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這樣發朋友圈,顯得你很裝逼

結束高考的第二天, 我就坐上了飛往麗江的航班。

民謠歌手寫的麗江故事早已被我在被窩裡看卷了書頁, 這次的旅行猶如一場朝聖。

遠離酒肆的小巷裡, 一個有著一頭烏黑長髮穿著麻布衣裳的姑娘倚在門旁靜靜讀書。 她說店裡所有的銀飾都是她自己精選的原材料, 純手工原創。

我歡喜地挑了一條項鍊, 付了不菲的價錢。

卻在不久後發現, 手工製作的銀飾長出了銅綠。

電影《心花路放》劇照

幾年來, 一次次帶著嚮往上路, 卻一次次發現所有的目的地大同小異。

一次次的旅行, 都變成了一場又一場對旅行目的地的“祛魅”。

東京銀座的櫃姐說著一口流利到不能再流利的漢語, 在丹麥童話小鎮, 支付方式可以選擇支付寶, 倫敦巴黎紐約購物商場的櫥窗和北京銀泰沒有兩樣。

本期望從旅行中豐富自己, 最終卻發現沿途都是看膩的風景, 每場旅行都變成內耗。

真應了那句話, 想刻一個“不過如此”的章, 到處蓋蓋蓋。

景點紀念品店老闆掛出招牌“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

球球自小就特立獨行, 熱愛獨立思考。 到了美國之後, 開始也和身邊的留學黨們趁假期就四處遊玩打卡,

不過她逐漸看透了這種無意義的旅行。

後來, 她日益關注社會裡的身份不平等問題, 深入社區從當地的話劇、脫口秀表演中研究身份不平等產生的根源。

回國後, 雖然也有職場帶來的壓力, 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用旅行的方式來逃離。

相反, 她在國內組建起平臺, 關注女性在職業發展中的不平等。

她說, 我是不大信什麼說走就走的旅行的, 現實問題需要直面, 而不是逃避。

我想改變這種生活困境, 用我自己的意識覺醒去喚醒更多的人, 一點點撼動整個大環境。

球球的公民意識也許是一下子學不來的, 但是仔細想想球球的話, 若把旅行當成一場逃避, 其實會發現自己終究逃不出圍城。

跨入大理城門的那一瞬間, 生活工作的煩惱不會被過濾掉,

社會的不公, 職場的歧視仍然擺在假期之後。

大理日光傾城, 的確如此, 但是即便在這樣一座景色宜人的小城, 當地人也有當地人面臨的問題。

無序與無節制的開發, 讓靜謐的漁村燈紅酒綠。 洱海周邊推倒的違章客棧, 多少人因此失去謀生手段。

北上廣有眼淚, 鳳凰大理拉薩也沒有和生活的壓力絕緣。 世界上不存在問題真空的地帶。

擠出年假, 想要享受詩酒年華, 其實只不過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見證別人生活的疲態。

詩意的棲居不是拖著32寸拉杆箱, 逃避到另一個地方就能實現的。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曾經十分冷靜地剖析旅行是如何在現代文明中流行起來。

在論述“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欲望”時,

他這麼寫道:

現代人最重視的那些欲望, 都是建構在已經為時數百年的虛構故事上。 而“隨心所欲”不過只是結合了19世紀浪漫主義與20世紀的消費主義, 再植入我們的腦海。

浪漫主義說, 為了要儘量發揮潛力, 就必須儘量累積不同的經驗。 必須體會不同的情感, 嘗試不同的關係, 品嘗不同的美食, 還必須學會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

而其中最好的一種辦法, 就是擺脫日常生活及工作, 遠離熟悉的環境, 前往遙遠的國度, 好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氣味、美食和規範。

消費主義說, 想要快樂, 就該去買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服務。

鼓勵多元多樣的浪漫主義與消費主義一拍即合, 催生販賣各種“體驗”的市場, 進而推動現代旅遊產業發展。

浪漫主義和消費主義,正迎合了現代都市青年的小資追求。

陳老師淺吟低唱“青海或三亞,冰島或希臘,南美不去嗎?沙漠你愛嗎?”就足以讓一干文藝青年腎上腺素狂飆。

為了品嘗夜的巴黎,埋葬記憶的土耳其,管它到底是否瞭解當地文化,管它是否懂得目的地的人文底蘊,有時閑著悶了,臨時去機場,隨便趕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機,這才叫文青的旅行。

但是,這樣的旅行,擁抱再多熱情的島嶼,也說不出離開的原因;

累積再多的飛行,也尋不到旅行的意義。

從未瞭解過歐洲藝術的歷史,到了盧浮宮也只是走馬觀花,回來後別人問起盧浮宮怎麼樣?你只能啐一句,“呸,一幅蒙娜麗莎那麼小,騙了老子這麼多錢去看!”

端坐在旺角的米其林三星,一頓飯吃得囫圇吞棗,事後回想,覺得是比公司樓下的茶餐廳強那麼一些,卻又說不出那份細膩爽滑到底是什麼原料調配出來的。

到了大昭寺轉過所有經筒,不為今生不為來世,也說不上到底是為了什麼,因為那些佛,那些廟,似乎和二號線上的雍和宮沒有任何區別。

盧浮宮蒙娜麗莎前擁擠的人群/澎湃新聞

法國哲學巨擘博多裡亞曾經說過,後現代社會是消費主導的社會。

在消費社會,人們更多的不是對物品的使用價值有所需求,而是對商品所被賦予的意義以及意義的差異有所需求。

旅行已經成為了一種符號,很多人旅的不是遊,是虛榮。

每到一個新的地點,或是走馬觀花地在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拍照或自拍,然後埋頭在休息區認真P圖,上傳到朋友圈;

或是遊戲闖關般走過一個個國家,然後心滿意足地拍下護照本上滿滿的入境戳,上傳到朋友圈;

或是收集每個地方的特色小物件,精心擺好位置拍照,加上圖示“愛情海邊撿的石頭”,上傳到朋友圈。

拍照、修圖、發朋友圈,成了很多人旅行的意義。

照片必須要足夠文藝,足夠與眾不同,這樣才能展示出來,才能讓別人羡慕,才沒有白費自己的舟車勞頓。

各大網站上的遊記千篇一律,曬出的照片不僅遊覽的地方相同,取景的角度類似,連自拍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我在布達拉宮虔誠祈禱的時候,一定要拍照,要選好角度,要拍側臉,最好要拍清楚像蝴蝶般微微顫動的睫毛。

我撐著油紙傘走在小鎮的青石板路上時,一定要拍照,背景要有朦朧的感覺,要拍出我憂鬱的眼神和脫俗的氣質,最好能把天空P灰一點兒,因為根本就沒有下雨。

我倚在鼓浪嶼的小眾咖啡廳裡喝著咖啡看書時,一定要拍照,濾鏡要用暖色調,這樣才顯得柔和知性。書的封面要模糊處理,因為我讀的很有可能是《霸道總裁愛上我》。

跟著前人的遊記,去一樣的地方,拍一樣的風景,吃一樣的食物。

用別人對這所城市的印象來定義自己對它的印象,用別人的價值判斷來塑造自己的價值判斷。

旅行成了一場全民的模仿秀,不過是從一場平庸奔赴到另一場平庸,偏偏大家都樂在其中,以為這代表著說走就走的灑脫。

指望這樣的旅行來滌蕩心靈?只能越蕩越累覺不愛吧。

我們的旅行,大多都無法完成旅行的初衷。

商業化的旅遊目的地讓人審美疲勞,走出鋼筋水泥建造的大廈卻無法擺脫即時施控的網路,滿滿當當的行程讓每個駐地的停留都如蜻蜓點水,每次停留的間隙都被P圖和回復朋友圈評論堵塞。

即使是數贊數到手軟,那張說走就走的機票,被曬在朋友圈,被賦予“詩和遠方”的寓意時,還是被人家吐槽:裝逼。

承認吧,一萬次旅行,也拯救不了平庸的你。

浪漫主義和消費主義,正迎合了現代都市青年的小資追求。

陳老師淺吟低唱“青海或三亞,冰島或希臘,南美不去嗎?沙漠你愛嗎?”就足以讓一干文藝青年腎上腺素狂飆。

為了品嘗夜的巴黎,埋葬記憶的土耳其,管它到底是否瞭解當地文化,管它是否懂得目的地的人文底蘊,有時閑著悶了,臨時去機場,隨便趕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機,這才叫文青的旅行。

但是,這樣的旅行,擁抱再多熱情的島嶼,也說不出離開的原因;

累積再多的飛行,也尋不到旅行的意義。

從未瞭解過歐洲藝術的歷史,到了盧浮宮也只是走馬觀花,回來後別人問起盧浮宮怎麼樣?你只能啐一句,“呸,一幅蒙娜麗莎那麼小,騙了老子這麼多錢去看!”

端坐在旺角的米其林三星,一頓飯吃得囫圇吞棗,事後回想,覺得是比公司樓下的茶餐廳強那麼一些,卻又說不出那份細膩爽滑到底是什麼原料調配出來的。

到了大昭寺轉過所有經筒,不為今生不為來世,也說不上到底是為了什麼,因為那些佛,那些廟,似乎和二號線上的雍和宮沒有任何區別。

盧浮宮蒙娜麗莎前擁擠的人群/澎湃新聞

法國哲學巨擘博多裡亞曾經說過,後現代社會是消費主導的社會。

在消費社會,人們更多的不是對物品的使用價值有所需求,而是對商品所被賦予的意義以及意義的差異有所需求。

旅行已經成為了一種符號,很多人旅的不是遊,是虛榮。

每到一個新的地點,或是走馬觀花地在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拍照或自拍,然後埋頭在休息區認真P圖,上傳到朋友圈;

或是遊戲闖關般走過一個個國家,然後心滿意足地拍下護照本上滿滿的入境戳,上傳到朋友圈;

或是收集每個地方的特色小物件,精心擺好位置拍照,加上圖示“愛情海邊撿的石頭”,上傳到朋友圈。

拍照、修圖、發朋友圈,成了很多人旅行的意義。

照片必須要足夠文藝,足夠與眾不同,這樣才能展示出來,才能讓別人羡慕,才沒有白費自己的舟車勞頓。

各大網站上的遊記千篇一律,曬出的照片不僅遊覽的地方相同,取景的角度類似,連自拍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我在布達拉宮虔誠祈禱的時候,一定要拍照,要選好角度,要拍側臉,最好要拍清楚像蝴蝶般微微顫動的睫毛。

我撐著油紙傘走在小鎮的青石板路上時,一定要拍照,背景要有朦朧的感覺,要拍出我憂鬱的眼神和脫俗的氣質,最好能把天空P灰一點兒,因為根本就沒有下雨。

我倚在鼓浪嶼的小眾咖啡廳裡喝著咖啡看書時,一定要拍照,濾鏡要用暖色調,這樣才顯得柔和知性。書的封面要模糊處理,因為我讀的很有可能是《霸道總裁愛上我》。

跟著前人的遊記,去一樣的地方,拍一樣的風景,吃一樣的食物。

用別人對這所城市的印象來定義自己對它的印象,用別人的價值判斷來塑造自己的價值判斷。

旅行成了一場全民的模仿秀,不過是從一場平庸奔赴到另一場平庸,偏偏大家都樂在其中,以為這代表著說走就走的灑脫。

指望這樣的旅行來滌蕩心靈?只能越蕩越累覺不愛吧。

我們的旅行,大多都無法完成旅行的初衷。

商業化的旅遊目的地讓人審美疲勞,走出鋼筋水泥建造的大廈卻無法擺脫即時施控的網路,滿滿當當的行程讓每個駐地的停留都如蜻蜓點水,每次停留的間隙都被P圖和回復朋友圈評論堵塞。

即使是數贊數到手軟,那張說走就走的機票,被曬在朋友圈,被賦予“詩和遠方”的寓意時,還是被人家吐槽:裝逼。

承認吧,一萬次旅行,也拯救不了平庸的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