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哈佛大學生為何搶著上中國哲學課?

【聽洋教授講中國哲學課是什麼體驗?觀察者網在今年3月簡要報導過哈佛教授Michael Puett和他的《中國傳統道德與政治理論》, 這次“局外人”帶來了更詳實的描述, 觀察者網獲授權轉載, 以饗讀者。 】

有這樣一個世界, 人際關係瀕臨崩潰, 自私自利者比比皆是。 人們爭論不休, 要怎樣才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這聽起來就是當今的美國。 但這位年方48、戴著一副眼鏡、身形高大的哈佛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教授MichaelPuett, 向700多名全神貫注的學生所描繪的世界, 正是2500年前的中國。

邁克爾·普鳴(Michael Puett), 是哈佛大學中國歷史教授

Puett教授的《中國傳統道德與政治理論》是哈佛大學第三受歡迎的課程,

僅次於《經濟學入門》和《電腦概論》之後。 當Puett於2007年第二次開辦這門課時, 前來聽課的學生擠滿了整個房間, 樓梯和講臺上坐滿了人, 教室外的走廊上也佈滿了這門課的忠實聽眾。 於是, 哈佛大學不得不把這門課安排在了桑德斯劇場——整個校園內最大的室內場地。

為何這麼多本科生願意花一整個學期的時間, 研究幾千年前的學者所提出的深奧的中國傳統哲學呢?原因之一在於, 這門課程實現了哈佛學子更具挑戰性的核心訴求——道德推理。 另一方面, 很多學生也被Puett誇下的海口所吸引:“這門課將會改變你的一生。 ”

上過課的學生則會告訴你, Puett說的沒錯。 他通過中國哲學, 給學生傳授了詳實的、革命性的、甚至有反常理的觀點,

告訴他們如何更好地生活。 ElizabethMalkin剛上完這門課, 她告訴我們:“這門課完全改變了我對自己、對朋友的看法, 也改變了我認識世界的方式。 ”Puett用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回顧了中國學者幾十個世紀之前的結論。

他要求上課的學生必須閱讀中國古代典籍的原文譯本, 比如《論語》、《孟子》和《老子》, 並將學到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運用。 他的課程將中國理論置於當代美國的背景之下, 來幫助十八、九歲的孩子尋找自我定位, 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如何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

Puett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不僅在於給學生介紹一個全新的文化世界觀, 也在於給學生提供一套全新的實用思路。

他告訴記者, 與20年前相比, 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 為了一個既定的職業目標而被迫走上一條死板且相似的道路。 根據一份最新的報導, 在過去的十年內, 哈佛就讀人文學科的學生數量銳減, 這同樣也是全國所有文理學院正在面臨的趨勢。 經濟行業依然是最受哈佛畢業生歡迎的行業。 Puett發現, 學生的課程乃至課外活動越來越受到職業導向, 越來越現實。

Puett告訴自己的學生, 在決定前精確計算和理性思考, 恰恰是進行人生選擇最錯誤的方法。 中國哲學家告訴他們, 過度安排實際上限制了人生其他的可能性, 只給自己留下一條活路可走。 一個斤斤計較的學生, 不會去關注生活中具有振奮意義和啟發價值的事物,

但這些事物, 才是豐富多彩人生的必要組成部分。 如果學生口中“對他們最好”的事情與最讓他們興奮的事情不一致, 那他就走上了一條歧路, 從此過著不完滿的人生。 Puett希望能打開學生的視野, 從人際交往到職業規劃, 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見微知著

孔孟等中國哲學家教育人們, 最尋常的事情也能夠引發連鎖反應。 Puett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 去關注為別人留門、對售貨員微笑等, 生活中最細微的事物對我們情緒的影響。

每日慢跑之後的好心情、好友之間的靈感迸發、被別人插隊時心中冒出的憤怒。 這些事情中有哪件是人生大事?事實上, 全部都是。 從一個中國哲學家的角度分析,

這些日常瑣事給我們提供了無窮的機會、讓我們認識自我。 當我們注意分析是哪些事情導致我們的舉止、反應、開心亦或是憤怒, 我們就更能夠認識自我, 更好地面對新的情況。 孟子——西元前4世紀的一位儒學家告訴我們, 如果你在小處培養自己優秀的天性, 你就會成為一名影響深遠的傑出人才, 改變自己的人生, 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直到“將天下運於股掌之中”。

從心所欲

美國人認為人類是理性生物, 根據邏輯、通過大腦做出決定。 但在中國, “心靈(heart)”就是“意識(mind)”的代名詞。 Puett說, 心靈與意識相輔相成, 不可分割。 晚餐吃什麼?下學期選什麼課?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道路?和誰結婚?無論是雞毛蒜皮還是人生大事, 我們在進行這些決定時, 如果能聽從心靈和意識,讓理性與感性結合,就能做出最佳判斷。

道學家莊子,教導我們要修身——通過日常生活調養積極的性情,而非為了所謂的理性思維拒絕自我。同樣,就像是彈鋼琴必須孜孜不倦以求熟練,我們也需要在日常活動裡不斷練習,體驗各種經歷、觀察各種現象。這樣,正確的反應和抉擇才會由心而生,自然而然,無所顧慮。

最近的神經系統科學研究肯定了中國哲學家的理論,掃描大腦後他們發現,決定我們如何選擇的並非我們認為的邏輯理性,而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情感與現象所構成的無意識的意識。耶魯心靈哲學家Marianne LaFrance表示,如果我們僅僅看到了四分之一秒(準確來說是4毫秒)的笑臉,那也足以產生一次小小的情感高潮。一項研究顯示,凡是面前閃過微笑的被觀察者,即使速度快到無法察覺,那抹微笑也會使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更加積極的認識。

身通則心至

待人和悅,即使你此時並不開心,對人微笑,即使你此時並不愉悅,這些舉動總能影響你的感受和行為,並最終改變事情走向。

即使所有這些聽起來都像是胡言亂語般的自我安慰,Puett教授的很多理念都被認為是文化智慧——在現代已經消失地無影無蹤的智慧。亞里斯多德說:“習慣造就自我”,孔子也認同這個觀點,“禮”的重要性在於造就一個人的一種感受能力。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及其同事在《心理學科》上發表的一篇研究中表示,當我們雙腿分開站立、雙臂伸展時,這個姿勢讓我們看起來更加自信有力;它實際上引發了一種荷爾蒙的變化,讓我們也更加自信。

這門課結束時,Puett讓學生們把學到的中國哲學應用到日常生活裡。“中國哲學家告訴我們,走向更好地生活始於日常瑣事的改變,從而改變你的。我想做的,就是告訴他們這個簡單的道理。我不會給我的學生講什麼大道理,何去何從,我只是想告訴他們,微不足道的細節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

學生們的作業都很簡單,比如,觀察對陌生人微笑時對方的反應,為身後的人留門,保持一個興趣愛好。老師讓學生們對每次的實踐進行記錄,每一個行為、動作、甚至詞語,是怎樣戲劇性地影響了人們的反應。然後,Puett讓同學們去尋找更多此類能提升正面情感的舉動。在論文寫作和討論課上,學生們會探討,以這些哲學家的眼光來看,怎樣才算生活。

一旦他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發現了他們熱愛的事情,就能通過大量的修身練習使自己熟能生巧。修身和另一本經典中的中國概念相連——勤能補拙。我們潛力無限,只待開發。你不必執著於你碰巧擅長的事情,只需要關注你熱愛的事並由此努力。中國哲學家認為,見微知著,關注細微之處“往往能真正改變我們,”Puett說。

天人合一,關注細節,理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這些都是年輕人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理念,促使他們進行廣泛的思考並完成自我提升,這或許就是《高等教育年鑒》認為中國哲學浪潮已沖出哈佛、席捲全國的原因。而這對於那些急於擺脫急功近利道路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劑難得的良藥。

Puett曾經的學生Adam Mitchell是數學和科學領域的奇才,他希望能在哈佛學習經濟。他告訴我,不論是在哈佛還是在整個社會,“人們都期待我們理性思考未來,權衡利弊然後做出決定。這會讓你走上一條‘做你最擅長事情’的道路,一條風險和回報都小的道路”,但是在他大學二年級時接觸到了中國哲學智慧,這讓他意識到規劃未來還有更多的思路。

因此,他嘗試了自己感興趣的,而非最擅長的科目,因為他已經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是一件多麼有價值的事情。他也愈發認識到,他是如何與身邊的人互相作用、互相影響。Mitchell投入到對外語的學習當中,對人際關係的感受更加深入,現今正在向著區域研究的碩士學位努力。他告訴我,“我想Puett教授已經實現了他的諾言,這一門課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

如果能聽從心靈和意識,讓理性與感性結合,就能做出最佳判斷。

道學家莊子,教導我們要修身——通過日常生活調養積極的性情,而非為了所謂的理性思維拒絕自我。同樣,就像是彈鋼琴必須孜孜不倦以求熟練,我們也需要在日常活動裡不斷練習,體驗各種經歷、觀察各種現象。這樣,正確的反應和抉擇才會由心而生,自然而然,無所顧慮。

最近的神經系統科學研究肯定了中國哲學家的理論,掃描大腦後他們發現,決定我們如何選擇的並非我們認為的邏輯理性,而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情感與現象所構成的無意識的意識。耶魯心靈哲學家Marianne LaFrance表示,如果我們僅僅看到了四分之一秒(準確來說是4毫秒)的笑臉,那也足以產生一次小小的情感高潮。一項研究顯示,凡是面前閃過微笑的被觀察者,即使速度快到無法察覺,那抹微笑也會使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更加積極的認識。

身通則心至

待人和悅,即使你此時並不開心,對人微笑,即使你此時並不愉悅,這些舉動總能影響你的感受和行為,並最終改變事情走向。

即使所有這些聽起來都像是胡言亂語般的自我安慰,Puett教授的很多理念都被認為是文化智慧——在現代已經消失地無影無蹤的智慧。亞里斯多德說:“習慣造就自我”,孔子也認同這個觀點,“禮”的重要性在於造就一個人的一種感受能力。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及其同事在《心理學科》上發表的一篇研究中表示,當我們雙腿分開站立、雙臂伸展時,這個姿勢讓我們看起來更加自信有力;它實際上引發了一種荷爾蒙的變化,讓我們也更加自信。

這門課結束時,Puett讓學生們把學到的中國哲學應用到日常生活裡。“中國哲學家告訴我們,走向更好地生活始於日常瑣事的改變,從而改變你的。我想做的,就是告訴他們這個簡單的道理。我不會給我的學生講什麼大道理,何去何從,我只是想告訴他們,微不足道的細節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

學生們的作業都很簡單,比如,觀察對陌生人微笑時對方的反應,為身後的人留門,保持一個興趣愛好。老師讓學生們對每次的實踐進行記錄,每一個行為、動作、甚至詞語,是怎樣戲劇性地影響了人們的反應。然後,Puett讓同學們去尋找更多此類能提升正面情感的舉動。在論文寫作和討論課上,學生們會探討,以這些哲學家的眼光來看,怎樣才算生活。

一旦他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發現了他們熱愛的事情,就能通過大量的修身練習使自己熟能生巧。修身和另一本經典中的中國概念相連——勤能補拙。我們潛力無限,只待開發。你不必執著於你碰巧擅長的事情,只需要關注你熱愛的事並由此努力。中國哲學家認為,見微知著,關注細微之處“往往能真正改變我們,”Puett說。

天人合一,關注細節,理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這些都是年輕人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理念,促使他們進行廣泛的思考並完成自我提升,這或許就是《高等教育年鑒》認為中國哲學浪潮已沖出哈佛、席捲全國的原因。而這對於那些急於擺脫急功近利道路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劑難得的良藥。

Puett曾經的學生Adam Mitchell是數學和科學領域的奇才,他希望能在哈佛學習經濟。他告訴我,不論是在哈佛還是在整個社會,“人們都期待我們理性思考未來,權衡利弊然後做出決定。這會讓你走上一條‘做你最擅長事情’的道路,一條風險和回報都小的道路”,但是在他大學二年級時接觸到了中國哲學智慧,這讓他意識到規劃未來還有更多的思路。

因此,他嘗試了自己感興趣的,而非最擅長的科目,因為他已經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是一件多麼有價值的事情。他也愈發認識到,他是如何與身邊的人互相作用、互相影響。Mitchell投入到對外語的學習當中,對人際關係的感受更加深入,現今正在向著區域研究的碩士學位努力。他告訴我,“我想Puett教授已經實現了他的諾言,這一門課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