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准扶貧的上海經驗

從基礎設施、教育到衛生, 從政府、企業到社會組織, 上海對口支援的廣度日益擴展;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35億多元, 力度全國領先;小到農民安居房的設計, 大到扶貧產業的選擇, 根據當地特色“一對一”定制, 服務精度不斷提升。

記者|應 琛

“為了調研扶貧, 我們專程跑了兩個地方, 貴州遵義和湖南湘西。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兆安曾給媒體記者展示過一張照片——那是一片絢爛迷人的紫色花海, “這是貴州遵義桐梓縣杉坪村的一個旅遊項目, 當地村民依靠扶貧農旅一體化示範點建設, 一舉脫貧,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500元增加到了2.5萬元”。

當前, 扶貧工作已到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到2020年, 要實現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 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艱巨。

2016年7月份, 22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和2名上海市人大代表共同組成了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調研小組, 歷時兩個月, 精心打磨出了一份主題為“推進精准扶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調研報告(以下簡稱《調研報告》), 張兆安正是調研組組長, 杉坪村則是他們此輪調研的一個點。

回顧近五年的扶貧工作, 上海把創新社會治理的思路方法用於對口支援, 著力發揮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特長和視野, 真正做到“中央要求、當地所需、上海所能”——從基礎設施、教育到衛生, 從政府、企業到社會組織,

上海對口支援的廣度日益擴展;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35億多元, 力度全國領先;小到農民安居房的設計, 大到扶貧產業的選擇, 根據當地特色“一對一”定制, 服務精度不斷提升。

扶資又扶智

“這些地區對外部的支援很期盼, 也充滿感激。 ”張兆安說, 在遵義, 當地居民看到是上海人, 都會說聲“謝謝”, 代表們走到哪裡都有回家的感覺。

早在1964年, 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戰事, 中央書記處決定, 集中力量建設內陸地區, 重要企業搬遷至內陸地區, 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 當時, 上海多家企業搬遷至遵義, 為遵義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第一次飛躍。 當年的上海三線建設者“獻了青春獻子孫”, 這批如今已經退休的上海人,

把遵義和上海都當作故鄉, 很多人的後代仍在遵義。

49年後, 遵義與上海再次相遇。 2013年2月,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指導意見》, 明確上海市對口幫扶遵義市。 遵義的街頭巷尾, 再次迎來一大批上海人, 隨之, 上海的文化、上海的資源也來到了遵義。

僅僅過了5個月, 上海第一批援遵幹部就飛躍2000公里, 抵達遵義。 與幫扶其他貧困落後地區不同, 遵義雖然在經濟社會發展上比上海落後, 但自身經濟基礎並不算太差, 社會開放程度也較高, 遵義需要的是高水準的幫扶, 這給上海援遵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瞭解了遵義當地的情況後, 上海援遵幹部們, 把單純的幫扶擴充為“幫扶與合作交流”, 為提升遵義經濟文化發展水準尋求方法和資源。

遵義的發展, 首要的是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 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於是, 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外經處副處長韓大東到遵義掛職後, 擔當起了遵義的“推銷員”。 每每接待外來的客商, 韓大東總是要說一句:“請高看一眼遵義, 因為遵義是配得上外來者高看的。 ”

同年10月,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到遵義, 與上海援遵幹部座談。 韓正說:我們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於國家整體發展, 進入小康社會是13億人民共同的事情, 通過各種方法逐步縮小地區差異, 這是全國的大事, 是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實現“兩個100年”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

中央決定上海對口幫扶遵義, 既是中央對革命老區的關懷, 也是對上海的信任。 上海一定把對口幫扶遵義當作自己的本分, 全力以赴完成好各項任務, 不辜負中央的重托, 不辜負遵義人民的期盼。

第一批上海援遵幹部三年的付出, 換來累累碩果。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 上海市對口幫扶遵義市項目重點投入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 幫扶專案共計122個, 幫扶資金1.9232億元, 專案覆蓋惠及9個片區縣58個鄉鎮72個村。 截至2015年底, 上海援建專案直接受益貧困群眾16萬人, 助推4個重點縣和111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 教育幫扶成效明顯, 其中尤以職業教育幫扶更為顯著。 上海市對口幫扶遵義市教育幫扶專案32個, 幫扶資金6326.7萬元,占總幫扶資金的32.9%。

而對於扶貧攻堅來說,更重要在於人,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基層幹部隊伍和專業技術人員。只有這部分人群的素質和技能提高了,老百姓才有更多可能跳出貧困陷阱。借鑒社會治理的探索,多年來,上海採取來滬辦班、組織專家赴當地講學、掛職進修等方式,努力為貧困地區留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資料顯示,在智力幫扶上,三年中滬遵雙方共同推進人文互動交流:共完成培訓班80期,培訓各類幹部、專業技術人才4367人,培訓專案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事業等領域;選派30名遵義市黨政幹部、後備幹部到滬掛職鍛煉。

此外,滬滇間近20年的合作也是這樣的典範。除了投入逾36億元真金白銀、解決近70萬貧困群眾的溫飽,滬滇還在教育、衛生、金融、園區管理和產業開發等方面,開展了55萬人次的人才交流培訓。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說:“上海還發揮教育衛生資源優勢,以專案為抓手,推動雲南貧困地區提高教育衛生水準,幫助對方‘拔窮根’。”

2016年5月底,上海新一輪28支醫療隊全部到達雲南對口幫扶醫院。此前,17家受援縣醫院已順利通過雲南省二級甲等醫院的評審。

“上海醫生帶來的很多新技術在祥雲落地生根,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雲南祥雲縣人民醫院院長楊兆偉如是說。

智力支援,改變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發展理念。近年來,雲南省累計選派300餘名處、科級幹部赴滬掛職和跟班學習。從發展“末端”直接對接“前沿”,為貧困地區培育了更多經濟發展的帶頭人、鄉村治理的明白人。

打造立得住的扶貧產業

“基本的溫飽已不成問題,現在的村民們不愁吃穿,但手裡的錢太少。”調研組發現,很多貧困地區的農民不再僅僅關注補貼,更關心能否幫助他們發展,產業脫貧、智力脫貧的理念越來越被認同,“也就是說扶貧要從輸血變成造血。”

調研組此行的貴州遵義桐梓縣杉坪村就是典型的脫貧案例。位於革命聖地婁山關腳下的杉坪村全村1033戶4232人,其中貧困人口358戶1350人,年人均收入僅為4500元,屬國家級二類貧困村。

“當地村支書很年輕,也很有想法。”張兆安說,從2014年起,杉坪村啟動杉坪扶貧農旅一體化示範點建設,致力於“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理念,以打造“黔北第一村”“貴州最美鄉村”和“國家5A級景區”。

照片上的萬畝花海就是其中一個景點,一期工程建成後,杉坪村40多天就接待遊客2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5000萬元。該專案實現了群眾“土地流轉增收入、務工就業增收入、資源入股增收入、發展產業增收入、企業反哺增收入”的五種增收方式。2015年底,杉坪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8戶52人,集體經濟從負債10萬元到積累300萬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500元增加到了2萬元,2016年達2.5萬元,已實現整村脫貧。

代表們去考察的時候,正值二期工程開園不久。花海悅目,遊客如織。

可以說,上海幫扶遵義,不僅僅是幫扶,也是一種合作。著眼合作共贏,援遵幹部在完善平臺搭建、促進產業合作發展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援遵幹部挖掘滬遵兩地所需所能,圍繞遵義的資源稟賦、特色優勢產業和千億級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全力聯絡協調滬遵兩地相關產業部門、園區、行業、企業,探索創新對接機制,兩地產業合作發展呈現工作面擴展,項目點數增加,平臺型活動型對接頻度、效果提升的良好態勢。

事實上,堅持產業帶動,把援助的產業資金變為可運營的資產,增加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始終是上海對口支援的核心理念。

在新疆喀什,過去五年上海投入援助資金23億元,支援4個縣工業園區建成面積44.9平方公里,帶動直接就業約2萬人。在雲南的文山、紅河、普洱等地區,上海安排援建資金建設了多個“光明石斛產業園”,採取產權歸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權交由光明石斛公司的模式,使得農戶除租地、打工收入外,還增加了資產性收入。

完成脫貧攻堅,上海有信心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佈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必須認清形勢、聚焦精准、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切實提高工作水準,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的確,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就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這就要做到‘扶持物件精准、專案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這 4個問題。”《調研報告》稱,目前,全國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推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績。

比如,上海自1996年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以來,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對口支援工作上,已逐步形成了“民生為本、產業為重、規劃為先、人才為要”的工作方針。按照“四為”工作方針,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上海科學安排援助資金和專案,切實加強統籌協調,不斷增強前後方互動配合,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一整套“推進有體制、運轉有方法、實施有支撐、成效有品牌”的工作方法。

但《調研報告》同時也指出,在發展過程中,扶貧工作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瓶頸。這些問題和瓶頸主要包括:觀念轉變沒有完全到位,少數地區存在著扶貧開發就是要重點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熱衷於上大專案的認識偏差;貧困戶的致貧原因複雜多元;扶貧投入難以滿足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需求;貧困地區缺少產業支撐,造血功能明顯不強;片區扶貧政策不夠平衡等。

但正如韓正書記表態的那樣,上海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圍繞精准扶貧,全力以赴把對口幫扶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能讓一個民族掉隊、不能讓一個地區掉隊,不能讓一戶貧困家庭掉隊,這是7000萬貧困人口最大的民生福祉,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我們完全有信心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據《調研報告》顯示,至2015年底,上海市對口支援地區涉及7省13個地區,共有貧困人口313.6萬人。其中:新疆喀什對口4縣有45.5萬人(莎車、葉城為國定貧困縣);西藏日喀則對口5縣有7.1萬人;青海果洛6縣有2.2萬人;雲南4州市和2個經濟重點合作州市共有208.3萬人(除紅河州石屏縣外,4州市其餘25縣均為國定貧困縣);貴州遵義9個縣有36.8萬人;三峽庫區重慶萬州有10.6萬人;湖北宜昌的夷陵區有3.1萬人。

幫扶資金6326.7萬元,占總幫扶資金的32.9%。

而對於扶貧攻堅來說,更重要在於人,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基層幹部隊伍和專業技術人員。只有這部分人群的素質和技能提高了,老百姓才有更多可能跳出貧困陷阱。借鑒社會治理的探索,多年來,上海採取來滬辦班、組織專家赴當地講學、掛職進修等方式,努力為貧困地區留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資料顯示,在智力幫扶上,三年中滬遵雙方共同推進人文互動交流:共完成培訓班80期,培訓各類幹部、專業技術人才4367人,培訓專案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事業等領域;選派30名遵義市黨政幹部、後備幹部到滬掛職鍛煉。

此外,滬滇間近20年的合作也是這樣的典範。除了投入逾36億元真金白銀、解決近70萬貧困群眾的溫飽,滬滇還在教育、衛生、金融、園區管理和產業開發等方面,開展了55萬人次的人才交流培訓。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說:“上海還發揮教育衛生資源優勢,以專案為抓手,推動雲南貧困地區提高教育衛生水準,幫助對方‘拔窮根’。”

2016年5月底,上海新一輪28支醫療隊全部到達雲南對口幫扶醫院。此前,17家受援縣醫院已順利通過雲南省二級甲等醫院的評審。

“上海醫生帶來的很多新技術在祥雲落地生根,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雲南祥雲縣人民醫院院長楊兆偉如是說。

智力支援,改變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發展理念。近年來,雲南省累計選派300餘名處、科級幹部赴滬掛職和跟班學習。從發展“末端”直接對接“前沿”,為貧困地區培育了更多經濟發展的帶頭人、鄉村治理的明白人。

打造立得住的扶貧產業

“基本的溫飽已不成問題,現在的村民們不愁吃穿,但手裡的錢太少。”調研組發現,很多貧困地區的農民不再僅僅關注補貼,更關心能否幫助他們發展,產業脫貧、智力脫貧的理念越來越被認同,“也就是說扶貧要從輸血變成造血。”

調研組此行的貴州遵義桐梓縣杉坪村就是典型的脫貧案例。位於革命聖地婁山關腳下的杉坪村全村1033戶4232人,其中貧困人口358戶1350人,年人均收入僅為4500元,屬國家級二類貧困村。

“當地村支書很年輕,也很有想法。”張兆安說,從2014年起,杉坪村啟動杉坪扶貧農旅一體化示範點建設,致力於“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理念,以打造“黔北第一村”“貴州最美鄉村”和“國家5A級景區”。

照片上的萬畝花海就是其中一個景點,一期工程建成後,杉坪村40多天就接待遊客2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5000萬元。該專案實現了群眾“土地流轉增收入、務工就業增收入、資源入股增收入、發展產業增收入、企業反哺增收入”的五種增收方式。2015年底,杉坪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8戶52人,集體經濟從負債10萬元到積累300萬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500元增加到了2萬元,2016年達2.5萬元,已實現整村脫貧。

代表們去考察的時候,正值二期工程開園不久。花海悅目,遊客如織。

可以說,上海幫扶遵義,不僅僅是幫扶,也是一種合作。著眼合作共贏,援遵幹部在完善平臺搭建、促進產業合作發展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援遵幹部挖掘滬遵兩地所需所能,圍繞遵義的資源稟賦、特色優勢產業和千億級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全力聯絡協調滬遵兩地相關產業部門、園區、行業、企業,探索創新對接機制,兩地產業合作發展呈現工作面擴展,項目點數增加,平臺型活動型對接頻度、效果提升的良好態勢。

事實上,堅持產業帶動,把援助的產業資金變為可運營的資產,增加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始終是上海對口支援的核心理念。

在新疆喀什,過去五年上海投入援助資金23億元,支援4個縣工業園區建成面積44.9平方公里,帶動直接就業約2萬人。在雲南的文山、紅河、普洱等地區,上海安排援建資金建設了多個“光明石斛產業園”,採取產權歸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權交由光明石斛公司的模式,使得農戶除租地、打工收入外,還增加了資產性收入。

完成脫貧攻堅,上海有信心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佈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必須認清形勢、聚焦精准、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切實提高工作水準,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的確,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就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這就要做到‘扶持物件精准、專案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這 4個問題。”《調研報告》稱,目前,全國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推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績。

比如,上海自1996年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以來,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對口支援工作上,已逐步形成了“民生為本、產業為重、規劃為先、人才為要”的工作方針。按照“四為”工作方針,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上海科學安排援助資金和專案,切實加強統籌協調,不斷增強前後方互動配合,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一整套“推進有體制、運轉有方法、實施有支撐、成效有品牌”的工作方法。

但《調研報告》同時也指出,在發展過程中,扶貧工作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瓶頸。這些問題和瓶頸主要包括:觀念轉變沒有完全到位,少數地區存在著扶貧開發就是要重點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熱衷於上大專案的認識偏差;貧困戶的致貧原因複雜多元;扶貧投入難以滿足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需求;貧困地區缺少產業支撐,造血功能明顯不強;片區扶貧政策不夠平衡等。

但正如韓正書記表態的那樣,上海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圍繞精准扶貧,全力以赴把對口幫扶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能讓一個民族掉隊、不能讓一個地區掉隊,不能讓一戶貧困家庭掉隊,這是7000萬貧困人口最大的民生福祉,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我們完全有信心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據《調研報告》顯示,至2015年底,上海市對口支援地區涉及7省13個地區,共有貧困人口313.6萬人。其中:新疆喀什對口4縣有45.5萬人(莎車、葉城為國定貧困縣);西藏日喀則對口5縣有7.1萬人;青海果洛6縣有2.2萬人;雲南4州市和2個經濟重點合作州市共有208.3萬人(除紅河州石屏縣外,4州市其餘25縣均為國定貧困縣);貴州遵義9個縣有36.8萬人;三峽庫區重慶萬州有10.6萬人;湖北宜昌的夷陵區有3.1萬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