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5年的跨島發展:廈門島內外教育醫療就業市政等差距越來越小

全省新聞攝影大咖

航拍廈門跨島發展

廈門全景。


政府為城鄉提供全面、均衡的公共服務, 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不僅關乎社會公平,

更關乎和諧發展。 因為, 這樣有利於提高人口的素質、提升公眾的生活安全感、增進公眾的社會信任度, 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保障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 要多謀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憂, 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推薦閱讀:

跨島發展15年:

跨島發展成就斐然 大廈之門壯闊豪邁

“四橋一隧”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2020年廈門將進入軌道交通時代

產城融合跨島聯動 廈城市建設的主戰場:環東海域日新月異

廈門質速並重跨島推進 打造馬鑾灣生態海灣新城

跨島發展戰略的提出, 為廈門島內和島外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化發展勾勒出宏偉藍圖。

15年的不懈奮進, 使島內外的教育、醫療、就業、市政等公共服務水準的差距越來越小, 廈門也由此在城市的空間轉型、功能轉型和環境轉型上邁開大步, 城市的宜居度進一步提升。

教育

島內名校牽手島外學校辦分校

本報記者 佘崢

石進德是灌口人, 1989年大學畢業就到灌口中學教書了。 九年前, 當他提著一袋50多萬元現金從學校一樓沖到五樓時, 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帶動效果。

這一袋現金來自於唯美制衣董事長曾通的捐贈, 當年, 他在灌口中學設立的獎學助學金第一次頒發。

曾通和灌口中學非親非故, 他之所以來到灌口, 是廈門一中把他拉過來的——曾通是廈門一中校友。

而位於廈門鬧市的名校和廈門最偏僻中學的結緣故事, 就必須從廈門的跨島發展戰略說起了。

灌口中學是這一戰略的受益者——集美區教育局和廈門一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 灌口中學加掛“廈門一中集美分校”。 當廈門一中原副校長林安懷天天早上準時出現在灌口中學後, 石進德真正看出了不同。 11年前, 作為合作辦學協議的一部分, 62歲的林安懷被派駐灌口中學參與學校行政管理。 從那時起, 越來越多人穿梭在兩校之間——每週, 廈門一中有一幫退休老師到灌口中學, 聽完課, 再評課;與之相向的, 灌口中學每週也會有老師到廈門一中來一同備課。

石進德說, 沒有跨島發展戰略, 2008年曾通也不會來到灌口。

到去年, 曾通已在灌口中學發出500多萬元獎學金。

2006年, 灌口中學還是省三級達標中學, 2008年晉升為二級, 2014年成為省一級達標中學。 2006年, 灌口中學的高考沒人上本一線, 去年本一上線的有上百人, 本二以上有300人。

有一段時間, 石進德一周有兩三個晚上要到一中, 和那裡的黃建通老師研究灌口孩子的發明創造。 直到現在, 石進德指導的學生還保持著當地學校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全國最好成績記錄, 他也獲得廈門傑出教師和專家型教師等榮譽。

【資料】

15年來, 教育是跨島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 名校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中學、廈門六中、科技中學和市實驗小學先後出島, 和島外學校“牽手”。 從去年開始, 廈門又發起新一輪跨島戰略,

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中學、科技中學和市實驗中學到島外建實質性分校, 島外的學校相當於名校的校區, 實實在在地把優質資源帶到島外。 其中, 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初中和高中部, 科技中學翔安校區預計明年招生。

醫療

市民在家門口可享便捷醫療服務

本報記者 王元暉

清晨醒來, 郭建居就撥通了自己“家庭醫生”的電話——被村民們稱作“翔安郭 德 綱”的他, 前一晚剛主持完村裡的一場晚會, 感覺喉嚨有些不適。

現在翔安區新店鎮後村的不少村民都有了“家庭醫生”。 小問題在電話中就解決了, 遇到大一點的問題, 村民們前往村衛生所也可得到專業醫生的治療。

這一點, 在過去是沒法想像的。 郭建居說, 在翔安隧道開通前, 當地人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從後村到島內的大醫院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村民們似乎都不敢奢望這種狀況會改變,直到四通八達的路網延伸到了家門口。郭建居說,現在不到20分鐘就進島了。

交通的便利,讓村民們看病不再“長途跋涉”。可這幾年,郭建居發現,鄉親們看病到島內的卻越來越少了。

2014年9月,“廈門市第五醫院”的牌子,掛在了原先翔安區同民醫院的大門上。此前該醫院已晉級三級綜合醫院,改寫了翔安區無三級綜合醫院的歷史。築好了巢,鳳凰也就飛來了。

“家門口就有這麼好的醫院,為什麼還要到島內去呢?”郭建居說,有了這些在跨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好醫院,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母親,也免除了後顧之憂。他還很興奮地告訴記者,市第五醫院新建的門急診樓很快就要投用了,而距離他們家更近的廈大附屬翔安醫院不久前也實現了主體封頂。

現在說起翔安,不少人還會想到另外一個名字——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與之聯結的,是翔安區大力推行的分級診療試點。最讓郭建居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與村民們“一對一”結對服務的“家庭醫生”。現在在翔安108家村綜合文化站40個、村

當地人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從後村到島內的大醫院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村民們似乎都不敢奢望這種狀況會改變,直到四通八達的路網延伸到了家門口。郭建居說,現在不到20分鐘就進島了。

交通的便利,讓村民們看病不再“長途跋涉”。可這幾年,郭建居發現,鄉親們看病到島內的卻越來越少了。

2014年9月,“廈門市第五醫院”的牌子,掛在了原先翔安區同民醫院的大門上。此前該醫院已晉級三級綜合醫院,改寫了翔安區無三級綜合醫院的歷史。築好了巢,鳳凰也就飛來了。

“家門口就有這麼好的醫院,為什麼還要到島內去呢?”郭建居說,有了這些在跨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好醫院,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母親,也免除了後顧之憂。他還很興奮地告訴記者,市第五醫院新建的門急診樓很快就要投用了,而距離他們家更近的廈大附屬翔安醫院不久前也實現了主體封頂。

現在說起翔安,不少人還會想到另外一個名字——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與之聯結的,是翔安區大力推行的分級診療試點。最讓郭建居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與村民們“一對一”結對服務的“家庭醫生”。現在在翔安108家村綜合文化站40個、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