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護山愚公”王振玉:生態之山,才是綠水青山

本網記者 崔麗

6月的盛夏, 漫步在雄、奇、險、秀、幽、奧的山東沂南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 沿著寬闊的石階拾級而上, 只見林木茂盛,

奇石林立, 聽得松濤陣陣, 鳥鳴聲聲。 遊人三三兩兩, 或小憩, 或流連。 “這裡空氣好, 環境美, 每到假日, 總是來這裡放鬆一下身心。 ”一對情侶這麼說。 而當問及是否知道這座青山的守護者時是誰, 他們笑著搖頭。

在山腳下一個四牆貼滿了旅遊開發規劃的磚房裡, 記者見到了形態瘦削卻精神矍鑠的護山“紅哥”——王振玉。 他今年63歲, 皮膚黝黑, 話語不多, 說到激動處常常揮舞雙臂, 淚濕眼眶, 並時不時陷入沉默。 在略顯沉重的氛圍中, 記者慢慢瞭解了這個人和這座山的深厚緣分。

緣分始於2003年, 王振玉外祖父程振竹的一個遺願。 程振竹跟隨陳毅將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 解放後一直在上海工作, 臨終前他和王振玉說:“多少英烈躺在了這座英雄的山上,

要是能有一條路通往山上那曾經戰鬥的地方就好了, 讓後世的人們能親身過去感受和緬懷用生命換來和平今天的英雄。 ”也就是這一句話, 刹那間點燃了王振玉修路護山的火種。 那時王振玉50歲, 正處在他人生事業發展的頂峰, 可謂意氣風發。 正是因為一種信仰, 一種情懷, 也就是自那一刻起, 這位沂蒙山的漢子再也沒有離開這座英雄的大山。

王振玉, 1954年出生于沂南縣葛溝鎮王家鞏頭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父母是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 從記事起, 他就從父母和鄉親們那裡知道了老區人民愛黨愛軍、無私奉獻和參軍參戰、擁軍支前的動人故事。 在沂河兩岸這片紅色土地的培育下, 愛党擁軍的光榮傳統融進了他的血液,

成為他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1975年從沂南師範畢業後, 懷著改變家鄉的熱情和抱負, 王振玉回到村裡挑起了大隊長的重擔, 一干就是8年。 上世紀80年代初, 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 王振玉帶頭承包了十幾畝責任田, 1983年向國家交售公糧1萬斤, 成為沂蒙山區第一納糧大戶, 次年出席了全國農村專業戶經驗交流會。 當時的沂南縣葛溝鎮拖拉機站經營不善面臨倒閉, 深知農業機械化重要性的王振玉毅然承包下了這個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包袱”, 他東拼西湊了20多萬元, 組成啟動了以運輸、加油站和農機服務為一體的企業運作模式, 到1988年一舉發展到擁有固定資產100余萬元, 年收入幾十萬元的沂蒙鄉鎮農機服務“第一站”。

“吃水不忘挖井人”, 這句話王振玉時常掛在嘴上。 有了令人羡慕的事業, 成了企業家, “身份變了, 地位變了, 但共產黨員的責任不能變。 是党培養了我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我才有了今天這樣好的生活, 我心裡一直想著用什麼方式表達對黨的感激。 ”他時刻提醒自己。 他為鄉親們修路、打井、澆地、打場, 資助失學兒童;連年冬天為全鎮殘疾軍人和軍烈屬送煤送現金;為殘疾人、軍烈屬、困難戶、希望工程、社會公益事業捐款……因此, 他被周圍十裡八鄉的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沂蒙紅哥”“王大善人”, “省級勞模”“優秀共產黨員”“‘光彩’事業先進個人”“愛國擁軍模範”……他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裝了滿滿一大櫃子。

至今, 王振玉黨齡41年,

至今連續24年向黨組織交納“特殊黨費”5.8萬餘元, 累積資助失學兒童、大學生11人, 累計為殘疾人、軍烈屬、困難戶、希望工程、社會公益事業捐款80多萬元。

為了外祖父曾經的囑託, 也是為了一個抗日老兵的心願, 2003, 王振玉找專家諮詢, 到張家界、黃山、九寨溝、西柏坡、井岡山等旅遊景點學習;2004年, 王振玉和孟良崮林場簽訂了開發合同;2005年, 在考察學習和論證的基礎上, 出資320萬元成立了山東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並請山東省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作出了《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開發規劃》, 同年通過了規劃評審, 開始按照規劃一步步建設孟良崮。

那時的孟良崮, 林木稀疏, 滿是石頭, 雜草叢生, 開出一條路談何容易?王振玉沒有退縮, 也沒有動搖。他白天黑夜吃住在工地,和工人一起開山鋪路。烈日當頭,他累倒了,手臂上打著吊針,仍然躺在挖掘機的斗子裡接著幹。整整3個半月,長5.5公里、寬4米的通向山頂英雄之處的道路硬是修了起來,而王振玉卻曬成了黑炭,人瘦成了“秸稈”,可他心裡卻高興極了,他對著山脊自言自語:“路通了,人們與英雄之間的路近了”!

種樹、澆水、開溝……王振玉每天從早幹到晚。他渾身有用不完的力量。也是因為這座山,因為這條路,因為那些逝去的英雄們,有好多商人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機。陸陸續續前後有多個開發商來找王振玉,提出想共同開發孟良崮。他一開始挺高興,覺得終於有人可以幫他一把了。可一瞭解,知道他們都是想通過破壞性的開發賺大錢,飽私囊。於是,他斷然拒絕,他寧可自己一個人……。

“我就是要發揚愚公精神,保護原生態的孟良崮,只要保住孟良崮的綠水青山,不愁沒有金山銀山,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在孟良崮犧牲的英雄安息”。王振玉激動地對記者說到。

時至今日,年復一年,王振玉自掏腰包、多方籌資建設基礎設施,完善景點佈局,累計投入約8000多萬餘元,恢復建成了華東野戰軍九縱戰前指揮所、國民黨七十四師指揮部遺址、紅色軍號台、孟良崮戰役舊址等50多個景點。孟良崮旅遊區先後被批准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他為歷史孟良崮的今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今年,王振玉表示這裡還將重點建設將帥碑林、“將軍的足跡”文化長廊、地質公園博物館、孟良崮陳複澄藝術館和紅葉山莊等。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王振玉逐漸認識到應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把紅色旅遊與特色生態、獨特民俗有機結合,“打戰爭牌、唱和平戲,打紅色牌、唱綠色戲,打觀光牌、唱休閒戲”,打造紅色旅遊地觀光、孟良崮特色文化、生態旅遊度假三大特色品牌,未來建成“紅色歷史+綠色生態+地質科普+民俗風情”的特色文化勝地。

在開發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的同時,王振玉還積極為兩岸和平和統一作出貢獻。2007年,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之際,他組織邀請了眾多愛國人士共同開啟萬人簽名“民族昌盛 共祈和平”活動;還在北京舉辦了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暨臨沂紅色文化旅遊座談會。

如今,王振玉已不再年輕,可他仍然渾身上下充滿幹勁。他對吃穿沒啥講究,也不知道享受,一直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即使出差去北京也不加任何修飾,就穿著布鞋去。眾人都勸他換雙皮鞋,他卻覺得“布鞋就很好”。

“我熱愛黨,是她給了我生命的動力;我熱愛大山,是她給了我頑強的毅力;我熱愛村民,是他們給了我拼搏的源泉。”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護山愚公”王振玉仍舊在默默地守護著孟良崮這座英雄之山,造福著百姓。他也是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忠實踐行者。

也沒有動搖。他白天黑夜吃住在工地,和工人一起開山鋪路。烈日當頭,他累倒了,手臂上打著吊針,仍然躺在挖掘機的斗子裡接著幹。整整3個半月,長5.5公里、寬4米的通向山頂英雄之處的道路硬是修了起來,而王振玉卻曬成了黑炭,人瘦成了“秸稈”,可他心裡卻高興極了,他對著山脊自言自語:“路通了,人們與英雄之間的路近了”!

種樹、澆水、開溝……王振玉每天從早幹到晚。他渾身有用不完的力量。也是因為這座山,因為這條路,因為那些逝去的英雄們,有好多商人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機。陸陸續續前後有多個開發商來找王振玉,提出想共同開發孟良崮。他一開始挺高興,覺得終於有人可以幫他一把了。可一瞭解,知道他們都是想通過破壞性的開發賺大錢,飽私囊。於是,他斷然拒絕,他寧可自己一個人……。

“我就是要發揚愚公精神,保護原生態的孟良崮,只要保住孟良崮的綠水青山,不愁沒有金山銀山,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在孟良崮犧牲的英雄安息”。王振玉激動地對記者說到。

時至今日,年復一年,王振玉自掏腰包、多方籌資建設基礎設施,完善景點佈局,累計投入約8000多萬餘元,恢復建成了華東野戰軍九縱戰前指揮所、國民黨七十四師指揮部遺址、紅色軍號台、孟良崮戰役舊址等50多個景點。孟良崮旅遊區先後被批准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他為歷史孟良崮的今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今年,王振玉表示這裡還將重點建設將帥碑林、“將軍的足跡”文化長廊、地質公園博物館、孟良崮陳複澄藝術館和紅葉山莊等。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王振玉逐漸認識到應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把紅色旅遊與特色生態、獨特民俗有機結合,“打戰爭牌、唱和平戲,打紅色牌、唱綠色戲,打觀光牌、唱休閒戲”,打造紅色旅遊地觀光、孟良崮特色文化、生態旅遊度假三大特色品牌,未來建成“紅色歷史+綠色生態+地質科普+民俗風情”的特色文化勝地。

在開發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的同時,王振玉還積極為兩岸和平和統一作出貢獻。2007年,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之際,他組織邀請了眾多愛國人士共同開啟萬人簽名“民族昌盛 共祈和平”活動;還在北京舉辦了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暨臨沂紅色文化旅遊座談會。

如今,王振玉已不再年輕,可他仍然渾身上下充滿幹勁。他對吃穿沒啥講究,也不知道享受,一直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即使出差去北京也不加任何修飾,就穿著布鞋去。眾人都勸他換雙皮鞋,他卻覺得“布鞋就很好”。

“我熱愛黨,是她給了我生命的動力;我熱愛大山,是她給了我頑強的毅力;我熱愛村民,是他們給了我拼搏的源泉。”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護山愚公”王振玉仍舊在默默地守護著孟良崮這座英雄之山,造福著百姓。他也是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忠實踐行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