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聊城人心中永不滅的光,老城消失的那些老地名……

前言:這些年隨著聊城城市的不斷發展, 很多曾經耳熟能詳的老地名漸漸被人們遺忘, 然而這些老地名不僅僅只是一些名稱, 它們的背後其實代表的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我之所以匯總這些幾近消失的名稱, 是希望在我們不斷向現代化邁進的同時, 也不要忘記那些承載了千百年城市歷史與文化的老地名。

這些老地名被我分為了:園林、坑塘、墓林、路口、橋樑、渡口、地名、井甃、河流、集會、館所以及易混淆的和消失的區域。 希望這樣分類能方便大家閱讀, 出於為了方便普通讀者認識老地名, 這些老地名介紹一般比較簡單, 易於理解, 當然也許會有些錯誤和疏忽, 希望大家諒解, 同時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園林:

【西花園】指的是依綠園, 是一處著名的古典園林, 依綠園隸屬於府衙, 位於聊城老城的西北角, 人們為了和聊城老城的其他園林相區別,

就俗稱為西花園。

【北花園】指的是現在鼎順花園一帶, 包括百花苑社區和湖中的小島以及全聚德附近, 清代這裡有一個官家的花園, 後來又有花農在此以種花為業, 因為這個花圃位於城北郊, 遂得名。

【北園】指的是位於聊城北壩村清代大臣任克溥的私家園林“綺園”, 因為它相對於聊城的依綠園、汶園, 綺園位於古城的北部, 所以就俗稱為北花園。 另外, 在東關姚家園子也有北園(或稱北花園)這個地名。

【王家園】以前指老城紅星街北一處王姓官宦的花園, 花園南為後王家園街, 北為前王家園街。

【鄧家園】指東園, 東園俗稱鄧家園, 是清代狀元鄧鐘岳的私家園林。 它位於羊使君街南, 丁家坑與東昌湖相連接的地方, 因為是鄧家的私家園林,

所以被人們俗稱為鄧家園。

【桑樹園】東關街與新公路交匯處以南, 以前這裡桑樹較多, 就被人稱作了桑樹園。

【柳樹園】老城南順城街以南, 以前這裡柳樹很多, 就被人們稱作了柳樹園。

【鄧園】指的是止園, 清順治元年, 鄧秉恒建設止園在城東南四裡, 也就是現在的四河頭運河西岸, 前鄧樓村處, 後來此地形成村落, 稱為鄧園村。

【耿園】所謂“耿園”, 實際上指耿氏家族墓地, 耿園在東關清孝街西首東南, 與下文耿家林是一回事, 在此不再贅述。

坑塘:

【鳳凰嗉】這個奇怪的名稱是指老城內的一處水坑。 嗉, 通“膆”, 是指鳥類的胃, 鳳凰嗉也就是指鳳凰的胃, 之所以把水坑比作鳳凰的胃, 是因為聊城別名鳳凰城, 而這個水坑位於老城的偏西南,

出於位置來看, 正好是胃的部位, 所以就形象的被人們起名叫鳳凰嗉。 現在該處水窪仍然存在。

【楊家坑】前清時就存在的一處水窪, 位於現在聊城四中東北, 也就是老城的東北角的位置。 楊家坑, 顧名思義坑邊有楊姓人家。

【大鐘坑】古城區關帝廟街北段路東舊有大鐘坑, 坑呈橢圓形, 東西約30米, 南北約20米。 坑水常年不幹, 因坑東沿有一個高兩米半, 直徑一米的金代大鐘而得名。

【西南坑】指的是老城西南角的水坑, 由於老城四角皆有水坑, 所以位於西南角的那個, 就被人們叫做西南坑。 因為該坑塘靠近西白衣堂街, 所以也被稱為“白衣堂坑”。

【觀坑】觀, 這裡指的是萬壽觀, 是老城內的一處道觀, 位於現在海源閣西牆外。

原來的時候萬壽觀周邊地勢低窪, 存在四個水坑, 因靠近萬壽觀, 位於萬壽觀西南這處最大的坑名為“觀坑”。

【觀後坑】萬壽觀處地勢低窪, 有四處水坑, 其中位於萬壽觀後面的被稱為觀後坑。

【鄭家坑】萬壽觀西數十米處的水坑因為鄰近鄭姓人家, 所以叫做“鄭家坑”。

【小坑】萬壽觀西鄭家坑西北一處小水坑, 原來並無名字, 因為這處坑是附近幾處坑塘中最小的一個, 就被人們稱為了小坑。

【蓼灣】縣誌上考證這是古城西北角處坑塘的歷史名字, 這個坑原來位於聊城名園依綠園中, 而蓼灣是古城西北角依綠園中的池塘名稱, 依綠園廢棄後, 這個名字也就不用了。

【王八坑】也叫忘八坑, 現今鈴鐺湖西半部, 名字大概來於鱉。

【小丁家坑】大家也許都知道丁家坑, 但是大家恐怕不知道老城東關還有一處小丁家坑。小丁家坑現在其實是東關大街北,鈴鐺湖最東邊靠近運河的那片水域,現在已經和鈴鐺湖諸坑連通,而在以前,小丁家坑其實是獨立存在的。傳說以前皇帝把聊城所有的坑塘都賞給了丁志方的後人,聊城丁家坑的名稱就來源於此,大概因為小丁家坑面積與丁家坑相比較小,所以故名。

【柳園窪】也叫柳園坑,位置在現在柳園路閘口北不遠路東,科技廣場以北,上世紀後期還有遺存。柳園窪原來也是屬於丁家後人的水坑之一,傳說後來此地蓋了一處柳姓官宦的園林,故改名柳園窪。此處一直是聊城的商業繁盛的所在,清代越河聯通柳園,柳園又與運河相通,柳園窪就成為了夜晚途經運河在聊城過夜人員的泊船處,坑周邊商業很繁榮,後來在坑南又發展出了泰山行宮廟會,也稱柳園廟會、柳園大集,柳園大集又發展為閘口大集,柳園窪這個地名叫的也越來越響,所以坑西後來那一條南北大街就命名為柳園路。

【肖莊窪】也叫肖莊坑,或者肖前坑,與柳園窪相連,是柳園坑東面不遠的一處水窪。肖莊窪位於小東關街北面,肖莊的東南,得名於坑北沿的肖莊。肖莊窪的起源是可以推測出來的,一方面此處本就地勢低窪,再者坑南面的小東關街等處在同治年間修建了土城牆,勢必也會繼續挖深肖莊窪。在清代肖莊窪一來可以泊船,再者它同時也是東關土城北面的護城河。

【肖西坑】緊鄰肖莊西沿的坑塘,北面有出水口流向姚家園子。這個坑在04年後還有一部分,今存遺址。

【車家坑】原地址位於現今聊城中醫院西面,前菜市街以北。得名概來源於坑附近車姓大戶。

【馬家坑】丁家坑南與東昌湖交匯處有一處蓮花池,叫做馬家坑,夏日荷花滿池,坑東沿有一處古井,是老東園的遺存,如今依然附近居民的飲水來源。

【蓮花池】地址在豬市街中段,是一處與越河相通的不大的坑塘或者說是一處水溝,因坑中植滿蓮花而得名。豬市街橫跨蓮花池,旁邊就是豬市街有名的三霄宮。

【鎮蛟潭】指的是聊城東南角的水坑,湖水終年不枯,而且清澈,很有靈氣,而且水域為長條狀,就像一條蛟龍被鎮在湖中,所以被稱為鎮蛟潭。鎮蛟潭同時也指東昌湖東南部的一處濕地水窪,湖水清澈,靠近軍乾路。

【舊州窪】也叫九州窪,現位於湖南路徒駭河橋往東5公里路北,是一片成片的窪地。傳說其地為聊城上一個城址——巢陵城(博州)的所在地。當時黃河發大水,淹沒了巢陵城,並形成了一片窪地,後來就被人們稱為舊州窪,後又訛傳為九州窪。現在舊州窪正在建設九州窪森林濕地公園,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又會重新煥發生機。

墓林:

【任家林】原是指清代官員任克溥家族的墓地,位於現在的一中東面,運河東岸。據《聊城縣誌》載:任克溥家族墓地在會通河(古運河)東。 1991年聊城一中東側蓋學生宿舍樓時,在距地表約半米處挖出石羊一對,石羊為青石料,跪式,長1米,寬0.4米,高1.1米(含底座),每只重約750kg,但造型較為笨拙,五官棱角鮮明,神態木納,具有清代墓地神道石刻造像的一般風格。經考古工作者鑒定,出土地點為任克溥的第一處墓地。清代後期任克溥墓由此遷往城西的仙莊,由於神道石刻過於沉重,故就地掩埋。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仙莊曾發現任克溥的二次遷移墓碑。任氏家族為聊城任、鄧、朱、傅、耿五大家族之首,任克溥為清順治六年進士,光祿大夫,官至工部尚書。文革前,在聊城一中任氏家族墓地還發現過一座大型棺槨墓,據當時出土墓誌記載墓主為任克溥的兒媳。

【耿家林】聊城東關鐵塔東南,清孝街西南,小丁家坑北沿原有一處墓林,叫做耿家林,也叫耿園,是聊城五大家族之一耿家的墓地,其中聊城大名鼎鼎的耿如杞的先祖耿明等就埋在這裡。幾百年過去,墓林早就荒廢湮滅了,只剩下了耿家林這處地名。

【彭家林】彭家林舊在閘口東南一裡多,現在還有一條關於彭家林演化出的老街名:彭林巷。兩者都在前菜市街西首,豬市街東北。原來此處為彭氏家族墓地。原來彭家林北就是東關土城,每到秋天彭家林杜梨樹葉變的一片金黃,好似楓葉。站在土城牆上遠眺彭家林成為一處勝景。

路口:

【南口】也叫南大口,樓南大街與火神廟街和萬壽觀前街的交匯口。南口是樓南大街最大的路口。

【北水口】水口是指有水流經的地方。聊城的北水口是指樓北大街與袁宅街和東白衣堂街交匯的路口,是樓北第二大路口。

【牌坊口】狀元街與東口南街及二府街的交匯口,因此處有面向東的的昭勇坊而得名。

【辛巳牌坊口】西白衣堂街、西口街、安宅街、觀前街四街交會處,因此處有一個辛巳年建的牌坊而得名,之所以叫辛巳牌坊口是為了與狀元街的牌坊口相區別。

【朱府口】東口南街、小太平街與葉家園子街、火神廟街交匯處,原來此處路口東有朱延禧故居即朱府,所以這個路口被稱之為朱府口。

【驢市口】米市街、東關街、大禮拜寺街三街交匯口,因明清此處為驢市集中處而得名。

【穿廊口】穿廊街、東關街的交匯口,穿廊口北名為穿廊底,也叫穿廊街,現在叫做小禮拜寺街。穿廊是指街上方建有很長的遮風擋雨的亭廊,街從廊下穿過,故叫做穿廊。

【元寶心】現在在閘口東一裡許。錫匠胡同、雞市街、越河圈街、太平街、箢子市等街的交匯口,呈輻射狀,中間高四周低,呈元寶形狀,故名元寶心。元寶心中間有一棵很大的老槐樹,是元寶心的象徵。

【雞市口】越河圈東過了越河與雞市街交匯處即為雞市口,此地多雞市交易,故名。

【菜市口】後菜市街與花園路以及東菜市街(陳莊路)的交匯處。因附近皆為菜市而得名。

【小堤口】原來聊城為了防範洪水,在古城外修建了兩套大堤作為保護,其上廣植楊柳,其中沿現在的東昌湖週邊修了一圈大堤,另外在龍灣西邊還有一處堤壩,一九三七年發大水聊城東南的兩套堤壩均被沖毀,並在龍灣西決口,形成了今天的小堤口,坑深水涼,從未乾枯。

【南堤口】南堤口、西堤口這些都是指的原來環東昌湖(護城河)大堤上的出口。這個堤叫做護城堤,也叫做外郭,黃河下游古城一般都有這樣的設施來防範洪水或者用於抵禦來犯之敵。由於抗洪防水的需要,大堤是環形而且密閉的,僅在必要的交通要道設立出口,就像城門一樣,稱為“堤口”。其中南堤口位於南關街與東昌湖交匯處,西堤口位於西關橋西頭向西的石橋處,聊堤口位於聊堤口村。

橋樑:

【退兵橋】東昌古城外,小禮拜寺街北段新建拱橋南,原有一座無名的橋,與其南數十步遠的白玉橋相望。自明代起,被稱為“退兵橋”。明代劉通退朱棣兵於此橋上,避免了血洗東昌的大戰,此後,這座橋便得到了“退兵橋”的美名。如今,橋失修塌陷,原址已填為壩梗。

【白玉橋】位於鐵塔南面,橫跨鈴鐺湖,向南連通小禮拜寺街,橋由漢白玉修建。民間相傳,朱棣在東昌大戰中沖出重圍後,走到一石拱橋上時,已經是人困馬乏,可後面追兵將至。就命令大將張玉在橋頭拒敵,他則繼續北逃。但是剛走到橋中央,胯下的戰馬卻因體力不支倒了下去,將朱棣甩到了橋下。而此時,盛庸的追兵已經到來,他只好趁著夜色躲避在石拱橋下。後來追兵在此橋上斬殺他的大將張玉。直到追兵返回城後,朱棣才從橋下出來,向館陶方向逃跑。至於東昌境內那座救他性命的石拱橋,明成祖朱棣則命人重新修建,並命名為白玉橋。

【無名橋】大禮拜寺街中段,已坍塌。

【通濟橋】聊城東關的閘口名曰“通濟閘”,閘上有橋,俗稱“閘口橋”。解放前,運河尚能通航時,“通濟閘”的閘板可以提升,使橋下之船隻通過。這一段運河屬會通河。據記載,元代開挖會通河時,在今閘口處建造“通濟橋”,是古城所知最早的橋。

【迎春橋】十二連橋之一。迎春橋在越河圈街的東頭,跨越河與小東關街相接,是明清去東郊祭春的必經之路,所以叫迎春橋。現地址為閘口科技廣場處。

【來春橋】十二連橋之一。來春橋在運河圈南錫匠胡同南首,跨越河與箢子市街相連。現址在閘口科技廣場處偏南。

【對月橋】後菜市街東首跨圩河(東關土城護城河)。十二連橋之一。現地址為花園路與後菜市街交匯處。

【救命橋】前菜市街東首跨圩河(東關土城護城河)。十二連橋之一。現址為聊城中醫院處,前菜市街東首。

【戴雲橋】東菜市街(陳莊路)跨徒駭河(明清稱為湄河)石橋。十二連橋之一,橋上有石蘑菇,原橋已不存在,現為陳口大橋。陳口村就是因為該村位於戴雲橋口,才得名陳口。

【六知橋】聊城南關橋古代別稱。

【崇賢橋】 在聊城古運河上,有一座連接山陝會館和聊城一中的橋,人們稱它為“崇賢橋”,這座橋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元1774年。

【清孝橋】聊城唯一的廊橋,實際上來源於傳說,是為孔氏建貞節牌坊,但孔氏家裡既無土地又無墳塋,牌坊無處可建,後來人們就在孔氏與公公落水的地方建了一座橋,橋上建木廊坊代替了石牌坊。廊橋完工後,楊以增送來“清孝橋”匾一塊,人們就把孔氏居住的街道稱為:清孝街。由於楊以增的原匾早已丟失,所以至今廊橋的題名處仍是空白。

【驚龍橋】在聊城文軒中學與龍灣村之間運河上的橋原來叫“驚龍橋”,據說乾隆皇帝南巡經過龍灣村時,由於船夫貪看一路上的風景,沒有注意運河的大轉彎,船到橋頭,急忙轉舵,致使乾隆皇帝受到驚嚇,所以此橋叫“驚龍橋”。

【十二連橋】泛指越河水域上的十二座橋,都在柳園路以東。

【史家壩子】位於舊東關史家壩子街上的小木橋,橋下是越河通往肖莊窪的小河,此橋由附近一處史姓人家看管,故名。

【官路石橋】所謂官路石橋,指的是聊城西、南兩個大堤的堤口外護堤河上的石橋,因為都是在原來的官道上,就取名官路石橋。

【三空橋】西堤外的水橋叫三空橋。

【東春橋】傳聞為越河十二連橋之一,其址尚未能確定。

【夏家橋】夏口村西處舊有五孔橋名為夏家橋,與陳口戴雲橋一樣均為跨徒駭河的要衝。

【王口閘】舊日王口橋處運河上有節制閘,其制與通濟閘(閘口)略同,閘南的王口古槐當時位於大王廟外,後廟坍圮,古槐依舊繁茂。

【龍灣減水閘】龍灣西運河段舊有減水閘,史稱“龍灣減水閘”。其作用是向外排泄運河水,以免發生澇災,減水閘處修有多條水渠與運河聯通,運河水多時即開閘泄水。現至今其地仍存一條東西向水渠,作為聊大的給水河仍發揮其作用。

【板橋】舊時東關湄河(徒駭河城區段)上一系列以木板搭的橋都稱為板橋,例如:東板橋。

渡口:

【崇武渡】也叫孝武渡,現在就是指運河大小碼頭,古時這裡只有擺渡口,後來修建了碼頭,還建了官家驛站,稱為“崇武驛”,碼頭就稱為“崇武驛大小碼頭”。古聊城八景“崇武連檣”,就是指這段運河檣櫓相連的繁華景象。而當今古城就是在原縣治巢陵城毀後才遷到了孝武渡以西,所以也稱為“孝武渡西城”。

【永安碼頭】也叫天通碼頭,位於現今的鼎順花園運河西岸(全聚德西),舊時這裡是北花園村,建有官方的迎賓花園——依綠園別園,還建有性海禪院這樣的大型寺院以及水次兌軍倉,可見此地也是繁華的所在,乾隆帝也在此登岸,駐蹕聊城。

【北壩渡口】通俗稱為“北壩”或者“北壩口”,位於鳳凰臺北一公里,明清時期這裡是北壩村和念窯村,北壩名字來源於當時建於此地的擋水壩,其地頻臨運河,這個渡口就以地名稱為“北壩口”。但是不要小看這裡,舊時也是繁華的所在。北壩盛產豆腐,由於其地水質好,所以做出來的豆腐也是質美味甘,以至當時傳為美談,是“聊城三美”(其他兩美為舊州窪的白菜和西關水)之一。而念窯則產城磚,也叫念家窯,負責為聊城修城池提供城磚,是當年的聊城四大窯之一,後來漸成村落,北壩、念窯兩地的出產往往依靠運河,河兩岸往來密切,渡口也就應運而生。

【陳家口】湄河(徒駭河城區段,今二幹渠)上的渡口,位於陳口,東為陳莊(陳家莊),原來此處只有擺渡口,就叫做陳家口或陳口,後來雖修了大型石橋戴雲橋(原名陳家橋,後改名,但嘉慶時仍稱陳家口橋),但陳口之名仍然沿用至今。

【夏家口】也叫夏口,即今徒駭河畔夏口村,清初,夏姓自河南遷居此地建村,因緊靠徒駭河渡口,故命村名夏口。

【王口】現今王口橋處,清代這裡有一個運河的碼頭,或者說是一個渡口,於是有了王口這個名字。

地名:

【瞎子店】位於古城東北角,楊家坑東部一隅,有幾排平房,位置較荒僻,古時多彙集了一些殘障人士居住于此,因為其中盲人較多,因此此地被人們稱之為瞎子店。

【水簸箕】位於清孝街南,通向小丁家坑,是一個下坡,坡前即為水,因此被稱為水簸箕。

【後觀】觀後街位於光岳樓西南方,民間俗稱此地為“後觀”,意思是後之於觀,觀是指萬壽觀,後觀泛指萬壽觀北面和西面成片的居民區,其中包括了觀後街、觀胡同、穿心店街等方向各異的小胡同。

【葫蘆峪】位於清孝街北頭,從清孝街走去“水簸箕”,走過“米廒”,從“黃米粉”往北不遠就是當年的“葫蘆峪”。此地當年樹木蔥郁,沙崗高聳,地形如同葫蘆一般,因此得名葫蘆峪。此地東邊靠運河很近,當年還有一座跨運河的新橋,後來一九三七年發大水,把新橋整個都沖走了。

【牆縫】來春橋東有一處人家,家門前就是來春橋的石碑,高大的石碑擋住了這戶人家的門,人出入只能走牆和碑的縫隙,後來雖然石碑搬走了,但這處地名卻一直沿用著。

【圈裡】“圈裡”指越河圈街,越河圈街是清代閘口東到現在的魯西科技市場的一條東西小街,原來這條街西接運河,東連越河,極其繁華,是昔日越河圈內的一條主要街道,因此俗稱為圈裡。

【張家園】南為前菜市街,北為後菜市街,西為糧食市街,被稱為三市。舊有三市小學於此。

【碑樓子】現小碼頭運河對面。原此處有一處免稅碑,其上修建有碑樓,久而久之此地被人們稱之為“碑樓子”。

【演武廳】即南關大校場,位於南關橋以南,也有說演武廳在米市街南首以南,運河以西。

【二龍山】原柳園南路稱之為龍山路,其名稱來源於二龍山,現在聊城八中、外國語學校以及豬市街南首皆為二龍山,此處是一處荒蕪的土嶺子,東北西南走向。二龍山是明清開挖運河取土所堆而成,在當時這裡是刑場,山上屍骨累累,讓人不敢靠近。現在的龍山商場、龍山西街、龍山路等都是指的原來的地名二龍山。

【鬼市】二龍山東部有一條大道,這就是有名的龍山鬼市,也就是早市或曉市。

【營園子】聊城外國語學校所在之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是聊城農科所的實驗田,後劃歸一中作為一中的農場。現在是一中東校。此地位於二龍山以西,運河以東,太平街以南斷崖下,即為有名的營園子,也叫感化院、趕花院,這是一個四方形的土圩,四周有土城牆,有四個門,以前這裡做過感化院,後來成為了軍營。在清代此處曾是“感化院”,後又於此地駐軍,被當地人稱作“營園子”,正門的門額上題曰:“整軍經武”。這裡以前曾槍斃過漢奸。以後又這裡改為苗圃,門額改為:“請學為圃”。同時這裡有聊城當時最大的影壁。營園子東北角以前還有烈士墓。

【瑩園子】即靜業禪林,位於龍灣村東南,過去是一片滿地瓦礫的荒地,聊城當地人叫“瑩園子”。“瑩園子”是一座古老寺廟,據殘碑記載,是廟名“靜業禪林”,創修於明代,清嘉慶年間擴建,是一頗負盛名的叢林古刹。歸屬于陽谷縣阿城鎮的主廟“海會寺”管轄,方丈由主廟委派,收芝、人事、生產、對外關係自行處理。越河圈的“地藏庵”,南鄉的“白馬寺”都是“海會寺”的下院。“靜業禪林”在清代中葉,廟產相當豐富,有良田八頃,騾馬成群。最盛時有和尚二百多人。民國以後,廟產只有一百二十畝地,僧眾二十多人。

【鬥雞台】很多年前,東關運河南,山陝會館對過有個小村名,本無村名,因為在運河大堤下方,就被人們稱之為“下莊”,後來有訛為“夏莊”,也就是今天的那個夏莊村,夏莊西面,沿運河堤有一處南北老街,叫豆腐巷,北連河堤,南通龍灣,此巷多有豆腐鋪,就命名為了豆腐巷。巷北沿運河堤有一處面積裡許的方地,此地頗為幽靜,古木參天,喚作“鬥雞台”,其中檯子是高一米的土埠,面積大約有三丈見方,台下擺放著八仙桌,這裡經常舉辦鬥雞比賽。每到過年,人們趕著廟會,在山陝會館聽著大戲,也多會來此觀看鬥雞比賽,但是這處鬥雞台始於什麼時候,什麼來歷,卻是無考了。

【東哨門】原來東關大街仁義胡同北有處繼善堂,也叫傅家堂,是一處不大的佛教廟宇。廟雖不大,卻有兩個巍峨的東西哨門,讓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就把此地用東哨門來命名了。

【運河涵洞】志書上多次提到的運河涵洞其址位於閘北運河東岸,現今閘口北銀行宿舍一帶,舊時越河水一部分通過柳園大坑再向西通過涵洞匯入運河,涵洞的作用就是防止澇災,及時調解東關的水位。

【水次倉】也稱為水次兌軍倉,歷代封建王朝都視漕糧為 “天庾正供” ,為了將大量的稅糧通過水路運往京城或其他軍事要地, 中央政府往往在人工或自然河流沿岸設立水次倉儲,以便轉運存儲漕糧。臨運河沿線城市一般都有水次倉,聊城的水次倉大致位於鐵塔以北不遠的運河西岸,北花園附近,現今去財政局處。

【下莊】現一中南臨,原有村莊名為夏莊,但是村裡沒有一戶姓夏,究其名字來源,是因為村位於運河大堤之下,故名。這裡緊靠運河,明清舊時有豆腐巷、小關帝廟、鬥雞台、牌坊巨石等古跡。

【北花園】北花園與其說是一個臨城村落,不如說是沿河老街區。現今鼎順花園東部和百花島為當年的北花園村,得名來自於明清時期位於此地一處花園,因位於城北,故稱北花園。

【北夾道】現今柳園南路的孔堂、後羅村附近,為徒駭河與運河交匯所夾之處,地形狹窄,但為出城下鄉必經之路,清時多出強盜響馬,當時稱之為:北夾道。

【鳳凰墊】古城北門外有大影壁,位於甕城內,因為傳說聊城為鳳凰所變,所以稱之為鳳凰墊。

井甃:

【三眼井】在步雲閣街附近,有口三眼井,過去周圍的居民都在此打水吃。但是後來因為民宅擴建,空地面積越來越小,現在連三眼井也被並到住家的屋內,曾經的道路就更看不見了。另外,在西花園內也有處三眼井,現湮沒於人家中。另據網友介紹道,在大碼頭舊時也有一口三眼井,就在鐵陽溝(館驛街南頭路西,用以向丁家坑泄水)附近。

【西關井】西關古井位於聊城古城西北首(今聊城西關北首),井壁用白玉石鋪砌,井水清澈見底。玉壁瓊漿回應,觀之賞心悅目,故成一景。相傳,這眼井的井底是用白玉石鋪砌的,水質清澈碧瑩,一望見底,井壁生有茸茸青苔,與水中晶潔之瓊玉相映,美不勝言。該井水質純淨,甘甜凜冽。流傳有這樣的民諺:“東昌府,有三美:古樓、會館、西關水,登古樓、看會館,至西關飲西關井水小歇”。用此水泡茶,水傾入杯中,水可高出杯子一韭菜葉而不外溢。

【玉女井】玉女井在城內西北隅市直機關門診部西。當年此地有座“清心庵”,是尼姑修真養性的清淨廟宇。此古井就坐落在此庵的前院。該井旁有一株海棠樹,井邊有白玉石欄杆,井壁也是白玉石砌築。相傳該庵尼姑妙靜能詩善畫,並常用該井水煎茶,以款待來庵遊覽的文人雅士。後人為紀念尼姑妙靜,此井遂被稱為“玉女井”。

【閘口井】位於東關閘口北,主要供應老聊城東部區域的住戶。

【桂花井】位於聊城老城東關東南運河邊的東園(鄧家園,原聊城鄧氏私家園林)內,現址為羊使君街東段小橋路南,丁家坑以南,就在老東園遺址內坑塘的西沿,因為清代井邊有桂花樹,因此得名桂花井。此井得到周圍群眾的保護,整體保存很好,井內也是甘醴瓊釀,井水清澈冰涼,水質非常好。另外這個古井也叫做狀元井,因為這個井是狀元鄧鐘岳修的而得名。

【義井】義井在東關大碼頭西,丁家坑東北沿,據說當年聊城運河沿岸一家姓劉的人家為了方便裝卸貨物的商人飲水而自費挖掘的,現存有大碼頭義井碑,刻於光緒五年,是在運河開發時徵集到的,大碼頭義井現在仍在大碼頭附近。

河流:

【越河】這是一處消失的老運河, 可是在清朝一直到近代越河都是非常的出名,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閘口東百米內就有一條小河名叫越河。明清時期,在聊城通濟閘(今俗稱閘口)南的運河東岸起曾另鑿一弧形小河,以通舟楫,名曰“越河”。越河向東、繞北然後由柳園向西在現在新華書店北入運河。在運河與越河之間的區域,稱為越河圈。越河不止是一條河,而且還穿起了東關各處的坑塘和濕地,可以說那時家家門前都有越河的水流過,越河上人們架起十二座形態各異的小橋,一派江南的風光。所以那時的越河是聊城的商業中心,是老聊城最繁華的地方,也是那個年代聊城風景最美的地方,

【湄河】湄河,是指當今的徒駭河,明清稱為湄河。清代陳口村西南方,沿湄河有一條南北大道,是賽馬的場地,被稱為“騾馬大會”,外省外縣喜歡玩馬的人,每逢此時都特地趕來賽馬,觀者雲集,蔚為壯觀。

【小湄河】位於開發區東部,發源於開發區南部九州窪(舊州窪)濕地,略成南北流向,向北注入徒駭河。小湄河已有560餘年的歷史,縣誌上亦有記載,概形成於巢陵城被淹沒的時期。小湄河長期以來一直被世人遺忘,現如今正隨著小湄河濕地公園的開發而煥發新的生機。

【七裡河】據《東昌府志》城區圖記載,聊城南李海霧北有減水閘,從運河分出五條河,之後匯成一條七裡河向東北分流。

集會:

【柳園大集】柳園大集也就是閘口大集,每年農曆的三月十八,一般為期四天。從明代開始一直在閘口東不遠的柳園窪處舉行廟會,因為這處廟會依託于柳園窪南的碧霞元君行宮(泰山行宮),所以就稱為泰山行宮廟會。後來柳園窪被填埋,這處大集就搬到了西面的柳園路兩側,再後來又搬到了柳園南路。近代的柳園大集的日期為陰曆逢四、逢九的日子裡,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這裡,做買的、做賣的,車如流水馬如龍,熱鬧非凡。

【陳口大會】“陳口大會”距古城東關約兩華里,是東南方向來人入城的必經之地。居民稠密,店鋪林立。陳口村東頭有座“准提庵”,據說農曆二月十九的會期,就是准提菩薩的誕日。這和當年的其他廟會一樣,都是由古代的宗廟社祭制度演化而來的。隨著經貿活動的發展,以及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又逐漸摻入了娛樂和貿易等元素。

【華佗廟廟會】在聊城古城東關、前菜市街東首,現聊城市中醫院處,曾經有一座華佗廟。這座廟有三間山門,院內有東西廊房和戲樓,主體是前後兩重大殿的宮殿式華佗廟。

當年,華佗廟會聞名遐邇。後來,廟會擴大到陳口一帶,也稱陳口會;進而又擴大到柳園一帶,就叫柳園會。因為廟會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舉行,也俗稱“九九會”。廟會延續數百年,影響很大。

【藥王廟廟會】聊城古城東關北有處藥王廟街,街北路西運河西南有處大名鼎鼎的藥王廟,當年這裡每年藥王誕辰都會舉辦藥王廟廟會。

館所:

【上虞會館】就是蘇州會館,在現在運河大碼頭處。

【小會館】在東關太平街,應該是一處浙江會館,由於規模較小,所以人稱之為小會館。

【聖公會】聊城聖公會教堂原在東關太平街,後來因為電廠擴建而拆除。

【小關帝廟】在山陝會館運河斜對面,此廟孤零零只是小小一間房,既無大門更無垣牆,南無居鄰,北無旁舍,正對的是河涯人行道,周圍是樹木荒野。因無人照管,香火稀少,牆剝瓦裂,神像頹敗,附近村裡人只在過年時來掃除一下荒穢塵土,燒幾根香蠟。小小破廟的門上每年卻都更換新春聯,但聯語年年不變:“河東河西兩關爺,一窮一富;溝南溝北雙眼井,有苦有甜。”聯語實地實情,可謂絕對。

【陽穀廟】是東關糧食市街南去胡同口上的一間小關聖廟。明清時,東昌府多出武進士、武舉人,並有一名武狀元。每屆府考,各縣武生都于此習射練武,為用場地常發生爭執。陽穀去東昌府參加府考的武秀才便出資買下了這塊地方,用於住宿和習練,後建造了這座祭關羽的小廟,故俗稱為“陽穀廟”

【大王廟】大王廟也稱“金龍四大王廟”,是運河上往來行船的人們祭祀水神的場所。聊城大王廟有很多處,大概有這麼四處,山陝會館南、崇武驛大碼頭處河岸、東關閘口運河東、王口古槐處。

【北花園大寺】指位於北花園(現今鼎順花園)附近的性海禪院,俗稱北花園大寺。

府院:

【將軍府】現在聊城人已經很少知道將軍府這個地名了,將軍府實際是明代聊城被“欽封鎮國將軍”劉通的府邸。自明初到清初,整個明代,劉通世家一直世襲“軍職”,顯赫東昌,並且留下了不少美談,將軍府也一直興盛到清代,將軍府舊址現在是光岳樓西南側,在今天的中國工商銀行聊城分行古樓支行附近。

【老府院】聊城明末大臣朱延禧的故居,在古城內葉家園子街西首路北,因為此地為朱府,名聲又很大,後來漸漸的就被人們親切的稱為了“老府院”。

【狀元府】狀元府有兩處。古城區狀元街有清代文狀元鄧鐘岳的故宅,俗稱為狀元府。在古城西白衣堂街路北9號的聊城中礦機械有限公司也有清代末年武狀元李夢悅的故宅,當地百姓也俗稱為狀元府。

【尚書府】位於古城北水口西袁宅街,西鄰就是朱鼎延的故居。之所以叫做尚書府,是因為明代這裡是工部尚書張鳳翔的的府邸。

【太史第】清後期觀前街西段路南鄒石麟府邸。門懸“太史第”匾額,這座宅院的主人是鄒石麟,字叔東,道光二十三年中舉,三十年中會元,入翰林院為庶起士,後為編修,因翰林又有太史之稱,故稱宅邸為“太史第”。

【少司空第】孫肇興府邸,後改為啟文書院。現今古城實驗小學大部分。

。。。。。。

易錯易混淆的地名:

【萬壽觀、萬壽宮】萬壽觀是古城西南的一處道觀,前身是房老庵,其興建早於現聊城城址,有“現有萬壽觀,後有鳳凰城”之說。而萬壽宮,聊城有兩處,一是乾隆在聊城老城西北部的行宮,名叫萬壽宮,前身是陽平書院。二是東關運河閘口北原保安公司處的萬壽宮,也叫江西會館,是一處會館。

【營園子、瑩園子】名稱相似,營園子是聊城老城外東南的一處軍營,也做過感化院。瑩園子是老城東南龍灣村(街)東南的一處大型寺廟,名叫靜業禪林。因為後來寺廟坍塌,此地一片殘垣碎瓦,非常荒涼,好似一處瑩盤,就被人們稱為瑩園子。

【博聊關、博聊關小學】博聊關是東關街東段的一處牌坊名稱,久而久之也用作附近的地名。而博聊關小學則是指河東小學的前身,其前身更早為閘口東越河圈的文昌宮和地藏庵,兩者不能等同。

消失的不為人知的地域:

【東關土圩】東關土圩位於聊城運河以東,始建于清同治元年,西起太平街西首和運河涵洞處,由此向東延伸呈半月狀,東至現在的花園路,周長七八裡。

【外郭】郭,即外城。是聊城的第二套防禦設施,就是指聊城的護城大堤,既能防兵,也能防水。高七八米,環繞東昌湖一周。

【越河十二連橋】 泛指越河水域上的十二座形態各異的小橋,這些小橋按照江南風格建築,有石質的,木質的,名稱也各不相同。

【龍灣】聊城運河東南的一處古村,以前叫龍灣街,運河文化很典型。相傳乾隆在此駐蹕,曾國藩也曾經夜宿聊城龍灣。

【四大磚窯】當年修建磚城時在城四周取土燒城牆磚,並形成四個大的專業磚窯,分別是城南龍灣的朱家窯,閘口東南一裡的孫家窯,城北北壩的念家窯,城西老柳頭的彭家窯。

【二十裡鋪】二十裡鋪街是目前唯一能證實是宋朝時期保留下來的老胡同。這條街位於古城西南角,在這條宋朝保留下來的老胡同裡,曾經誕生過一位高級將領。二十裡鋪是聊城宋代遷於現址之前就存在的一處村莊,後來老城遷於現址,把二十裡鋪也包括了進去,二十裡鋪就慢慢成為了聊城古城內的一條老街。

【玉皇皋】玉皇皋是“東昌三寶”之一,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岳樓、宋代鐵塔齊名,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明代古建築群,道家勝地,供奉中國民間至高之神——玉皇大帝,玉皇皋位於小東關街東首,現在玉皇皋市場後面,原老酒廠處。

【王墳、老台】也分別叫巢父陵、堯王墳。原來都位於開發區南部舊州窪附近,巢父陵是上古賢士巢父的陵墓,該地為聊城古八景巢父遺墓的所在地。堯王墳傳說為堯帝的陵墓,這兩個墓塚後來都在土地平整中被推平。

【付花】付花村原址在今天的付花賓館附近,原作“傅花”,清初這個地方為閣老傅以漸的花園,故名傅家花園,後來簡稱付花。

聊城古八景所在地:

【光嶽曉晴】——光岳樓【鐵塔煙霏】——鐵塔【仙閣雲護】——萬壽觀昊天閣【古甃鋪瓊】——清心庵玉女井(也有說是神宵宮玉版井)【巢父遺牧】——九州窪巢父陵【聖泉攜雨】——聊古廟聖水井【崇武連檣】——運河崇武渡大小碼頭【綠雲春曙】——依綠園

但是大家恐怕不知道老城東關還有一處小丁家坑。小丁家坑現在其實是東關大街北,鈴鐺湖最東邊靠近運河的那片水域,現在已經和鈴鐺湖諸坑連通,而在以前,小丁家坑其實是獨立存在的。傳說以前皇帝把聊城所有的坑塘都賞給了丁志方的後人,聊城丁家坑的名稱就來源於此,大概因為小丁家坑面積與丁家坑相比較小,所以故名。

【柳園窪】也叫柳園坑,位置在現在柳園路閘口北不遠路東,科技廣場以北,上世紀後期還有遺存。柳園窪原來也是屬於丁家後人的水坑之一,傳說後來此地蓋了一處柳姓官宦的園林,故改名柳園窪。此處一直是聊城的商業繁盛的所在,清代越河聯通柳園,柳園又與運河相通,柳園窪就成為了夜晚途經運河在聊城過夜人員的泊船處,坑周邊商業很繁榮,後來在坑南又發展出了泰山行宮廟會,也稱柳園廟會、柳園大集,柳園大集又發展為閘口大集,柳園窪這個地名叫的也越來越響,所以坑西後來那一條南北大街就命名為柳園路。

【肖莊窪】也叫肖莊坑,或者肖前坑,與柳園窪相連,是柳園坑東面不遠的一處水窪。肖莊窪位於小東關街北面,肖莊的東南,得名於坑北沿的肖莊。肖莊窪的起源是可以推測出來的,一方面此處本就地勢低窪,再者坑南面的小東關街等處在同治年間修建了土城牆,勢必也會繼續挖深肖莊窪。在清代肖莊窪一來可以泊船,再者它同時也是東關土城北面的護城河。

【肖西坑】緊鄰肖莊西沿的坑塘,北面有出水口流向姚家園子。這個坑在04年後還有一部分,今存遺址。

【車家坑】原地址位於現今聊城中醫院西面,前菜市街以北。得名概來源於坑附近車姓大戶。

【馬家坑】丁家坑南與東昌湖交匯處有一處蓮花池,叫做馬家坑,夏日荷花滿池,坑東沿有一處古井,是老東園的遺存,如今依然附近居民的飲水來源。

【蓮花池】地址在豬市街中段,是一處與越河相通的不大的坑塘或者說是一處水溝,因坑中植滿蓮花而得名。豬市街橫跨蓮花池,旁邊就是豬市街有名的三霄宮。

【鎮蛟潭】指的是聊城東南角的水坑,湖水終年不枯,而且清澈,很有靈氣,而且水域為長條狀,就像一條蛟龍被鎮在湖中,所以被稱為鎮蛟潭。鎮蛟潭同時也指東昌湖東南部的一處濕地水窪,湖水清澈,靠近軍乾路。

【舊州窪】也叫九州窪,現位於湖南路徒駭河橋往東5公里路北,是一片成片的窪地。傳說其地為聊城上一個城址——巢陵城(博州)的所在地。當時黃河發大水,淹沒了巢陵城,並形成了一片窪地,後來就被人們稱為舊州窪,後又訛傳為九州窪。現在舊州窪正在建設九州窪森林濕地公園,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又會重新煥發生機。

墓林:

【任家林】原是指清代官員任克溥家族的墓地,位於現在的一中東面,運河東岸。據《聊城縣誌》載:任克溥家族墓地在會通河(古運河)東。 1991年聊城一中東側蓋學生宿舍樓時,在距地表約半米處挖出石羊一對,石羊為青石料,跪式,長1米,寬0.4米,高1.1米(含底座),每只重約750kg,但造型較為笨拙,五官棱角鮮明,神態木納,具有清代墓地神道石刻造像的一般風格。經考古工作者鑒定,出土地點為任克溥的第一處墓地。清代後期任克溥墓由此遷往城西的仙莊,由於神道石刻過於沉重,故就地掩埋。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仙莊曾發現任克溥的二次遷移墓碑。任氏家族為聊城任、鄧、朱、傅、耿五大家族之首,任克溥為清順治六年進士,光祿大夫,官至工部尚書。文革前,在聊城一中任氏家族墓地還發現過一座大型棺槨墓,據當時出土墓誌記載墓主為任克溥的兒媳。

【耿家林】聊城東關鐵塔東南,清孝街西南,小丁家坑北沿原有一處墓林,叫做耿家林,也叫耿園,是聊城五大家族之一耿家的墓地,其中聊城大名鼎鼎的耿如杞的先祖耿明等就埋在這裡。幾百年過去,墓林早就荒廢湮滅了,只剩下了耿家林這處地名。

【彭家林】彭家林舊在閘口東南一裡多,現在還有一條關於彭家林演化出的老街名:彭林巷。兩者都在前菜市街西首,豬市街東北。原來此處為彭氏家族墓地。原來彭家林北就是東關土城,每到秋天彭家林杜梨樹葉變的一片金黃,好似楓葉。站在土城牆上遠眺彭家林成為一處勝景。

路口:

【南口】也叫南大口,樓南大街與火神廟街和萬壽觀前街的交匯口。南口是樓南大街最大的路口。

【北水口】水口是指有水流經的地方。聊城的北水口是指樓北大街與袁宅街和東白衣堂街交匯的路口,是樓北第二大路口。

【牌坊口】狀元街與東口南街及二府街的交匯口,因此處有面向東的的昭勇坊而得名。

【辛巳牌坊口】西白衣堂街、西口街、安宅街、觀前街四街交會處,因此處有一個辛巳年建的牌坊而得名,之所以叫辛巳牌坊口是為了與狀元街的牌坊口相區別。

【朱府口】東口南街、小太平街與葉家園子街、火神廟街交匯處,原來此處路口東有朱延禧故居即朱府,所以這個路口被稱之為朱府口。

【驢市口】米市街、東關街、大禮拜寺街三街交匯口,因明清此處為驢市集中處而得名。

【穿廊口】穿廊街、東關街的交匯口,穿廊口北名為穿廊底,也叫穿廊街,現在叫做小禮拜寺街。穿廊是指街上方建有很長的遮風擋雨的亭廊,街從廊下穿過,故叫做穿廊。

【元寶心】現在在閘口東一裡許。錫匠胡同、雞市街、越河圈街、太平街、箢子市等街的交匯口,呈輻射狀,中間高四周低,呈元寶形狀,故名元寶心。元寶心中間有一棵很大的老槐樹,是元寶心的象徵。

【雞市口】越河圈東過了越河與雞市街交匯處即為雞市口,此地多雞市交易,故名。

【菜市口】後菜市街與花園路以及東菜市街(陳莊路)的交匯處。因附近皆為菜市而得名。

【小堤口】原來聊城為了防範洪水,在古城外修建了兩套大堤作為保護,其上廣植楊柳,其中沿現在的東昌湖週邊修了一圈大堤,另外在龍灣西邊還有一處堤壩,一九三七年發大水聊城東南的兩套堤壩均被沖毀,並在龍灣西決口,形成了今天的小堤口,坑深水涼,從未乾枯。

【南堤口】南堤口、西堤口這些都是指的原來環東昌湖(護城河)大堤上的出口。這個堤叫做護城堤,也叫做外郭,黃河下游古城一般都有這樣的設施來防範洪水或者用於抵禦來犯之敵。由於抗洪防水的需要,大堤是環形而且密閉的,僅在必要的交通要道設立出口,就像城門一樣,稱為“堤口”。其中南堤口位於南關街與東昌湖交匯處,西堤口位於西關橋西頭向西的石橋處,聊堤口位於聊堤口村。

橋樑:

【退兵橋】東昌古城外,小禮拜寺街北段新建拱橋南,原有一座無名的橋,與其南數十步遠的白玉橋相望。自明代起,被稱為“退兵橋”。明代劉通退朱棣兵於此橋上,避免了血洗東昌的大戰,此後,這座橋便得到了“退兵橋”的美名。如今,橋失修塌陷,原址已填為壩梗。

【白玉橋】位於鐵塔南面,橫跨鈴鐺湖,向南連通小禮拜寺街,橋由漢白玉修建。民間相傳,朱棣在東昌大戰中沖出重圍後,走到一石拱橋上時,已經是人困馬乏,可後面追兵將至。就命令大將張玉在橋頭拒敵,他則繼續北逃。但是剛走到橋中央,胯下的戰馬卻因體力不支倒了下去,將朱棣甩到了橋下。而此時,盛庸的追兵已經到來,他只好趁著夜色躲避在石拱橋下。後來追兵在此橋上斬殺他的大將張玉。直到追兵返回城後,朱棣才從橋下出來,向館陶方向逃跑。至於東昌境內那座救他性命的石拱橋,明成祖朱棣則命人重新修建,並命名為白玉橋。

【無名橋】大禮拜寺街中段,已坍塌。

【通濟橋】聊城東關的閘口名曰“通濟閘”,閘上有橋,俗稱“閘口橋”。解放前,運河尚能通航時,“通濟閘”的閘板可以提升,使橋下之船隻通過。這一段運河屬會通河。據記載,元代開挖會通河時,在今閘口處建造“通濟橋”,是古城所知最早的橋。

【迎春橋】十二連橋之一。迎春橋在越河圈街的東頭,跨越河與小東關街相接,是明清去東郊祭春的必經之路,所以叫迎春橋。現地址為閘口科技廣場處。

【來春橋】十二連橋之一。來春橋在運河圈南錫匠胡同南首,跨越河與箢子市街相連。現址在閘口科技廣場處偏南。

【對月橋】後菜市街東首跨圩河(東關土城護城河)。十二連橋之一。現地址為花園路與後菜市街交匯處。

【救命橋】前菜市街東首跨圩河(東關土城護城河)。十二連橋之一。現址為聊城中醫院處,前菜市街東首。

【戴雲橋】東菜市街(陳莊路)跨徒駭河(明清稱為湄河)石橋。十二連橋之一,橋上有石蘑菇,原橋已不存在,現為陳口大橋。陳口村就是因為該村位於戴雲橋口,才得名陳口。

【六知橋】聊城南關橋古代別稱。

【崇賢橋】 在聊城古運河上,有一座連接山陝會館和聊城一中的橋,人們稱它為“崇賢橋”,這座橋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元1774年。

【清孝橋】聊城唯一的廊橋,實際上來源於傳說,是為孔氏建貞節牌坊,但孔氏家裡既無土地又無墳塋,牌坊無處可建,後來人們就在孔氏與公公落水的地方建了一座橋,橋上建木廊坊代替了石牌坊。廊橋完工後,楊以增送來“清孝橋”匾一塊,人們就把孔氏居住的街道稱為:清孝街。由於楊以增的原匾早已丟失,所以至今廊橋的題名處仍是空白。

【驚龍橋】在聊城文軒中學與龍灣村之間運河上的橋原來叫“驚龍橋”,據說乾隆皇帝南巡經過龍灣村時,由於船夫貪看一路上的風景,沒有注意運河的大轉彎,船到橋頭,急忙轉舵,致使乾隆皇帝受到驚嚇,所以此橋叫“驚龍橋”。

【十二連橋】泛指越河水域上的十二座橋,都在柳園路以東。

【史家壩子】位於舊東關史家壩子街上的小木橋,橋下是越河通往肖莊窪的小河,此橋由附近一處史姓人家看管,故名。

【官路石橋】所謂官路石橋,指的是聊城西、南兩個大堤的堤口外護堤河上的石橋,因為都是在原來的官道上,就取名官路石橋。

【三空橋】西堤外的水橋叫三空橋。

【東春橋】傳聞為越河十二連橋之一,其址尚未能確定。

【夏家橋】夏口村西處舊有五孔橋名為夏家橋,與陳口戴雲橋一樣均為跨徒駭河的要衝。

【王口閘】舊日王口橋處運河上有節制閘,其制與通濟閘(閘口)略同,閘南的王口古槐當時位於大王廟外,後廟坍圮,古槐依舊繁茂。

【龍灣減水閘】龍灣西運河段舊有減水閘,史稱“龍灣減水閘”。其作用是向外排泄運河水,以免發生澇災,減水閘處修有多條水渠與運河聯通,運河水多時即開閘泄水。現至今其地仍存一條東西向水渠,作為聊大的給水河仍發揮其作用。

【板橋】舊時東關湄河(徒駭河城區段)上一系列以木板搭的橋都稱為板橋,例如:東板橋。

渡口:

【崇武渡】也叫孝武渡,現在就是指運河大小碼頭,古時這裡只有擺渡口,後來修建了碼頭,還建了官家驛站,稱為“崇武驛”,碼頭就稱為“崇武驛大小碼頭”。古聊城八景“崇武連檣”,就是指這段運河檣櫓相連的繁華景象。而當今古城就是在原縣治巢陵城毀後才遷到了孝武渡以西,所以也稱為“孝武渡西城”。

【永安碼頭】也叫天通碼頭,位於現今的鼎順花園運河西岸(全聚德西),舊時這裡是北花園村,建有官方的迎賓花園——依綠園別園,還建有性海禪院這樣的大型寺院以及水次兌軍倉,可見此地也是繁華的所在,乾隆帝也在此登岸,駐蹕聊城。

【北壩渡口】通俗稱為“北壩”或者“北壩口”,位於鳳凰臺北一公里,明清時期這裡是北壩村和念窯村,北壩名字來源於當時建於此地的擋水壩,其地頻臨運河,這個渡口就以地名稱為“北壩口”。但是不要小看這裡,舊時也是繁華的所在。北壩盛產豆腐,由於其地水質好,所以做出來的豆腐也是質美味甘,以至當時傳為美談,是“聊城三美”(其他兩美為舊州窪的白菜和西關水)之一。而念窯則產城磚,也叫念家窯,負責為聊城修城池提供城磚,是當年的聊城四大窯之一,後來漸成村落,北壩、念窯兩地的出產往往依靠運河,河兩岸往來密切,渡口也就應運而生。

【陳家口】湄河(徒駭河城區段,今二幹渠)上的渡口,位於陳口,東為陳莊(陳家莊),原來此處只有擺渡口,就叫做陳家口或陳口,後來雖修了大型石橋戴雲橋(原名陳家橋,後改名,但嘉慶時仍稱陳家口橋),但陳口之名仍然沿用至今。

【夏家口】也叫夏口,即今徒駭河畔夏口村,清初,夏姓自河南遷居此地建村,因緊靠徒駭河渡口,故命村名夏口。

【王口】現今王口橋處,清代這裡有一個運河的碼頭,或者說是一個渡口,於是有了王口這個名字。

地名:

【瞎子店】位於古城東北角,楊家坑東部一隅,有幾排平房,位置較荒僻,古時多彙集了一些殘障人士居住于此,因為其中盲人較多,因此此地被人們稱之為瞎子店。

【水簸箕】位於清孝街南,通向小丁家坑,是一個下坡,坡前即為水,因此被稱為水簸箕。

【後觀】觀後街位於光岳樓西南方,民間俗稱此地為“後觀”,意思是後之於觀,觀是指萬壽觀,後觀泛指萬壽觀北面和西面成片的居民區,其中包括了觀後街、觀胡同、穿心店街等方向各異的小胡同。

【葫蘆峪】位於清孝街北頭,從清孝街走去“水簸箕”,走過“米廒”,從“黃米粉”往北不遠就是當年的“葫蘆峪”。此地當年樹木蔥郁,沙崗高聳,地形如同葫蘆一般,因此得名葫蘆峪。此地東邊靠運河很近,當年還有一座跨運河的新橋,後來一九三七年發大水,把新橋整個都沖走了。

【牆縫】來春橋東有一處人家,家門前就是來春橋的石碑,高大的石碑擋住了這戶人家的門,人出入只能走牆和碑的縫隙,後來雖然石碑搬走了,但這處地名卻一直沿用著。

【圈裡】“圈裡”指越河圈街,越河圈街是清代閘口東到現在的魯西科技市場的一條東西小街,原來這條街西接運河,東連越河,極其繁華,是昔日越河圈內的一條主要街道,因此俗稱為圈裡。

【張家園】南為前菜市街,北為後菜市街,西為糧食市街,被稱為三市。舊有三市小學於此。

【碑樓子】現小碼頭運河對面。原此處有一處免稅碑,其上修建有碑樓,久而久之此地被人們稱之為“碑樓子”。

【演武廳】即南關大校場,位於南關橋以南,也有說演武廳在米市街南首以南,運河以西。

【二龍山】原柳園南路稱之為龍山路,其名稱來源於二龍山,現在聊城八中、外國語學校以及豬市街南首皆為二龍山,此處是一處荒蕪的土嶺子,東北西南走向。二龍山是明清開挖運河取土所堆而成,在當時這裡是刑場,山上屍骨累累,讓人不敢靠近。現在的龍山商場、龍山西街、龍山路等都是指的原來的地名二龍山。

【鬼市】二龍山東部有一條大道,這就是有名的龍山鬼市,也就是早市或曉市。

【營園子】聊城外國語學校所在之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是聊城農科所的實驗田,後劃歸一中作為一中的農場。現在是一中東校。此地位於二龍山以西,運河以東,太平街以南斷崖下,即為有名的營園子,也叫感化院、趕花院,這是一個四方形的土圩,四周有土城牆,有四個門,以前這裡做過感化院,後來成為了軍營。在清代此處曾是“感化院”,後又於此地駐軍,被當地人稱作“營園子”,正門的門額上題曰:“整軍經武”。這裡以前曾槍斃過漢奸。以後又這裡改為苗圃,門額改為:“請學為圃”。同時這裡有聊城當時最大的影壁。營園子東北角以前還有烈士墓。

【瑩園子】即靜業禪林,位於龍灣村東南,過去是一片滿地瓦礫的荒地,聊城當地人叫“瑩園子”。“瑩園子”是一座古老寺廟,據殘碑記載,是廟名“靜業禪林”,創修於明代,清嘉慶年間擴建,是一頗負盛名的叢林古刹。歸屬于陽谷縣阿城鎮的主廟“海會寺”管轄,方丈由主廟委派,收芝、人事、生產、對外關係自行處理。越河圈的“地藏庵”,南鄉的“白馬寺”都是“海會寺”的下院。“靜業禪林”在清代中葉,廟產相當豐富,有良田八頃,騾馬成群。最盛時有和尚二百多人。民國以後,廟產只有一百二十畝地,僧眾二十多人。

【鬥雞台】很多年前,東關運河南,山陝會館對過有個小村名,本無村名,因為在運河大堤下方,就被人們稱之為“下莊”,後來有訛為“夏莊”,也就是今天的那個夏莊村,夏莊西面,沿運河堤有一處南北老街,叫豆腐巷,北連河堤,南通龍灣,此巷多有豆腐鋪,就命名為了豆腐巷。巷北沿運河堤有一處面積裡許的方地,此地頗為幽靜,古木參天,喚作“鬥雞台”,其中檯子是高一米的土埠,面積大約有三丈見方,台下擺放著八仙桌,這裡經常舉辦鬥雞比賽。每到過年,人們趕著廟會,在山陝會館聽著大戲,也多會來此觀看鬥雞比賽,但是這處鬥雞台始於什麼時候,什麼來歷,卻是無考了。

【東哨門】原來東關大街仁義胡同北有處繼善堂,也叫傅家堂,是一處不大的佛教廟宇。廟雖不大,卻有兩個巍峨的東西哨門,讓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就把此地用東哨門來命名了。

【運河涵洞】志書上多次提到的運河涵洞其址位於閘北運河東岸,現今閘口北銀行宿舍一帶,舊時越河水一部分通過柳園大坑再向西通過涵洞匯入運河,涵洞的作用就是防止澇災,及時調解東關的水位。

【水次倉】也稱為水次兌軍倉,歷代封建王朝都視漕糧為 “天庾正供” ,為了將大量的稅糧通過水路運往京城或其他軍事要地, 中央政府往往在人工或自然河流沿岸設立水次倉儲,以便轉運存儲漕糧。臨運河沿線城市一般都有水次倉,聊城的水次倉大致位於鐵塔以北不遠的運河西岸,北花園附近,現今去財政局處。

【下莊】現一中南臨,原有村莊名為夏莊,但是村裡沒有一戶姓夏,究其名字來源,是因為村位於運河大堤之下,故名。這裡緊靠運河,明清舊時有豆腐巷、小關帝廟、鬥雞台、牌坊巨石等古跡。

【北花園】北花園與其說是一個臨城村落,不如說是沿河老街區。現今鼎順花園東部和百花島為當年的北花園村,得名來自於明清時期位於此地一處花園,因位於城北,故稱北花園。

【北夾道】現今柳園南路的孔堂、後羅村附近,為徒駭河與運河交匯所夾之處,地形狹窄,但為出城下鄉必經之路,清時多出強盜響馬,當時稱之為:北夾道。

【鳳凰墊】古城北門外有大影壁,位於甕城內,因為傳說聊城為鳳凰所變,所以稱之為鳳凰墊。

井甃:

【三眼井】在步雲閣街附近,有口三眼井,過去周圍的居民都在此打水吃。但是後來因為民宅擴建,空地面積越來越小,現在連三眼井也被並到住家的屋內,曾經的道路就更看不見了。另外,在西花園內也有處三眼井,現湮沒於人家中。另據網友介紹道,在大碼頭舊時也有一口三眼井,就在鐵陽溝(館驛街南頭路西,用以向丁家坑泄水)附近。

【西關井】西關古井位於聊城古城西北首(今聊城西關北首),井壁用白玉石鋪砌,井水清澈見底。玉壁瓊漿回應,觀之賞心悅目,故成一景。相傳,這眼井的井底是用白玉石鋪砌的,水質清澈碧瑩,一望見底,井壁生有茸茸青苔,與水中晶潔之瓊玉相映,美不勝言。該井水質純淨,甘甜凜冽。流傳有這樣的民諺:“東昌府,有三美:古樓、會館、西關水,登古樓、看會館,至西關飲西關井水小歇”。用此水泡茶,水傾入杯中,水可高出杯子一韭菜葉而不外溢。

【玉女井】玉女井在城內西北隅市直機關門診部西。當年此地有座“清心庵”,是尼姑修真養性的清淨廟宇。此古井就坐落在此庵的前院。該井旁有一株海棠樹,井邊有白玉石欄杆,井壁也是白玉石砌築。相傳該庵尼姑妙靜能詩善畫,並常用該井水煎茶,以款待來庵遊覽的文人雅士。後人為紀念尼姑妙靜,此井遂被稱為“玉女井”。

【閘口井】位於東關閘口北,主要供應老聊城東部區域的住戶。

【桂花井】位於聊城老城東關東南運河邊的東園(鄧家園,原聊城鄧氏私家園林)內,現址為羊使君街東段小橋路南,丁家坑以南,就在老東園遺址內坑塘的西沿,因為清代井邊有桂花樹,因此得名桂花井。此井得到周圍群眾的保護,整體保存很好,井內也是甘醴瓊釀,井水清澈冰涼,水質非常好。另外這個古井也叫做狀元井,因為這個井是狀元鄧鐘岳修的而得名。

【義井】義井在東關大碼頭西,丁家坑東北沿,據說當年聊城運河沿岸一家姓劉的人家為了方便裝卸貨物的商人飲水而自費挖掘的,現存有大碼頭義井碑,刻於光緒五年,是在運河開發時徵集到的,大碼頭義井現在仍在大碼頭附近。

河流:

【越河】這是一處消失的老運河, 可是在清朝一直到近代越河都是非常的出名,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閘口東百米內就有一條小河名叫越河。明清時期,在聊城通濟閘(今俗稱閘口)南的運河東岸起曾另鑿一弧形小河,以通舟楫,名曰“越河”。越河向東、繞北然後由柳園向西在現在新華書店北入運河。在運河與越河之間的區域,稱為越河圈。越河不止是一條河,而且還穿起了東關各處的坑塘和濕地,可以說那時家家門前都有越河的水流過,越河上人們架起十二座形態各異的小橋,一派江南的風光。所以那時的越河是聊城的商業中心,是老聊城最繁華的地方,也是那個年代聊城風景最美的地方,

【湄河】湄河,是指當今的徒駭河,明清稱為湄河。清代陳口村西南方,沿湄河有一條南北大道,是賽馬的場地,被稱為“騾馬大會”,外省外縣喜歡玩馬的人,每逢此時都特地趕來賽馬,觀者雲集,蔚為壯觀。

【小湄河】位於開發區東部,發源於開發區南部九州窪(舊州窪)濕地,略成南北流向,向北注入徒駭河。小湄河已有560餘年的歷史,縣誌上亦有記載,概形成於巢陵城被淹沒的時期。小湄河長期以來一直被世人遺忘,現如今正隨著小湄河濕地公園的開發而煥發新的生機。

【七裡河】據《東昌府志》城區圖記載,聊城南李海霧北有減水閘,從運河分出五條河,之後匯成一條七裡河向東北分流。

集會:

【柳園大集】柳園大集也就是閘口大集,每年農曆的三月十八,一般為期四天。從明代開始一直在閘口東不遠的柳園窪處舉行廟會,因為這處廟會依託于柳園窪南的碧霞元君行宮(泰山行宮),所以就稱為泰山行宮廟會。後來柳園窪被填埋,這處大集就搬到了西面的柳園路兩側,再後來又搬到了柳園南路。近代的柳園大集的日期為陰曆逢四、逢九的日子裡,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這裡,做買的、做賣的,車如流水馬如龍,熱鬧非凡。

【陳口大會】“陳口大會”距古城東關約兩華里,是東南方向來人入城的必經之地。居民稠密,店鋪林立。陳口村東頭有座“准提庵”,據說農曆二月十九的會期,就是准提菩薩的誕日。這和當年的其他廟會一樣,都是由古代的宗廟社祭制度演化而來的。隨著經貿活動的發展,以及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又逐漸摻入了娛樂和貿易等元素。

【華佗廟廟會】在聊城古城東關、前菜市街東首,現聊城市中醫院處,曾經有一座華佗廟。這座廟有三間山門,院內有東西廊房和戲樓,主體是前後兩重大殿的宮殿式華佗廟。

當年,華佗廟會聞名遐邇。後來,廟會擴大到陳口一帶,也稱陳口會;進而又擴大到柳園一帶,就叫柳園會。因為廟會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舉行,也俗稱“九九會”。廟會延續數百年,影響很大。

【藥王廟廟會】聊城古城東關北有處藥王廟街,街北路西運河西南有處大名鼎鼎的藥王廟,當年這裡每年藥王誕辰都會舉辦藥王廟廟會。

館所:

【上虞會館】就是蘇州會館,在現在運河大碼頭處。

【小會館】在東關太平街,應該是一處浙江會館,由於規模較小,所以人稱之為小會館。

【聖公會】聊城聖公會教堂原在東關太平街,後來因為電廠擴建而拆除。

【小關帝廟】在山陝會館運河斜對面,此廟孤零零只是小小一間房,既無大門更無垣牆,南無居鄰,北無旁舍,正對的是河涯人行道,周圍是樹木荒野。因無人照管,香火稀少,牆剝瓦裂,神像頹敗,附近村裡人只在過年時來掃除一下荒穢塵土,燒幾根香蠟。小小破廟的門上每年卻都更換新春聯,但聯語年年不變:“河東河西兩關爺,一窮一富;溝南溝北雙眼井,有苦有甜。”聯語實地實情,可謂絕對。

【陽穀廟】是東關糧食市街南去胡同口上的一間小關聖廟。明清時,東昌府多出武進士、武舉人,並有一名武狀元。每屆府考,各縣武生都于此習射練武,為用場地常發生爭執。陽穀去東昌府參加府考的武秀才便出資買下了這塊地方,用於住宿和習練,後建造了這座祭關羽的小廟,故俗稱為“陽穀廟”

【大王廟】大王廟也稱“金龍四大王廟”,是運河上往來行船的人們祭祀水神的場所。聊城大王廟有很多處,大概有這麼四處,山陝會館南、崇武驛大碼頭處河岸、東關閘口運河東、王口古槐處。

【北花園大寺】指位於北花園(現今鼎順花園)附近的性海禪院,俗稱北花園大寺。

府院:

【將軍府】現在聊城人已經很少知道將軍府這個地名了,將軍府實際是明代聊城被“欽封鎮國將軍”劉通的府邸。自明初到清初,整個明代,劉通世家一直世襲“軍職”,顯赫東昌,並且留下了不少美談,將軍府也一直興盛到清代,將軍府舊址現在是光岳樓西南側,在今天的中國工商銀行聊城分行古樓支行附近。

【老府院】聊城明末大臣朱延禧的故居,在古城內葉家園子街西首路北,因為此地為朱府,名聲又很大,後來漸漸的就被人們親切的稱為了“老府院”。

【狀元府】狀元府有兩處。古城區狀元街有清代文狀元鄧鐘岳的故宅,俗稱為狀元府。在古城西白衣堂街路北9號的聊城中礦機械有限公司也有清代末年武狀元李夢悅的故宅,當地百姓也俗稱為狀元府。

【尚書府】位於古城北水口西袁宅街,西鄰就是朱鼎延的故居。之所以叫做尚書府,是因為明代這裡是工部尚書張鳳翔的的府邸。

【太史第】清後期觀前街西段路南鄒石麟府邸。門懸“太史第”匾額,這座宅院的主人是鄒石麟,字叔東,道光二十三年中舉,三十年中會元,入翰林院為庶起士,後為編修,因翰林又有太史之稱,故稱宅邸為“太史第”。

【少司空第】孫肇興府邸,後改為啟文書院。現今古城實驗小學大部分。

。。。。。。

易錯易混淆的地名:

【萬壽觀、萬壽宮】萬壽觀是古城西南的一處道觀,前身是房老庵,其興建早於現聊城城址,有“現有萬壽觀,後有鳳凰城”之說。而萬壽宮,聊城有兩處,一是乾隆在聊城老城西北部的行宮,名叫萬壽宮,前身是陽平書院。二是東關運河閘口北原保安公司處的萬壽宮,也叫江西會館,是一處會館。

【營園子、瑩園子】名稱相似,營園子是聊城老城外東南的一處軍營,也做過感化院。瑩園子是老城東南龍灣村(街)東南的一處大型寺廟,名叫靜業禪林。因為後來寺廟坍塌,此地一片殘垣碎瓦,非常荒涼,好似一處瑩盤,就被人們稱為瑩園子。

【博聊關、博聊關小學】博聊關是東關街東段的一處牌坊名稱,久而久之也用作附近的地名。而博聊關小學則是指河東小學的前身,其前身更早為閘口東越河圈的文昌宮和地藏庵,兩者不能等同。

消失的不為人知的地域:

【東關土圩】東關土圩位於聊城運河以東,始建于清同治元年,西起太平街西首和運河涵洞處,由此向東延伸呈半月狀,東至現在的花園路,周長七八裡。

【外郭】郭,即外城。是聊城的第二套防禦設施,就是指聊城的護城大堤,既能防兵,也能防水。高七八米,環繞東昌湖一周。

【越河十二連橋】 泛指越河水域上的十二座形態各異的小橋,這些小橋按照江南風格建築,有石質的,木質的,名稱也各不相同。

【龍灣】聊城運河東南的一處古村,以前叫龍灣街,運河文化很典型。相傳乾隆在此駐蹕,曾國藩也曾經夜宿聊城龍灣。

【四大磚窯】當年修建磚城時在城四周取土燒城牆磚,並形成四個大的專業磚窯,分別是城南龍灣的朱家窯,閘口東南一裡的孫家窯,城北北壩的念家窯,城西老柳頭的彭家窯。

【二十裡鋪】二十裡鋪街是目前唯一能證實是宋朝時期保留下來的老胡同。這條街位於古城西南角,在這條宋朝保留下來的老胡同裡,曾經誕生過一位高級將領。二十裡鋪是聊城宋代遷於現址之前就存在的一處村莊,後來老城遷於現址,把二十裡鋪也包括了進去,二十裡鋪就慢慢成為了聊城古城內的一條老街。

【玉皇皋】玉皇皋是“東昌三寶”之一,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岳樓、宋代鐵塔齊名,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明代古建築群,道家勝地,供奉中國民間至高之神——玉皇大帝,玉皇皋位於小東關街東首,現在玉皇皋市場後面,原老酒廠處。

【王墳、老台】也分別叫巢父陵、堯王墳。原來都位於開發區南部舊州窪附近,巢父陵是上古賢士巢父的陵墓,該地為聊城古八景巢父遺墓的所在地。堯王墳傳說為堯帝的陵墓,這兩個墓塚後來都在土地平整中被推平。

【付花】付花村原址在今天的付花賓館附近,原作“傅花”,清初這個地方為閣老傅以漸的花園,故名傅家花園,後來簡稱付花。

聊城古八景所在地:

【光嶽曉晴】——光岳樓【鐵塔煙霏】——鐵塔【仙閣雲護】——萬壽觀昊天閣【古甃鋪瓊】——清心庵玉女井(也有說是神宵宮玉版井)【巢父遺牧】——九州窪巢父陵【聖泉攜雨】——聊古廟聖水井【崇武連檣】——運河崇武渡大小碼頭【綠雲春曙】——依綠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