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吃青蛤也能中毒?!福建赤潮毒素有些超眼鏡蛇毒80倍 快看

央視網消息:近日, 在福建漳州漳浦、龍海以及泉州石獅等地發生疑似食用青蛤中毒事件,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立即對此事展開調查,

發現福建漳州、泉州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赤潮生物可產生麻痹性貝毒。

6月7號至8號, 在福建漳州漳浦縣, 多位村民出現頭暈、手腳麻痹等中毒症狀, 截止到10號, 漳浦縣先後有62名村民被送往當地醫院檢查救治。 而在漳州龍海、泉州石獅等地也有部分居民因食用貝類, 出現中毒症狀。 據一些患者表示, 這些症狀, 都與自己採集並食用野生的貝類有關。

青蛤

針對中毒事件,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立即開展調查, 結果在福建漳州海域發現赤潮生物, 其密度已經達到赤潮級別。 而在泉州石獅海域, 赤潮現象自6月6號就已發生, 影響範圍約為2平方公里。

樣本檢出麻痹性貝毒 最高超標30倍

據介紹, 引發本次赤潮的主要生物鏈狀裸甲藻, 能夠生產麻痹性貝毒, 被貝類生物濾食後, 可在貝類體內積累毒素, 從而引起食用者的中毒反應, 出現頭暈、肌肉麻痹等身體不適症狀, 中毒嚴重的人甚至會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黃健介紹, 麻痹性貝毒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毒素,

國家對這些食品貝類有一個限量標準, 就是0.8mg/kg。 比如從昨天採樣的13個樣品裡面, 我們檢測到3個樣品含有這個毒素, 其中兩個沒有超標, 一個樣品就超標了近30倍, 如果像這樣含有毒素的貝類被人們食用, 就會產生中毒反應。

青蛤

據瞭解, 受本次赤潮影響的主要為濾食性雙殼貝類,

例如青蛤、牡蠣、花蛤等, 目前福建省衛生及食品安全部門正在聯合海洋漁業部門, 對毒素做進一步比對, 以核實中毒原因。 目前, 中毒居民多數已經出院, 仍在接受治療、觀察的患者, 病情也較為平穩。

福建啟動赤潮災害二級回應 開展應急監測

針對技術人員在福建多地展開的相關監測結果,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於9號晚上11點啟動赤潮災害二級回應, 並聯合衛生及食品安全部門, 對赤潮周邊海域的水產品生產及流通環節展開排查。

福建省海洋預報台關於福建沿海赤潮監測情況預報

在啟動赤潮災害二級應急回應後,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同時要求漳州、泉州兩地立即關閉赤潮發生海域的養殖生產區, 並加強養殖漁船的管控, 暫停水產品採捕作業, 嚴禁赤潮周邊海域水產品上市。 同時海洋與漁業部門也加強所轄海域, 特別是養殖生產區的監視監測。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最新的監測報告顯示, 截至6月12號, 福建省受有毒赤潮生物影響的, 主要為泉州惠安部分海域,影響範圍約3平方公里,漳州附近海域12號當天未檢測出鏈狀裸甲藻,初步判斷赤潮已經消亡。被關閉養殖區的何時重新開放,將根據進一步監測結果判定。

目前,漳州、泉州兩地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已經加強了青蛤等貝類產品的流通環節的排查,專家也提醒,不要因為赤潮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雖然赤潮發生的養殖區已經關閉了,產品不可能上市流通,但是作為市民,在吃一些青蛤、牡蠣時,還是要謹慎。

【擴展閱讀】

赤潮是什麼?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它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有害的生態異常現象的總稱。漁民俗稱之為“鐵銹水”“臭水”“牛糞水”等。

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數的變化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數,20-30℃是赤潮發生的適宜溫度範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內水溫突然升高大於2℃是赤潮發生的先兆。

其次,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由於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聚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另外,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還有,國際航運船舶偶然帶來外來有害藻種,也會引起赤潮。

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準。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目前確定有10余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貝毒中毒症狀為:初期唇舌麻木,發展到四肢麻木,並伴有頭暈、噁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赤潮毒素引起人體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區時有發生。據統計,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貝類中毒事件約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食用海鮮中毒怎麼辦?

一旦食用海鮮後中毒,首先要馬上撥打120,儘快到醫院處理。因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貝類毒素、河豚毒素等,目前尚無特效解毒方法,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對於輕微的毒素、重金屬等,人體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實在喜歡吃海鮮,只要不是經常吃、大量吃,偶爾食用少量還是沒問題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C較多,多吃有助於肝臟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湯等也可以保護胃腸道,因此在吃海鮮之前吃蔬果、喝點米湯,或可起到輕微的緩解之效。

主要為泉州惠安部分海域,影響範圍約3平方公里,漳州附近海域12號當天未檢測出鏈狀裸甲藻,初步判斷赤潮已經消亡。被關閉養殖區的何時重新開放,將根據進一步監測結果判定。

目前,漳州、泉州兩地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已經加強了青蛤等貝類產品的流通環節的排查,專家也提醒,不要因為赤潮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雖然赤潮發生的養殖區已經關閉了,產品不可能上市流通,但是作為市民,在吃一些青蛤、牡蠣時,還是要謹慎。

【擴展閱讀】

赤潮是什麼?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它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有害的生態異常現象的總稱。漁民俗稱之為“鐵銹水”“臭水”“牛糞水”等。

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數的變化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數,20-30℃是赤潮發生的適宜溫度範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內水溫突然升高大於2℃是赤潮發生的先兆。

其次,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由於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聚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另外,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還有,國際航運船舶偶然帶來外來有害藻種,也會引起赤潮。

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準。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目前確定有10余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貝毒中毒症狀為:初期唇舌麻木,發展到四肢麻木,並伴有頭暈、噁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赤潮毒素引起人體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區時有發生。據統計,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貝類中毒事件約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食用海鮮中毒怎麼辦?

一旦食用海鮮後中毒,首先要馬上撥打120,儘快到醫院處理。因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貝類毒素、河豚毒素等,目前尚無特效解毒方法,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對於輕微的毒素、重金屬等,人體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實在喜歡吃海鮮,只要不是經常吃、大量吃,偶爾食用少量還是沒問題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C較多,多吃有助於肝臟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湯等也可以保護胃腸道,因此在吃海鮮之前吃蔬果、喝點米湯,或可起到輕微的緩解之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