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軍F-4B飛機鬧烏龍把自己打下來,中國將其打撈獲取技術研製殲-13艦載機

1965年4月9日, 美制F-4B飛機兩批8架侵入我國海南地區上空, 我南航8師航空兵起飛迎擊。 在美機第三次發射“麻雀”Ⅲ型導彈向我機攻擊時, 我機護尾器報警, 急速拉起, 敵4號機發射的導彈將敵3號機擊中, 飛機墜入海中。

F-4B是美國1962年裝備部隊的一種新式飛機。 根據聶榮臻副總理指示, 航空研究院決定該機殘骸的分析研究工作交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負責。 羅瑞卿參謀長還指示, 殘骸抵所經初步整理後, 要向東北地區黨政軍領導做彙報, 並負責有關領導機關同志參觀該機殘骸的接待工作。

F-4B

美制F-4B飛機採用了許多當時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和新工藝, 對我國新機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根據國防科委的指示, 研究所會同空一所赴海南地區, 在當地駐軍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經過25天的努力, 將F-4B飛機殘骸和“麻雀”Ⅲ型導彈殘骸打撈上來, 計有飛機、發動機、附件殘骸15項;導彈及火力控制系統殘骸13項;資料及其他物品14項。

該機殘骸於1965年6月2日運抵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F-4“鬼怪”(Phantom)是美國原麥克唐納公司(現併入波音公司)為海軍研製的雙座雙發艦隊重型防空戰鬥機, 後來美國空軍也大量採用。 F-4於1956年開始設計, 1958年5月第一架原型機試飛, 生產型則於1961年10月開始正式交付海軍使用。 1963年11月開始進入空軍服役。

F-4B

F-4是美國第二代戰鬥機的典型代表, 各方面的性能都比較好, 不但空戰性能好, 對地攻擊能力也很強, 是美國空、海軍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戰鬥機, 參加過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 也曾經是美國空軍的“雷鳥”飛行表演隊的表演用機。 F-4採用外翼上反、帶犬齒前緣、大根梢比、小展弦比的後掠式低單翼, 機頭為大型雷達罩, 垂尾與下反的平尾之間形成120度的夾角。 這些經大量風洞試驗選定的特殊外形特徵, 加上採用了噴氣襟翼等措施, 使飛機著陸速度低、低速飛行時不易翼尖失速。 該機採用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 採用了帶附面層控制板的側面進氣口,

發動機為兩台J79-GB-17渦噴發動機, 單台最大推力為5385千克力, 加力推力為8120千克力。 其主要機載設備包括AN/AJB-7全高度轟炸系統, AN/APQ-120火控雷達, AN/ASA-32自動火力控制系統, AN/ASQ-91武器投放系統, AN/ASG-26前置角計算光學瞄準具, AN/APR-36、37雷達尋的和警戒系統等。 F-4的缺點是大迎角機動性能欠佳, 高空和超低空性能略差, 起降時對跑道要求較高。

中國通過對F-4B、A-6等, 這些殘骸的分析, 中國相關單位第一次接觸了艦載機設計, 為國產艦載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借鑒。

“50年老兵”A-6“入侵者”式艦載攻擊機

上世紀80年代, 著眼於南海問題, 中國海軍提出研究航空母艦, 艦載機是最關鍵的配套專案, 1989年有關部門召開國產艦載機研究論證會議, 中航沈飛提出了殲-8Ⅱ改艦載機、中航成飛提出殲-7改艦載機這兩個方案, 但是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 陸基飛機與艦載機存在較大的區別, 包括氣動、結構、材料、起降等, 例如殲-8Ⅱ低空低速性能欠佳, 在航母上起降必須加大機翼面積、殲-7改航空電子系統落後, 必須升級為機頭進氣等等, 最終相關單位均認為, 殲-8Ⅱ、殲-7兩種飛機原始設計比較落後,升級空間有限,還要對氣動、結構等進行大量的修改,得不償失,因此都不贊成利用現有戰鬥機改裝新一代國產艦載戰鬥機,而是希望重新發展一種艦載機,以便適應2000年以後的戰場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中航沈飛提出了殲-13改艦載機方案,雖然它的名稱是殲-13改,但是它與殲-13實際上並沒有太大關係,殲-13是中航沈飛在上世紀70年代發展的一種高機動性能殲擊機,它是中國第一種採用邊條翼、機腹進氣的殲擊機,目標是在80年代後期能夠對抗前蘇聯第四代殲擊機,配備一部WP-15渦噴發動機,但是在80年代空軍新機競爭之中輸給了中航成飛的殲-10方案。殲-13改艦載機則採用了兩側進氣正常式氣動佈局,單座單發單垂尾,機翼為帶邊條上單翼,翼身融合體設計,這可能是它與殲-13少數相同的地方之一,機翼可以折疊,翼尖可以掛載格鬥空對空導彈,為了便於佈置起落架,殲-13改採用了兩側肋下進氣,而不是殲-13的機腹進氣,為了適應艦載機較大的下沉率,殲-13改採用了雙輪前起落架,主起落架則採用了機身式主起落架,機尾安裝有攔阻鉤。

國產殲-13改艦載戰鬥機模型

經過一系列技術攻關,相關單位相繼突破了多個關鍵技術,在90年代初提交了艦載機發展報告,但是這個時候國內外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軍隊潛在作戰物件、作戰環境、任務也有了巨大的變化,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作戰飛機要求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殲-13改這樣的輕型作戰飛機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作戰環境,另外中國和巴基斯坦正在考慮聯合研製新一代FC-1/JF-17戰鬥機,它將作為中國在2000年之後的主力出口戰鬥機,所以殲-13改最終無疾而終,不過通過這個專案,相關單位對艦載機研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為後繼發展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90年代中後期,國產三代作戰飛機研製成功,海軍明確提出以蘇-27/殲-11、殲-10為基礎開展新一代艦載機的發展,經過分析和對比,最終海軍決定殲-11艦載型-殲-15作為新世紀航母艦載機。從而揭開了中國海軍艦載機發展新的一頁。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殲-8Ⅱ、殲-7兩種飛機原始設計比較落後,升級空間有限,還要對氣動、結構等進行大量的修改,得不償失,因此都不贊成利用現有戰鬥機改裝新一代國產艦載戰鬥機,而是希望重新發展一種艦載機,以便適應2000年以後的戰場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中航沈飛提出了殲-13改艦載機方案,雖然它的名稱是殲-13改,但是它與殲-13實際上並沒有太大關係,殲-13是中航沈飛在上世紀70年代發展的一種高機動性能殲擊機,它是中國第一種採用邊條翼、機腹進氣的殲擊機,目標是在80年代後期能夠對抗前蘇聯第四代殲擊機,配備一部WP-15渦噴發動機,但是在80年代空軍新機競爭之中輸給了中航成飛的殲-10方案。殲-13改艦載機則採用了兩側進氣正常式氣動佈局,單座單發單垂尾,機翼為帶邊條上單翼,翼身融合體設計,這可能是它與殲-13少數相同的地方之一,機翼可以折疊,翼尖可以掛載格鬥空對空導彈,為了便於佈置起落架,殲-13改採用了兩側肋下進氣,而不是殲-13的機腹進氣,為了適應艦載機較大的下沉率,殲-13改採用了雙輪前起落架,主起落架則採用了機身式主起落架,機尾安裝有攔阻鉤。

國產殲-13改艦載戰鬥機模型

經過一系列技術攻關,相關單位相繼突破了多個關鍵技術,在90年代初提交了艦載機發展報告,但是這個時候國內外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軍隊潛在作戰物件、作戰環境、任務也有了巨大的變化,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作戰飛機要求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殲-13改這樣的輕型作戰飛機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作戰環境,另外中國和巴基斯坦正在考慮聯合研製新一代FC-1/JF-17戰鬥機,它將作為中國在2000年之後的主力出口戰鬥機,所以殲-13改最終無疾而終,不過通過這個專案,相關單位對艦載機研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為後繼發展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90年代中後期,國產三代作戰飛機研製成功,海軍明確提出以蘇-27/殲-11、殲-10為基礎開展新一代艦載機的發展,經過分析和對比,最終海軍決定殲-11艦載型-殲-15作為新世紀航母艦載機。從而揭開了中國海軍艦載機發展新的一頁。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