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蘋果稅、微軟稅、三星稅:技術帝國的控制力和管道商業!

摘要:技術賺錢沒有秘密, 就是讓自己牛到無可替代, 但這個世界不會有永動機

本文系杠杆遊戲創作,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

請獲取授權。 另, 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 謝謝!

撰文|張銀銀

蘋果再次宣戰全世界!

該公司近日對開發者相關檔進行了更新, 正式明確指出, 所有的用戶打賞支付也必須使用蘋果官方支付管道, 並且向蘋果支付分成。 否則, 蘋果將會對相關軟體下架處理。

1、蘋果稅真不是吹的, 一本萬利!

眾所周知, 過去, 蘋果App Store的付費軟體, 蘋果都要收30%的傭金。 這就是大家所說的蘋果稅。

不收蘋果稅的行業也有, 線下業務或者實體產品:如淘寶、天貓、京東、亞馬遜, 還有旅行產品, 滴滴、Uber、機票酒店預訂等。 如果這些業務被徵收30%的蘋果稅, 沒有誰扛得住, 還賺啥錢?

所以, 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支付閘道, 不受蘋果約束。 拋開這些不談, 虛擬經濟盤子越來越大,

蘋果稅也越來越讓蘋果喜出望外。

就在不久前的6月初, 蘋果公司宣佈, 其應用商店(App Store)自2008年上線至今, 已經向開發者支付了超過700億美元分成。

也是6月初, 杠杆遊戲注意到, 《福布斯》網路版刊文指出, App Store 2017年給蘋果帶來的營收可能會突破100億美元。

《福布斯》的分析認為, 在過去的5個月中, App Store給開發者支付了100多億美元, 這就意味著用戶同期在App Store花費的總開支達到了143億美元。

因此, 蘋果公司在最近五個月從App Store獲得的收入的應當是43億美元。 如此一算, 2017年, 蘋果從App Store獲得的營收確實將達到100多億美元。

而在過去3年, App Store為蘋果公司帶來的收益是節節攀升, 如下圖:

圖1.過去3年App Store為蘋果公司帶來的收益 製圖|杠杆遊戲·張銀銀

2、蘋果的租值控制, 意欲借此掌控、黏住用戶和開發者

很多人批評蘋果這是爛用壟斷, 但客觀來說,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是壟斷的基礎, 而蘋果並未壟斷智慧機市場。 甚至可以說, iPhone的份額在我國反倒是縮小的。

不管哪個口徑的研究和統計, 安卓系統的手機在我國智慧機市場份額中,

都在80%左右。 且, 勢頭依舊是上升。 相反, iPhone在不少時候的占比反倒還下滑。

這能叫壟斷嗎?

更有趣的是蘋果(包括iPhone在內的電子產品)因為極端簡潔美學, 多年的積累讓部分消費者不僅是在買一台iPhone, 而是購買一種生活方式, 獲得一種情感需求。

所以, iPhone乃至蘋果的不少產品都具備了很多粉, 無論在全球其他地方, 還是中國。 讓其具備了高於同類型產品的收益——市場占比並不壟斷, 但利潤卻占到同業90%。

正是因為這一點, 杠杆遊戲認為, 蘋果建立起了真正的生態, 全球極大的用戶群+情感紐帶。 不僅iPhone超高利潤, App Store也成為其特殊的盈利途徑。 因為蘋果願意和移動應用開發者分享收益, 開發者也傾向優先開發iOS。

完美的閉環, 有人消費,

自然有人開發。

而眾所周知的是, 蘋果最重要的硬體產品iPhone陷入了下滑當中, 其他硬體也處於下滑或者原地止步中, 去年蘋果的銷售收入出現了十多年來第一次下滑。

2016財年的資料顯示, iTune、軟體及服務占蘋果收入僅11.29%, 硬體收入iPhone占63.39%, Mac占10.59%, iPad及其它占14.73%。

所以, 完全可以理解, 蘋果為何要更加重視服務業務, 而App Store是蘋果最重要的服務產品。

這就是所謂的租值, 進而在生態體系中舉足輕重, 掌握權力。 這和傳統零售業巨頭向品牌入場、上架收取費用, 或分成一個道理。

之於蘋果, 軟體發展者開發了越多、越好的App, 消費者為此的付費越多, 換其他品牌機的可能就越小, 也就增加了消費者的粘性, 反之亦如此, 這是一個良性的閉環。

3、蘋果稅、微軟稅、三星稅、任天堂稅:技術帝國的控制力和管道商業模式!

任何商業領域的巨頭,特別是技術領域的巨頭,一旦在某個領域產品上形成霸主地位,不一定是壟斷,相關鏈條上的企業必定都要“交稅”。專利付費這是最普遍的。

譬如,在PC作業系統市場上絕對的壟斷霸主微軟,每一套軟體都那麼貴,這就是微軟稅。更不用說穀歌,全球智慧終端機的出貨量早超過了PC,安卓系統為穀歌帶來的收入,比全球所有安卓機生產企業賣手機的利潤還嚇人。

畢竟,安卓機生產商的利潤加起來只占智慧機利潤的10%,其他都被蘋果拿走了。

而整個安卓機市場,大部分企業除了給谷歌付費外,還要在面板、各項硬體上付出大量的“稅”——因為他們很少掌握專利技術。譬如,我們的OPPO、vivo、小米、華為再牛,在三星面前,特別是高端機方面,還得交三星稅。就像我們電視企業,夏普稅、索尼稅。

同樣,三星如此之牛,一些領域也要受制於微軟。

所有技術巨頭,和零售業鋪貨、上架費用一樣。蘋果公司必定要謀求自己的控制力和收入最大化。

就說騰訊或者過去的盛大,在我國遊戲分發領域,不是也如此。對了,還有曾經的全球遊戲機霸主任天堂,也是又賣硬體,又做平臺吸引軟體。管道強,技術又強,不賺錢都難。

生意必定有規則,輕言對錯、是非未必有意義。所謂店大欺客,一定如此嗎?

當然,蘋果今天是在最大程度利用其生態講故事、賺錢,比樂視更有資格這麼做。他有全世界智慧終端機,不僅僅是智慧手機最牛的軟體應用分發管道,有全世界最高淨值的消費者。

更厲害之處在於,通過杠杆遊戲上文分析,蘋果的租值控制,建立起了掌控和黏住用戶、開發者的閉環。

但即便如此,資本市場對蘋果的看法還是不夠高。儘管其盈利能力讓人高山仰止,但往往還是被人當做一個消費製造業產品的高科技企業,而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只有啟動用戶,啟動用戶的消費欲望,才能和用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捆綁住App Store的所有軟體和線下企業。蘋果支付即是這個目的,強化和嚴格30%的蘋果稅亦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我們更能理解蘋果有自己的壓力。

技術賺錢其實永遠沒有秘密,就是讓自己牛到無可替代,但這個世界不會有永動機。

“杠杆遊戲”已入駐以下平臺

分享,也是另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任何商業領域的巨頭,特別是技術領域的巨頭,一旦在某個領域產品上形成霸主地位,不一定是壟斷,相關鏈條上的企業必定都要“交稅”。專利付費這是最普遍的。

譬如,在PC作業系統市場上絕對的壟斷霸主微軟,每一套軟體都那麼貴,這就是微軟稅。更不用說穀歌,全球智慧終端機的出貨量早超過了PC,安卓系統為穀歌帶來的收入,比全球所有安卓機生產企業賣手機的利潤還嚇人。

畢竟,安卓機生產商的利潤加起來只占智慧機利潤的10%,其他都被蘋果拿走了。

而整個安卓機市場,大部分企業除了給谷歌付費外,還要在面板、各項硬體上付出大量的“稅”——因為他們很少掌握專利技術。譬如,我們的OPPO、vivo、小米、華為再牛,在三星面前,特別是高端機方面,還得交三星稅。就像我們電視企業,夏普稅、索尼稅。

同樣,三星如此之牛,一些領域也要受制於微軟。

所有技術巨頭,和零售業鋪貨、上架費用一樣。蘋果公司必定要謀求自己的控制力和收入最大化。

就說騰訊或者過去的盛大,在我國遊戲分發領域,不是也如此。對了,還有曾經的全球遊戲機霸主任天堂,也是又賣硬體,又做平臺吸引軟體。管道強,技術又強,不賺錢都難。

生意必定有規則,輕言對錯、是非未必有意義。所謂店大欺客,一定如此嗎?

當然,蘋果今天是在最大程度利用其生態講故事、賺錢,比樂視更有資格這麼做。他有全世界智慧終端機,不僅僅是智慧手機最牛的軟體應用分發管道,有全世界最高淨值的消費者。

更厲害之處在於,通過杠杆遊戲上文分析,蘋果的租值控制,建立起了掌控和黏住用戶、開發者的閉環。

但即便如此,資本市場對蘋果的看法還是不夠高。儘管其盈利能力讓人高山仰止,但往往還是被人當做一個消費製造業產品的高科技企業,而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只有啟動用戶,啟動用戶的消費欲望,才能和用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捆綁住App Store的所有軟體和線下企業。蘋果支付即是這個目的,強化和嚴格30%的蘋果稅亦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我們更能理解蘋果有自己的壓力。

技術賺錢其實永遠沒有秘密,就是讓自己牛到無可替代,但這個世界不會有永動機。

“杠杆遊戲”已入駐以下平臺

分享,也是另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