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通訊:臺灣學者大陸關注幼稚教育18年

中新社晉中3月20日電 題:臺灣學者大陸關注幼稚教育18年

中新社記者 宋立超

“我雖在臺灣長大, 但祖籍山東, 是血脈相連, 因此我希望我們的民族人才輩出。 ”在山西省晉中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公益課堂上, 一位臺灣腔普通話的老師侃侃而談。

今年是高敬堯來大陸的第18個年頭了。 儘管已年滿58歲, 本該在家中享天倫之樂的他還是選擇繼續在各地奔波授課。 19日, 在河南洛陽師範學院任學前教育學院教授的高敬堯趕來山西, 在晉中市婦聯舉辦的家庭教育培訓班上, 為近百位普通市民分享育兒知識。

“不將就的教育——重新認識您的孩子”, 這是高敬堯此次公益課程的主講內容。 他認為, 每一個兒童都是有別于成人的獨立個體, 家長們的育兒態度需要改變。

“我從1999年來到大陸, 那時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學業是最重要的, 幾乎每個孩子都經過相同的成長階段, 個體差異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理念很難被接受。 ”20日, 高敬堯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從那個時候起, 高敬堯決定將工作重心從臺灣轉移至大陸, 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教育理念, 並且一干就是18年。

“堅持。 ”高敬堯如此形容這些年的經歷, “從最初的‘鐵板一塊’, 到後來逐漸鬆動, 再到現在的重視, 我幾乎見證了大陸幼稚教育理念的變遷。 尤其是如今官方和民間都極其重視素質教育,

‘填鴨式’教育方式已經不被認可。 ”

高敬堯說, 隨著“80後”一代開始為人父母, 教育經歷、眼界普遍高出一截的年輕家長們在幼稚教育觀念方面明顯更加開放, 他們更加注重培養孩子優秀的個性和品格。

“孩子不是附屬品, 教育也不能全指望老師,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因此, 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很重要。 可喜的是, 我已經看到了這種改變。 ”高敬堯說。

果不其然。 在公益課堂現場, 年輕父母們對高敬堯的分享十分認可, 課後提問環節甚至因人數眾多而不得不延長時間。

“雖然不全是我的功勞, 但看到這些我仍感到這18年沒有浪費時間。 ”高敬堯欣慰表示, “只有科學的育兒方式, 才能為培育出有益於社會的棟樑之才打下基礎。

背上簡單的背包, 高敬堯說還得趕到下一個城市。 這位勁頭十足的臺灣幼稚教育專家還沒想著停下腳步休息。 “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 孩子都是未來的希望。 趁著還能走得動, 我還要多做一些事情。 因為大陸是我另一個家。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