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夜讀|生命中的那些苦難真的值得我們去感謝嗎?

文:Eva & Milo

最近我們再次聽到有人說:“感謝我生命中的那些苦難, 它們讓我更加堅強。 ”

影視劇中也常常會有人專門刁難主角, 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最後洗白的時候說一句:“不經風雨怎麼見彩虹?你受的這些苦都會是你人生寶貴的財富!”

這種“痛苦就是財富, 我們應該感謝它。 ”的論調被大家理所當然的接受和欣賞著, 似乎覺得苦難是個好東西, 是我們成長所必需的, 甚至是值得追尋的。

但柴靜曾經說過一段話:“痛苦是財富, 這話是扯淡。 痛苦就是痛苦, 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

今天我們想跟你聊聊, 苦難真的是成長所必須的嗎?它值得追尋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感謝苦難嗎?

苦難使人成長, 所以我們要感謝苦難?

成長有很多條路徑, 你讀的書、走的路、見到的世界、對自己的反思都可能會帶來成長。 為什麼唯獨“從苦難中艱難的成長”這條路這麼受大家歡迎?甚至抱著沒有苦難創造苦難也要上的念頭啊。

苦難能帶給人成長是因為它有時無法躲開, 我們不得不去成長, 去克服它。

可以順風順水自然的成長, 是超級幸運的事情。 如果你因面對苦難不得不變得更加堅強了, 那為什麼要感謝苦難?

應該感謝你自己啊。

既然苦難不值得感謝, 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以前一直過著苦日子人在宣揚“人就是要吃點苦”呢?

以前王小波曾經說過一段話很有意思, 他說:“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 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 虛擲了不少年華, 所以有人就想說, 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但在這背後隱藏著的可能是人們在想盡辦法合理化自己受到的苦難, 覺得這些苦難都是對他的磨練, 這樣才能暫時逃離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那種無助感。

佛洛德對受虐狂也有過如下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 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 把它視為一種快樂, 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

經歷了苦難就一定能成長嗎?

我們聽了太多在苦難中掙扎, 最終堅強的克服困難成為人生贏家的勵志故事。

但這其實可能是一種倖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 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可以說明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熊不吃死人, 所以在野外遇到熊只需要裝死就能逃過去!”

“這話是那些逃回來的人跟你說的吧?”

意思是你所看見/聽見的都是活下來/成功了的, 失敗者根本沒機會讓你看見, 不是所有人都能因苦難而成長, 很多人可能就倒在苦難之下了。 身在苦難中的人想躲都躲不開, 我們為什麼還要去追尋它呢?

此外我們想陳述一個觀點: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 痛苦這東西本身是很主觀的, 它沒有可比性。

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立場來判斷別人的經歷夠不夠痛苦,就像沒有抑鬱症的人不應該跟抑鬱症患者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堅強點兒就好了。”

不輕易的去斷定別人沒在苦難中挺過來是因為他們不夠“堅強”,是對人起碼的尊重。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心理舒適圈,更多地被人們熟知為Comfort zone,雖然沒有心理學意義上的嚴格定義,卻成為各種雞湯文中用來說服大家去追尋苦難的最好的藉口。

很多人宣揚要跳出心理舒適圈,去挑戰自己,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來“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這個理論乍一聽十分勵志,可仔細想想,卻不是那麼回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努力地做著擅長的事情,同樣可以過得很好,同樣是為祖國建設奮鬥在第一線的優秀公民呀,為什麼非要逼著自己跳出舒適圈去,去感受挫敗,才覺得沒有辜負人生呢。

舒適圈、社會期待和自我追求,這三者是互有重疊三個圓,只有當三者得重疊最大時,個人體會到的幸福也是最大的。

與其去鼓勵人們跳出「心理舒適圈」,專門去挑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來挑戰,去尋求苦難。

倒不如鼓勵大家去發現更多自己擅長的事情,去擴大自己的「心理舒適圈」,在舒適圈裡過的更舒服,也許更可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

吃太多苦,人真的會變傻

ACE(Ade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研究表明小時候“吃太多苦”是會影響身心發育的,然而,這多麼理所應當的事實,卻被我們大多數人硬生生地忽略了。

小時候物理上、生理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吃苦”,都會對孩子今後人格的發展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人會比其他人,更多地經歷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疾病。

不要吃沒有意義的苦,不要刻意去被磨練。

所謂的吃苦,都是因為你在從事違背本心的活動。當你是自願“吃苦”的時候,就成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吃苦和努力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不要把他們等同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主動吃苦這句話,根本不成立。

最後,回答一下文章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苦難真的是成長所必須的嗎?它值得追尋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感謝苦難嗎?

苦難不是成長所必須的,它不值得追尋,我們沒必要去感謝苦難。

如果你因苦難而成長了,感謝你自己。

-END-

今 日 話 題

“你認為我們是否要感謝苦難嗎?”

『昨日話題』

分享一首春天的詩吧~

部分小夥伴的評論精選如下

春天的詩,不勝枚舉!俺最喜歡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看!詩人筆下之小草,生命力多麼頑強,折射出一種什麼精神?

——泉聲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瀜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時候買個風箏,和燕子比比天高了!

——歲月靜好

桃花月裡桃花開,等卻桃花賞花來。滿院桃花開無數,桃花樹下自徘徊

——幽蘭醉月

它沒有可比性。

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立場來判斷別人的經歷夠不夠痛苦,就像沒有抑鬱症的人不應該跟抑鬱症患者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堅強點兒就好了。”

不輕易的去斷定別人沒在苦難中挺過來是因為他們不夠“堅強”,是對人起碼的尊重。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心理舒適圈,更多地被人們熟知為Comfort zone,雖然沒有心理學意義上的嚴格定義,卻成為各種雞湯文中用來說服大家去追尋苦難的最好的藉口。

很多人宣揚要跳出心理舒適圈,去挑戰自己,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來“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這個理論乍一聽十分勵志,可仔細想想,卻不是那麼回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努力地做著擅長的事情,同樣可以過得很好,同樣是為祖國建設奮鬥在第一線的優秀公民呀,為什麼非要逼著自己跳出舒適圈去,去感受挫敗,才覺得沒有辜負人生呢。

舒適圈、社會期待和自我追求,這三者是互有重疊三個圓,只有當三者得重疊最大時,個人體會到的幸福也是最大的。

與其去鼓勵人們跳出「心理舒適圈」,專門去挑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來挑戰,去尋求苦難。

倒不如鼓勵大家去發現更多自己擅長的事情,去擴大自己的「心理舒適圈」,在舒適圈裡過的更舒服,也許更可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

吃太多苦,人真的會變傻

ACE(Ade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研究表明小時候“吃太多苦”是會影響身心發育的,然而,這多麼理所應當的事實,卻被我們大多數人硬生生地忽略了。

小時候物理上、生理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吃苦”,都會對孩子今後人格的發展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人會比其他人,更多地經歷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疾病。

不要吃沒有意義的苦,不要刻意去被磨練。

所謂的吃苦,都是因為你在從事違背本心的活動。當你是自願“吃苦”的時候,就成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吃苦和努力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不要把他們等同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主動吃苦這句話,根本不成立。

最後,回答一下文章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苦難真的是成長所必須的嗎?它值得追尋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感謝苦難嗎?

苦難不是成長所必須的,它不值得追尋,我們沒必要去感謝苦難。

如果你因苦難而成長了,感謝你自己。

-END-

今 日 話 題

“你認為我們是否要感謝苦難嗎?”

『昨日話題』

分享一首春天的詩吧~

部分小夥伴的評論精選如下

春天的詩,不勝枚舉!俺最喜歡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看!詩人筆下之小草,生命力多麼頑強,折射出一種什麼精神?

——泉聲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瀜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時候買個風箏,和燕子比比天高了!

——歲月靜好

桃花月裡桃花開,等卻桃花賞花來。滿院桃花開無數,桃花樹下自徘徊

——幽蘭醉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