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放棄吧,「稍後閱讀」可能並不適合你|領客專欄 · 電腦玩物

我最近開始實驗:「不使用稍後閱讀服務。 」

不是稍後閱讀不好, 而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稍後閱讀服務。

例如有完整的時間閱讀文章,

或是工作忙碌但晚上有足夠時間回顧閱讀的人, 就適合使用稍後讀。 但如果你的時間是碎片化的呢?有沒有可能有另外的做法?這就是我這篇文章所實驗的方法。

反思「稍後閱讀」

我在過去幾年, 研究了幾種不同的稍後閱讀方法, 例如用自製工具來「聽」文章, 善用額外時間。 又或者先讀重要文章, 次要文章才稍後閱讀。

但我喜歡思考方法的不同可能性, 所以最近又在實驗一個新的可能方法:應該如何處理資訊會更有效?

如果我們面臨的真實情況是:「稍後都不讀完」怎麼辦?因為根本沒有時間再讀, 或是有時間時又被其它新資訊牽走注意力。 如果現在沒時間讀, 其它時候其實也很難找出時間讀。

如果稍後閱讀累積太多內容而變成另一個花時間的服務怎麼辦?大量的稍後閱讀文章,

最後要花很多時間消化, 這樣真的有節省時間嗎?如果又加上稍後閱讀流程, 是不是多了一個流程?

稍後閱讀的理想與現實

起初稍後閱讀的想法是:「等我有時間時, 可以仔細閱讀一篇好文章」。

當初我介紹初代稍後閱讀經典服務「Instapaper」時, 對它的一句精神標語感動不已。 那是網路博客剛興起, 網路閱讀文章漸漸取代讀書時間的背景下, Instapaper 的開發者提出的「好文章值得花時間精讀」理念, 我至今也對這個想法深信不移。 但是稍後閱讀可能會在使用的過程中與初衷背道而馳:「把沒時間讀的資訊都放入稍後閱讀」, 結果這就和稍後閱讀的本意「好好閱讀一篇好文章」相違背了。

雖然可以說是個人自製力與使用方法的問題, 但這種情況也確實很容易發生。 甚至 Pocket 等服務, 也慢慢把自己變成一個永遠讀不完的內容電視頻道, 會不斷推送新內容, 讓你可以不斷稍後閱讀。

如果稍後閱讀違背了「好好讀完一篇好文章」的本意,

變成了「收集現在沒時間讀的文章」的工具。 那麼長久下來它可能變成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總在沒時間的時候看文章?然後不斷收集沒時間讀的文章?」

比稍後閱讀更積極一點

到了這個「社交取代網路」的時代, 文章不再是靜態等著你去找,

而是不斷主動推送到你的面前, 或許我們應該採取「比稍後閱讀更積極一點」的做法, 防止這種被灌輸式的餵養法。 關鍵的轉念可能在:不是把資訊讀完, 而是把資訊處理好:當下閱讀、當下處理。

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 而是處理了多少。 如果不再把資訊納入稍後閱讀流程, 而是聚焦在把可以處理份量的資訊納入處理流程, 轉換成自己可以吸收的知識, 會不會「對某些朋友來說」更好呢?

要特別說明, 這不是全體適用的唯一方法。

1. 選擇好你的「讀完」時間

不要設想如何讀完資訊, 不要設想有時間稍後閱讀, 而是思考我可以花多少時間讀資訊, 設定的時間到了, 就是「讀完」, 這也就沒有稍後閱讀。 例如:

限制每天早上起床閱讀 30 分鐘。

限制工作到一段落,給自己 10 分鐘上網閱讀。

等到完成重要工作,可以有閱讀資訊的 20 分鐘獎勵。

然後那個當下就全力衝刺閱讀,這樣可以讀得更暢快。

2. 選擇好你的資訊來源

有些資訊對你來說是可看可不看,但卻很容易耗掉閱讀時間,所以一開始就建立一個「自己需要的重要資訊」的管道。

這樣時間再短,也能優先留給最重要的閱讀資訊,就不需要稍後閱讀重要資訊了。

而剩下的休閒或次要資訊,就算不稍後閱讀,沒讀完也沒關係。

3. 當下閱讀,不需看完

用「20% 跳躍式閱讀法」,或者就很單純地在規定時間內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這是我從 RSS 時代就一直提倡的方法,不需讀完所有文章,只要設定的時間到了,能看到多少重點都已經是收穫。

你讀到的都是得到,而不會因為沒讀完而損失。

4. 多進行資訊到知識的「轉換處理」

並且在你閱讀時,立刻就要進行處理:畫上重點、寫下筆記、安排任務。這是把「資訊變現成知識」的過程:

畫上重點:變成以後方便引用的材料。

寫下筆記:變成用自己的話解釋的知識。

安排任務:變成自己親身實驗的經驗。

與其留時間給稍後閱讀,繼續創造更多「只是閱讀的資訊」,或許你也可以跟著我試試看:「當下閱讀,當下處理」的新邏輯,創造更多「處理過」的轉換知識。

我的這個實驗,並不是否定稍後閱讀的方法,而是提供另一種可能性。也歡迎你分享心得。

文章授權轉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http://www.playpcesor.com/2017/06/read-it-laterr.html

限制工作到一段落,給自己 10 分鐘上網閱讀。

等到完成重要工作,可以有閱讀資訊的 20 分鐘獎勵。

然後那個當下就全力衝刺閱讀,這樣可以讀得更暢快。

2. 選擇好你的資訊來源

有些資訊對你來說是可看可不看,但卻很容易耗掉閱讀時間,所以一開始就建立一個「自己需要的重要資訊」的管道。

這樣時間再短,也能優先留給最重要的閱讀資訊,就不需要稍後閱讀重要資訊了。

而剩下的休閒或次要資訊,就算不稍後閱讀,沒讀完也沒關係。

3. 當下閱讀,不需看完

用「20% 跳躍式閱讀法」,或者就很單純地在規定時間內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這是我從 RSS 時代就一直提倡的方法,不需讀完所有文章,只要設定的時間到了,能看到多少重點都已經是收穫。

你讀到的都是得到,而不會因為沒讀完而損失。

4. 多進行資訊到知識的「轉換處理」

並且在你閱讀時,立刻就要進行處理:畫上重點、寫下筆記、安排任務。這是把「資訊變現成知識」的過程:

畫上重點:變成以後方便引用的材料。

寫下筆記:變成用自己的話解釋的知識。

安排任務:變成自己親身實驗的經驗。

與其留時間給稍後閱讀,繼續創造更多「只是閱讀的資訊」,或許你也可以跟著我試試看:「當下閱讀,當下處理」的新邏輯,創造更多「處理過」的轉換知識。

我的這個實驗,並不是否定稍後閱讀的方法,而是提供另一種可能性。也歡迎你分享心得。

文章授權轉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http://www.playpcesor.com/2017/06/read-it-laterr.htm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