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吃貝類海鮮中毒?!寧德的海鮮還能吃嗎?海洋漁業部門發佈這些實用消息……

夏天到了, 晚上叫來三五好友,

找個大排檔, 來點海鮮烤串配啤酒,

可以說是最舒服不過了。

然而6月7日、8日,

福建泉州石獅、漳州龍海、漳浦等地

發生疑似食用貽貝中毒事件,

調查監測表明,

這是由赤潮中的鏈狀裸甲藻引起。

我省閩南海域發生赤潮,

多個沿海鄉鎮漁民群眾

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產品發生中毒,

引發市民廣泛關注。

那我們寧德人

還能放心地吃貽貝嗎?

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

根據赤潮監測網監測資料, 我市海域目前未發現赤潮, 海域優勢藻種以中肋骨條藻和角毛藻為主, 無毒, 對海域生態無影響。 因此, 市民不用對此過於擔心。 與此同時, 該局已就做好赤潮防範工作進行了緊急部署。

赤潮

情況

寧德海域目前未發現赤潮

近日, 我省漳州、泉州多個沿海鄉鎮漁民群眾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產品發生中毒, 多人就醫。

據瞭解, 此次閩南海域發現的赤潮生物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 在有赤潮記錄以來, 該藻種首次在我省海域形成赤潮。 鑒於此次赤潮藻種密度超過赤潮基準值, 並未造成水色明顯異常, 不易通過肉眼觀測發現, 在赤潮災害中較為罕見。 鏈狀裸甲藻屬廣溫廣鹽種,

生長溫度範圍為4~30℃, 生長鹽度範圍為15.0~35.5‰。 該種可生產麻痹性貝毒, 被貝類, 特別是貽貝海洋與漁業局已通知沿海鄉鎮、廣大漁民、養殖戶, 以及在海邊遊玩的群眾在發現海水顏色異常變色、多泡沫、養殖生物大量異常死亡時, 應及時向有關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反映情況。 海洋部門會立即派出監測人員赴現場取樣檢測, 如確定發生赤潮, 海洋部門會按有關規定發佈赤潮資訊, 並採取相關措施妥善處置。 同時, 該負責人提醒, 任何單位和個人, 未經許可不得向社會散佈赤潮資訊。

此外, 根據部署, 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單位將依照赤潮監測方案的要求, 及時上報監測資料。 監測過程中, 將特別注意鏈狀裸甲藻、鏈狀亞歷山大藻、米氏凱倫藻等有毒藻種的密度,

一旦接近赤潮基準密度時將及時報告, 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發佈預警。

赤潮

防範

不食用來自赤潮海域附近水產品

那麼, 發生赤潮時, 市民該如何做好防範工作呢?該負責人提醒, 在知曉相關海域發生赤潮後, 不要到該海域進行海釣、游泳等活動, 也不要食用來自赤潮海域附近的水產品。 一旦誤食, 發現有唇、口和舌感覺異常和麻木, 指尖和腳趾常有針刺般痛的感覺, 並伴有頭痛和頭暈等症狀時, 應及時就醫。 當然, 從正常海域起捕的水產品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此外, 該負責人表示, 水產品養殖, 特別是網箱養殖魚類, 在養殖海區發生赤潮時, 可採取轉移、下沉、隔離、回收相關海域養殖網箱等措施,

減少赤潮生物對海水養殖的損害;網箱養殖鮑魚應採取減少餌料投喂、將鮑魚下沉到深水區或轉移等措施;位於赤潮區海水取水源的育苗場、養殖場應關閉取水, 避免因水源污染造成損失。

什麼是赤潮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 它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 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的總稱。 赤潮又分為無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無毒赤潮一般是無害的, 許多港灣著名的“藍眼淚”景觀, 其實就是由一種夜光藻產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夠生泌麻痹性貝毒、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等毒素, 人類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應。

記者 吳甯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