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音訊、微信、神曲,這些現代的傳播方式,讓古典音樂離專業更遠,還是離市場更近?

文 | 李斌

校對 | 宋子軒

編輯 | 安西西

“阿甘他媽說過, 人生就像一塊巧克力,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就像你每一次回家,

也完全不知道你的親生父母和各種親戚, 又要給你出什麼樣的考題, 這種期待見面卻不知道對面招數的設定, 我們稱之為:薛定諤的春節……”這樣的逗比歌詞, 卻搭配著史詩般大氣磅礴的曲風, 這是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火爆網路的神曲。

2016年以來, 一直被束之高閣的古典音樂漸漸被《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神曲, 以及《雪楓音樂會》《田藝苗:古典音樂很難嗎?》等音訊節目的影響迅速走入大眾視野。

而已經做了19屆的北京國際音樂節, 每年20場左右的音樂會, 有一兩萬人到現場觀看。 2015年和2016年, 樂視音樂連續兩年線上直播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10多場現場音樂會, 近百萬人線上觀看, 這就讓音樂節的觀眾比以前擴大了100倍。

互聯網平臺讓小眾的古典音樂市場有了擴大的趨勢, 在知識付費的大潮下, 大家聽《朗讀者》、上《詩歌課》, 也用古典音樂陶冶情操, 就像很多人說的, 聽了總比不聽好。

不過, 在古典音樂的接受人群看似越來越多的同時, 也引起了不少古典音樂專家們的不同觀點,

他們認為, 這些節目做的並不專業也不系統, 更沒有讓線上的百萬人走進現場成為古典音樂會的真正消費力。

也有人質疑, 內容付費的紅利是否只屬於“傳播優勢者”, 而更多真正生產知識的“專業優勢者”註定與此無關, 以至讓知識傳播離專業更遠、離故事更近。

古典音樂音訊節目何以火爆?

“進入2017年, 我做節目開始動腦子精心設計了, 說實話以前沒怎麼動腦子, 都是我幾十年的積累, 屬於厚積薄發。 這一路走來我覺得聽眾對音樂的理解越來越對頭, 更有信心了。 ”電話另一邊的劉雪楓顯得很興奮。

劉雪楓

自從去年5月做了《雪楓音樂會》的音訊節目後, 劉雪楓也對互聯網產品有了新的認識, 此前他已經做了近40年的古典音樂普及和傳播, 靠的都是口口相傳和有限的線下講座。 從90年代開始, 劉雪楓開始寫專欄, 做了《愛樂》《留聲機》《交響音樂》等雜誌的主編, 傳統媒體和傳統的傳播方式一直是他熱愛的陣地。

2015年12月, 羅輯思維的得到APP上線後, 通過訂閱專欄、付費音訊、電子書等方式提供知識服務,

當然古典音樂也是平臺使用者不可或缺的內容。 羅振宇找到劉雪楓, 希望做一檔適合大眾聽的古典音樂普及節目。

“羅胖跟我聊了幾個下午, 他說你不要講技術術語, 也不要講基礎課程, 就放一段音樂, 讓大家聽了就能愛上古典音樂, 再有一個五分鐘的解讀, 聽著也不累, 能一直聽下去還願意分享, 做到這一點就達到目的了。 ”劉雪楓說。

2016年5月26日,《雪楓音樂會》第一期開播,講的是喬治·弗裡德里希·亨德爾的《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欣賞加講解有15分鐘的音訊,還配有音樂家簡介、創作背景及最基本的曲式和樂器的文字介紹。

節目開播20天訂閱量達到2萬,兩個月後增加到5萬,截至目前訂閱量6.2萬。看到《雪楓音樂會》暴漲的訂閱量,讓已經擁有2億多用戶的喜馬拉雅FM坐不住了,他們開始擔心古典音樂的使用者會大量聚集到“得到”上,只好火速策劃自己平臺的古典音樂節目。

喜馬拉雅選中的物件就是田藝苗。此前,田藝苗的系列講座“穿T恤聽古典音樂”已經做了六年,她又集作曲技術理論博士、大學教授、音樂作家、知識網紅於一身,在文藝青年中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田藝苗的《古典音樂很難嗎?》緊隨《雪楓音樂會》於2016年8月1日在喜馬拉雅上線。此後的每一天,田藝苗帶著江南女子特有的呢喃軟語,講述著幾百年前音樂大師的作品和奇聞異事,截至目前節目訂閱量4.4萬。

田藝苗告訴音樂財經:“開始也沒想到能有這麼多訂閱量,我預計也就幾千人定。這樣的結果應該跟我之前幾年的積累有關係,我在媒體上寫了很多音樂專欄,後來也集結出版了《溫柔的戰曲》這本書,’穿T恤聽古典音樂’系列講座也是樂迷們建議我做的,現在又做了《古典音樂很難嗎?》這個節目。喜馬拉雅能找到我,也是考慮我之前那些年的積累,包括得到找了劉雪楓也是考慮他之前幾十年的積累,萬一找一個大家不熟悉的人最後節目賣不掉怎麼辦,畢竟這也是一個付費節目,也要考量商業價值的。”

田藝苗

北京星標藝術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標藝術”)董事總經理張克新告訴音樂財經:“以前電臺裡都會有古典音樂的推廣節目,全天都在放,隨時隨地都能聽到,內容也非常豐富。央視以前也有這樣的節目,每期邀請一位古典音樂家做嘉賓,雖然節目受眾小,但做的很用心很精緻,最後因為收視率問題被淘汰。目前只有一個上海的“經典947”的電臺節目,做古典音樂的推廣和普及。現在出來的這些互聯網普及古典音樂節目雖然每期時間很短,也沒有形成更全面的內容,但已經很不容易了。”

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副教授、資深藝術行銷專家宗曉軍則認為,古典音樂是所有音樂形式的根,大家對於知識的補充學習和積累還是會從古典音樂中獲取,而且喜歡聽古典音樂的人基本是35歲以上的人,很多人年輕時聽流行音樂,因為流行音樂可以讓人的情感宣洩,35歲以上的人年輕時感情流失太多,需要通過古典音樂讓情感彙集。

傳播與專業哪一個更重要?

很長時間以來,古典音樂都被稱作“嚴肅音樂”“高雅音樂”,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聽不懂,索性也不聽了。但從這些普及古典音樂節目的火爆程度來看,想聽古典音樂的人似乎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小眾。

《雪楓音樂會》上線後,很多聽眾紛紛留言:“聆聽著熟悉的音樂,竟讓我熱淚盈眶,彷佛穿越到高中時,節省下生活費去買古典音樂的磁帶,在月光下靜靜傾聽,沉醉其中……”“很久不流淚了,這個早晨卻為音樂顫抖…流淚…謝謝雪楓,謝謝音樂!”

當然也有說不好的:“在得到上訂閱了一批節目,經過兩個月的收聽和閱讀,發覺除了《雪楓音樂會》其他的都很有價值,當初也根本沒想訂閱,看到老羅請了白岩松等幾個名人做推廣,好像讓人感覺自己訂閱後就和這些名人一樣能欣賞高雅音樂了……聽點別的,漲漲知識還能裝個B,這個節目真是完完全全對普通人沒有一點用!”

田藝苗

採訪過程中小編發現,一些音樂專業方面的專家們也都收到了喜馬拉雅等平臺的邀請,希望他們也能做類似的節目,但基本都被婉拒了。一方面,他們從專業的角度認為,目前這些節目屬於速食文化時代的產物,容易造成對於音樂作品的片面瞭解,挑出來讓大家欣賞的只是音樂作品的一部分,而真正有哲學意義或者能真正理解整部作品的段落反而被忽視了,如果做的不夠專業,還不如不做。

另一方面,一些人對於欣賞古典音樂有一個誤區,非要給音樂設定一個軌跡,必須在這條軌跡上欣賞,這段音樂是表現高山大海,那段音樂是表現平靜的湖面,其實音樂是沒有標準的,100個人心中有100個莎士比亞,100個人心中也有100個貝多芬。

曾偉和指揮家迪圖瓦、小提琴家斯特恩在一起

曾偉也是一位元古典音樂的普及和傳播者,從1993年起在北京音樂台主持《發燒門診部》《星期音樂會》》《20世紀音樂經典》等節目,他告訴音樂財經:“現在大家聽音樂過分強調名門效應和明星效應,我覺得應該由專業人士和專家來講音樂,而不是由高層次的樂迷來講,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接觸到古典音樂是好事,但還沒走到專業的層面。”

“我們探討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開頭的幾個音節,很多人都說那是命運在敲門,其實貝多芬在做這首曲子的時候耳朵已經聾了,他聽不見,這四個音符的出現,有可能是他覺得力度不夠,在不斷的加強;也許是他想表達當時的心情,那種心情是向命運抗爭或者其他什麼,誰也不知道;或者只是一個普通的定音。所以大家聽古典音樂不要刻意去強調一個符號,音樂是為自己心靈服務的。”曾偉說。

劉雪楓當然也聽到了一些質疑聲,他對音樂財經表示:“很多人也沒有花199元來聽過我的節目,或者只聽到一點點就認為那是我做的全部,然後就過來指責,我也是受過嚴格的歷史學專業訓練的,也師出名門。我覺得古典音樂這些年被一些專業人士搞妖魔化了,古典音樂對於專業人士那是專業,但對於普通大眾就是一種娛樂和享受,而且是高級享受。所以我們也是從大眾的角度,用最容易懂的語言來做這個節目,就是希望更多人接觸到古典音樂,愛上古典音樂,從來沒有把古典音樂當作少數人的權力,如果你的生命中能有一部分時間去聽這麼美好的音樂,讓大家變得積極、進步、向上,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採訪中,劉雪楓對於自己樂迷的身份深感欣慰,樂迷比音樂家不知道要快樂多少倍,樂迷熱愛和享受音樂都很輕鬆,愛好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是自由時代,覺得有能力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能說你不做也不讓別人做,而且也不是誰想做都能做的。

田藝苗則表示,這個節目對於很多音樂專業的老師肯定是不夠深入的,但我們的定位是針對公眾的,對於他們也沒必要深入,講的深大家反而聽不懂,他們也不需要太專業的東西。

現場才是古典音樂市場消費力嗎?

按照《雪楓音樂會》199元的定價,6.2萬的訂閱量,節目收益達1234萬元。而田藝苗的《古典音樂很難嗎?》訂閱量是4.4萬,總收益也有875萬元。就是這樣一個每天10幾分鐘的音訊節目,收益達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無論對於平臺、主播還是古典音樂圈其實都是一件好事。

但這樣的節目能否培育出古典音樂市場的消費力呢?宗曉軍作為音樂學院的副教授,他也是一位資深樂迷,每年要看近百場音樂會,所以這些古典音樂普及節目顯然不是宗曉軍這類專業人士的菜,在他看來,這些節目雖然能一枝獨秀,但沒有對現場音樂產生消費力,音樂有知識的部分,但更多是靠感受,很多人願意花199去聽這些節目,但他們並沒有買票走進音樂廳。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一樣,如今唱片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又回到了現場時代,偉大的音樂一定要去現場感受。

“幾百萬人線上聽,不去現場感受,這不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嗎?局部現象帶動不了整個產業的良性迴圈,講的越多越悲哀。因為音樂被講透了誰還願意去感受?感受音樂是用耳朵、眼睛、腦袋、身體來全身心感受的。”宗曉軍表示。

曾偉在北京音樂台做古典音樂推廣的那些年,有一批人聽著節目真的喜歡上了古典音樂,在他看來,想聽真正自然的混響還是要到音樂廳裡去,因為現場的聲音是平衡的,交響樂需要的就是和諧的音響。但很多人聽唱片和MP3,時間長了會對音樂層次有一個誤區,獨奏樂器在唱片上聽聲音是突出的。所以很多人聽慣了唱片以後,反倒把唱片當作了評判的標準,但其實會給樂迷帶來心理和理解上的錯誤認知。

現場音樂會既然是感受最好的,但是古典音樂在中國一直屬於小眾的狀態,目前國內有60多個交響樂團,絕大部分樂團是靠政府支持的,能自己掏錢看音樂會的不超過50%。

宗曉軍

宗曉軍表示:“像北京國際音樂節辦了快20年,除了政府贊助還有其他贊助商,但是也辦的非常辛苦。每年20場左右的音樂會,觀眾只選擇那些大牌的交響樂團、熟悉的音樂家、曲目和表演形式,連場地都要挑熟悉的有檔次的,所以古典音樂的現場局限性非常明顯,稍微搞的不對,無論是曲目、表演者、指揮家、演出地點,都會影響上座率,一殺就殺掉一大片。”

我們從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BMF)官網看到,第十九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21場音樂會,每場的票價基本都在80~180元,有的場次還是公益的。低票價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辦之初定位的“老百姓消費得起的音樂節”,所以一些大牌音樂節的場次上座率相對較高。

到目前為止,全國範圍內大約有200個大劇院,每個大劇院造價都在5億元以上,政府每年還有補貼,以國家大劇院為例,去年的票房達到3億多,政府每年的補貼有2億,收支兩條線。“中國是用硬體帶動軟體,但軟體沒有真正把市場帶動起來,一年能有200天演出的劇院不到50%,儘管上游有國家政府支持,中游是藝術院團的創作和表演,但下游的消費群體還沒有形成良性迴圈。”宗曉軍說。

星標藝術作為國內少有的古典音樂經紀公司,也屬於一個新興行業,現在把古典音樂經紀叫做“藝術家管理”。星標藝術在2016年組織了140多場音樂會。近兩年來,國內的古典音樂會場次已經增加了不少,維也納愛樂、倫敦愛樂、柏林國立管弦樂團、馬林斯基樂團、馬勒室內樂團、聖馬丁室內樂團等國際一線樂團自2014年以來陸續來到中國演出,刷新了國內古典音樂演出的記錄。

一些知名樂團和大牌音樂家的音樂會自然一票難求,因為音樂會現場的座位也就1000多個,而不太知名的樂團和音樂家的演出上座率卻不盡人意,正所謂古典音樂“成也在現場、敗也在現場”,中國人欣賞古典音樂太注重音樂家和樂團的名氣。

在國外,小型的音樂會遍地都是,在一些俱樂部裡,常年都有演出,可能就是一個四重奏,票價也不貴,很多人平時就是聽這些小型演出,也許一年會去一次正式的劇院看音樂會。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只去正式的場館看音樂會,從來不去俱樂部,大家的需求不一樣。

但在中國,古典音樂會都是在劇院裡演出,成本很高,也有地區局限性,幾十年了還是那些名樂團、名音樂家的演出,新人很難有機會上位。

張克新

張克新表示:“很多國外的音樂家來中國演出都覺得中國樂迷太挑剔了,經常把演奏過程中出過的錯拿出來點評,國外很少有這種情況,大家首先是欣賞,享受是第一位的,而不是找你有什麼問題。而且隨便哪個音樂家在哪裡演出,大家看著都很高興,都會給熱烈的掌聲,不同的音樂家服務于不同層次的觀眾,我們是太拿這個當回事了,其實可以很放鬆的聽古典音樂。”

但是國內對於以盈利為目的的演出,要在取得《營業性演出許可證》的場地才能做,所以類似國外那種俱樂部形式的演出在國內是行不通的。這也造成了中國人聽古典音樂一定要走進大劇院,而田藝苗主張的“穿T恤聽古典音樂”也曾遭到一些專業人士的不同看法。

但在張克新看來,穿T恤聽古典就是一個聽音樂的由頭,希望降低門檻、打破隔閡,對於那些半懂不懂的人來說,用這樣一根繩子拽一下可能就進來了。其實大家愛怎麼聽就怎麼聽,去了音樂廳有幾個人能真穿著T恤去的。

英國逍遙音樂節

英國的逍遙音樂節、德國的森林音樂節,觀眾可以在音樂廳站著欣賞音樂會,也可以隨意走動、喝飲料、吃東西,演到高潮處觀眾還會情不自禁的大聲跟唱甚至歡呼。

線上推廣能否帶動線下市場?

如何把古典音樂普及轉化成市場消費力?讓大家願意為知識、為好音樂和現場音樂會付費?這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張克新認為,聽古典音樂不是衝動,大家也需要冷靜,但聽了總比不聽好,以前很多人也許根本不聽音樂會,慢慢的一年聽一次,或者聽兩次,我們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有一部分人能去聽音樂會,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採訪過程中,一些喜歡聽現場音樂會的人士也表示,這些互聯網的普及方式能抓住大家的喜好,並有了好的商業模式和明確的產品,還能在市場上生存,說明也是成功的。庫客音樂CEO邢華告訴音樂財經:“一些非音樂專業人士能借助多媒體平臺做年輕人喜歡的產品,做了永遠比不做強。大家應該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為音樂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指責這個講的不好,那個講的不專業,讓年輕人多聽聽古典音樂,即使很多人覺得是裝,我相信他們也能感受到古典音樂的魅力,也許開始是裝一裝,後來發現真的愛上了古典音樂,這也是挺好的事情。如果能讓整個古典音樂的生態圈都活躍起來,反過來推作品、樂團、音樂會、唱片,這樣大家都會過的比以前好。”

“古典音樂很難嗎?”已經做了半年多,田藝苗覺得有一半的用戶是被這個節目帶進來的,他們聽了一年的音樂鑒賞節目,也會想看看自己有沒有收穫,也會走進音樂廳聽一聽看一看。但她同時認為,古典音樂賺錢還是很難的,音樂會的座位有限,整個產業就是一個作坊式的模式,市場也做不大。

目前國內做古典音樂經紀的公司僅有兩家,一個是張克新所在的星標藝術,另一個是古典音樂經紀人劉益生創立的美傑音樂,到現在還沒有成規模的古典音樂產業公司。幾十年來,國內的樂迷聽的看的還是那些老牌音樂家的音樂和表演,年輕的音樂家很難出來,為大家所熟知的基本就是郎朗和李雲迪。“所以希望國內能多幾家古典音樂的經紀公司,才能讓很多年輕的音樂家走上檯面,把古典音樂市場活躍起來。”張克新說。

2015年、2016年,國內視頻平臺樂視音樂連續兩年直播了北京國際音樂節,有100萬觀眾線上收看了十幾場音樂會,這也成為古典音樂走向大眾的一次新嘗試,讓“音樂廳搬回家中”,樂迷可以隨時隨地感受古典音樂的高貴典雅。

去年以來,由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學生自發組織的彩虹合唱團也火了,《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成為了火爆網路的神曲。在今年的首場音樂會上,彩虹合唱團的門票在開售兩小時內售馨,現場首發的《春節自救指南》由於反響太熱烈,被重複唱了兩遍。演出結束幾小時後,這首歌的演出剪輯版就發佈在了網上。

這些神曲的火爆似乎給彩虹合唱團貼上了標籤,但其實這只是合唱團返場表演的“彩蛋歌曲,僅占他們一成的工作量,大多數還是現當代合唱作品。彩虹合唱團團長金承志表示,作為一個主要致力於純粹合唱藝術、偶爾搞笑的合唱團體,他還是希望大家能多專注彩虹合唱團其他九成的作品,這種搞笑和親近的方式也是想讓更多人加入到古典音樂領域。如今,彩虹合唱團的票房收益也不錯,實現了藝術與商業兩條線並行,還得到了資本的青睞。

譚盾

互聯網不僅成了這些非專業人士普及古典音樂的平臺,也是音樂大師的創新平臺。被稱為鬼才音樂家的譚盾將於5月13日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辦“心靈絲路十二音”12小時迷你藝術節,他將攜手十二位徒弟、以“十二小時——十二個生辰——十二個原創——十二個民族——十二個活化石樂器”的創意做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譚盾是一位時刻思考時代精神的音樂家,他善於用音樂與科技做各種跨界的嘗試,早在2009年3月,譚盾在YouTube上實驗了全世界第一個網路交響樂團,來自世界各地的90多名成員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了譚盾的作品《第一網路交響樂:英雄》。很多入選的樂手非常激動,並表示“網路交響樂團”為推廣古典音樂找到了新途徑。

譚盾也在“網路交響樂團”選拔時表示,互聯網就像一條無形的“絲綢之路”連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YouTube則為全球音樂愛好者搭建了虛擬舞臺。

譚盾

譚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其實生命都是有限的,但如果能把正在消亡的傳統、偉大的過去傳遞到未來去的話,那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生命延續。”

如今,在這個互聯網無處不在的時代,傳播已經是太簡單不過的事情,讓經典的音樂通過便利的方式得到流傳,也隨著大家對於古典音樂鑒賞力的提高,也許再過一年,走進音樂廳的人會越來越多。

本文為 vol.3丨古典音樂怎麼了?

選題背景:古典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套較為完備的體系,但其活躍範圍仍停留在小圈子,它正在如何走向年輕人,如何走向市場?

音樂財經長期招聘財經記者、分析師,有意者可投簡歷至:songzixuanbox@126.com

還想看點別的?

點擊

2016年5月26日,《雪楓音樂會》第一期開播,講的是喬治·弗裡德里希·亨德爾的《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欣賞加講解有15分鐘的音訊,還配有音樂家簡介、創作背景及最基本的曲式和樂器的文字介紹。

節目開播20天訂閱量達到2萬,兩個月後增加到5萬,截至目前訂閱量6.2萬。看到《雪楓音樂會》暴漲的訂閱量,讓已經擁有2億多用戶的喜馬拉雅FM坐不住了,他們開始擔心古典音樂的使用者會大量聚集到“得到”上,只好火速策劃自己平臺的古典音樂節目。

喜馬拉雅選中的物件就是田藝苗。此前,田藝苗的系列講座“穿T恤聽古典音樂”已經做了六年,她又集作曲技術理論博士、大學教授、音樂作家、知識網紅於一身,在文藝青年中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田藝苗的《古典音樂很難嗎?》緊隨《雪楓音樂會》於2016年8月1日在喜馬拉雅上線。此後的每一天,田藝苗帶著江南女子特有的呢喃軟語,講述著幾百年前音樂大師的作品和奇聞異事,截至目前節目訂閱量4.4萬。

田藝苗告訴音樂財經:“開始也沒想到能有這麼多訂閱量,我預計也就幾千人定。這樣的結果應該跟我之前幾年的積累有關係,我在媒體上寫了很多音樂專欄,後來也集結出版了《溫柔的戰曲》這本書,’穿T恤聽古典音樂’系列講座也是樂迷們建議我做的,現在又做了《古典音樂很難嗎?》這個節目。喜馬拉雅能找到我,也是考慮我之前那些年的積累,包括得到找了劉雪楓也是考慮他之前幾十年的積累,萬一找一個大家不熟悉的人最後節目賣不掉怎麼辦,畢竟這也是一個付費節目,也要考量商業價值的。”

田藝苗

北京星標藝術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標藝術”)董事總經理張克新告訴音樂財經:“以前電臺裡都會有古典音樂的推廣節目,全天都在放,隨時隨地都能聽到,內容也非常豐富。央視以前也有這樣的節目,每期邀請一位古典音樂家做嘉賓,雖然節目受眾小,但做的很用心很精緻,最後因為收視率問題被淘汰。目前只有一個上海的“經典947”的電臺節目,做古典音樂的推廣和普及。現在出來的這些互聯網普及古典音樂節目雖然每期時間很短,也沒有形成更全面的內容,但已經很不容易了。”

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副教授、資深藝術行銷專家宗曉軍則認為,古典音樂是所有音樂形式的根,大家對於知識的補充學習和積累還是會從古典音樂中獲取,而且喜歡聽古典音樂的人基本是35歲以上的人,很多人年輕時聽流行音樂,因為流行音樂可以讓人的情感宣洩,35歲以上的人年輕時感情流失太多,需要通過古典音樂讓情感彙集。

傳播與專業哪一個更重要?

很長時間以來,古典音樂都被稱作“嚴肅音樂”“高雅音樂”,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聽不懂,索性也不聽了。但從這些普及古典音樂節目的火爆程度來看,想聽古典音樂的人似乎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小眾。

《雪楓音樂會》上線後,很多聽眾紛紛留言:“聆聽著熟悉的音樂,竟讓我熱淚盈眶,彷佛穿越到高中時,節省下生活費去買古典音樂的磁帶,在月光下靜靜傾聽,沉醉其中……”“很久不流淚了,這個早晨卻為音樂顫抖…流淚…謝謝雪楓,謝謝音樂!”

當然也有說不好的:“在得到上訂閱了一批節目,經過兩個月的收聽和閱讀,發覺除了《雪楓音樂會》其他的都很有價值,當初也根本沒想訂閱,看到老羅請了白岩松等幾個名人做推廣,好像讓人感覺自己訂閱後就和這些名人一樣能欣賞高雅音樂了……聽點別的,漲漲知識還能裝個B,這個節目真是完完全全對普通人沒有一點用!”

田藝苗

採訪過程中小編發現,一些音樂專業方面的專家們也都收到了喜馬拉雅等平臺的邀請,希望他們也能做類似的節目,但基本都被婉拒了。一方面,他們從專業的角度認為,目前這些節目屬於速食文化時代的產物,容易造成對於音樂作品的片面瞭解,挑出來讓大家欣賞的只是音樂作品的一部分,而真正有哲學意義或者能真正理解整部作品的段落反而被忽視了,如果做的不夠專業,還不如不做。

另一方面,一些人對於欣賞古典音樂有一個誤區,非要給音樂設定一個軌跡,必須在這條軌跡上欣賞,這段音樂是表現高山大海,那段音樂是表現平靜的湖面,其實音樂是沒有標準的,100個人心中有100個莎士比亞,100個人心中也有100個貝多芬。

曾偉和指揮家迪圖瓦、小提琴家斯特恩在一起

曾偉也是一位元古典音樂的普及和傳播者,從1993年起在北京音樂台主持《發燒門診部》《星期音樂會》》《20世紀音樂經典》等節目,他告訴音樂財經:“現在大家聽音樂過分強調名門效應和明星效應,我覺得應該由專業人士和專家來講音樂,而不是由高層次的樂迷來講,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接觸到古典音樂是好事,但還沒走到專業的層面。”

“我們探討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開頭的幾個音節,很多人都說那是命運在敲門,其實貝多芬在做這首曲子的時候耳朵已經聾了,他聽不見,這四個音符的出現,有可能是他覺得力度不夠,在不斷的加強;也許是他想表達當時的心情,那種心情是向命運抗爭或者其他什麼,誰也不知道;或者只是一個普通的定音。所以大家聽古典音樂不要刻意去強調一個符號,音樂是為自己心靈服務的。”曾偉說。

劉雪楓當然也聽到了一些質疑聲,他對音樂財經表示:“很多人也沒有花199元來聽過我的節目,或者只聽到一點點就認為那是我做的全部,然後就過來指責,我也是受過嚴格的歷史學專業訓練的,也師出名門。我覺得古典音樂這些年被一些專業人士搞妖魔化了,古典音樂對於專業人士那是專業,但對於普通大眾就是一種娛樂和享受,而且是高級享受。所以我們也是從大眾的角度,用最容易懂的語言來做這個節目,就是希望更多人接觸到古典音樂,愛上古典音樂,從來沒有把古典音樂當作少數人的權力,如果你的生命中能有一部分時間去聽這麼美好的音樂,讓大家變得積極、進步、向上,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採訪中,劉雪楓對於自己樂迷的身份深感欣慰,樂迷比音樂家不知道要快樂多少倍,樂迷熱愛和享受音樂都很輕鬆,愛好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是自由時代,覺得有能力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能說你不做也不讓別人做,而且也不是誰想做都能做的。

田藝苗則表示,這個節目對於很多音樂專業的老師肯定是不夠深入的,但我們的定位是針對公眾的,對於他們也沒必要深入,講的深大家反而聽不懂,他們也不需要太專業的東西。

現場才是古典音樂市場消費力嗎?

按照《雪楓音樂會》199元的定價,6.2萬的訂閱量,節目收益達1234萬元。而田藝苗的《古典音樂很難嗎?》訂閱量是4.4萬,總收益也有875萬元。就是這樣一個每天10幾分鐘的音訊節目,收益達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無論對於平臺、主播還是古典音樂圈其實都是一件好事。

但這樣的節目能否培育出古典音樂市場的消費力呢?宗曉軍作為音樂學院的副教授,他也是一位資深樂迷,每年要看近百場音樂會,所以這些古典音樂普及節目顯然不是宗曉軍這類專業人士的菜,在他看來,這些節目雖然能一枝獨秀,但沒有對現場音樂產生消費力,音樂有知識的部分,但更多是靠感受,很多人願意花199去聽這些節目,但他們並沒有買票走進音樂廳。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一樣,如今唱片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又回到了現場時代,偉大的音樂一定要去現場感受。

“幾百萬人線上聽,不去現場感受,這不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嗎?局部現象帶動不了整個產業的良性迴圈,講的越多越悲哀。因為音樂被講透了誰還願意去感受?感受音樂是用耳朵、眼睛、腦袋、身體來全身心感受的。”宗曉軍表示。

曾偉在北京音樂台做古典音樂推廣的那些年,有一批人聽著節目真的喜歡上了古典音樂,在他看來,想聽真正自然的混響還是要到音樂廳裡去,因為現場的聲音是平衡的,交響樂需要的就是和諧的音響。但很多人聽唱片和MP3,時間長了會對音樂層次有一個誤區,獨奏樂器在唱片上聽聲音是突出的。所以很多人聽慣了唱片以後,反倒把唱片當作了評判的標準,但其實會給樂迷帶來心理和理解上的錯誤認知。

現場音樂會既然是感受最好的,但是古典音樂在中國一直屬於小眾的狀態,目前國內有60多個交響樂團,絕大部分樂團是靠政府支持的,能自己掏錢看音樂會的不超過50%。

宗曉軍

宗曉軍表示:“像北京國際音樂節辦了快20年,除了政府贊助還有其他贊助商,但是也辦的非常辛苦。每年20場左右的音樂會,觀眾只選擇那些大牌的交響樂團、熟悉的音樂家、曲目和表演形式,連場地都要挑熟悉的有檔次的,所以古典音樂的現場局限性非常明顯,稍微搞的不對,無論是曲目、表演者、指揮家、演出地點,都會影響上座率,一殺就殺掉一大片。”

我們從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BMF)官網看到,第十九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21場音樂會,每場的票價基本都在80~180元,有的場次還是公益的。低票價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辦之初定位的“老百姓消費得起的音樂節”,所以一些大牌音樂節的場次上座率相對較高。

到目前為止,全國範圍內大約有200個大劇院,每個大劇院造價都在5億元以上,政府每年還有補貼,以國家大劇院為例,去年的票房達到3億多,政府每年的補貼有2億,收支兩條線。“中國是用硬體帶動軟體,但軟體沒有真正把市場帶動起來,一年能有200天演出的劇院不到50%,儘管上游有國家政府支持,中游是藝術院團的創作和表演,但下游的消費群體還沒有形成良性迴圈。”宗曉軍說。

星標藝術作為國內少有的古典音樂經紀公司,也屬於一個新興行業,現在把古典音樂經紀叫做“藝術家管理”。星標藝術在2016年組織了140多場音樂會。近兩年來,國內的古典音樂會場次已經增加了不少,維也納愛樂、倫敦愛樂、柏林國立管弦樂團、馬林斯基樂團、馬勒室內樂團、聖馬丁室內樂團等國際一線樂團自2014年以來陸續來到中國演出,刷新了國內古典音樂演出的記錄。

一些知名樂團和大牌音樂家的音樂會自然一票難求,因為音樂會現場的座位也就1000多個,而不太知名的樂團和音樂家的演出上座率卻不盡人意,正所謂古典音樂“成也在現場、敗也在現場”,中國人欣賞古典音樂太注重音樂家和樂團的名氣。

在國外,小型的音樂會遍地都是,在一些俱樂部裡,常年都有演出,可能就是一個四重奏,票價也不貴,很多人平時就是聽這些小型演出,也許一年會去一次正式的劇院看音樂會。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只去正式的場館看音樂會,從來不去俱樂部,大家的需求不一樣。

但在中國,古典音樂會都是在劇院裡演出,成本很高,也有地區局限性,幾十年了還是那些名樂團、名音樂家的演出,新人很難有機會上位。

張克新

張克新表示:“很多國外的音樂家來中國演出都覺得中國樂迷太挑剔了,經常把演奏過程中出過的錯拿出來點評,國外很少有這種情況,大家首先是欣賞,享受是第一位的,而不是找你有什麼問題。而且隨便哪個音樂家在哪裡演出,大家看著都很高興,都會給熱烈的掌聲,不同的音樂家服務于不同層次的觀眾,我們是太拿這個當回事了,其實可以很放鬆的聽古典音樂。”

但是國內對於以盈利為目的的演出,要在取得《營業性演出許可證》的場地才能做,所以類似國外那種俱樂部形式的演出在國內是行不通的。這也造成了中國人聽古典音樂一定要走進大劇院,而田藝苗主張的“穿T恤聽古典音樂”也曾遭到一些專業人士的不同看法。

但在張克新看來,穿T恤聽古典就是一個聽音樂的由頭,希望降低門檻、打破隔閡,對於那些半懂不懂的人來說,用這樣一根繩子拽一下可能就進來了。其實大家愛怎麼聽就怎麼聽,去了音樂廳有幾個人能真穿著T恤去的。

英國逍遙音樂節

英國的逍遙音樂節、德國的森林音樂節,觀眾可以在音樂廳站著欣賞音樂會,也可以隨意走動、喝飲料、吃東西,演到高潮處觀眾還會情不自禁的大聲跟唱甚至歡呼。

線上推廣能否帶動線下市場?

如何把古典音樂普及轉化成市場消費力?讓大家願意為知識、為好音樂和現場音樂會付費?這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張克新認為,聽古典音樂不是衝動,大家也需要冷靜,但聽了總比不聽好,以前很多人也許根本不聽音樂會,慢慢的一年聽一次,或者聽兩次,我們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有一部分人能去聽音樂會,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採訪過程中,一些喜歡聽現場音樂會的人士也表示,這些互聯網的普及方式能抓住大家的喜好,並有了好的商業模式和明確的產品,還能在市場上生存,說明也是成功的。庫客音樂CEO邢華告訴音樂財經:“一些非音樂專業人士能借助多媒體平臺做年輕人喜歡的產品,做了永遠比不做強。大家應該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為音樂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指責這個講的不好,那個講的不專業,讓年輕人多聽聽古典音樂,即使很多人覺得是裝,我相信他們也能感受到古典音樂的魅力,也許開始是裝一裝,後來發現真的愛上了古典音樂,這也是挺好的事情。如果能讓整個古典音樂的生態圈都活躍起來,反過來推作品、樂團、音樂會、唱片,這樣大家都會過的比以前好。”

“古典音樂很難嗎?”已經做了半年多,田藝苗覺得有一半的用戶是被這個節目帶進來的,他們聽了一年的音樂鑒賞節目,也會想看看自己有沒有收穫,也會走進音樂廳聽一聽看一看。但她同時認為,古典音樂賺錢還是很難的,音樂會的座位有限,整個產業就是一個作坊式的模式,市場也做不大。

目前國內做古典音樂經紀的公司僅有兩家,一個是張克新所在的星標藝術,另一個是古典音樂經紀人劉益生創立的美傑音樂,到現在還沒有成規模的古典音樂產業公司。幾十年來,國內的樂迷聽的看的還是那些老牌音樂家的音樂和表演,年輕的音樂家很難出來,為大家所熟知的基本就是郎朗和李雲迪。“所以希望國內能多幾家古典音樂的經紀公司,才能讓很多年輕的音樂家走上檯面,把古典音樂市場活躍起來。”張克新說。

2015年、2016年,國內視頻平臺樂視音樂連續兩年直播了北京國際音樂節,有100萬觀眾線上收看了十幾場音樂會,這也成為古典音樂走向大眾的一次新嘗試,讓“音樂廳搬回家中”,樂迷可以隨時隨地感受古典音樂的高貴典雅。

去年以來,由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學生自發組織的彩虹合唱團也火了,《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成為了火爆網路的神曲。在今年的首場音樂會上,彩虹合唱團的門票在開售兩小時內售馨,現場首發的《春節自救指南》由於反響太熱烈,被重複唱了兩遍。演出結束幾小時後,這首歌的演出剪輯版就發佈在了網上。

這些神曲的火爆似乎給彩虹合唱團貼上了標籤,但其實這只是合唱團返場表演的“彩蛋歌曲,僅占他們一成的工作量,大多數還是現當代合唱作品。彩虹合唱團團長金承志表示,作為一個主要致力於純粹合唱藝術、偶爾搞笑的合唱團體,他還是希望大家能多專注彩虹合唱團其他九成的作品,這種搞笑和親近的方式也是想讓更多人加入到古典音樂領域。如今,彩虹合唱團的票房收益也不錯,實現了藝術與商業兩條線並行,還得到了資本的青睞。

譚盾

互聯網不僅成了這些非專業人士普及古典音樂的平臺,也是音樂大師的創新平臺。被稱為鬼才音樂家的譚盾將於5月13日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辦“心靈絲路十二音”12小時迷你藝術節,他將攜手十二位徒弟、以“十二小時——十二個生辰——十二個原創——十二個民族——十二個活化石樂器”的創意做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譚盾是一位時刻思考時代精神的音樂家,他善於用音樂與科技做各種跨界的嘗試,早在2009年3月,譚盾在YouTube上實驗了全世界第一個網路交響樂團,來自世界各地的90多名成員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了譚盾的作品《第一網路交響樂:英雄》。很多入選的樂手非常激動,並表示“網路交響樂團”為推廣古典音樂找到了新途徑。

譚盾也在“網路交響樂團”選拔時表示,互聯網就像一條無形的“絲綢之路”連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YouTube則為全球音樂愛好者搭建了虛擬舞臺。

譚盾

譚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其實生命都是有限的,但如果能把正在消亡的傳統、偉大的過去傳遞到未來去的話,那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生命延續。”

如今,在這個互聯網無處不在的時代,傳播已經是太簡單不過的事情,讓經典的音樂通過便利的方式得到流傳,也隨著大家對於古典音樂鑒賞力的提高,也許再過一年,走進音樂廳的人會越來越多。

本文為 vol.3丨古典音樂怎麼了?

選題背景:古典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套較為完備的體系,但其活躍範圍仍停留在小圈子,它正在如何走向年輕人,如何走向市場?

音樂財經長期招聘財經記者、分析師,有意者可投簡歷至:songzixuanbox@126.com

還想看點別的?

點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