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長嶺縣農村文化建設取得可喜成績

近年, 長嶺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佔領文化陣地、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下大力氣狠抓農村文化工作, 使全縣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局面,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 農民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 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

組織安排專業人員, 為農民群眾進行文化活動培訓指導。

一、全縣農村文化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 長嶺縣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農村文化工作有了較快發展,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健全

一是文化設施明顯改善。 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 多次劃撥專項資金用於農村文化建設。 購書經費、文物保護經費、群眾文化活動經費做到了按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逐年同步遞增。

加大投入, 建成高標準的人民體育場、電影院、怡爽園、龍源山公園等文化活動場所, 拓寬永久路、嶺城路, 加大沿路美化、亮化力度, 打造濃厚文化氛圍。 目前, 全縣共有縣級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 鄉鎮綜合文化站22個, 全縣文化站總面積達6600平方米, 農村文化廣場102個。 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工程縣級支中心1個、村級點300個, 組建文苑風景線網站, 開設《共用工程》等30個欄目。 建成234個農家書屋, 並配備了文藝器材及圖書, 實現了村村全覆蓋。 為全縣農家書屋更新書籍, 全縣投入60余萬元為農家書屋採購了近15萬冊圖書, 豐富農家書屋的藏書量。 在三青山鎮小康村成立長嶺首家殘疾人書屋;申報省級三星級鄉村旅遊“農家樂”兩個(柳蒿泉村農家樂和拉拉街“碧水藍天農家樂”)。
縣圖書館是全縣唯一一個綜合性國家二級館, 設有電子閱覽室、少兒閱覽部、報刊資料室、圖書室、書庫和採編室, 現圖書總藏量達10萬冊, 為方便讀者借閱, 在全縣建立了146個服務網點。

二是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 採取農網對外發包等形式和手段, 大力改善廣播電視基礎設施條件, 不僅保證了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戶, 也使廣電事業產業得到不斷發展。 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 全縣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100%;自然村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惠及農戶5萬余戶, 覆蓋率達20%。

文化小廣場建設為農民業餘文化創造方便條件。 圖為長嶺鎮山灣文化廣場。

三是基層文化隊伍初具規模。 針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 文化隊伍弱化和農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強烈的現狀, 經常開展文藝輔導和培訓, 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幹部思想素質和業務水準。 經過努力, 全縣以縣文化館、各鄉鎮文化站為主體,

基本形成了一批隊伍穩定的基層文化隊伍, 為農村文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保證。 各鄉鎮結合本地實際, 也都基本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 活動比較常態的農村文藝表演隊伍, 如每年組織開展農民文化藝術節、社區文化藝術節以及“送戲下鄉”等活動, 豐富了全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進了社會穩定。

四是農村文化產業初步發展。 文化事業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並取得了明顯成效。 初步形成了以文化藝術、廣播電視、休閒娛樂、民俗旅遊等文化產業經營格局。 剪紙、根雕、葫蘆雕、易開罐雕畫、農民畫、絲絨粘等民間藝術自成特色。 其中, 農民藝人李長占的玻璃畫作品惟妙惟肖, 張貴春的易開罐雕畫活靈活現。 根據目前資料統計,長嶺縣農村文化市場共有各類持證經營的文化經營單位50家,從業人員總計116余人。其中網吧35家,KTV歌廳61家,書報刊攤點7家,音像製品2家,個體是農村文化產業的主力。總體來看,全縣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從區域分佈上看,約占全縣文化產業10%左右。

(二)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

一是文藝創作取得新成就。在文藝創作方面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湧現出一批文藝精品和優秀人才。據統計,近年來,縣文化館在省、市書報雜誌發表、出版、展覽、演播的各類文藝作品20餘件,拉場戲《不算啥事兒》獲得吉林省藝術節創作一等獎;拉場戲《弔唁之前》獲得吉林省藝術節創作二等獎,兩個劇本均發表于《戲劇文學》,並在吉林衛視藝術欄目中播出。二人轉《急中生智》《過生日》和拉場戲《月牙彎彎》等在參加全省二人轉、戲劇小品藝術節匯演中分獲劇碼演出二等獎。縣創作室和吉林省藝術研究院聯手創作了大型吉劇《生命之光》,該劇品質高,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作用,提升了長嶺縣文化的影響力。

二是鄉鎮文化活動煥發新生機。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元旦、國慶等重大節慶日,積極組織開展“農民文化活動月”和元旦春節期間“我們的中國夢”“文化惠農直通車”送戲、送圖書、送春聯、送年畫、送電影和送“全家福照片”下鄉活動。

各鄉鎮舉辦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基本上做到了縣城有活動,鄉鎮鬧“紅火”,且內容日漸豐富,形式日漸多樣,規模日漸宏大。有的鄉鎮除認真完成縣黨委、縣政府安排巡迴演出外,還結合兩節期間“文化惠農直通車”“六走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適時開展了“農家書屋閱讀演講賽”“籃球友誼賽”等活動。總之,活躍在農村的群眾文體活動、文藝晚會,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鄉鎮文化活動煥發了新生機。

三是電影工作呈現新景象。隨著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惠政策的出臺,長嶺縣還及時充實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使一度“擱淺”的電影事業漸漸走出困境,呈現一派新景象。一方面,為推進農村電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紀初,全國農村一村一月保證看一場電影”)的實施,長嶺縣有22個鄉鎮232個行政村,組建12支放映隊,每年進村入戶放映故事片、科教片,每個村放映12場,共2784場,完成公益電影一月放映一場任務,在全省公益電影放映業務評比中,長嶺縣名列前茅。放映隊在抓好公益電影放映的同時,還承擔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和縣鄉中心工作的部署,服務農村的效果較為明顯。另一方面,縣電影放映隊充分利用電影院、文化活動廣場,積極引進反映農村題材精品影片,豐富了群眾生活。

四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重視。縣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文物保護經費,縣文物所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為弘揚地方文化,搶救文化遺產,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建立了文物安全預警機制和隱患排除制度。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申報了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目前,“嶺泉酒業”“三青山粉條”已被確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通過了省級專家認定。針對許多民間藝人逐漸老去,地方文化青黃不接,甚至瀕臨絕種的危險,由文化部門組織專門隊伍,走訪傳承人,積累珍貴文獻資料。三團鄉和三十號鄉的葵花籽,新安鎮的“三辣”(黃煙、大蒜、辣椒),腰坨子鄉蘿蔔和三櫻椒,北正鎮的富硒大米等產品發展勢頭良好。在吉林省第十二屆農博會上,“吉松嶺”牌炭泉小米力壓群芳,奪得金牌。

送戲下鄉。圖為拉場戲表演。

二、農村文化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長嶺縣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就全縣來看,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一些鄉鎮和部門“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還需加強,輕視甚至忽視農村文化工作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少村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淡薄,不知道農村文化建設如何抓、抓什麼,以至不想抓、不願抓,也有的村幹部勉為其難、虛于應付。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緩慢,其主要原因有農村人口居住相對分散,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或遷入城區,區域經濟水準落後,居民文化消費意識淡薄,消費水準增長緩慢等諸多因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老燒鍋。圖為工人在釀酒。

三、做好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多角度完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整體規劃。按照突出重點,兼顧全面的原則,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整體規劃,把鄉鎮文化綜合站建設成農村文化陣地的“龍頭”,把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成農村文化陣地的“鳳尾”,以龍頭舞動鳳尾,強化農村文化陣地,活躍農村文化活動。村級文化設施要達到“四有”標準:有文化活動室、有農家書屋、有文化小廣場、有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基層網點。通過“四有”建設,建設適合全縣農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陣地,真正讓農民在文化陣地上活躍起來。

(二)多管道籌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資金。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是一項公益事業,投資的主體應該是政府部門。縣、鄉遵循“補欠帳,增投入”的原則,逐年增加對文化陣地建設的整體投入。特別是要保證農家書屋管理員待遇,要保證期刊類科普書籍的更新經費。引入“民辦公助”和“公辦民營”等新模式,鼓勵、引導農民群眾和各種民間力量參與、服務于農村公益文化事業的建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集體、個人、社會相結合的多管道、多層次、多種所有制的投資格局。

(三)多類型建設農村文化活動陣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因地制宜,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宗旨,在“四有”的基礎上,拓寬農村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管道。一是建好民俗各異、風格多樣的農村文化陣地。可按照農村特點建立流動性陣地,盡最大可能發揮“電影下鄉”“送戲下鄉”的社會功能。可以將舊廠房、閒置校舍等改造為文化活動中心。二是鞏固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要“抓配套、強管理,優服務”,佔用的站房要還房于文化,沒有完善的設施要配套完善,沒有健全的功能要儘快健全,綜合站要按國家建設標準,真正成為鄉鎮的文化活動中心。三是加快和完善村級文化廣場建設。按照“六有”標準,村級不僅要建設好、完善好,更要管護好、利用好村級文化廣場,加強未建村級文化廣場建設力度。

(四)多層次培養農村文化人才隊伍。一要提高文化幹部素質。分期分批開展培訓,提高文化指導員業務素質、工作能力和管理水準。充分調動文化專幹的管理積極性,充分發揮文化陣地、文化設施的惠民功能。農家書屋要在保障基本待遇的前提下加強管理,增加免費開放時間,提高農家書屋的使用價值。二要著力培育本土文藝人才和文藝骨幹。充分發揮民間藝人、能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積極作用,通過公共財政的政策和利益導向,鼓勵他們自辦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書屋、電影放映隊,組建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餘劇團等,加大鄉村文藝團體編創表演隊伍的培養力度,使“文化大篷車”能真正承載傳播和引導的作用,成為“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對接的特色品牌。

(五)多形式開展農村文化活動。首先準確把握群眾心態,根據群眾需要開展一些“學文化用文化”的競賽活動。其次多開展農民自編自演的文化活動,將農民從觀眾轉變成舞臺上的演員,讓農民當主角,充分發揮農民的創造性,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大眾文化活動,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再次,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農閒季節,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展“一鄉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動,開展全民健身、競技比賽等活動。最後利用舉辦農村文化藝術節的方式,運用地方文化打造“名村”“名鎮”。加大引導力度,每年縣鄉村可適當安排一些比賽,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記者于化義

根據目前資料統計,長嶺縣農村文化市場共有各類持證經營的文化經營單位50家,從業人員總計116余人。其中網吧35家,KTV歌廳61家,書報刊攤點7家,音像製品2家,個體是農村文化產業的主力。總體來看,全縣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從區域分佈上看,約占全縣文化產業10%左右。

(二)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

一是文藝創作取得新成就。在文藝創作方面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湧現出一批文藝精品和優秀人才。據統計,近年來,縣文化館在省、市書報雜誌發表、出版、展覽、演播的各類文藝作品20餘件,拉場戲《不算啥事兒》獲得吉林省藝術節創作一等獎;拉場戲《弔唁之前》獲得吉林省藝術節創作二等獎,兩個劇本均發表于《戲劇文學》,並在吉林衛視藝術欄目中播出。二人轉《急中生智》《過生日》和拉場戲《月牙彎彎》等在參加全省二人轉、戲劇小品藝術節匯演中分獲劇碼演出二等獎。縣創作室和吉林省藝術研究院聯手創作了大型吉劇《生命之光》,該劇品質高,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作用,提升了長嶺縣文化的影響力。

二是鄉鎮文化活動煥發新生機。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元旦、國慶等重大節慶日,積極組織開展“農民文化活動月”和元旦春節期間“我們的中國夢”“文化惠農直通車”送戲、送圖書、送春聯、送年畫、送電影和送“全家福照片”下鄉活動。

各鄉鎮舉辦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基本上做到了縣城有活動,鄉鎮鬧“紅火”,且內容日漸豐富,形式日漸多樣,規模日漸宏大。有的鄉鎮除認真完成縣黨委、縣政府安排巡迴演出外,還結合兩節期間“文化惠農直通車”“六走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適時開展了“農家書屋閱讀演講賽”“籃球友誼賽”等活動。總之,活躍在農村的群眾文體活動、文藝晚會,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鄉鎮文化活動煥發了新生機。

三是電影工作呈現新景象。隨著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惠政策的出臺,長嶺縣還及時充實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使一度“擱淺”的電影事業漸漸走出困境,呈現一派新景象。一方面,為推進農村電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紀初,全國農村一村一月保證看一場電影”)的實施,長嶺縣有22個鄉鎮232個行政村,組建12支放映隊,每年進村入戶放映故事片、科教片,每個村放映12場,共2784場,完成公益電影一月放映一場任務,在全省公益電影放映業務評比中,長嶺縣名列前茅。放映隊在抓好公益電影放映的同時,還承擔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和縣鄉中心工作的部署,服務農村的效果較為明顯。另一方面,縣電影放映隊充分利用電影院、文化活動廣場,積極引進反映農村題材精品影片,豐富了群眾生活。

四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重視。縣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文物保護經費,縣文物所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為弘揚地方文化,搶救文化遺產,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建立了文物安全預警機制和隱患排除制度。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申報了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目前,“嶺泉酒業”“三青山粉條”已被確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通過了省級專家認定。針對許多民間藝人逐漸老去,地方文化青黃不接,甚至瀕臨絕種的危險,由文化部門組織專門隊伍,走訪傳承人,積累珍貴文獻資料。三團鄉和三十號鄉的葵花籽,新安鎮的“三辣”(黃煙、大蒜、辣椒),腰坨子鄉蘿蔔和三櫻椒,北正鎮的富硒大米等產品發展勢頭良好。在吉林省第十二屆農博會上,“吉松嶺”牌炭泉小米力壓群芳,奪得金牌。

送戲下鄉。圖為拉場戲表演。

二、農村文化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長嶺縣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就全縣來看,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一些鄉鎮和部門“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還需加強,輕視甚至忽視農村文化工作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少村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淡薄,不知道農村文化建設如何抓、抓什麼,以至不想抓、不願抓,也有的村幹部勉為其難、虛于應付。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緩慢,其主要原因有農村人口居住相對分散,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或遷入城區,區域經濟水準落後,居民文化消費意識淡薄,消費水準增長緩慢等諸多因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老燒鍋。圖為工人在釀酒。

三、做好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多角度完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整體規劃。按照突出重點,兼顧全面的原則,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整體規劃,把鄉鎮文化綜合站建設成農村文化陣地的“龍頭”,把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成農村文化陣地的“鳳尾”,以龍頭舞動鳳尾,強化農村文化陣地,活躍農村文化活動。村級文化設施要達到“四有”標準:有文化活動室、有農家書屋、有文化小廣場、有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基層網點。通過“四有”建設,建設適合全縣農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陣地,真正讓農民在文化陣地上活躍起來。

(二)多管道籌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資金。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是一項公益事業,投資的主體應該是政府部門。縣、鄉遵循“補欠帳,增投入”的原則,逐年增加對文化陣地建設的整體投入。特別是要保證農家書屋管理員待遇,要保證期刊類科普書籍的更新經費。引入“民辦公助”和“公辦民營”等新模式,鼓勵、引導農民群眾和各種民間力量參與、服務于農村公益文化事業的建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集體、個人、社會相結合的多管道、多層次、多種所有制的投資格局。

(三)多類型建設農村文化活動陣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因地制宜,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宗旨,在“四有”的基礎上,拓寬農村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管道。一是建好民俗各異、風格多樣的農村文化陣地。可按照農村特點建立流動性陣地,盡最大可能發揮“電影下鄉”“送戲下鄉”的社會功能。可以將舊廠房、閒置校舍等改造為文化活動中心。二是鞏固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要“抓配套、強管理,優服務”,佔用的站房要還房于文化,沒有完善的設施要配套完善,沒有健全的功能要儘快健全,綜合站要按國家建設標準,真正成為鄉鎮的文化活動中心。三是加快和完善村級文化廣場建設。按照“六有”標準,村級不僅要建設好、完善好,更要管護好、利用好村級文化廣場,加強未建村級文化廣場建設力度。

(四)多層次培養農村文化人才隊伍。一要提高文化幹部素質。分期分批開展培訓,提高文化指導員業務素質、工作能力和管理水準。充分調動文化專幹的管理積極性,充分發揮文化陣地、文化設施的惠民功能。農家書屋要在保障基本待遇的前提下加強管理,增加免費開放時間,提高農家書屋的使用價值。二要著力培育本土文藝人才和文藝骨幹。充分發揮民間藝人、能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積極作用,通過公共財政的政策和利益導向,鼓勵他們自辦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書屋、電影放映隊,組建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餘劇團等,加大鄉村文藝團體編創表演隊伍的培養力度,使“文化大篷車”能真正承載傳播和引導的作用,成為“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對接的特色品牌。

(五)多形式開展農村文化活動。首先準確把握群眾心態,根據群眾需要開展一些“學文化用文化”的競賽活動。其次多開展農民自編自演的文化活動,將農民從觀眾轉變成舞臺上的演員,讓農民當主角,充分發揮農民的創造性,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大眾文化活動,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再次,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農閒季節,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展“一鄉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動,開展全民健身、競技比賽等活動。最後利用舉辦農村文化藝術節的方式,運用地方文化打造“名村”“名鎮”。加大引導力度,每年縣鄉村可適當安排一些比賽,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記者于化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