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投資勇士7年市值26億刀翻6倍,風投大亨笑了NBA卻有點擔心

體育大生意第1102期, 歡迎關注最好的體育產業資訊平臺

本文作者:紀宇佳

體育大生意記者

“五年內, 我將給出答案。 ”

“邁克爾·喬丹和我說,

沒有總冠軍的73勝就是個屁, 一文不值。 ”

“勇士在球隊的架構、制定策略和處理事情的方式等方面可能領先其他任何球隊幾光年。 ”

“我會變的更有侵略性。 ”

當2010年喬·拉科布和皮特·古伯以創紀錄的4.5億美金買下那支以炮轟為戰術核心的勇士, 恐怕沒人能想到7年後的這支奧蘭多球隊三年兩冠, 以15勝1負的戰績捧得今年的拉裡·奧布萊恩杯。 這幾年, 你可能會嘲笑這個被譽為庫班二世的滿嘴胡言, 但當勇士以26億美金市值排名聯盟第三, 這位出身於美國麻塞諸塞州猶太家庭的風投大亨似乎改變了聯盟對於球隊老闆“只入資、輕管理、重收益、躲幕後”的認知, 他張揚、喜歡分享和傾聽, 果斷、甚至“賠錢”也要維持球隊的穩定。 回想起來,

這也確實符合聯盟當下“新老闆”的角色定義。

▼NBA年度大片《騎勇決III》以勇士4:1奪冠、杜蘭特捧得FMVP落幕

曾幾何時, NBA的老闆們大多來自傳統行業, 比如公牛老闆萊恩斯多夫、步行者老闆西蒙兄弟以及鵜鶘的老闆本森都是房地產大亨, 魔術老闆德沃斯是安利公司創始人,

熱火老闆阿裡森經營郵輪, 爵士老闆米勒的主營業務是汽車, 籃網老闆當年起家靠的是黃金。

但是,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 全球實體產業、特別是傳統製造業受到了巨大衝擊, 實體經濟正面臨資金脫實向虛的棘手趨勢。 伴隨IT、風投等虛擬產業成為人類經濟發展的嶄新支柱, 並隨機催生出一大批新產業富豪, 主宰NBA幕後的操盤手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

全球經濟“脫實向虛” NBA老闆悄然完成更迭

如果將時間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 NBA的老闆幾乎清一色都是實業大亨, 或以房地產為主業, 或是美國東部鋼鐵大亨。 即使專職經營湖人的傑裡-巴斯, 其購隊的原始財富也源於地產。 而從2000年前後開始, 諸如庫班這類靠IT一夜暴富的新產業大亨則開始大批強勢進軍NBA。

進入2010年, 風險投資人、對沖基金投資人也慢慢瞄向這個籃球領域最成功的商業聯盟。

截止目前, NBA這些新產業老闆早已接近半數, 其中主要以IT、風投等為背景, 而房地產老闆、鋼鐵大亨和超級農場主則“節節敗退”、紛紛套現走人。 NBA老闆的更迭從某種意義上也體現出了人類產業的轉型, 財富正在從過去的實業大亨手中向新興產業大佬手中轉移。

▼退役後的科比也參與建立了一支1億美元規模的風投基金

在實體經濟為主的NBA年代, 球隊老闆往往比較內斂, 他們通常站在幕後, 輕易不會在球館內現身。 他們完全以職業態度管理隊伍, 聘請專業人士運營球隊, 只有涉及到重大事務時才會親自拍板。 在他們眼裡, 球隊更像是附屬品, 底線是不能賠錢。

以公牛為例, 1997年, 公牛的總經理克勞斯打算用31歲的皮蓬交換麥迪作為後喬丹時代的公牛培養核心。 克勞斯的舉動激怒了傑克遜和喬丹, 兩人為留下皮蓬公開表示拒絕續約。 克勞斯當時態度強硬, 決定不顧傑克遜和喬丹的威脅採取行動。就在公牛鐵三角將被拆散的時候,公牛老闆萊恩斯多夫出面取消了這次交易,而背後原因卻不是為了維持球隊穩定。因為公牛主場聯合中心剛剛全新裝修,很多高價包廂尚未出租,萊恩斯多夫擔心喬丹拒絕續約影響球場的票房暴跌。

與這些傳統NBA老闆對奢侈稅斤斤計較、減少球員和員工福利做法迥異的是,這些新老闆習慣于一夜暴富,喜歡一擲千金,在收購球隊更願意用錢解決一切問題。以鮑爾默收購快船為例,快船原本估值僅6.75億美金,但鮑爾默卻狂砸20億美刀。騎士也在奪冠的2015-2016賽季,連工資帶罰金付出了1.61億美元,其中他們以1.08億的總工資超過工資帽3800萬美元,最終支付聯盟奢侈稅5400萬美元。

▼儘管快船依舊摸不到西決的門檻,但鮑爾默的身價比收購球隊時增加了近100億美金

查詢聯盟目前的這些球隊的新當家,底特律活塞、密爾沃基雄鹿、費城76人和亞特蘭大老鷹的老闆都屬於這批新型投資人,薩克拉門托國王和孟菲斯灰熊的老闆同樣出身于矽谷。如果算上拉科布的金州勇士和東部冠軍凱爾特人,數量已經超過了聯盟球隊總數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快船老闆鮑爾默、開拓者老闆保羅·阿倫等IT界大亨,以及騎士的速貸大鱷吉伯特。我們發現,這些新興產業的老闆已經佔據聯盟的半壁江山。

戰績、市值、曝光…. 這些才是新產業老闆想要的東西

NBA有句口頭禪“Business is business”,我們經常會用這句話感歎重磅交易的發生以及NBA的無情。實際上,這三個詞,很好的形容了這個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籃球聯賽——NBA本就是一門生意。當體育與商業結合,體育就不再是一項純粹的運動,它有故事有情懷更有利益和誘惑。

近年來,勇士是在戰績、曝光以及盈利兼顧最好的球隊。球隊老闆拉科布儘管不是聯盟第一個風投老闆,但卻是第一個將風險投資成功融入到體育產業中的先行者。7年時間,勇士不僅在通往王朝的快車道上,且市值從7年前的4.5億美金上漲到如今的26億美金,漲幅高達5.8倍。

▼喬-拉科布是美國最大的風投公司KPCB (凱鵬華盈)的主要股東之一

《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拉科布給NBA帶來的影響:“靈活的管理,開放的溝通,集合了外部諮詢師的智慧以及對企業的行事方式和目標不斷地進行重新評估。這些在職業體育領域都是不常見的“矽谷模式”正在影響聯盟。”

與以往“專橫獨裁又保守死板”的老闆相比,拉科布喜歡參與球隊運營並傾向于從專業人士獲取建議。

“你知道,這世界上有許多聰明人,我不是最聰明的那個。我只是個整合者。NBA不像外面的世界,我可以為所欲為,但這不是對待小股東和團隊的方式”,拉科布談到自己的運營模式說道。

在查找拉科布的材料時我們會發現,靠風險投資金,他建立了70多家公司,“同時我也在關注我合夥人的生意,大概有200家,因為有很多的公司,我考慮找到架構,建立董事會的方式。我在想一旦我有了自己的球隊,一定要把這種架構放進去”。在拉科布看來,好的風險投資人的成功沒有偶然因素,勇士隊能有今天的成就,絕對是精心規劃+一些運氣的結果。

2019年,勇士隊將遷往三藩市,搬入自籌資金建造的球館。據悉,那是一座位於海邊的體育場綜合體,包括寫字樓和商業空間,光用在球館建設方面就要花費10億美金,這次的整體搬遷有可能使勇士的市值在未來幾年內超過尼克斯和湖人。而這個設想是來自勇士的一個小股東。

眾所周知,運營職業聯盟球隊有三種運營底線。其一,老闆是籃球的瘋狂發燒友,他們可以不在乎投入,只求球隊取得好的戰績。而另一種是不考慮球隊戰績,卻可以撈金,底線是不能虧錢。其三,就是二者兼得,但這種案例往往在於少數。拉科布和勇士的這種“風投+矽谷”的運營模式,將這前兩條鬆散的底線融合到一塊,走到了第三步。正如對沖基金公司艾威資本的馬克·拉斯裡說:“我們仔細地分析了那種模式,認為雄鹿隊有巨大的潛力。我們認為可以把我們做生意的方式引入進來,從而為它帶來徹底的改變”。在2014年,拉斯裡與私募股權投資人衛斯理·埃登斯一起買下了密爾沃基雄鹿隊。

▼儘管騎士是聯盟僅有的三支虧損球隊,但身價接近50億美元的美國速貸大鱷吉伯特更看重球隊為克利夫蘭和自己場外的增幅

當拉科布的故事被數以百萬計的新聞曝光,在大家紛紛感歎這種新風潮對於體育產業的影響時,我們會發現,他們進入NBA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新產業富豪需要更大的曝光率和人氣,從而帶來更多的投資,這是NBA能夠給他製造的最大“福利”。

就如電影《達拉斯猛龍》中的一個片段,橄欖球隊的老闆與他的商業夥伴觀看球隊訓練,商業夥伴調侃道:“就算你的球隊不敗,你在這支球隊賺到的錢,恐怕還不及你的工廠一星期的收入多。老闆微微一笑:“你說的對,但是,工廠可不能讓我登上《時代》的封面。”

當矽谷人將NBA球隊送上風口 球隊市值溢價一定是好事嗎?

不可否認,隨著新產業老闆的上任,NBA球隊市值也同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2014年NBA簽下240億的轉播大單後,NBA球隊價值呈指數型增長。2017年,根據《福布斯》公佈的這份NBA球隊價值榜,30支球隊市值總和高達407億美元,平均每支球隊的市值達到13.6億美元。在2007年的時候,NBA球隊市值總計是112億美元,平均每支球隊的市值是3.73億美元。10年之間,NBA球隊的市值總額增加295億,2017年的市值總價約為2007年的4倍。

▼2007-2017十年間NBA球隊市值總額增加295億美金

但是,在五年之前,NBA的許多球隊還都處在被拋售的狀態。2010到2014年期間,一共有8支球隊易主,加在一起佔據了整個聯盟的40%。那段時間曾被TNT形容為NBA聯盟進入二十一世紀最黑暗的時期。

究其原因,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產業轉型促成了那期間球隊易主大部分的買賣,作為全美矚目的商業體育聯盟,NBA自然不能獨善其身。NBA球隊這樣的奢侈品在那時看上去更像是拴在老闆身上的附屬物,是而不是非持有不可的資產。而對於那些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老闆,就如布魯斯-拉特納一樣,迫於經濟壓力,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要將網隊賣給了普羅霍羅夫。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三十位球隊老闆中,沒有一位個人買家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收購球隊,有十八位是在2000後以後進入這個聯盟,他們投資了大量的資金,期待著球隊市值的增加以及曝光帶動自身其他領域的增幅。

▼被大量風投老闆進駐的NBA聯盟也必定會承擔遠高以往的風險

但是,在流覽了近年來這些NBA新老闆的財富來源後,我們會發現,這些老闆基本上出身于IT或風投。他們日進鬥金,在投資NBA時往往大手大腳,直接抬高了球隊運營成本;懂得造勢,使得NBA球隊的價值有所溢價。同樣的,他們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因為他們背後的投資人風險大,來錢快但縮水更快。

對於職業聯盟來說,穩定高於一切。儘管這些新產業老闆和NBA聯盟仍處在蜜月期,蕭華也提前解決了2017年這次潛在的停擺威脅,但當這些風投大亨將NBA球隊推至風口,蕭華和他的團隊更應提前預警,避免類似2010年那段動盪期的再次發生。

注:本文所用圖片非注明均來自網路

決定不顧傑克遜和喬丹的威脅採取行動。就在公牛鐵三角將被拆散的時候,公牛老闆萊恩斯多夫出面取消了這次交易,而背後原因卻不是為了維持球隊穩定。因為公牛主場聯合中心剛剛全新裝修,很多高價包廂尚未出租,萊恩斯多夫擔心喬丹拒絕續約影響球場的票房暴跌。

與這些傳統NBA老闆對奢侈稅斤斤計較、減少球員和員工福利做法迥異的是,這些新老闆習慣于一夜暴富,喜歡一擲千金,在收購球隊更願意用錢解決一切問題。以鮑爾默收購快船為例,快船原本估值僅6.75億美金,但鮑爾默卻狂砸20億美刀。騎士也在奪冠的2015-2016賽季,連工資帶罰金付出了1.61億美元,其中他們以1.08億的總工資超過工資帽3800萬美元,最終支付聯盟奢侈稅5400萬美元。

▼儘管快船依舊摸不到西決的門檻,但鮑爾默的身價比收購球隊時增加了近100億美金

查詢聯盟目前的這些球隊的新當家,底特律活塞、密爾沃基雄鹿、費城76人和亞特蘭大老鷹的老闆都屬於這批新型投資人,薩克拉門托國王和孟菲斯灰熊的老闆同樣出身于矽谷。如果算上拉科布的金州勇士和東部冠軍凱爾特人,數量已經超過了聯盟球隊總數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快船老闆鮑爾默、開拓者老闆保羅·阿倫等IT界大亨,以及騎士的速貸大鱷吉伯特。我們發現,這些新興產業的老闆已經佔據聯盟的半壁江山。

戰績、市值、曝光…. 這些才是新產業老闆想要的東西

NBA有句口頭禪“Business is business”,我們經常會用這句話感歎重磅交易的發生以及NBA的無情。實際上,這三個詞,很好的形容了這個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籃球聯賽——NBA本就是一門生意。當體育與商業結合,體育就不再是一項純粹的運動,它有故事有情懷更有利益和誘惑。

近年來,勇士是在戰績、曝光以及盈利兼顧最好的球隊。球隊老闆拉科布儘管不是聯盟第一個風投老闆,但卻是第一個將風險投資成功融入到體育產業中的先行者。7年時間,勇士不僅在通往王朝的快車道上,且市值從7年前的4.5億美金上漲到如今的26億美金,漲幅高達5.8倍。

▼喬-拉科布是美國最大的風投公司KPCB (凱鵬華盈)的主要股東之一

《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拉科布給NBA帶來的影響:“靈活的管理,開放的溝通,集合了外部諮詢師的智慧以及對企業的行事方式和目標不斷地進行重新評估。這些在職業體育領域都是不常見的“矽谷模式”正在影響聯盟。”

與以往“專橫獨裁又保守死板”的老闆相比,拉科布喜歡參與球隊運營並傾向于從專業人士獲取建議。

“你知道,這世界上有許多聰明人,我不是最聰明的那個。我只是個整合者。NBA不像外面的世界,我可以為所欲為,但這不是對待小股東和團隊的方式”,拉科布談到自己的運營模式說道。

在查找拉科布的材料時我們會發現,靠風險投資金,他建立了70多家公司,“同時我也在關注我合夥人的生意,大概有200家,因為有很多的公司,我考慮找到架構,建立董事會的方式。我在想一旦我有了自己的球隊,一定要把這種架構放進去”。在拉科布看來,好的風險投資人的成功沒有偶然因素,勇士隊能有今天的成就,絕對是精心規劃+一些運氣的結果。

2019年,勇士隊將遷往三藩市,搬入自籌資金建造的球館。據悉,那是一座位於海邊的體育場綜合體,包括寫字樓和商業空間,光用在球館建設方面就要花費10億美金,這次的整體搬遷有可能使勇士的市值在未來幾年內超過尼克斯和湖人。而這個設想是來自勇士的一個小股東。

眾所周知,運營職業聯盟球隊有三種運營底線。其一,老闆是籃球的瘋狂發燒友,他們可以不在乎投入,只求球隊取得好的戰績。而另一種是不考慮球隊戰績,卻可以撈金,底線是不能虧錢。其三,就是二者兼得,但這種案例往往在於少數。拉科布和勇士的這種“風投+矽谷”的運營模式,將這前兩條鬆散的底線融合到一塊,走到了第三步。正如對沖基金公司艾威資本的馬克·拉斯裡說:“我們仔細地分析了那種模式,認為雄鹿隊有巨大的潛力。我們認為可以把我們做生意的方式引入進來,從而為它帶來徹底的改變”。在2014年,拉斯裡與私募股權投資人衛斯理·埃登斯一起買下了密爾沃基雄鹿隊。

▼儘管騎士是聯盟僅有的三支虧損球隊,但身價接近50億美元的美國速貸大鱷吉伯特更看重球隊為克利夫蘭和自己場外的增幅

當拉科布的故事被數以百萬計的新聞曝光,在大家紛紛感歎這種新風潮對於體育產業的影響時,我們會發現,他們進入NBA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新產業富豪需要更大的曝光率和人氣,從而帶來更多的投資,這是NBA能夠給他製造的最大“福利”。

就如電影《達拉斯猛龍》中的一個片段,橄欖球隊的老闆與他的商業夥伴觀看球隊訓練,商業夥伴調侃道:“就算你的球隊不敗,你在這支球隊賺到的錢,恐怕還不及你的工廠一星期的收入多。老闆微微一笑:“你說的對,但是,工廠可不能讓我登上《時代》的封面。”

當矽谷人將NBA球隊送上風口 球隊市值溢價一定是好事嗎?

不可否認,隨著新產業老闆的上任,NBA球隊市值也同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2014年NBA簽下240億的轉播大單後,NBA球隊價值呈指數型增長。2017年,根據《福布斯》公佈的這份NBA球隊價值榜,30支球隊市值總和高達407億美元,平均每支球隊的市值達到13.6億美元。在2007年的時候,NBA球隊市值總計是112億美元,平均每支球隊的市值是3.73億美元。10年之間,NBA球隊的市值總額增加295億,2017年的市值總價約為2007年的4倍。

▼2007-2017十年間NBA球隊市值總額增加295億美金

但是,在五年之前,NBA的許多球隊還都處在被拋售的狀態。2010到2014年期間,一共有8支球隊易主,加在一起佔據了整個聯盟的40%。那段時間曾被TNT形容為NBA聯盟進入二十一世紀最黑暗的時期。

究其原因,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產業轉型促成了那期間球隊易主大部分的買賣,作為全美矚目的商業體育聯盟,NBA自然不能獨善其身。NBA球隊這樣的奢侈品在那時看上去更像是拴在老闆身上的附屬物,是而不是非持有不可的資產。而對於那些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老闆,就如布魯斯-拉特納一樣,迫於經濟壓力,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要將網隊賣給了普羅霍羅夫。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三十位球隊老闆中,沒有一位個人買家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收購球隊,有十八位是在2000後以後進入這個聯盟,他們投資了大量的資金,期待著球隊市值的增加以及曝光帶動自身其他領域的增幅。

▼被大量風投老闆進駐的NBA聯盟也必定會承擔遠高以往的風險

但是,在流覽了近年來這些NBA新老闆的財富來源後,我們會發現,這些老闆基本上出身于IT或風投。他們日進鬥金,在投資NBA時往往大手大腳,直接抬高了球隊運營成本;懂得造勢,使得NBA球隊的價值有所溢價。同樣的,他們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因為他們背後的投資人風險大,來錢快但縮水更快。

對於職業聯盟來說,穩定高於一切。儘管這些新產業老闆和NBA聯盟仍處在蜜月期,蕭華也提前解決了2017年這次潛在的停擺威脅,但當這些風投大亨將NBA球隊推至風口,蕭華和他的團隊更應提前預警,避免類似2010年那段動盪期的再次發生。

注:本文所用圖片非注明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