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列強環伺、巨頭殺入,萬億級同城物流市場“廝殺”,誰能笑到最後?

同城物流的安全性、誠信度以及盈利困境等問題卻始終揮之不去, 在各大傳統巨頭也開始紛紛佈局“城市末端”的時候, 同城物流企業的機會還有多少?面對京東和阿裡的頻頻插手,

同城物流企業該不該抱大腿?同質化競爭下該如何建立自己的競爭壁壘?這些疑問都等待被解答。

資本為何這般青睞?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人體, 那麼同城物流就像遍佈全身的毛細血管, 深刻影響著整個城市的運轉。

根據國家郵政局去年公佈的資料顯示, 2016年前三季度, 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11億件, 其中同城配送業務占比高達25%。 同城配送業務量累計完成51.1億件, 同比增長40.1%;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85.3億元, 同比增長41.4%。

伴隨著市場指數級增長而來的是市場入局者的不斷增多和融資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

從2015年開始火起來, 到2016年下半年, 在同城即時配送領域,

除了早先成立的點我達、人人快遞外, 類似于達達、UU跑腿、閃送、快服務等平臺紛紛崛起, 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勢。 “同城配送今年火, 的確是有背景的——物流行業整體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未來5-10年中國經濟會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 來自於兩個方面:1.對效率會越來越重視;2.消費結構整體升級。 ”杉樹科技(大資料初創公司, 天使輪由真格基金投資)CEO羅小渠此前在參加i黑馬活動時如此說道。

而除了不斷增加的行業競爭者, 在近一年多的時間裡, 各主要同城即時配送企業的融資情況也相當樂觀, 受到資本的一片青睞。 下面是品途商業評論為你整理的同城即時配送領域主要企業最新一輪融資情況一覽表:

從表中不難看出, 除了入局相對比較晚的快服務和UU跑腿, 絕大部分同城及時配送企業的融資都已經走到了B輪、C輪甚至以後, 在金額上也幾乎都在億元人民幣的規模以上, 投資方不乏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王思聰旗下的普思資本, 老牌資本諸如DST、紅杉資本中國、SIG海納亞洲以及一些巨頭的戰略投資——比如餓了麼、沃爾瑪、京東(2016年4月合併達達)以及阿裡巴巴(分別在2015年9月和2016年8月兩輪投資點我達)等。

大牌投資方和行業巨頭的背後支撐、巨額資金的注入, 可以說同城物流行業已經成為投資熱點, 這是為什麼呢?

“‘三通一達’和順豐都上市了, 他們是靠淘寶做起來, 但主要還是以異地配送為主, 那麼同城配送有沒有機會?同城生活服務有沒有機會?這都是同城物流企業看到的, 他們抓住了這樣一個契機, 做起來了, 成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 ”東哥投後管理創始合夥人、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如此解釋同城物流企業受到資本青睞的原因, “這是個萬億級的市場, 而且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剛性需求。 ”

UU跑腿CEO喬松濤也表示認同,

“雖然兩三年前, 同城物流這個業務類型還很少有人涉及, 但是當UU跑腿在鄭州開始做完第一單推向市場之後, 反響很好。 ”雖然相比較其他對手入局都要晚, 但在最新的A輪融資上, UU跑腿拿到了9600萬的資金, 這為其追趕其他對手增添了砝碼。

雖然資本一片看好, 但在漢森供應鏈諮詢公司總裁黃剛看來, “資本是一劑春藥, 會讓你短時興奮, 但你身體體質不好, 長期的興奮過後會讓你透支。 對於(同城配送)創業企業來說, 如果沒有跟貨源建立關係的話, 都是在意淫這個市場有多大, 其實跟你沒有半毛錢關係。 ”

“同質化競爭”窘境

“15分鐘取貨, 60分鐘送達;5公里平均23分鐘送達, 10公里平均33分鐘送達;同城60分鐘送達, 刷新快遞體驗……”這是幾大主要同城即時配送平臺官網上貼出的配送服務宣傳, 無一例外都主打“時間短、速度快”。

而除了在配送時間上爭分奪秒外,很多同城即時配送平臺如今也都有著諸如跑腿等業務的存在,比如以做“代買、代辦、代送”業務起家的UU跑腿,比如人人快送、快服務等其他平臺,就像之前的百團大戰,就像之前的滴滴和Uber,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在這些平臺身上仍然存在著。

“現在這個階段,市場格局還遠沒形成,大家都在各自業務上活得不錯,沒有正面衝突,雖然在個別業務上有差距,但要想做到真正的差異化競爭是相對比較難的”,中國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此表示,“2-3年後,當市場格局逐漸形成的時候,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就會逐漸顯現。”

而為了在以後的競爭格局中不被落下,很多平臺也開始佈局自己的差異化業務。據品途商業評論瞭解,人人快遞在前不久就推出了自己的“落地配”業務,公司通過承接多家快遞公司從網點到C端的快遞業務來拓展自己的業務類型,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採訪時,人人快遞CEO謝勤表示,“承接B2B2C的快遞業務,是公司同城配送的業務補充,為平臺的運力提供了更多的訂單,增加了收入。”在謝勤看來,“目前同城極速配送市場的同質化,正好也說明了這個商業模式是成功的,健康的,有前景的;我們更應該精進不休,為用戶帶來更好更快的發貨體驗。”

與此同時,作為同城物流的新貴,快服務也在差異化競爭的道路上走得不尋常,與其他競爭對手普遍採用眾包服務配送不同,快服務則推行“全職+眾包”的配送服務,據快服務CEO馮勇向品途商業評論介紹,“除了同城即時配送業務外,快服務還推出‘當日達’服務,針對的主要是同城快遞往來,但是對時間要求相對不那麼高的用戶。”

據瞭解,快服務的當日達業務在石家莊的試點已接近尾聲,即將在快服務各大覆蓋城市落地,這一模式跟傳統物流有點類似,需要在服務城市建立網點,“未來兩個業務類型會各占一半,占配送員數量20%的全職配送員會配送接近80%的業務單量。“快服務CEO馮勇向品途商業評論說道。

而除了上面提到的人人快遞和快服務,達達和UU跑腿最近也在抓緊進行著新業務的佈局。

巨頭殺入,大腿該不該抱?

菜鳥與順豐的“互撕”讓吃瓜群眾看到了互聯網巨頭對物流巨頭進行控制的巨大野心,雖然順豐誓死捍衛自己的決心讓人稱讚,但是全中國像順豐這麼有底氣的快遞企業似乎也找不出第二個。面對巨頭的各種“蠱惑”和“誘惑”之後,能經得住考驗的企業恐怕真的不多,在同城物流行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前有點我達接受阿裡巴巴和餓了麼的戰略投資,後有京東到家合併達達,成立新達達,在外人看來這是抱上了大腿,但是其背後卻是巨頭佈局“城市末端配送”的野心。

對於該不該抱大腿這樣一個選擇,很多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在物流沙龍諮詢總監聶鵬剛看來,“抱大腿這個情況是不存在的,同城即時配送物流公司要想有規模效應必須有前段的商流入口,所以達達跟京東到家合作,點我達跟阿裡合作,都是前端的商流入口決定的,這是必然結果。”而點我達高級副總裁謝新宇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時則表示,抱大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物流是商流的履約環節,對於物流方來說,訂單源是競爭的核心關鍵。現在都是集團軍作戰,訂單來源的支援是最終能活下來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全面接入菜鳥裹裹和餓了麼的訂單系統後,點我達的日均訂單量達到了100萬單以上,這是巨頭資源給于的支撐,同樣的情況在達達身上也發生著,在承擔了京東到家的商超配送業務後,達達的日均訂單上漲了接近30%-40%。

但閃送市場總監杜尚驫對此卻有著不同的看法,“這跟企業未來發展的業務方向有關,與“巨頭”的合作如果在業務方向上相契合,閃送會選擇時機進行合作,但是如果業務方向不相投,對同城物流企業來說,發展的限制可能就會顯現了。”中國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也表示,“這是個雙方選擇的結果,同城物流企業要想被巨頭盯上,首先得有自己的規模和競爭優勢;其次選不選擇與巨頭合作還得看企業自身的發展的需要。”

當然除了阿裡、京東的的戰略佈局,在同城物流領域傳統物流巨頭,諸如順豐也一直在覬覦這塊市場,美團和百度也很早就上線了“跑腿”業務,對於這些巨頭的競爭,人人快遞CEO謝勤表示他們對此“並不恐懼”,在他看來,“很大程度上,這些巨頭瞄準的並不是這些同城即時配送平臺,也不是直接的競爭對手,他們更多地是處於自身業務豐富度的考慮”,而對於順豐的佈局,UU跑腿CEO喬松濤則表示,“傳統物流企業在做同城及時配送業務上還是有著很多的劣勢,金字塔的架構組成,使得這些傳統物流商在做即時配送時很難做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而“時間”則是即時配送服務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廝殺背後,同城物流步入下半場

在經過了近兩年的市場整合,即時物流行業已經開始進入發展的下半場。如果說上半場,各家還可以因為市場足夠大,即使自身核心競爭力不夠也能分得一杯羹的話,下半場的表現,則將決定行業主要玩家中,誰能最終贏得勝利。

點我達高級副總裁謝新宇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採訪時表示,“即時物流行業這幾年高速發展,最後脫穎而出的必然是有訂單源和資源支援、獨特技術優勢、能夠提供低成本且優質配送服務的企業。”在謝新宇看來,目前即時物流行業已經開始趨於理性,由於資本市場的火熱帶來的“高舉高打,靠融資而活”的模式在今後很難持續了。

對此人人快遞CEO謝勤表示認同,“技術會是一個核心競爭力,但是單純的技術壁壘想要壟斷市場是不夠的,個性化的服務、長時間信譽的積澱和資訊化安全系統的建立也是未來即時配送行業競爭的關鍵。”快服務CEO馮勇則表示,“同城即時配送在本質上跟傳統物流配送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這樣一個成本的降低是需要模式和科技的創新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資源、技術和服務的壁壘,在物流沙龍諮詢總監聶鵬剛看來,“商流的組織能力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以前只有外面的訂單,帶來了很大的波峰波谷現場,運力不均衡後期肯定需要開發新的訂單場景進入,誰的商流組織能力強誰的物流就有競爭壁壘。”

即時配送下半場,“C端”廝殺開始

如果按照面向的客端分類,在此前,絕大多數的即時配送平臺都是面向B端的,例如,點我達、新達達、快服務等,都一直在B端領域開拓市場,直接為普通使用者提供配送服務的C端市場尚未全面涉及。只有閃送一直在C端深耕,但據瞭解,閃送的客單比例中,B端的客單量也佔據30%以上的比例。

“之所以一直在B端服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即時物流領域裡B端的需求量遠大於C端,而且不是在一個量級上。通過服務好B端客戶,能保有大量的運力,通過這些運力未來又能去擴張很多新業務,包括承接C端需求。”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採訪時,達達CEO蒯佳琪如此表示。

而在C端,目前各平臺配送的訂單類型主要分為三種:O2O訂單、即時配送訂單、跑腿業務訂單(代買、代辦、代送等)。“其中O2O訂單絕大部分是跟各大平臺進行的合作,業務量大雖然大,但是利潤率相對較低。即時配送和跑腿業務雖然頻率相對較低、訂單分散,但是客單價高,會在未來成為各家平臺爭奪的焦點”,人人快遞CEO謝勤對品途商業評論表示。

而事實也在驗證著謝勤的判斷。隨著近期新達達正式對外公佈,全面進軍C端市場,全場景化的業務佈局開始在各大平臺蔓延。在達達宣佈全面進軍C端市場的同時,點我達也透露了其在C端即時物流的計畫,據點我達高級副總裁謝新宇透露,“點我達目前正在逐步試水C端,現在已經在和餓了麼聯合測試代買代購業務。”

不過面向C 端的全方位開放卻遠沒有想像起來那麼簡單,場景的複雜化、訂單的分散以及頻次低下、品牌打造的時間積累等都將是即時配送所面臨的挑戰。

1.5萬億的巨大市場,對任何一家即時配送平臺來說都是機遇也是挑戰,或許抱不抱大腿並不重要,在這個萬事都強調核心競爭力的年代,你比別人搶先建立一步,在激烈的市場拼殺中就會比別人多分一點“蛋糕”。

短兵相接的時候,誰能笑到最後,也許只能交給時間來決定了!

無一例外都主打“時間短、速度快”。

而除了在配送時間上爭分奪秒外,很多同城即時配送平臺如今也都有著諸如跑腿等業務的存在,比如以做“代買、代辦、代送”業務起家的UU跑腿,比如人人快送、快服務等其他平臺,就像之前的百團大戰,就像之前的滴滴和Uber,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在這些平臺身上仍然存在著。

“現在這個階段,市場格局還遠沒形成,大家都在各自業務上活得不錯,沒有正面衝突,雖然在個別業務上有差距,但要想做到真正的差異化競爭是相對比較難的”,中國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此表示,“2-3年後,當市場格局逐漸形成的時候,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就會逐漸顯現。”

而為了在以後的競爭格局中不被落下,很多平臺也開始佈局自己的差異化業務。據品途商業評論瞭解,人人快遞在前不久就推出了自己的“落地配”業務,公司通過承接多家快遞公司從網點到C端的快遞業務來拓展自己的業務類型,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採訪時,人人快遞CEO謝勤表示,“承接B2B2C的快遞業務,是公司同城配送的業務補充,為平臺的運力提供了更多的訂單,增加了收入。”在謝勤看來,“目前同城極速配送市場的同質化,正好也說明了這個商業模式是成功的,健康的,有前景的;我們更應該精進不休,為用戶帶來更好更快的發貨體驗。”

與此同時,作為同城物流的新貴,快服務也在差異化競爭的道路上走得不尋常,與其他競爭對手普遍採用眾包服務配送不同,快服務則推行“全職+眾包”的配送服務,據快服務CEO馮勇向品途商業評論介紹,“除了同城即時配送業務外,快服務還推出‘當日達’服務,針對的主要是同城快遞往來,但是對時間要求相對不那麼高的用戶。”

據瞭解,快服務的當日達業務在石家莊的試點已接近尾聲,即將在快服務各大覆蓋城市落地,這一模式跟傳統物流有點類似,需要在服務城市建立網點,“未來兩個業務類型會各占一半,占配送員數量20%的全職配送員會配送接近80%的業務單量。“快服務CEO馮勇向品途商業評論說道。

而除了上面提到的人人快遞和快服務,達達和UU跑腿最近也在抓緊進行著新業務的佈局。

巨頭殺入,大腿該不該抱?

菜鳥與順豐的“互撕”讓吃瓜群眾看到了互聯網巨頭對物流巨頭進行控制的巨大野心,雖然順豐誓死捍衛自己的決心讓人稱讚,但是全中國像順豐這麼有底氣的快遞企業似乎也找不出第二個。面對巨頭的各種“蠱惑”和“誘惑”之後,能經得住考驗的企業恐怕真的不多,在同城物流行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前有點我達接受阿裡巴巴和餓了麼的戰略投資,後有京東到家合併達達,成立新達達,在外人看來這是抱上了大腿,但是其背後卻是巨頭佈局“城市末端配送”的野心。

對於該不該抱大腿這樣一個選擇,很多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在物流沙龍諮詢總監聶鵬剛看來,“抱大腿這個情況是不存在的,同城即時配送物流公司要想有規模效應必須有前段的商流入口,所以達達跟京東到家合作,點我達跟阿裡合作,都是前端的商流入口決定的,這是必然結果。”而點我達高級副總裁謝新宇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時則表示,抱大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物流是商流的履約環節,對於物流方來說,訂單源是競爭的核心關鍵。現在都是集團軍作戰,訂單來源的支援是最終能活下來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全面接入菜鳥裹裹和餓了麼的訂單系統後,點我達的日均訂單量達到了100萬單以上,這是巨頭資源給于的支撐,同樣的情況在達達身上也發生著,在承擔了京東到家的商超配送業務後,達達的日均訂單上漲了接近30%-40%。

但閃送市場總監杜尚驫對此卻有著不同的看法,“這跟企業未來發展的業務方向有關,與“巨頭”的合作如果在業務方向上相契合,閃送會選擇時機進行合作,但是如果業務方向不相投,對同城物流企業來說,發展的限制可能就會顯現了。”中國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也表示,“這是個雙方選擇的結果,同城物流企業要想被巨頭盯上,首先得有自己的規模和競爭優勢;其次選不選擇與巨頭合作還得看企業自身的發展的需要。”

當然除了阿裡、京東的的戰略佈局,在同城物流領域傳統物流巨頭,諸如順豐也一直在覬覦這塊市場,美團和百度也很早就上線了“跑腿”業務,對於這些巨頭的競爭,人人快遞CEO謝勤表示他們對此“並不恐懼”,在他看來,“很大程度上,這些巨頭瞄準的並不是這些同城即時配送平臺,也不是直接的競爭對手,他們更多地是處於自身業務豐富度的考慮”,而對於順豐的佈局,UU跑腿CEO喬松濤則表示,“傳統物流企業在做同城及時配送業務上還是有著很多的劣勢,金字塔的架構組成,使得這些傳統物流商在做即時配送時很難做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而“時間”則是即時配送服務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廝殺背後,同城物流步入下半場

在經過了近兩年的市場整合,即時物流行業已經開始進入發展的下半場。如果說上半場,各家還可以因為市場足夠大,即使自身核心競爭力不夠也能分得一杯羹的話,下半場的表現,則將決定行業主要玩家中,誰能最終贏得勝利。

點我達高級副總裁謝新宇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採訪時表示,“即時物流行業這幾年高速發展,最後脫穎而出的必然是有訂單源和資源支援、獨特技術優勢、能夠提供低成本且優質配送服務的企業。”在謝新宇看來,目前即時物流行業已經開始趨於理性,由於資本市場的火熱帶來的“高舉高打,靠融資而活”的模式在今後很難持續了。

對此人人快遞CEO謝勤表示認同,“技術會是一個核心競爭力,但是單純的技術壁壘想要壟斷市場是不夠的,個性化的服務、長時間信譽的積澱和資訊化安全系統的建立也是未來即時配送行業競爭的關鍵。”快服務CEO馮勇則表示,“同城即時配送在本質上跟傳統物流配送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這樣一個成本的降低是需要模式和科技的創新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資源、技術和服務的壁壘,在物流沙龍諮詢總監聶鵬剛看來,“商流的組織能力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以前只有外面的訂單,帶來了很大的波峰波谷現場,運力不均衡後期肯定需要開發新的訂單場景進入,誰的商流組織能力強誰的物流就有競爭壁壘。”

即時配送下半場,“C端”廝殺開始

如果按照面向的客端分類,在此前,絕大多數的即時配送平臺都是面向B端的,例如,點我達、新達達、快服務等,都一直在B端領域開拓市場,直接為普通使用者提供配送服務的C端市場尚未全面涉及。只有閃送一直在C端深耕,但據瞭解,閃送的客單比例中,B端的客單量也佔據30%以上的比例。

“之所以一直在B端服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即時物流領域裡B端的需求量遠大於C端,而且不是在一個量級上。通過服務好B端客戶,能保有大量的運力,通過這些運力未來又能去擴張很多新業務,包括承接C端需求。”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採訪時,達達CEO蒯佳琪如此表示。

而在C端,目前各平臺配送的訂單類型主要分為三種:O2O訂單、即時配送訂單、跑腿業務訂單(代買、代辦、代送等)。“其中O2O訂單絕大部分是跟各大平臺進行的合作,業務量大雖然大,但是利潤率相對較低。即時配送和跑腿業務雖然頻率相對較低、訂單分散,但是客單價高,會在未來成為各家平臺爭奪的焦點”,人人快遞CEO謝勤對品途商業評論表示。

而事實也在驗證著謝勤的判斷。隨著近期新達達正式對外公佈,全面進軍C端市場,全場景化的業務佈局開始在各大平臺蔓延。在達達宣佈全面進軍C端市場的同時,點我達也透露了其在C端即時物流的計畫,據點我達高級副總裁謝新宇透露,“點我達目前正在逐步試水C端,現在已經在和餓了麼聯合測試代買代購業務。”

不過面向C 端的全方位開放卻遠沒有想像起來那麼簡單,場景的複雜化、訂單的分散以及頻次低下、品牌打造的時間積累等都將是即時配送所面臨的挑戰。

1.5萬億的巨大市場,對任何一家即時配送平臺來說都是機遇也是挑戰,或許抱不抱大腿並不重要,在這個萬事都強調核心競爭力的年代,你比別人搶先建立一步,在激烈的市場拼殺中就會比別人多分一點“蛋糕”。

短兵相接的時候,誰能笑到最後,也許只能交給時間來決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