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濟南黑虎泉名字的由來,遠不是你想的那樣!

近些年, 每有外地朋友來濟南找我遊玩, 我總喜歡陪他們去黑虎泉畔, 因為那兒亭臺樓閣錯落有致, 粉牆黛瓦花木扶疏, 泉水清澈波光粼粼,

遊船畫舫濼水棹歌, 民風古樸, 環境清幽, 是泉城市民閒情逸致的最佳去處, 頗能代表老濟南的風土人情。

站在黑虎泉邊, 看著那從虎頭噴湧而出的泉水, 朋友們多以為黑虎泉由此而得名。 其實, 別說是外地遊客, 就是濟南本地人對黑虎泉名稱的來歷也多以為如此。

凡“名”都有出處, 地名也好, 泉名也罷, 都是如此。 或形似, 或神似, 或因地得名, 或因人得名, 或因事得名, 或因典故得名。 趵突泉是因為浪花跳躍而得名, 金線泉是因為泉中有條“金線”而得名, 柳絮泉是因為水沫紛翻如柳絮飛舞而得名, 舜泉是因為舜耕曆山而得名, 那麼, 黑虎泉是怎麼得名的呢?

濟南的地形南高北低, 這在南護城河兩岸視覺感受尤為明顯。 北岸低, 南岸高, 黑虎泉就源出於南岸懸崖下的深凹洞穴中。 那洞內有個深3米的水潭, 水潭清澈見底, 涼氣襲人。 昔日那泉水穿過岩壁,

向外溢出, 形成瀑布, 在水池中激起層層雪白的水花, 尤其是在夜色朦朧中, 遠處聞聽那水流噴出的聲響, 猶如虎嘯, 黑虎泉由此而得名。 明朝學者劉敕曾對黑虎泉有過繪聲繪色的描述:“泉溢而出, 轟轟下瀉, 澎湃百狀, 飄者若雪, 斷者若霧, 綴者若旒, 掛者若簾, 瀉為圓池, 名曰太極。 池中屹然一巨石, 水石相擊, 珠迸玉碎, 縈回作態, 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 萬人鳴鼓, 瓦缶相應, 以浮白酬之, 坐十丈外, 泉濛濛灑, 人不寒而慄。 ”明代詩人晏璧有首《黑虎泉》的詩作:“石蟠水府色蒼蒼, 深處渾如黑虎藏。 半夜朔風吹石裂, 一聲清嘯月無光。 ”從劉敕的描述和晏壁的詩作中, 我們可以得知, 黑虎泉得名是因其“聲”, 而不是因其“形”, 且那時候的泉邊也並無什麼石雕虎頭,
不然, 詩人也不會有“渾如黑虎藏”的描述了, 至於黑虎泉得名於哪個年代, 時下已無可考, 但可以肯定的是, 黑虎泉得名在先, 元代的《名泉碑》中就有它的大名, 因而它絕非因三個石雕虎頭而得名。

關於黑虎泉的得名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說黑虎泉因黑虎廟而得名。清乾隆年間的《曆城縣誌》載,黑虎泉是因“崖上有黑虎廟而得名。”任寶禎先生和管萍女士所著的《濟南名泉》,在介紹黑虎泉時寫道:清乾隆年間,時任戶部主事郎中充軍機章京的管世銘,因公來到濟南。他在遊覽了黑虎泉泉群之後,寫下了《城南諸泉記》。在這篇短文中,他對當時的黑虎泉景況作了如下記述:“忽聞水聲淙然,則有巨石壁立,廢寺臨其上,構石為閣道,下有深潭。潭中水湧出甚猛,亂石環之。水四面迸落,聲益吼,是為黑虎泉。久立之,覺有陰森之氣;水飲之,多癭雲。”文中所說的廢寺是指黑虎寺,位於黑虎泉洞穴上方,建於明嘉靖年間,廟內供奉的是趙公明。趙公明乃道教神明,說他是陝西終南山人,秦朝時避世山中,虔誠修煉,後張天師收他為徒,命他騎著黑虎守護丹爐,故而被稱之為“趙玄壇”或“黑虎玄壇”。趙公明後來被民間演繹成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騎黑虎的武“財神”,主管“迎祥納福”,世人欲求發財,就去黑虎廟祭祀。當然,有關趙公明的歷史傳說還有很多,但在舊時華夏九州,所有的黑虎廟皆是為了祭祀、供奉趙公明所建,無一例外,濟南的黑虎廟也是如此。

說起黑虎泉的三個石雕虎頭還有些故事呢。表面上看,這三個石雕虎頭並不太像是“虎”,有些似虎非虎,於是,民間就有人說,此不是虎,而是蟲八蟲夏(baxia),也就是龍的第六個兒子。不過,當初它是根據黑虎泉的泉名特意雕刻的獸頭,所以被人們認作為虎頭似乎更名正言順,且理所當然。其實,依據泉名雕刻虎頭的創意並不多麼奇妙,黑虎泉的奇妙之處在於讓那泉水從虎口中噴出,此可謂巧奪天工之作,也給後人留下了“黑虎嘯月”的勝景。

據史料記載,黑虎泉的三個虎頭並非同時“現身”,劉鶚在其《老殘遊記》中這樣寫道:老殘出了金泉書院,順著西城南行……這南門城外好大一條城河,河裡泉水湛清,看得河底明明白白。河裡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長,被那河水流得搖搖擺擺,煞是好看。走著看著,見河岸南面,有幾個大長方池子,許多婦女坐在池邊石上擣衣。再過去,有一個大池,池南幾間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個茶館。進了茶館,靠北窗坐下,就有一個茶房泡了一壺茶來……老殘坐定,問茶房道:“聽說你們這裡有個黑虎泉,可知道在什麼地方?”那茶房笑道:“先生,你伏到這窗臺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嗎?”老殘果然往外一看,原來就在自己腳底下,有一個石頭雕的老虎頭,約有二尺餘長,倒有尺五六的寬徑。從那老虎口中噴出一股泉來,力量很大,從池子這邊直沖到池子那面,然後轉到兩邊,流入城河去了。

從《老殘遊記》的這段描述中我們可知,當時的黑虎泉並非有三個虎頭,而是只有一個虎頭,這從濟南的老照片中也可以找到佐證。《老殘遊記》發表於1903年,時為清末年間,那麼,黑虎泉的虎頭何時變為三個的呢?這應當是1931年的事。《濟南市志》記載,那年8月3日,政府開工治理黑虎泉,擴大了泉池並深挖了1.2米,四周砌以石壁及短牆,北牆留有出水口,南牆增加噴虎頭水石雕龍頭兩個,治理工程于同年10月13日完工。上述記載何以把“虎頭”記作“龍頭”,筆者對此不好揣摩。

人有男女之別,獸有公母之分,黑虎泉的三個石雕虎頭,也有公有母。居中是母虎,兩邊的是公虎,此說見於秦若軾先生的《泉水軼事》:三個石雕虎頭,乍看差不多,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同之處。中間那個是稍寬的圓臉、杏眼、張嘴,威中含秀,像只母虎;兩側的則同為耳大頭方,鼻大嘴寬,吊眼圓睛,漂亮的雲卷毛,威武雄壯,好似兩隻公虎。此雖為秦先生一家之言,但分析得頗為合情入理。

曆下民間流傳有很多神話傳說,有關黑虎泉的得名就有這樣的一則故事。某日夜深人靜之時,突然間狂風大作,空中傳來廝打和虎嘯的聲響,那聲響驚醒了不少熟睡的人們。有幾個膽大的年輕人便出門尋看,但見遠處有兩隻老虎在廝打格鬥。兩虎一黑一黃,廝打得互不相讓。可是,當它們聞到隨風飄來的人氣味,看到前來觀戰的人群,便就無心戀戰。黑虎調頭向東跑去,鑽入一泉眼內;黃虎向西跑去,跳入一泉坑中,於是就有了黑虎泉和金虎泉。在如今的黑虎泉東邊,有處“雙虎”雕塑,這是1992年濟南人韓美林為家鄉特意而為的傑作。兩虎雖然身長(7.9米)、身高(3.7米)都相同,但顏色卻是一黑一金。黑虎是用黑色花崗石雕刻而成,金虎是用青銅鑄造而成,這雙虎雕塑或許就是韓美林先生根據上述這則神話傳說所創作。

濟南的泉水是上等的天然礦泉水,甘美清洌,於是便有了市民“虎口取水”的“勝景”,這讓無數外地遊客羡慕不已。逄春階先生有篇《提水記》,寫的的就是黑虎泉畔市民取水的風土人情。“三個虎頭,呼嘯之聲,遠遠就能聽到。最東邊的那個流得最凶,噴出的水成扇形,提水者把鋁壺放下去,竟然讓泉水給噴出很遠。”外地朋友到黑虎泉畔,看到這樣的情景,時常會對我發出不由自主地感歎,怪不得元好問要“有心長作濟南人”呢。

作者: 楊曙明

說黑虎泉因黑虎廟而得名。清乾隆年間的《曆城縣誌》載,黑虎泉是因“崖上有黑虎廟而得名。”任寶禎先生和管萍女士所著的《濟南名泉》,在介紹黑虎泉時寫道:清乾隆年間,時任戶部主事郎中充軍機章京的管世銘,因公來到濟南。他在遊覽了黑虎泉泉群之後,寫下了《城南諸泉記》。在這篇短文中,他對當時的黑虎泉景況作了如下記述:“忽聞水聲淙然,則有巨石壁立,廢寺臨其上,構石為閣道,下有深潭。潭中水湧出甚猛,亂石環之。水四面迸落,聲益吼,是為黑虎泉。久立之,覺有陰森之氣;水飲之,多癭雲。”文中所說的廢寺是指黑虎寺,位於黑虎泉洞穴上方,建於明嘉靖年間,廟內供奉的是趙公明。趙公明乃道教神明,說他是陝西終南山人,秦朝時避世山中,虔誠修煉,後張天師收他為徒,命他騎著黑虎守護丹爐,故而被稱之為“趙玄壇”或“黑虎玄壇”。趙公明後來被民間演繹成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騎黑虎的武“財神”,主管“迎祥納福”,世人欲求發財,就去黑虎廟祭祀。當然,有關趙公明的歷史傳說還有很多,但在舊時華夏九州,所有的黑虎廟皆是為了祭祀、供奉趙公明所建,無一例外,濟南的黑虎廟也是如此。

說起黑虎泉的三個石雕虎頭還有些故事呢。表面上看,這三個石雕虎頭並不太像是“虎”,有些似虎非虎,於是,民間就有人說,此不是虎,而是蟲八蟲夏(baxia),也就是龍的第六個兒子。不過,當初它是根據黑虎泉的泉名特意雕刻的獸頭,所以被人們認作為虎頭似乎更名正言順,且理所當然。其實,依據泉名雕刻虎頭的創意並不多麼奇妙,黑虎泉的奇妙之處在於讓那泉水從虎口中噴出,此可謂巧奪天工之作,也給後人留下了“黑虎嘯月”的勝景。

據史料記載,黑虎泉的三個虎頭並非同時“現身”,劉鶚在其《老殘遊記》中這樣寫道:老殘出了金泉書院,順著西城南行……這南門城外好大一條城河,河裡泉水湛清,看得河底明明白白。河裡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長,被那河水流得搖搖擺擺,煞是好看。走著看著,見河岸南面,有幾個大長方池子,許多婦女坐在池邊石上擣衣。再過去,有一個大池,池南幾間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個茶館。進了茶館,靠北窗坐下,就有一個茶房泡了一壺茶來……老殘坐定,問茶房道:“聽說你們這裡有個黑虎泉,可知道在什麼地方?”那茶房笑道:“先生,你伏到這窗臺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嗎?”老殘果然往外一看,原來就在自己腳底下,有一個石頭雕的老虎頭,約有二尺餘長,倒有尺五六的寬徑。從那老虎口中噴出一股泉來,力量很大,從池子這邊直沖到池子那面,然後轉到兩邊,流入城河去了。

從《老殘遊記》的這段描述中我們可知,當時的黑虎泉並非有三個虎頭,而是只有一個虎頭,這從濟南的老照片中也可以找到佐證。《老殘遊記》發表於1903年,時為清末年間,那麼,黑虎泉的虎頭何時變為三個的呢?這應當是1931年的事。《濟南市志》記載,那年8月3日,政府開工治理黑虎泉,擴大了泉池並深挖了1.2米,四周砌以石壁及短牆,北牆留有出水口,南牆增加噴虎頭水石雕龍頭兩個,治理工程于同年10月13日完工。上述記載何以把“虎頭”記作“龍頭”,筆者對此不好揣摩。

人有男女之別,獸有公母之分,黑虎泉的三個石雕虎頭,也有公有母。居中是母虎,兩邊的是公虎,此說見於秦若軾先生的《泉水軼事》:三個石雕虎頭,乍看差不多,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同之處。中間那個是稍寬的圓臉、杏眼、張嘴,威中含秀,像只母虎;兩側的則同為耳大頭方,鼻大嘴寬,吊眼圓睛,漂亮的雲卷毛,威武雄壯,好似兩隻公虎。此雖為秦先生一家之言,但分析得頗為合情入理。

曆下民間流傳有很多神話傳說,有關黑虎泉的得名就有這樣的一則故事。某日夜深人靜之時,突然間狂風大作,空中傳來廝打和虎嘯的聲響,那聲響驚醒了不少熟睡的人們。有幾個膽大的年輕人便出門尋看,但見遠處有兩隻老虎在廝打格鬥。兩虎一黑一黃,廝打得互不相讓。可是,當它們聞到隨風飄來的人氣味,看到前來觀戰的人群,便就無心戀戰。黑虎調頭向東跑去,鑽入一泉眼內;黃虎向西跑去,跳入一泉坑中,於是就有了黑虎泉和金虎泉。在如今的黑虎泉東邊,有處“雙虎”雕塑,這是1992年濟南人韓美林為家鄉特意而為的傑作。兩虎雖然身長(7.9米)、身高(3.7米)都相同,但顏色卻是一黑一金。黑虎是用黑色花崗石雕刻而成,金虎是用青銅鑄造而成,這雙虎雕塑或許就是韓美林先生根據上述這則神話傳說所創作。

濟南的泉水是上等的天然礦泉水,甘美清洌,於是便有了市民“虎口取水”的“勝景”,這讓無數外地遊客羡慕不已。逄春階先生有篇《提水記》,寫的的就是黑虎泉畔市民取水的風土人情。“三個虎頭,呼嘯之聲,遠遠就能聽到。最東邊的那個流得最凶,噴出的水成扇形,提水者把鋁壺放下去,竟然讓泉水給噴出很遠。”外地朋友到黑虎泉畔,看到這樣的情景,時常會對我發出不由自主地感歎,怪不得元好問要“有心長作濟南人”呢。

作者: 楊曙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