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正確期待助聽器效果

同樣的聽力損失程度, 殘留聽力可利用價值高的人助聽效果就好。 比如, 同樣是60dB(HL)的平均聽力損失, 傳導性聾患者的助聽效果就比感音神經性聾患者的好。 因此殘留聽力的品質是衡量助聽效果的重要指標。 殘留聽力包括是否存在重振現象、聽覺分辨能力如何等項內容。 事實上, 對助聽器效果影響最大的是使用者自己的聽覺分辨能力。 多數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聽覺分辨能力的損失。 損失的不多, 助聽器可以補償。 若損失過於嚴重(這種情況多見於聽覺中樞的障礙), 助聽器也就無能為力了。 助聽器畢竟還不能取代大腦皮層的作用。

助聽器對語言聲反應好, 對非語言聲反應就不好。 因此, 在一對一交談時, 助聽器的作用最明顯, 其他情況下會差些。 舉例說, 有些戲迷或音樂迷, 希望戴用助聽器後仍能像以前一樣欣賞戲曲和音樂。 這種願望恐怕不易實現。 韻律可以明確地感知, 但“味道”總有不足;一些高頻樂器的聲音聽不好, 且以往的“字正腔圓”現在會有些“變調”。

對於看電視和聽收音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一半左右的人認為不太滿意。 因為, 電視與收音機放出的聲音信號己經與原有的聲音不同, 這種改變本質上是一種“失真”;而通過助聽器放大後的聲音信號會再次改變、再次“失真”。 兩次“失真”導致一部分使用者“聽不太清楚”。

當然, 聽好新聞聯播這樣的節目還問題不大。

傳統的模擬式助聽器還沒有聰明到只放大使用者希望聽取的信號。 通常情況下, 它們會將收集到的所有聲音一視同仁地統統放大。 比如在街上, 助聽器既放大了交談聲, 也放大了汽車經過時的背景雜訊。 交談的距離越遠, 希望聽到的信號聲越小, 背景雜訊就相對越大。 遠到一定的距離, 由於背景雜訊的干擾, 信號聲就非常不清楚了。 好像在喧鬧的菜市場, 即使正常的聽力, 也聽不清遠處朋友喊叫的內容一樣。 因此, 助聽器的使用有一個“有效”距離。 對於傳統的助聽器, 這個距離大約在2米以內;指向性、部分數碼程式設計、數位式等助聽器的可以稍遠, 最遠可達到5米。

開大會的時候, 戴用助聽器效果難以保障。 因為, 既有“兩次失真”的問題, 又有“距離”的可題。 如果會場上亂哄哄, 效果就更差。

七八個人在一起你一嘴我一嘴地聊天, 也會影響助聽器的效果。 但是, 如果雙耳戴用助聽器, 效果會好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 數位式助聽技術的出現, 使我們看到了希望。 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借助數位式助聽器, 背景雜訊的問題可以逐步得到解決。

有鑑於此, 準備配用助聽器的人們一定要對助聽效果有一個正確的期望值。 要記住, 助聽器的作用只是“助聽”, 不要指望花幾千元錢去買“正常的耳朵”。 由於每個人的聽覺狀況不同, 希望選用的助聽器的性能也不同, 對於這些問題, 助聽器驗配者最好能在助聽器驗配過程中向使用者交代清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