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03-20 新華網 小字

一周“熱點網評”:政府工作報告 “兩高”報告 民法總則 2017-03-20 新華網 小字

[專家談]從“兩高”報告看法治的時代經緯

張建偉

“兩高”屬於司法機關,主要承擔的是司法功能。 報告中主要篇幅都是依託辦案實現國家和社會寄望於司法機關發揮的種種功能。

我國法院具有高度的司法能動性,隨著時代需求而調整自己的工作重點,展現的是一種積極作為的司法形象。 如周強院長在報告中總結審判機關“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內容涵蓋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經濟發展重大戰略、服務綠色發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產權司法保護、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等,具體工作包含依法審理國有企業兼併重組等案件,保障國有企業改革順利推進,依法妥善處置“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幫助困難企業實現重整,維護資本市場秩序,防範金融風險,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支援自貿區企業創新發展,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推進海事案件管轄制度改革,堅決維護英雄形象等許多內容。

司法工作重點突出,體現了時代性,成績不凡。

檢察機關要加強法律監督,更好行使檢察權打擊犯罪行為。 曹建明檢察長在報告中突出檢察機關在“積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方面的作用,重點提到嚴懲嚴重刑事犯罪,嚴懲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切實維護校園安全,依法懲治涉醫犯罪等。

在反貪腐領域,檢察機關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反腐敗力度不減、尺度不松、節奏不變;在查辦腐敗犯罪案件中作出值得稱道的成績,並且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從37個國家和地區遣返、勸返外逃職務犯罪嫌疑人,其中包括“百名紅通人員”27人。

“兩高”報告與時代和人民對於司法機關的需求相呼應,鮮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維護民生,二是司法改革。 在維護民生方面,司法機關運用司法權回應民眾的關切,如檢察機關積極服務脫貧攻堅,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強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維護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妥善審理涉民生案件,同時創新司法便民措施解決群眾訴訟不便問題。

在司法改革方面,人民法院繼續完善巡迴法庭建設,在法官員額制和司法責任制改革方面進展迅速,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速裁程式、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也都在穩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也以出臺相關意見積極推進。 這些改革使司法機關面貌一新,生機煥發,為提高司法品質、強化公正創造了條件。

[專家談]中國經濟增長有潛力有韌性有優勢

周躍輝

鑒於中國經濟的潛力、韌性和優勢,這一目標完全能夠實現,中國經濟的前景會更加光明。

從經濟潛力看,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十分巨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111元,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消費需求有很大提升空間。 同時,投資亦有很大的挖掘潛力,雖然近三年投資增速有所下降,但絕非沒有擴大投資的空間。 從人均投資規模看,尤其是東中西部的發展差距以及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所孕育的潛在投資需求,完全能夠保障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縱深空間。

從經濟韌性看,中國經濟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中國的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加快形成。 2016年全年新登記企業增長24.5%,平均每天新增1.5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

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隨著“互聯網 ”行動和國家大資料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全面實施,“雙創”政策措施的落實和完善,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明顯上升,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柔性將進一步增強。

從經濟優勢看,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更加凸顯。 中國經濟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於巨大的人口紅利和顯著的制度優勢。 不可否認,傳統人口紅利的競爭優勢已經削弱,但基於人力資本的新人口紅利正在形成。 整體上看,規模不斷擴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的大量培養,為大批技術工人特別是研發人員的供給提供了堅實基礎。 除了人力資源優勢,還有市場、基礎設施、政策調控等優勢。 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全文

[大家談]各級政府要紮緊錢袋子,過好緊日子

許 航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帶頭貫徹“八項規定”,上行下效,中央的率先垂範為各級政府部門樹立了榜樣,帶了個好頭。

近幾年來,幹部和群眾都能切實地感受到中央“八項規定”給黨風、政風以及社會風氣帶來的切實變化:飽受詬病的豪華樓堂館所建設少了,車輪上的腐敗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遏制,公款旅遊嚴抓嚴打,公款吃喝難覓蹤影。隨之帶來的改變則是政府在民生領域持續加大投入和各級政府幹部工作作風的扎實改善,政府的服務之窗更加親民便民,各地的公益性娛樂設施和活動代替了政府性的娛樂慶典,各地的異地扶貧搬遷和希望工程建設則惠及到更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不僅傳遞出從中央到地方對“八項規定”真抓實幹動真格的明確信號,更是各級政府用實際行動實現“用簡樸的政府來取信於民,造福人民”的莊重承諾。

黨風正則政風清,政風清則民心歸。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府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政府要紮緊錢袋子,過好緊日子,不僅是花錢方式的改變,更是對自身角色和定位的轉變、一種執政理念的改變。當“走過場”和“講排場”轉變為腳踏實地,當高消費的行政開支轉變為對民生保障的大力投入,當面子工程的無端浪費轉變為對百姓生活的切實改善,黨風政風的轉變必然獲得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並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積極向善。 》》》全文

[專家談]民法總則彰顯人文關懷

曹險峰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民法總則不僅充分構建了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還詳細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為民法典後續的各分編內容提供了基本的體系和框架。因此,民法總則的頒佈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民法總則構建了內涵豐富的權利體系。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保護自然人的個人資訊權;對智慧財產權作出保護規定;在傳統財產權利基礎上將投資性權利納入保護範圍……民法總則不僅保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擾,維護了社會秩序,還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下法律的與時俱進。

民法總則強調了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民法總則通過擴大被監護人範圍、調整監護人範圍、強化國家監護職能、完善撤銷監護相關規定、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延長訴訟時效等一系列措施,強調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消費者等弱勢群體的保護,為後續各分編擬定具體傾斜保護措施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保障。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問題。民事主體在行使各種權利時,不僅以尊重他人權利為必要,也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因此,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也被確立為民法總則的基本規定,促進可持續發展。 》》》全文

[專家談]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層次的躍升

周躍輝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如何做好今年的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今年和未來一段時期,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作用,關鍵是要將要素、產品和產業三個供給層次作為主攻點,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基礎上,加快實現要素優化、產品提質和產業升級。只要這三個供給層次的水準實現了質的躍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就真正實現了。

從要素供給結構層次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用改革的辦法提高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品質,使這些要素的供給結構趨於優化,能夠更加高效率地生產出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來。客觀地講,在中國經濟的要素供給體系中,存在勞動力供給層次較低,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土地制度改革滯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還不完善,資本要素效率有待提高;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科技體制改革亟待深化等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無一不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和矛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堵點”和“痛點”所在。如何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就是通過改革促進要素結構的優化。

從產品供給結構層次看,當前,百姓對商品的消費已從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特徵向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的消費階段轉變,需求結構正在加快轉型升級。隨著收入水準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們對產品的品質、品質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對新興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市場中的產品供給卻存在著典型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現象,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許多經濟學家用“百姓居民到日本買馬桶蓋”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經濟的供給側出了問題,這實質講的是有效和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還是必須依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提高產品品質標準,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提高產品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為百姓消費需求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供給。

從產業供給結構層次看,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供給體系。目前,我國已成為工業和貿易大國,是世界產業分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產業供給體系仍存在著發展水準較低,在全球價值鏈條中處於中低端等突出問題。實現“雙中高”,就是要推動產業供給結構從中低端水準邁向中高端水準,實現產業發展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當然,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還是要用好“結構性改革”這一法寶,即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製造業升級,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真正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端化目的。 》》》全文

[大家談]持續釋放“雙創”紅利

李東標

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談到“雙創”問題,李克強說,“雙創”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在全球化、“互聯網 ”的時代,我們推動“放管服”改革,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3年多來,每天平均有4萬個以上市場主體註冊登記,相當於每年新增1000多萬個。

“雙創”不僅讓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帶動了大量就業,也充分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加速發展,並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傳統優勢產業調整優化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與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也需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雙創”不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也是大企業的事。在很多人眼中,小微企業“船小好調頭”,更容易開展“雙創”。實際上,大企業往往具備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充裕的資金支援,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科研成果轉化的主體,可以更好地適應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要求,在“雙創”方面優勢明顯。因而,我們要鼓勵中小微企業和大企業“雙創”,使各類主體各展其長、線上線下良性互動,使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靠腳踏實地的埋頭苦幹。中國有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人才,與近8億的勞動力結合起來,能創造的財富,激發的能量是難以估算的,也會給市場,包括世界市場帶來巨大的機遇。眾多的勞動力資源,蘊藏著巨大的創業創新潛能。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雙創”之花就能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雙創”人員提供平等競爭和參與的機會,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使創業創新者更加心無旁騖。 》》》全文

[及時點]廢棄手機回收,不只是一樁生意

全國約10億部廢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 廢舊手機往哪兒去?

新聞: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但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堆廢舊手機。電子產品如果散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大量手機被閒置也是對其經濟價值的浪費。造成廢舊手機回收率低的原因有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問題、正規回收管道難尋、回收價格不划算等。(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點評:廢棄手機回收,不只是一樁生意那麼簡單。如果沒有更為完善的電子產品回收體系,那麼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發現失去的不只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還有賴以生存的環境。

[畫裡有話]遭遇文明尷尬,共用單車如何前行

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全文

[大家談]各級政府要紮緊錢袋子,過好緊日子

許 航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帶頭貫徹“八項規定”,上行下效,中央的率先垂範為各級政府部門樹立了榜樣,帶了個好頭。

近幾年來,幹部和群眾都能切實地感受到中央“八項規定”給黨風、政風以及社會風氣帶來的切實變化:飽受詬病的豪華樓堂館所建設少了,車輪上的腐敗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遏制,公款旅遊嚴抓嚴打,公款吃喝難覓蹤影。隨之帶來的改變則是政府在民生領域持續加大投入和各級政府幹部工作作風的扎實改善,政府的服務之窗更加親民便民,各地的公益性娛樂設施和活動代替了政府性的娛樂慶典,各地的異地扶貧搬遷和希望工程建設則惠及到更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不僅傳遞出從中央到地方對“八項規定”真抓實幹動真格的明確信號,更是各級政府用實際行動實現“用簡樸的政府來取信於民,造福人民”的莊重承諾。

黨風正則政風清,政風清則民心歸。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府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政府要紮緊錢袋子,過好緊日子,不僅是花錢方式的改變,更是對自身角色和定位的轉變、一種執政理念的改變。當“走過場”和“講排場”轉變為腳踏實地,當高消費的行政開支轉變為對民生保障的大力投入,當面子工程的無端浪費轉變為對百姓生活的切實改善,黨風政風的轉變必然獲得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並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積極向善。 》》》全文

[專家談]民法總則彰顯人文關懷

曹險峰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民法總則不僅充分構建了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還詳細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為民法典後續的各分編內容提供了基本的體系和框架。因此,民法總則的頒佈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民法總則構建了內涵豐富的權利體系。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保護自然人的個人資訊權;對智慧財產權作出保護規定;在傳統財產權利基礎上將投資性權利納入保護範圍……民法總則不僅保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擾,維護了社會秩序,還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下法律的與時俱進。

民法總則強調了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民法總則通過擴大被監護人範圍、調整監護人範圍、強化國家監護職能、完善撤銷監護相關規定、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延長訴訟時效等一系列措施,強調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消費者等弱勢群體的保護,為後續各分編擬定具體傾斜保護措施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保障。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問題。民事主體在行使各種權利時,不僅以尊重他人權利為必要,也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因此,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也被確立為民法總則的基本規定,促進可持續發展。 》》》全文

[專家談]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層次的躍升

周躍輝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如何做好今年的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今年和未來一段時期,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作用,關鍵是要將要素、產品和產業三個供給層次作為主攻點,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基礎上,加快實現要素優化、產品提質和產業升級。只要這三個供給層次的水準實現了質的躍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就真正實現了。

從要素供給結構層次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用改革的辦法提高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品質,使這些要素的供給結構趨於優化,能夠更加高效率地生產出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來。客觀地講,在中國經濟的要素供給體系中,存在勞動力供給層次較低,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土地制度改革滯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還不完善,資本要素效率有待提高;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科技體制改革亟待深化等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無一不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和矛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堵點”和“痛點”所在。如何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就是通過改革促進要素結構的優化。

從產品供給結構層次看,當前,百姓對商品的消費已從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特徵向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的消費階段轉變,需求結構正在加快轉型升級。隨著收入水準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們對產品的品質、品質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對新興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市場中的產品供給卻存在著典型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現象,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許多經濟學家用“百姓居民到日本買馬桶蓋”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經濟的供給側出了問題,這實質講的是有效和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還是必須依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提高產品品質標準,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提高產品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為百姓消費需求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供給。

從產業供給結構層次看,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供給體系。目前,我國已成為工業和貿易大國,是世界產業分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產業供給體系仍存在著發展水準較低,在全球價值鏈條中處於中低端等突出問題。實現“雙中高”,就是要推動產業供給結構從中低端水準邁向中高端水準,實現產業發展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當然,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還是要用好“結構性改革”這一法寶,即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製造業升級,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真正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端化目的。 》》》全文

[大家談]持續釋放“雙創”紅利

李東標

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談到“雙創”問題,李克強說,“雙創”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在全球化、“互聯網 ”的時代,我們推動“放管服”改革,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3年多來,每天平均有4萬個以上市場主體註冊登記,相當於每年新增1000多萬個。

“雙創”不僅讓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帶動了大量就業,也充分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加速發展,並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傳統優勢產業調整優化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與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也需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雙創”不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也是大企業的事。在很多人眼中,小微企業“船小好調頭”,更容易開展“雙創”。實際上,大企業往往具備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充裕的資金支援,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科研成果轉化的主體,可以更好地適應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要求,在“雙創”方面優勢明顯。因而,我們要鼓勵中小微企業和大企業“雙創”,使各類主體各展其長、線上線下良性互動,使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靠腳踏實地的埋頭苦幹。中國有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人才,與近8億的勞動力結合起來,能創造的財富,激發的能量是難以估算的,也會給市場,包括世界市場帶來巨大的機遇。眾多的勞動力資源,蘊藏著巨大的創業創新潛能。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雙創”之花就能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雙創”人員提供平等競爭和參與的機會,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使創業創新者更加心無旁騖。 》》》全文

[及時點]廢棄手機回收,不只是一樁生意

全國約10億部廢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 廢舊手機往哪兒去?

新聞: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但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堆廢舊手機。電子產品如果散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大量手機被閒置也是對其經濟價值的浪費。造成廢舊手機回收率低的原因有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問題、正規回收管道難尋、回收價格不划算等。(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點評:廢棄手機回收,不只是一樁生意那麼簡單。如果沒有更為完善的電子產品回收體系,那麼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發現失去的不只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還有賴以生存的環境。

[畫裡有話]遭遇文明尷尬,共用單車如何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