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蚯蚓產量提高五要點,蚯蚓養殖進階攻略

一、分階段飼養

蚯蚓飼養按個體的發育階段而給予不同的養殖管理, 是蚯蚓人工養殖能否成功進而高產的關鍵。 傳統的“幾世同堂”混養法, 在採收利用上無法分別大小:超過最佳收穫期的成蚓, 來不及採收, 浪費餌料和養殖設備;未到最佳收穫期的幼蚓, 採收了則降低產量, 人工分揀又增加勞動強度。 人工養殖時, 須建立專門的種蚯蚓池與生產蚯蚓池。

混養:蝸牛和蚯蚓混養攻略, 增效明顯

蚯蚓分階段飼養才能提高效益

二、薄飼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兩次, 除蚓糞、取蚓繭或倒翻飼育床3、4次, 每次給料厚度為15-20釐米, 始終保持餌料新鮮透氣, 創造蚯蚓最佳生態環境。 適時採收 在以往的資料中, 介紹年收穫蚯蚓3-5次。 但在生產中發現, 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 利用蚯蚓生長繁殖的優勢期(性成熟前後, 以蚓體出現環節為標誌)實行短期(一般以1個月為宜)高密度養殖,

而又增加採收次數, 及時調節和降低種群密度, 保持生長量和採收量的動態平衡, 是奪取蚯蚓高產的關鍵。

蚯蚓養殖:蚯蚓養殖場地選擇及12種養殖方式

三、輪換更新

通過種蚓的不斷更新和養殖床的週期輪換, 不僅保證了種群的旺盛, 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長期養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種群自然衰退。 種蚓宜每年3、4月更新一次。

種蚓要不斷更新, 避免自然衰退

四、養殖管理

蚯蚓養殖分種蚓、蚓繭孵化、前期幼蚓、後期幼蚓和成蚓等幾個時期。 不同時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1、種蚓管理

養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萬條至1.5萬條, 每隔6、7天清除一次蚓糞, 採收的蚓繭投入孵化床保濕孵化, 同時翻倒種蚓床, 用側投法補料, 以改善飼育床生態條件, 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

孵化基厚度以10-15釐米為宜, 孵化基要保持碎細和濕潤, 每平方米可孵蚓繭5-6萬個, 孵化基每月用鐵叉鬆動1、2次, 以利通氣與幼蚓成活。

EM原液, 12瓶/箱, 提高飼料利用率、免疫力, 除臭、環保, 養豬、養牛、養羊、養狗、養驢、養兔 ¥240 購買

3、前期幼蚓管理

待孵化基大部分糞化時, 要及時除糞, 用下投法補料並及時擴床, 以降低幼蚓密度。

4、後期幼蚓和成蚓管理

後期幼蚓生長迅速, 要增加除糞補料次數, 用下投法補料並及時擴床養殖;當性成熟進入繁殖期後, 要發揮蚯蚓生產和產繭優勢, 不失時機地降低養殖密度或及時採收利用, 或取代舊的種蚓。

蚯蚓的分階段飼養

五、養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養殖的最佳密度, 以每平方米2.8-3.1公斤或每平方米2萬條為宜, 在此範圍內, 投種少、產量高。 前期幼蚓養殖密度可稍大於每平米3萬條或每平方米2.5公斤;後期幼蚓至成蚓養殖密度可逐漸降至每平方米2萬條左右。 進行密度控制應與輪換更新結合起來, 將種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後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積比建造, 結合擴床養殖, 即可達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