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12個領域,受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專案重點支援!

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主要支持開展耕地地力保護、農機購置補貼、農業結構調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等方面工作。 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支持耕地地力保護。 繼續按照《財政部 農業部關於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有關要求執行。 及時將補貼資金兌現發放到位, 嚴肅依法查處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擠佔挪用等行為。 鼓勵各地創新方式方法, 以綠色生態為導向, 將補貼資金發放與耕地地力提升掛鉤, 引導農民自覺提升耕地地力。 2017年, 在黑龍江省選擇部分縣, 結合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政策實施, 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掛鉤的機制。

二、支援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一是繼續按照《財政部 農業部關於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有關要求執行,

鼓勵各地創新支援方式, 採取貸款貼息、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不鼓勵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現金直補。 繼續安排資金支持建立完善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託管、機械化烘乾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支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農業服務組織、服務型農民合作社等具有一定能力、可提供有效穩定服務的主體, 針對糧食等主導產業和農民急需的關鍵環節, 為從事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 集中連片推廣綠色生態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鼓勵各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或先服務後補助等方式, 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專業化、規模化水準。 三是支援家庭農場發展, 引導規範流轉土地、健全管理制度、應用先進技術、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標準化生產等, 繼續做好典型家庭農場發展監測工作。

三、支持開展農機購置補貼。 繼續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的《2015—2017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農辦財〔2015〕6號)和《關於做好2016年部分財政支農專案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6〕22號)有關要求執行。 深入貫徹“縮範圍、控定額、促敞開”的工作思路, 強化綠色生態導向, 著力推行補貼範圍內全部機具敞開補貼, 對糧食烘乾倉儲、深松整地、免耕播種、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機具和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支持綠色發展的機具率先全面敞開補貼。

要把年度資金實際使用情況作為資金分配的重要測算因素, 強化省域內資金餘缺動態調劑, 切實加快執行進度, 避免出現資金大量結餘。 要建立省級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內部控制規程, 加快補貼申報操作流程去經銷商化, 推進縣級農機購置補貼資訊公開專欄建設, 實現年底前全部到位。 要細化完善補貼機具核驗流程辦法, 加強異常申請補貼情形的監管。 要建立健全農機購置補貼產品違規經營行為處理制度, 嚴處失信違規產銷企業。
繼續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 適當擴大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

四、支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負責、市場主導的發展思路, 農業部、財政部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創建的產業園給予適當支援。 具體要求按照《農業部 財政部關於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農計發〔2017〕40號)執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及任務清單另行通知。

五、支持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以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具有區域優勢、地方特色等條件的農業主導產業,聚焦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和薄弱環節,推進集約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著力發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帶和重點生產區域,培育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區域和產品品牌,帶動發展一批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引導效應。

六、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開展兩項工作: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繼續按照《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6〕38號)有關要求,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畫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畫,在江蘇、安徽、山東、重慶等省市試點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加快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各地要精選培育物件,建立培育物件資料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遴選一批培育示範基地、實訓基地和田間學校,分類型、分產業、分層次開展培訓。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線上培訓和服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方式,支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二是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支援制度健全、管理規範、帶動力強的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適當兼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開展標準化生產,突出農產品初加工、產品包裝、市場行銷等關鍵環節,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進一步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服務帶動能力。2013年以來已享受中央財政農民合作社補助資金的合作社原則上不納入政策範圍。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將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量化到合作社成員。

七、支援農業結構調整。主要開展兩項工作:一是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繼續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區)開展糧改豆(糧豆輪作)試點,實施面積1000萬畝,支持以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主,兼顧與雜糧雜豆、馬鈴薯、油料、飼草等作物輪作,鼓勵各地優先選擇規模種植、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開展試點;繼續在河北黑龍港地下水超采區、湖南長株潭重金屬耕地污染區、西南石漠化區(貴州、雲南)及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地區(甘肅)開展耕地休耕試點,實施面積200萬畝。中央財政對承擔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任務的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補助(河北、湖南省休耕試點補助資金分別從地下水超采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補助資金中統籌安排),具體要求按照農業部印發的《2017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工作方案》(農農發〔2017〕1號)執行。二是擴大糧改飼試點。繼續在“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開展試點,實施面積1000萬畝以上。補助物件為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植結構調整意願強的縣整體推進,採取以養帶種的方式推動種植結構調整。

八、支援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主要開展六項工作:一是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突出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兼顧薯類大豆、雜糧雜豆、棉油糖、菜果茶等品種,選擇一批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縣,開展整建制創建,通過物化投入、開展社會化服務和技術指導服務等措施,示範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二是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支援各地健全縣鄉村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網路,創新服務方式,提升農技推廣人員能力素質,建設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大力培育農業科技示範主體,加強農業主推技術示範推廣,加快農技推廣資訊化建設,建設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技推廣聯盟,完善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援鄉土專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校畢業生等承擔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任務。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支持江西、安徽、浙江等省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探索農技推廣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獲取合理報酬的新機制,加強績效考評和隊伍建設的新舉措,有效集聚農技推廣資源的新途徑。三是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突出農業綠色生產發展,科學確定適用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主推技術,著力解決生產環節應用主推技術的制約因素,調動農民使用先進適用技術的積極性,切實將農業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主推技術要確保安全環保,並能有效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四是開展農機深松整地。根據《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2016—2020年)》,支援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作業面積1.4億畝以上,作業深度一般要求達到或超過25釐米,打破犁底層。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先作業後補助的方式實施,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充分利用資訊化監測手段保證深松作業品質,提高監管工作效率。要科學確定補助標準,不宜過高。五是推廣旱作農業和地膜清潔生產技術。根據《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4〕23號)有關要求,支持西北、華北等旱作區,以棉花、玉米、馬鈴薯為重點作物,示範推廣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技術,以加厚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推廣地膜清潔生產技術模式,實施區地膜厚度不得低於0.01毫米。在內蒙古、甘肅和新疆選擇部分地區開展整縣推進試點,探索建立健全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建立經營主體上交、專業化組織回收、以舊換新等多種方式的回收利用機制,並試點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探索“誰生產、誰回收”機制,率先實現地膜基本資源化利用。六是啟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選擇果菜茶種植優勢突出、有機肥資源有保障、有機肥施用技術模式成熟、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地方有積極性的重點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支持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產生的有機肥,集中推廣堆肥還田、商品有機肥施用、沼渣沼液還田、自然生草覆蓋等技術模式。試點區域要集中連片,有條件的地方可實施整鄉(鎮)推進。試點工作以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承擔主體,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有機肥統供統施等社會化服務,探索一批“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生產運營模式,推進資源迴圈利用。

九、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全面推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根據《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5〕62號)、《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6年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6〕40號)等有關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分別突出不同方向和重點,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多功能性,發展休閒農業、農業文化產業,支持農業產業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突出構建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整縣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探索將財政補助資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農民合作社成員或農戶,使其參與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利益分配。獲得財政資金獎補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通過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 “保底收益+按股份紅”、訂單農業等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原則上不得補助未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農民不能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經營主體。二是繼續實施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主要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重點支援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連片建設一批貯藏、烘乾、淨化、分等分級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三是繼續開展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繼續在北京、河北、內蒙古、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甘肅、寧夏開展試點,將上海、黑龍江、浙江、廣東、陝西納入試點範圍,支持研發馬鈴薯全粉(泥)不同配比的主食產品。四是實施資訊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範。支持遼寧、江蘇、江西、河南、四川5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原則,對符合條件的益農資訊社予以適當支援。示範省要在行政村高標準建設益農資訊社,到2017年底益農資訊社覆蓋率要達到80%以上。要不斷集聚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資源,將益農資訊社打造成為農服務的一站式視窗。要進一步完善商業化的可持續運營機制,加快組建運營主體,不斷探索“政府+運營商+服務商”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要進一步研究明確公益服務職責、商業服務內容及標準、法律責任,加強網路和資訊安全防護能力建設,有效防控技術風險、經營風險和法律風險。

十、支援畜牧業轉型升級。主要開展五項工作:一是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按照中央支持、地方為主、市場運營的原則,選擇部分生豬、奶牛、肉牛養殖重點縣,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試點。試點內容和任務清單另行通知。二是畜禽健康養殖。在部分地區選擇年出欄5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兼顧奶牛、肉牛規模養殖場,支援建設和升級改造畜禽糞汙收集、貯存、處理設施。三是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基地建設。在苜蓿優勢產區和奶牛主產區實施,支援飼草生產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企業、奶牛養殖企業(場)和奶農合作社開展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建設。示範基地原則上集中連片3000畝以上。四是發展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支援部分南方省份實施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保護草地生態環境,發展現代草地畜牧業。以農牧業合作社和相關涉牧企業為實施主體,重點建設一批草地規模較大、養殖基礎較好、發展優勢較明顯、示範帶動能力強的牛羊肉生產基地。實施主體需與周邊農戶簽訂草產品、畜產品購銷合同或勞動合同,建立完整的草地、牛羊及輻射帶動農戶的基礎資訊檔案,草產品生產和牛羊養殖加工銷售管理檔案。五是支持牧區畜牧良種推廣。在內蒙古、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8省(區)實施,對專案區內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肉牛養殖場(社區、戶),以及存欄能繁母羊30只以上、犛牛能繁母牛25頭以上的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助。

十一、支持開展地下水超采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河北省黑龍港流域為重點,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種植結構調整,推廣水肥一體化、設施棚面集雨、測墒灌溉、小麥春灌一水、抗旱節水品種等農藝節水措施,建立旱作雨養種植的半休耕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休耕制度。

具體要求按照《農業部 財政部關於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農計發〔2017〕40號)執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及任務清單另行通知。

五、支持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以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具有區域優勢、地方特色等條件的農業主導產業,聚焦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和薄弱環節,推進集約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著力發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帶和重點生產區域,培育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區域和產品品牌,帶動發展一批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引導效應。

六、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開展兩項工作: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繼續按照《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6〕38號)有關要求,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畫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畫,在江蘇、安徽、山東、重慶等省市試點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加快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各地要精選培育物件,建立培育物件資料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遴選一批培育示範基地、實訓基地和田間學校,分類型、分產業、分層次開展培訓。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線上培訓和服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方式,支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二是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支援制度健全、管理規範、帶動力強的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適當兼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開展標準化生產,突出農產品初加工、產品包裝、市場行銷等關鍵環節,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進一步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服務帶動能力。2013年以來已享受中央財政農民合作社補助資金的合作社原則上不納入政策範圍。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將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量化到合作社成員。

七、支援農業結構調整。主要開展兩項工作:一是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繼續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區)開展糧改豆(糧豆輪作)試點,實施面積1000萬畝,支持以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主,兼顧與雜糧雜豆、馬鈴薯、油料、飼草等作物輪作,鼓勵各地優先選擇規模種植、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開展試點;繼續在河北黑龍港地下水超采區、湖南長株潭重金屬耕地污染區、西南石漠化區(貴州、雲南)及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地區(甘肅)開展耕地休耕試點,實施面積200萬畝。中央財政對承擔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任務的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補助(河北、湖南省休耕試點補助資金分別從地下水超采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補助資金中統籌安排),具體要求按照農業部印發的《2017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工作方案》(農農發〔2017〕1號)執行。二是擴大糧改飼試點。繼續在“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開展試點,實施面積1000萬畝以上。補助物件為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植結構調整意願強的縣整體推進,採取以養帶種的方式推動種植結構調整。

八、支援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主要開展六項工作:一是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突出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兼顧薯類大豆、雜糧雜豆、棉油糖、菜果茶等品種,選擇一批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縣,開展整建制創建,通過物化投入、開展社會化服務和技術指導服務等措施,示範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二是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支援各地健全縣鄉村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網路,創新服務方式,提升農技推廣人員能力素質,建設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大力培育農業科技示範主體,加強農業主推技術示範推廣,加快農技推廣資訊化建設,建設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技推廣聯盟,完善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援鄉土專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校畢業生等承擔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任務。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支持江西、安徽、浙江等省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探索農技推廣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獲取合理報酬的新機制,加強績效考評和隊伍建設的新舉措,有效集聚農技推廣資源的新途徑。三是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突出農業綠色生產發展,科學確定適用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主推技術,著力解決生產環節應用主推技術的制約因素,調動農民使用先進適用技術的積極性,切實將農業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主推技術要確保安全環保,並能有效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四是開展農機深松整地。根據《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2016—2020年)》,支援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作業面積1.4億畝以上,作業深度一般要求達到或超過25釐米,打破犁底層。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先作業後補助的方式實施,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充分利用資訊化監測手段保證深松作業品質,提高監管工作效率。要科學確定補助標準,不宜過高。五是推廣旱作農業和地膜清潔生產技術。根據《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4〕23號)有關要求,支持西北、華北等旱作區,以棉花、玉米、馬鈴薯為重點作物,示範推廣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技術,以加厚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推廣地膜清潔生產技術模式,實施區地膜厚度不得低於0.01毫米。在內蒙古、甘肅和新疆選擇部分地區開展整縣推進試點,探索建立健全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建立經營主體上交、專業化組織回收、以舊換新等多種方式的回收利用機制,並試點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探索“誰生產、誰回收”機制,率先實現地膜基本資源化利用。六是啟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選擇果菜茶種植優勢突出、有機肥資源有保障、有機肥施用技術模式成熟、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地方有積極性的重點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支持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產生的有機肥,集中推廣堆肥還田、商品有機肥施用、沼渣沼液還田、自然生草覆蓋等技術模式。試點區域要集中連片,有條件的地方可實施整鄉(鎮)推進。試點工作以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承擔主體,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有機肥統供統施等社會化服務,探索一批“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生產運營模式,推進資源迴圈利用。

九、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全面推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根據《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5〕62號)、《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6年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6〕40號)等有關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分別突出不同方向和重點,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多功能性,發展休閒農業、農業文化產業,支持農業產業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突出構建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整縣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探索將財政補助資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農民合作社成員或農戶,使其參與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利益分配。獲得財政資金獎補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通過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 “保底收益+按股份紅”、訂單農業等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原則上不得補助未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農民不能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經營主體。二是繼續實施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主要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重點支援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連片建設一批貯藏、烘乾、淨化、分等分級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三是繼續開展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繼續在北京、河北、內蒙古、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甘肅、寧夏開展試點,將上海、黑龍江、浙江、廣東、陝西納入試點範圍,支持研發馬鈴薯全粉(泥)不同配比的主食產品。四是實施資訊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範。支持遼寧、江蘇、江西、河南、四川5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原則,對符合條件的益農資訊社予以適當支援。示範省要在行政村高標準建設益農資訊社,到2017年底益農資訊社覆蓋率要達到80%以上。要不斷集聚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資源,將益農資訊社打造成為農服務的一站式視窗。要進一步完善商業化的可持續運營機制,加快組建運營主體,不斷探索“政府+運營商+服務商”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要進一步研究明確公益服務職責、商業服務內容及標準、法律責任,加強網路和資訊安全防護能力建設,有效防控技術風險、經營風險和法律風險。

十、支援畜牧業轉型升級。主要開展五項工作:一是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按照中央支持、地方為主、市場運營的原則,選擇部分生豬、奶牛、肉牛養殖重點縣,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試點。試點內容和任務清單另行通知。二是畜禽健康養殖。在部分地區選擇年出欄5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兼顧奶牛、肉牛規模養殖場,支援建設和升級改造畜禽糞汙收集、貯存、處理設施。三是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基地建設。在苜蓿優勢產區和奶牛主產區實施,支援飼草生產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企業、奶牛養殖企業(場)和奶農合作社開展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建設。示範基地原則上集中連片3000畝以上。四是發展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支援部分南方省份實施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保護草地生態環境,發展現代草地畜牧業。以農牧業合作社和相關涉牧企業為實施主體,重點建設一批草地規模較大、養殖基礎較好、發展優勢較明顯、示範帶動能力強的牛羊肉生產基地。實施主體需與周邊農戶簽訂草產品、畜產品購銷合同或勞動合同,建立完整的草地、牛羊及輻射帶動農戶的基礎資訊檔案,草產品生產和牛羊養殖加工銷售管理檔案。五是支持牧區畜牧良種推廣。在內蒙古、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8省(區)實施,對專案區內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肉牛養殖場(社區、戶),以及存欄能繁母羊30只以上、犛牛能繁母牛25頭以上的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助。

十一、支持開展地下水超采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河北省黑龍港流域為重點,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種植結構調整,推廣水肥一體化、設施棚面集雨、測墒灌溉、小麥春灌一水、抗旱節水品種等農藝節水措施,建立旱作雨養種植的半休耕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休耕制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