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開發“三體宇宙”的未來事務管理局,能把科幻生意做得不一樣嗎?| 100 個創業者【好奇心日報】

2014 年 2 月, 世界科幻大會組委會收到了一份來自北京的 2016 年大會主辦申請。

在倫敦的申辦演講現場, 自稱未來事務管理局的申辦方說,

他們是“來自未來的外星人, 在未來的時間線上, 他們已經成功申請並舉辦了此次大會。 因此, 為了保護正確的時間線, 這次申辦必須要成功”。

在場的觀眾都笑了。 這是一個屬於科幻愛好者的笑話。

姬少亭, 這位元未來事務管理局的局長, 當時不會想到她申請的 2016 年會發生什麼——事實上, 當這次大會真正舉辦之時, 她本人已經從新華社辭職, 專職打理未來局事務。 而這個機構也從原本的科幻迷組織變成了一家真正的經營科幻的公司, 儘管規模還不大, 僅有 30 人左右。 2017年, 他們完成了 A 輪融資, 估值已經超過 1 億。

2017 年 6 月 8 日, 劉慈欣和未來事務管理局共同發佈了一個名為“三體宇宙”的開發計畫。 《三體》這部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的科幻作品,

已經是中國當下最熱門的、也是最坎坷的 IP 之一。 活動現場, 劉慈欣按下巨大的紅色按鈕, 背後銀河閃爍, 象徵由他認可的一個龐大宇宙正式誕生。

這或許也是未來事務管理局作為一個生意的起點。

1

2007 年夏天, 姬少亭以記者和科幻迷的雙重身份來到成都, 參加由《科幻世界》雜誌社承辦的國際科幻·奇幻大會。

《科幻世界》雜誌社請來了數十位國內外知名科幻奇幻作家、科學家、宇航員出席活動, 除了劉慈欣、王晉康和韓松等國內一線作者, 還包括頗受歡迎的羅伯特·索耶、詹姆斯·岡恩等國外科幻作家, 甚至還有《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丁。

科幻迷們則抓住難得的機會把這五天的活動變成了一場狂歡。 據科幻作家韓松在《我與科幻世界》一文中回憶,

“大量的粉絲從全國各地趕來, 見到劉慈欣, 眼含熱淚。 他們在廣場上表演《三體》中的人列電腦, 其熱情讓外國人非常吃驚。 ”

2007 國際科幻·奇幻大會(圖片來自一席)

而對於姬少亭來說, 這次大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 她認識了那些終將改變她生活的人,

包括劉慈欣、何夕這樣的科幻作家, 小莊等幾位科普作者, 還有後來因為創立了科學松鼠會和果殼而出名的姬十三。

2008 年, 姬十三來到北京, 與一批科普寫作者一起創立了一個旨在普及科學知識的群體博客, 並在加入線下活動元素後轉型成一個非營利機構。 它也就是現在的科學松鼠會。

姬少亭也加入其中, 並開始策劃和主持一些線下論壇和講座活動,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小姬看片會。 他們會選定一個與科學相關的影片, 在博客上發佈影片主題和簡介吸引參與者。 後來, 他們又在觀影之外添加了嘉賓對談和演講活動。

“我們很早就開始了跨領域對話。 後來被互聯網公司多次引用的那句‘未來已經到來,

只是尚未流行’在國內也是我們最先提的。 那還是 2003 年的事。 “姬少亭多少有點自豪。

2010 年, 科學松鼠會成立商業化運作的果殼, 姬少亭也開始出現在果殼舉辦的活動中。 他們對科幻的喜愛也被延續下來。 2011 年, 在連續出版了幾套科普書籍之後, 果殼的出版品牌果殼閱讀簽下了科幻作家韓松, 出版了中篇小說集《地鐵》。

成立未來事務管理局, 則是果殼在科幻領域的一次正式嘗試。 2014 年果殼內部的幾位科幻迷瞭解到, 由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辦的華語科幻星雲獎正在開放承辦申請。

這是一個設立於 2010 年的國內科幻獎項。 相較由《科幻世界》雜誌社主辦的銀河獎, 華語科幻星雲獎的評選範圍相對較大, 它不單獎勵當年發表的長短篇科幻作品, 還設立了最佳科幻作家、最佳科幻編輯、最佳科幻翻譯等各類科幻相關獎項。

但由於當時國內的科幻氛圍並不濃郁,獎項的影響力始終比較局限。姬少亭回憶,“當時聽說國內的這些科幻獎都挺窮的,也沒有什麼公司願意贊助科幻活動,所以那年我們(果殼)就計畫拿出一些錢,承辦活動。”

果殼發佈的星雲獎海報

2014 年 1 月,果殼網發佈了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章程,宣佈將承辦本屆華語科幻星雲獎。5 月,未來事務管理局還煞有介事地舉辦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幾位科幻作者和研究者坐在工體的雕刻時光咖啡館討論了科學未來主義的話題。

此後,未來事務管理局就作為果殼的科幻子品牌持續運作了下去。

2

2016 年,未來事務管理局從果殼獨立,成為上海果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它很容易人聯想到果殼閱讀,你也能從他們的業務上看到果殼的影子。

未來事務管理局擁有線上和線下兩個平臺。線上的平臺叫《不存在日報》,自我描述是一個關注未來和科技的媒體,刊登的內容包括人工智慧、外星人、超級英雄等泛科幻話題。

而線下的平臺叫時間們。這是一個對談活動,每一期都會邀請科技從業者、科幻作家和與話題相關領域最有意思的人一起開腦洞,就像是升級版的小姬看片會。

未來事務管理局還承續了來自果殼閱讀的出版任務。現在,他們已經獲得了最新漫威漫畫的國內版權。“(價格)不便宜,”不過姬少亭還是說,“但這類書定價稍高也還是有人買,目標市場非常好。”

通過運營線上媒體和線下活動,未來事務管理局聚攏了一批科幻愛好者,讓它像是一個科幻版的果殼;而出版科幻圖書,則是多年來《科幻世界》雜誌社的發展方式,他們出版業務的負責人正是《科幻世界》的前任編輯。這些就是目前未來事務管理局最主要的工作,也是重要的現金來源。

未來事務管理局出版的圖書

但未來事務管理局顯然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要做的是“打造中國科幻黃金時代”。

在世界科幻史上,“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通常指美國的 1940 和 1950 年代。二戰後,習慣購買通俗科幻小說雜誌的美國年輕人形成了數目可觀的群體,科幻小說開始廣為人知。1937 年,約翰·坎貝爾將他主編的《新奇故事》更名為《新奇科幻》,網羅了阿西莫夫、海因萊因等一大批科幻作家。他們在作品中描繪電腦、火箭和核武器,每每與現實的科技發展出現驚人的吻合。

在姬少亭看來,所謂科幻的黃金時代,就意味著要有一大批好的科幻作家和作品集中出現。而未來事務管理局相信,如果科幻黃金時代還會出現的話,其發生地一定會是中國。

然而,與 1940 年的美國相比,當下的中國最缺就是科幻作家。

普遍認為,中國科幻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的起伏。195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末都出現過不少的優秀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家。其中,葉永烈的代表作《小靈通漫遊未來》系列現在讀起來也頗有趣味。

然而在中國,文學創作從來就都不只是文學的事情。1979 年出現了科幻是純粹的文學創作還是應當承擔起科普責任的討論。1980 年,錢學森帶頭批判:“某些流行的科學幻想小說,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學內容上都有些問題。”

1983 年,胡喬木提出了理論文藝界“存在精神污染現象”的論調,認為有人在散佈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是反社會主義行為。《人民日報》寫道:“有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範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

中國的科幻創作由此出現斷代,直到 1990 年代初才有復蘇的跡象。這多虧了一本名為《科幻世界》的雜誌。1991 年,《科學文藝》正式改名為《科幻世界》,定位于中學生,並開始挖掘科幻作者。它後來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科幻平臺,單期發行量一度超過 40 萬。

這為未來事務管理局現在想做的事情奠定了基礎。事實上,未來事務管理局在做的事情都可以被看做是數位時代的《科幻世界》。

科幻迷收集的《科幻世界》過刊

當然,儘管有了《科幻世界》,但在 2010 年甚至 2015 年之前,科幻文學創作在中國還是一個極為小眾的事情。

2005 年 5 月,劉慈欣的《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上連載。編者在文首寫道:“眾多讀者紛紛來信來電諮詢,希望我們能儘快出版這部新作。經過反復慎重的研究,我們認為在《科幻世界》上連載,是將這部新作最快奉獻給讀者的最佳方式。“言下之意,科幻小說貿然出版長篇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直到 2008 年,連載結束一年後,該書才正式出版,但首印數量並不大。到了 2014 年,都有人在貼吧上發帖說買到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三體》。

當時已經被奉為中國科幻三巨頭的劉慈欣尚且如此,其他科幻作家的境況可想而知。姬少亭說,中國現在的全職科幻寫作者“兩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於是,未來事務管理局中最貼近“未來”的業務就是培養年輕作家,即孵化下一個劉慈欣。他們會去挖掘有特色的青年科幻作家,簽約作者或者他們的作品,參與其作品的出版和後續變現。這有點像是郭敬明的最世文化走過的路。

培養的方式包括,新作者在未來局發表作品時,提前發放稿費,算是研發費用。未來局還做了幾期“科幻大師工作坊”,帶科幻作家或者有志于成為科幻作家的年輕人們見見世面。

科幻大師工作坊參觀懷柔太陽觀測基地

他們曾在《十五言》上發表文章詳細解釋了這種工作坊的運轉方式。5 月 14 日和 15 日的週末,所有創作者入駐北京郊區的一家科研觀測站,和頂尖科研群體閉門研討,引爆想像力。

之後作者回家創作,未來事務管理局提供科學顧問團隊支援和輔導。四十天后,各位創作者攜作品,接受各商業領域行家閉門評審,評估作品的發展潛力,挖掘商業價值。

在這篇文章末尾,他們對問題“你們是不是在下很大的一盤棋”的回答是:“是。”

3

這盤意在“孵化下一個劉慈欣”的大棋很複雜。

條件有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幻圈裡符合要求的新作者還是太少了。有一次,未來局收到一篇不知名作者的投稿,看完全稿後,僅僅因為他是一位“誰都沒有聽說過”的新人,姬少亭激動得連夜發了朋友圈慶祝。

不過,從工作坊自我簡介中“各商業領域行家閉門評審”的字樣,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未來事務管理局的最終業務指向。

在採訪中,姬少亭強調,科幻作品的最終呈現形式不僅可以是紙質出版物,更可以是電影、網劇、短片,甚至藝術作品。她說:“科幻是一個特別能打破次元壁的東西”。

未來局在北京國際設計周展出的作品“通天塔”概念圖

但姬少亭最看重的還是影視項目。對於已經擁有影響力的簽約作者,未來局的工作就是為其對接專案。他們也會深度參與其中,包括“找資金、人力投入、寫大綱和劇本,進行每一個環節的把控”。據姬少亭透露,他們正在進行一些韓松和劉慈欣相關作品的開發。

事實上,2015 年後開始的影視公司對科幻小說的哄搶,正是科幻市場爆發的直接原因。

2015 年 3 月,《三體》尚未獲得雨果獎時,同名電影就已經正式開拍。之後,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和《鄉村教師》等作品也已經陸續被提上日程。在不久前北京電影節創投路演中,標榜自己為科幻類型的入圍作品占到了四分之一。

但時至今日,改編國內科幻作品的影視專案尚無成功先例,就連兩年前聲勢浩大、號稱投資兩億的《三體》也被遊族影業擱置至今。

姬少亭認為,這些打著科幻旗號圈錢的作品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科幻質感:“很多影視公司想做科幻,但他們都對科幻缺少一個基礎的瞭解。比如《生化危機》和《星際穿越》就是完全不同質感的作品,韓松和劉慈欣的作品也不一樣。”

關於軟科幻和硬科幻的討論是個不錯的例子。這是一個被編劇和影視開發者視為評判標準的詞彙,主要用來衡量指科幻作品中科技成分和大場面的含量。而姬少亭則指出,在科幻圈裡,這真的是一個已經沒有人再提的、非常不嚴謹的劃分方法。

在她的預想裡,未來事務管理局還可以以科幻顧問的身份參與影視項目。他們會幫助編劇團隊完善基礎設定,使之真正具有科幻質感。

《三體》電影“水滴”宣傳畫

不過,科幻在中國究竟有多少受眾,也許才是制約這個市場的最大問題。

依然以劉慈欣為例。《三體》獲獎之後,一度登上年度暢銷圖書榜,聚攏了一大批的非科幻讀者。但與之相比,他的其他作品銷量卻沒有顯著提升。

2016 年春節期間,未來事務管理局主辦了首屆科幻春晚。邀請 12 位國內新老科幻作家進行科幻小說接龍。 2017 年,未來事務管理局邀請了 23 位作家,以命題作文的形式舉辦了第二次科幻春晚。春晚結束後,這些作品被集結成冊,登陸電子閱讀平臺。

整個活動最終獲得了全平臺 150 萬次的閱讀。這是他們獲得最大曝光量的活動,也基本探明了國內真正的科幻迷的數量。

不過,姬少亭並不認為這就是科幻市場的天花板。

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之前對果殼創始人姬十三的採訪中,他在解釋果殼的“核心使用者和週邊使用者”時,舉到了科幻的例子,“真正看科幻小說的能有多少人?但是看科幻大片的有多少人?這就是週邊跟內核,但你要想辦法,去把那些看科幻的用戶帶進來。”

姬少亭贊成這個看法。她說,科幻是一個有可以,沒有也無所謂的東西,而未來局所希望的達到的前景,也許是讓科幻成為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未來局日前發佈的“三體宇宙”計畫海報

不過,與果殼“源于社區,成於社群”的商業探索和反復尋求變現途徑的處境不同,未來事務管理局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更充滿誘惑力,競爭也更為複雜的新領域。

在出版方面,出版了《三體》的重慶出版社正把科幻當成一個機會。總編輯陳興蕪說,重慶出版社將致力發掘和推廣更多的科幻文學作者。它的優勢在於承接了《科幻世界》的單行本出版功能;新星出版社也推出了幻想文庫,出版科幻作品,郝景芳的長篇小說《流浪瑪厄斯》就出自這裡。

2016 年,藝恩與未來事務管理局共同發佈了一份《科幻影視行業白皮書》。白皮書提到,在好萊塢,科幻加超級英雄題材電影占到了當年票房收入的將近 25%,但在該類型投資不斷加速的同時,它在虧損排行榜上也佔據了相當大的名額。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中國觀眾之所以會關注這類影片更多是因為特效、動作場面,“科幻”元素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今年 1 月,國內接連引進了兩部科幻電影《太空旅客》和《降臨》,但他們的票房表現並不理想,分別不到 3 億和 1 億,即便後者的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作者姜峯楠(即特德·薑)也曾獲得過雨果獎。

而對於中國科幻影視來說,類型不被市場接納、缺乏頭部 IP、原創內容類別型單一依然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一個名為中國類型電影創作談的論壇上,編劇宋方金在演講中談到目前中國電影不會成功的兩種類型時說道:“我的推斷是在二三十年內,甚至在在座觀眾的有生之年內,中國的科幻片都不會成功。科幻電影的基礎是科學,在這樣一個科學意識匱乏的時代裡,我們要拍科幻電影,這是非常‘科幻’的事情。”

但姬少亭並不同意這個判斷。目前,未來局已經確定將深度參與到韓松的一部小說的改編作品中,在他們看來,這個改編團隊對電影工業足夠尊重,後續需要的只是更多的學習和磨合。

“雖然要我們拍出諾蘭的《星際穿越》還需要很久,但我還是覺得,三到五年內,國內觀眾就能夠看到比較及格的科幻作品了”。

“慢慢來吧”,她笑著加了一句,“未來事務管理局勸大家不要隨意預測未來”。

題圖來自:十五言、時光網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還設立了最佳科幻作家、最佳科幻編輯、最佳科幻翻譯等各類科幻相關獎項。

但由於當時國內的科幻氛圍並不濃郁,獎項的影響力始終比較局限。姬少亭回憶,“當時聽說國內的這些科幻獎都挺窮的,也沒有什麼公司願意贊助科幻活動,所以那年我們(果殼)就計畫拿出一些錢,承辦活動。”

果殼發佈的星雲獎海報

2014 年 1 月,果殼網發佈了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章程,宣佈將承辦本屆華語科幻星雲獎。5 月,未來事務管理局還煞有介事地舉辦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幾位科幻作者和研究者坐在工體的雕刻時光咖啡館討論了科學未來主義的話題。

此後,未來事務管理局就作為果殼的科幻子品牌持續運作了下去。

2

2016 年,未來事務管理局從果殼獨立,成為上海果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它很容易人聯想到果殼閱讀,你也能從他們的業務上看到果殼的影子。

未來事務管理局擁有線上和線下兩個平臺。線上的平臺叫《不存在日報》,自我描述是一個關注未來和科技的媒體,刊登的內容包括人工智慧、外星人、超級英雄等泛科幻話題。

而線下的平臺叫時間們。這是一個對談活動,每一期都會邀請科技從業者、科幻作家和與話題相關領域最有意思的人一起開腦洞,就像是升級版的小姬看片會。

未來事務管理局還承續了來自果殼閱讀的出版任務。現在,他們已經獲得了最新漫威漫畫的國內版權。“(價格)不便宜,”不過姬少亭還是說,“但這類書定價稍高也還是有人買,目標市場非常好。”

通過運營線上媒體和線下活動,未來事務管理局聚攏了一批科幻愛好者,讓它像是一個科幻版的果殼;而出版科幻圖書,則是多年來《科幻世界》雜誌社的發展方式,他們出版業務的負責人正是《科幻世界》的前任編輯。這些就是目前未來事務管理局最主要的工作,也是重要的現金來源。

未來事務管理局出版的圖書

但未來事務管理局顯然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要做的是“打造中國科幻黃金時代”。

在世界科幻史上,“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通常指美國的 1940 和 1950 年代。二戰後,習慣購買通俗科幻小說雜誌的美國年輕人形成了數目可觀的群體,科幻小說開始廣為人知。1937 年,約翰·坎貝爾將他主編的《新奇故事》更名為《新奇科幻》,網羅了阿西莫夫、海因萊因等一大批科幻作家。他們在作品中描繪電腦、火箭和核武器,每每與現實的科技發展出現驚人的吻合。

在姬少亭看來,所謂科幻的黃金時代,就意味著要有一大批好的科幻作家和作品集中出現。而未來事務管理局相信,如果科幻黃金時代還會出現的話,其發生地一定會是中國。

然而,與 1940 年的美國相比,當下的中國最缺就是科幻作家。

普遍認為,中國科幻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的起伏。195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末都出現過不少的優秀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家。其中,葉永烈的代表作《小靈通漫遊未來》系列現在讀起來也頗有趣味。

然而在中國,文學創作從來就都不只是文學的事情。1979 年出現了科幻是純粹的文學創作還是應當承擔起科普責任的討論。1980 年,錢學森帶頭批判:“某些流行的科學幻想小說,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學內容上都有些問題。”

1983 年,胡喬木提出了理論文藝界“存在精神污染現象”的論調,認為有人在散佈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是反社會主義行為。《人民日報》寫道:“有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範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

中國的科幻創作由此出現斷代,直到 1990 年代初才有復蘇的跡象。這多虧了一本名為《科幻世界》的雜誌。1991 年,《科學文藝》正式改名為《科幻世界》,定位于中學生,並開始挖掘科幻作者。它後來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科幻平臺,單期發行量一度超過 40 萬。

這為未來事務管理局現在想做的事情奠定了基礎。事實上,未來事務管理局在做的事情都可以被看做是數位時代的《科幻世界》。

科幻迷收集的《科幻世界》過刊

當然,儘管有了《科幻世界》,但在 2010 年甚至 2015 年之前,科幻文學創作在中國還是一個極為小眾的事情。

2005 年 5 月,劉慈欣的《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上連載。編者在文首寫道:“眾多讀者紛紛來信來電諮詢,希望我們能儘快出版這部新作。經過反復慎重的研究,我們認為在《科幻世界》上連載,是將這部新作最快奉獻給讀者的最佳方式。“言下之意,科幻小說貿然出版長篇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直到 2008 年,連載結束一年後,該書才正式出版,但首印數量並不大。到了 2014 年,都有人在貼吧上發帖說買到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三體》。

當時已經被奉為中國科幻三巨頭的劉慈欣尚且如此,其他科幻作家的境況可想而知。姬少亭說,中國現在的全職科幻寫作者“兩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於是,未來事務管理局中最貼近“未來”的業務就是培養年輕作家,即孵化下一個劉慈欣。他們會去挖掘有特色的青年科幻作家,簽約作者或者他們的作品,參與其作品的出版和後續變現。這有點像是郭敬明的最世文化走過的路。

培養的方式包括,新作者在未來局發表作品時,提前發放稿費,算是研發費用。未來局還做了幾期“科幻大師工作坊”,帶科幻作家或者有志于成為科幻作家的年輕人們見見世面。

科幻大師工作坊參觀懷柔太陽觀測基地

他們曾在《十五言》上發表文章詳細解釋了這種工作坊的運轉方式。5 月 14 日和 15 日的週末,所有創作者入駐北京郊區的一家科研觀測站,和頂尖科研群體閉門研討,引爆想像力。

之後作者回家創作,未來事務管理局提供科學顧問團隊支援和輔導。四十天后,各位創作者攜作品,接受各商業領域行家閉門評審,評估作品的發展潛力,挖掘商業價值。

在這篇文章末尾,他們對問題“你們是不是在下很大的一盤棋”的回答是:“是。”

3

這盤意在“孵化下一個劉慈欣”的大棋很複雜。

條件有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幻圈裡符合要求的新作者還是太少了。有一次,未來局收到一篇不知名作者的投稿,看完全稿後,僅僅因為他是一位“誰都沒有聽說過”的新人,姬少亭激動得連夜發了朋友圈慶祝。

不過,從工作坊自我簡介中“各商業領域行家閉門評審”的字樣,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未來事務管理局的最終業務指向。

在採訪中,姬少亭強調,科幻作品的最終呈現形式不僅可以是紙質出版物,更可以是電影、網劇、短片,甚至藝術作品。她說:“科幻是一個特別能打破次元壁的東西”。

未來局在北京國際設計周展出的作品“通天塔”概念圖

但姬少亭最看重的還是影視項目。對於已經擁有影響力的簽約作者,未來局的工作就是為其對接專案。他們也會深度參與其中,包括“找資金、人力投入、寫大綱和劇本,進行每一個環節的把控”。據姬少亭透露,他們正在進行一些韓松和劉慈欣相關作品的開發。

事實上,2015 年後開始的影視公司對科幻小說的哄搶,正是科幻市場爆發的直接原因。

2015 年 3 月,《三體》尚未獲得雨果獎時,同名電影就已經正式開拍。之後,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和《鄉村教師》等作品也已經陸續被提上日程。在不久前北京電影節創投路演中,標榜自己為科幻類型的入圍作品占到了四分之一。

但時至今日,改編國內科幻作品的影視專案尚無成功先例,就連兩年前聲勢浩大、號稱投資兩億的《三體》也被遊族影業擱置至今。

姬少亭認為,這些打著科幻旗號圈錢的作品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科幻質感:“很多影視公司想做科幻,但他們都對科幻缺少一個基礎的瞭解。比如《生化危機》和《星際穿越》就是完全不同質感的作品,韓松和劉慈欣的作品也不一樣。”

關於軟科幻和硬科幻的討論是個不錯的例子。這是一個被編劇和影視開發者視為評判標準的詞彙,主要用來衡量指科幻作品中科技成分和大場面的含量。而姬少亭則指出,在科幻圈裡,這真的是一個已經沒有人再提的、非常不嚴謹的劃分方法。

在她的預想裡,未來事務管理局還可以以科幻顧問的身份參與影視項目。他們會幫助編劇團隊完善基礎設定,使之真正具有科幻質感。

《三體》電影“水滴”宣傳畫

不過,科幻在中國究竟有多少受眾,也許才是制約這個市場的最大問題。

依然以劉慈欣為例。《三體》獲獎之後,一度登上年度暢銷圖書榜,聚攏了一大批的非科幻讀者。但與之相比,他的其他作品銷量卻沒有顯著提升。

2016 年春節期間,未來事務管理局主辦了首屆科幻春晚。邀請 12 位國內新老科幻作家進行科幻小說接龍。 2017 年,未來事務管理局邀請了 23 位作家,以命題作文的形式舉辦了第二次科幻春晚。春晚結束後,這些作品被集結成冊,登陸電子閱讀平臺。

整個活動最終獲得了全平臺 150 萬次的閱讀。這是他們獲得最大曝光量的活動,也基本探明了國內真正的科幻迷的數量。

不過,姬少亭並不認為這就是科幻市場的天花板。

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之前對果殼創始人姬十三的採訪中,他在解釋果殼的“核心使用者和週邊使用者”時,舉到了科幻的例子,“真正看科幻小說的能有多少人?但是看科幻大片的有多少人?這就是週邊跟內核,但你要想辦法,去把那些看科幻的用戶帶進來。”

姬少亭贊成這個看法。她說,科幻是一個有可以,沒有也無所謂的東西,而未來局所希望的達到的前景,也許是讓科幻成為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未來局日前發佈的“三體宇宙”計畫海報

不過,與果殼“源于社區,成於社群”的商業探索和反復尋求變現途徑的處境不同,未來事務管理局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更充滿誘惑力,競爭也更為複雜的新領域。

在出版方面,出版了《三體》的重慶出版社正把科幻當成一個機會。總編輯陳興蕪說,重慶出版社將致力發掘和推廣更多的科幻文學作者。它的優勢在於承接了《科幻世界》的單行本出版功能;新星出版社也推出了幻想文庫,出版科幻作品,郝景芳的長篇小說《流浪瑪厄斯》就出自這裡。

2016 年,藝恩與未來事務管理局共同發佈了一份《科幻影視行業白皮書》。白皮書提到,在好萊塢,科幻加超級英雄題材電影占到了當年票房收入的將近 25%,但在該類型投資不斷加速的同時,它在虧損排行榜上也佔據了相當大的名額。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中國觀眾之所以會關注這類影片更多是因為特效、動作場面,“科幻”元素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今年 1 月,國內接連引進了兩部科幻電影《太空旅客》和《降臨》,但他們的票房表現並不理想,分別不到 3 億和 1 億,即便後者的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作者姜峯楠(即特德·薑)也曾獲得過雨果獎。

而對於中國科幻影視來說,類型不被市場接納、缺乏頭部 IP、原創內容類別型單一依然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一個名為中國類型電影創作談的論壇上,編劇宋方金在演講中談到目前中國電影不會成功的兩種類型時說道:“我的推斷是在二三十年內,甚至在在座觀眾的有生之年內,中國的科幻片都不會成功。科幻電影的基礎是科學,在這樣一個科學意識匱乏的時代裡,我們要拍科幻電影,這是非常‘科幻’的事情。”

但姬少亭並不同意這個判斷。目前,未來局已經確定將深度參與到韓松的一部小說的改編作品中,在他們看來,這個改編團隊對電影工業足夠尊重,後續需要的只是更多的學習和磨合。

“雖然要我們拍出諾蘭的《星際穿越》還需要很久,但我還是覺得,三到五年內,國內觀眾就能夠看到比較及格的科幻作品了”。

“慢慢來吧”,她笑著加了一句,“未來事務管理局勸大家不要隨意預測未來”。

題圖來自:十五言、時光網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