的月工資要比一本分數線以下的畢業生平均高出122元。考慮到樣本工資的中位數僅為2500元,相當於考上一本可以給畢業生帶來6%的起薪溢價。這確實是不小的影響。

2013年3月8日,武漢大學。針對畢業生的大型招聘會往往放在211/985高校舉行 / 視覺中國但是,他們的研究同時也表明,高考對其他一些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因素影響甚微。除了不能增加就業率以外,高考分數是否在一本以上,對於“是否能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生活”,“能否在工作地點落戶”,以及“能否獲得工作單位的住房補貼”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尤其是,高考分數高於一本線對畢業後成為“精英群體”(elite formation)也沒有明顯的作用。根據作者區分,精英群體是任何擁有“精英職位”(比如管理崗位),或者進入“精英行業”(比如金融),或者隸屬于“精英所有制”(比如央企)的人。相比之下,如果你的父母有一方擁有精英職位,處在精英行業,或者隸屬于精英所有制,那麼你成為精英群體的概率將會分別提高33%、64%和24%。

2013年10月25日,山東青島,大學生擠爆中石油招聘會,但其實這行十分“拼爹” / 視覺中國這意味著,高考分數雖然可以改善畢業生的收入,但影響就業格局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家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全國六類重點少年群體研究報告》也可以間接佐證這一點。報告顯示,2008-2014年間,全國未實現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多數來自鄉鎮和農村,所占比例分別為27.1%,25.7%,而來自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市區的僅為13.2%。報告中還指出,家庭經濟條件越差,父母職業聲望越低,祖輩或父輩等直系親屬中職務級別越低的越難就業。“現實生活不能等待奇跡”

前段時間“知乎”裡的一個回答火了,作者是國家博物館的一個講解員,所回答的問題是“用身邊的故事講講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作者提到來自某著名重點小學的學生每週都會來國博聽課。就讀于這所小學的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令人驚歎,全面碾壓非重點小學甚至非重點中學的學生。有一次被問及“北宋之後是哪個朝代”,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沒有回答“南宋”,而給出了“偽楚”這個答案。他的解釋是,因為“張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趙構登基是在五月”。“偽楚”是女真人消滅北宋後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皇帝是北宋前宰相張邦昌,前後存續不過32天。如果不是研究過那段歷史,很少有人聽說過偽楚這個政權。驚歎之余,那名國博的講解員得出結論:“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階層上實現翻盤,那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們僅僅做到不搞砸就已經能在上層了,可他們不僅沒搞砸,還往往做的更好。”

2015年5月30日,北京。北京高中生獲得的資源,是寒門子弟是無法想像的 / 視覺中國現實的確如此。但達官顯貴的子女之所以可以做的更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擁有普通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資源。精英小學裡的孩子們可以有人指導去鑽研諸如“偽楚”這樣的知識,可以去學擊劍馬術戲劇表演,可以和世界各國的小朋友談笑風生,是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必要為高考而操勞。對於大多數出身社會中下層的孩子還說,高考目前仍然是改善未來生活的一條捷徑。雖然我們已經無法對“高考改變命運”寄予太多期望,但是,順利通過高考仍可以保證大多數人獲得一個不會跌入穀底的生活。

2013年5月24日,河北衡水二中是河北學生翻身的為數不多的希望 / 視覺中國如果你來自一個十八線城鎮的普通家庭,大可不必去羡慕知道“偽楚”的學生。羡慕也沒用。倒不如在他們學習擊劍馬術時,好好上你的數學補習班,在他們周遊列國時,好好糾正一下你的河南味英語,在他們接受素質教育乃至貴族教育時,找一所類似毛坦廠中學或者衡水中學的地方好好做三年題。再不濟也能自己混口飯吃。

圖文轉載:虎嗅網

中國在2015-2016學年繼續蟬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地,留學生總人數達到328547人。其中本科生入學人數達到135629人,比2014-2015學年增長了8.9%,並首次超過研究生入學人數。

2011年6月7日,南京,留學仲介機構吸引學生家長送高中畢業生出國 / 視覺中國與此相應,國內各類高中國際班或者國際學校的數量也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所謂高中國際班或者國際學校,採用的是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課程體系,完全是為申請國外的大學做準備。根據“中國教育線上”的統計資料,在2011-2013年間,國內每年新增審批各類高中國際班數量超過50個。截止2015年,全國高中階段的國際班項目已經達到422個。以北京為例,近四年公立高中國際班的招生人數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這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麼北京近年來的高考報名人數在逐年下降)。而在上海,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示範性高中開設了國際班。然而,國外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根本就不是為寒門子弟所準備的。

2013年5月27日,西安。這群高中生不參加高考,而是在一家學習機構準備留學 / 視覺中國形形色色的高中國際班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學費高昂。據統計,北京市公立高中國際班的平均學費每年約為8.65萬元,是普通高中每年學費的100多倍。此外,英美大學的學費也普遍高於國內的大學(美國四年制大學平均每年學費超過5萬人民幣,英國則接近9萬)。再加上發達國家偏高的生活成本,這些顯然不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老百姓可以負擔得起的。當寒門子弟終於鼓足氣力想要和富二代們在高考的戰場上一決高下時,卻發現對手早就買好了出國的機票,根本沒有出現在戰場上。富二代想要獲得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根本沒有必要通過高考。事實上,近年來出國留學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相比本科生,中國在美國就讀中小學的留學生人數增長得更為迅猛,從2004-2014十年增長了62倍。根據《中國日報》的報導,截止2015年11月,在美就讀中小學的中國學生已達34578人,占全美該階段國際學生總數的52%,位居第一。難怪參加《爸爸去哪兒》的娛樂明星們早早地就把孩子送進國際幼稚園,接受英文教育。他們一開始就沒打算讓自己的孩子陷入高考的競爭。

“威廉弟弟,你的英文這麼好,是在哪裡學的啊?” / 《爸爸回來了》如果能否接受好的教育是一個人日後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的話,那麼,高考對於這個因素的決定權正被逐漸削弱。結果是,只能依靠高考來改變命運的寒門子弟日後會更加難以成功。“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

即使富家子弟大多都參加了高考,又能怎麼樣呢?1975年11月《紅旗》雜誌登載了一篇題為《請看蘇修的一種新行業》的文章。文章指出,蘇聯社會中新出現了“私人授課”、“代人考試”、“論文出售”等行業,“蘇聯的資產階級新貴們”依靠這些行業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下一代。“他們有的是錢,可以雇請‘家庭教師’,或使子女進各種學費昂貴的私人‘學校’之類。這樣把子女塞進高等學府以後,總算放心了吧?可是還不行,有些公子小姐們一向吃喝玩樂,誰願去死啃書本?不能畢業怎麼辦?還得依靠上述行業”。

2016年6月22日,北京一處“學區過道”叫價150萬 / 視覺中國越來越多的教育資源與金錢或者權力捆綁在一起,其結果當然是,越是社會上層越容易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同等智力水準和努力程度的前提下,擁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當然更容易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農村考生上大學的機會正變得渺茫。根據鐘麗在2006年的一份研究報告,1990年中國城鎮和農村的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分別為2.6%和0.9%,前者接近後者的三倍。而到了2003年,中國城鎮和農村的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分別為26.7%和2.7%,前者幾乎是後者的十倍。雖然高等教育的整體普及率在增加,但城鄉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差距卻在擴大。這說明,能否順利通過高考上大學越來越依賴于考生的出生地和家庭環境。

2013年5月6日,甘肅會寧。能來在高考面前的已經是幸運兒,通過高考的更是 / 視覺中國不僅是入學率,寒門子弟所能獲得的教育品質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楊東平的研究,以中國高校的標杆北大清華為例,清華大學在2000年的農村學生比例為17.6%,相比1990下降了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9年的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了2.5個百分點。另據瑞典隆德大學的薄家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項統計報告,2012年復旦大學新招收的農村學生占比為10.36%,同濟大學占比18.98%,天津大學28.14%,吉林大學32.27%,西北師範大學59.85%,南昌大學43.68%,喀什大學(原喀什師範學院)56.98%。不難看出,相對越差的大學聚集了相對越多的農村學生。

2016年6月23日,湖北省文科狀元。許多高考狀元其實家境優渥,學習環境輕鬆 / 視覺中國所以,即使社會上層的子女不出國,也參與高考競爭,他們所獲得的高等教育資源從數量上還是品質上都全面超過寒門子弟。並且,這種差距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我們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難改變”

當社會下層的子女使出渾身解數終於考上了大學,他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命運呢?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的賈瑞雪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的李宏彬教授在最近的一篇工作論文中試圖解答這個問題。根據他們的研究,如果高考成績高於一本分數線,那麼,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的月工資要比一本分數線以下的畢業生平均高出122元。考慮到樣本工資的中位數僅為2500元,相當於考上一本可以給畢業生帶來6%的起薪溢價。這確實是不小的影響。

2013年3月8日,武漢大學。針對畢業生的大型招聘會往往放在211/985高校舉行 / 視覺中國但是,他們的研究同時也表明,高考對其他一些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因素影響甚微。除了不能增加就業率以外,高考分數是否在一本以上,對於“是否能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生活”,“能否在工作地點落戶”,以及“能否獲得工作單位的住房補貼”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尤其是,高考分數高於一本線對畢業後成為“精英群體”(elite formation)也沒有明顯的作用。根據作者區分,精英群體是任何擁有“精英職位”(比如管理崗位),或者進入“精英行業”(比如金融),或者隸屬于“精英所有制”(比如央企)的人。相比之下,如果你的父母有一方擁有精英職位,處在精英行業,或者隸屬于精英所有制,那麼你成為精英群體的概率將會分別提高33%、64%和24%。

2013年10月25日,山東青島,大學生擠爆中石油招聘會,但其實這行十分“拼爹” / 視覺中國這意味著,高考分數雖然可以改善畢業生的收入,但影響就業格局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家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全國六類重點少年群體研究報告》也可以間接佐證這一點。報告顯示,2008-2014年間,全國未實現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多數來自鄉鎮和農村,所占比例分別為27.1%,25.7%,而來自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市區的僅為13.2%。報告中還指出,家庭經濟條件越差,父母職業聲望越低,祖輩或父輩等直系親屬中職務級別越低的越難就業。“現實生活不能等待奇跡”

前段時間“知乎”裡的一個回答火了,作者是國家博物館的一個講解員,所回答的問題是“用身邊的故事講講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作者提到來自某著名重點小學的學生每週都會來國博聽課。就讀于這所小學的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令人驚歎,全面碾壓非重點小學甚至非重點中學的學生。有一次被問及“北宋之後是哪個朝代”,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沒有回答“南宋”,而給出了“偽楚”這個答案。他的解釋是,因為“張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趙構登基是在五月”。“偽楚”是女真人消滅北宋後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皇帝是北宋前宰相張邦昌,前後存續不過32天。如果不是研究過那段歷史,很少有人聽說過偽楚這個政權。驚歎之余,那名國博的講解員得出結論:“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階層上實現翻盤,那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們僅僅做到不搞砸就已經能在上層了,可他們不僅沒搞砸,還往往做的更好。”

2015年5月30日,北京。北京高中生獲得的資源,是寒門子弟是無法想像的 / 視覺中國現實的確如此。但達官顯貴的子女之所以可以做的更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擁有普通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資源。精英小學裡的孩子們可以有人指導去鑽研諸如“偽楚”這樣的知識,可以去學擊劍馬術戲劇表演,可以和世界各國的小朋友談笑風生,是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必要為高考而操勞。對於大多數出身社會中下層的孩子還說,高考目前仍然是改善未來生活的一條捷徑。雖然我們已經無法對“高考改變命運”寄予太多期望,但是,順利通過高考仍可以保證大多數人獲得一個不會跌入穀底的生活。

2013年5月24日,河北衡水二中是河北學生翻身的為數不多的希望 / 視覺中國如果你來自一個十八線城鎮的普通家庭,大可不必去羡慕知道“偽楚”的學生。羡慕也沒用。倒不如在他們學習擊劍馬術時,好好上你的數學補習班,在他們周遊列國時,好好糾正一下你的河南味英語,在他們接受素質教育乃至貴族教育時,找一所類似毛坦廠中學或者衡水中學的地方好好做三年題。再不濟也能自己混口飯吃。

圖文轉載:虎嗅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