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婁書記帶隊讓北京瞭解南水北調的陝西作為

說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很多人都知道是從湖北丹江口水庫出發, 途經河南、河北、天津到達北京。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70%的面積在陝西省。 在南水北調辦的官方介紹中, 南水北調中線調的是湖北丹江口水庫的水, 取水口在河南淅川縣, 途經河南、河北、天津、北京, 在這份官方簡介中都沒有提到陝西。

丹江口水庫, 位於漢江中上游, 分佈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 水域橫跨鄂、豫兩省, 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而丹江口水庫的水其實就是漢江水。 而漢江正是發源于陝西秦嶺南麓的長江最大支流。 整個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陝西、湖北、河南)總面積的約70%在陝南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境內。

南水北調的陝西作為

陝西是南水北調的源頭, 境內的漢江、丹江貢獻了70%的水源, 而且因為陝西敢於擔當、主動作為, 持續投入1000餘億元提升水質,

特別是陝南3市在發展上一切給南水北調讓路, 做出巨大犧牲。 當然, 還有那些240多萬的生態移民, 他們別離家園時默默承受、毫無怨言。

南水北調, 陝西投入的是巨額的時間、精力和資金, 產出的是一江供京的清水。 這筆賬, 當然不能簡單以一時的經濟收支來衡量, 應以更長遠的眼光和更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考量, 因為涵養水源而建立的良好的生態、健康的業態, 未嘗不是一筆難以估算的收益。

十多年間, 陝西省級層面精謀劃、巧佈局, 從根子上解決影響水質的各種隱患;水源地漢中、安康、商洛3市28縣守土有責、護水盡責, 以犧牲自我的發展換取山青水綠;沿漢江丹江居住的數百萬群眾一起彙聚“微力量”, 呵護“清水之源”。

陝南生態移民搬遷

2011年啟動的陝南生態移民搬遷工程, 號稱繼三峽之後中國規模最大的移民工程。 計畫用10年時間, 投資1139億元, 對60萬戶240萬人搬遷安置。 搬遷人數超過陝南總人口數的1/4, 搬遷建築面積達1億多平方米。

陝南移民搬遷不是簡單給群眾挪個“窩”, 從一開始就強調避免複製農村, 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它承載的一項重要使命, 是大力推動3市生態建設。

有人測算, 搬遷工程完成後, 每年僅生活污水一項, 將減少直排6000萬噸, 相當於30個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的水量。

放棄“工業強縣”策略 發展迴圈經濟

眾所周知, 陝西省陝南3市經濟發展長期落後于全省平均水準, 尚有24個國定貧困縣, 280萬貧困人口。 對加速發展、加快脫貧的欲望極高。

正因為如此, 陝南3市在前些年不約而同地把工業化作為發展路子的首選, 半數以上的縣域確立了“工業強縣”策略, 而且初見“突破”勢頭。

然而, 工業發展遭遇南水北調, 陝南發展路子不得不為保水護水“讓路”。 國家《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出臺後, 陝南多數縣區被定為限制發展區, 迫使陝南放棄工業, 發展路徑再次“改道”, 於2011年把發展戰略由“突破發展”調整為“迴圈發展”, 將“生態建設”擺到發展的第一位。

陝南3市先後關、停、並、轉、遷了400多家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礦產資源開發專案, 水源區55個垃圾汙水處理專案全部建成運營, 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80.79%,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46%。

陝南農民“當家的致富產業”黃薑皂素加工企業基本關停, 造紙、電鍍等高污染行業已然絕跡, 中藥、繅絲、鋼鐵、有色金屬等多個支柱產業受限。 其中, 漢中市關閉的化肥、冶金、礦產采選、黃薑、醫藥化工等企業, 都屬於拉動漢中經濟的行業, 關停後使工業總產值、利稅都明顯下滑。 而財政極度困難的商洛市, 每年要拿出50%的財政支出增幅投入到農林水建設。

陝西省內一家研究機構曾以漢中市為例, 就中線調水給該市帶來的“兩大成本”進行過測算, 結果是每年直接成本約為14億元, 機會成本則高達280億元。 商洛市發改委測算得出的2013年資料則是, 工業總產值的損失約有220億元, 僅關停的27家大型工礦企業就帶來年均3億多元的務工損失。

這次轉型,不僅是陝南為南水北調做出的一次重大讓步,也是一次在發展機會上的重大犧牲。

漢丹江綜合整治

陝南地區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解決好生活汙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是保障水質的根本。2011年,省委、省政府從生態保護和居住安全等角度出發,堅持生態和民生並舉,啟動了規模空前的移民搬遷工程。從實施6年情況來看,這項工程讓過去漫山遍野的污染變為社區集中處理,複耕區面源污染大面積減少。

漢江、丹江是中線工程的水源,是決定著南水北調水質的“生命線”。省政府2014年開始實施《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使漢江、丹江成為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生態屏障。

安康市白河縣為確保水質,率先實行河長制,縣、鎮、村三級分工負責。縣長擔任全縣總河長,分管環保和水利的副縣長為責任河長,各鎮鎮長則是轄區執行河長,各村村主任為村境內巡河長,對轄區內的地表水污染防治、恢復改善等負責。

這項工作,還被納入白河縣幹部考核。把水質保護作為行政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出現嚴重污染水質事件的相關部門和人員,實行一票否決。

可以說,移民搬遷、迴圈經濟、漢丹江綜合整治,是陝西省主動擔當,“花錢買生態”“花錢保清水”的三大“力作”。

婁勤儉書記帶隊上京後,北京市政府與陝西省政府簽署了《深化京陝合作框架協議(2017-2020年)》,陝西省安康市政府與北京市二商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京陝兩地互補性強,合作基礎深厚,前景廣闊,南水北調更是把京陝人民的心連得更緊了。

(內容綜合當代陝西、北京日報)

這次轉型,不僅是陝南為南水北調做出的一次重大讓步,也是一次在發展機會上的重大犧牲。

漢丹江綜合整治

陝南地區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解決好生活汙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是保障水質的根本。2011年,省委、省政府從生態保護和居住安全等角度出發,堅持生態和民生並舉,啟動了規模空前的移民搬遷工程。從實施6年情況來看,這項工程讓過去漫山遍野的污染變為社區集中處理,複耕區面源污染大面積減少。

漢江、丹江是中線工程的水源,是決定著南水北調水質的“生命線”。省政府2014年開始實施《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使漢江、丹江成為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生態屏障。

安康市白河縣為確保水質,率先實行河長制,縣、鎮、村三級分工負責。縣長擔任全縣總河長,分管環保和水利的副縣長為責任河長,各鎮鎮長則是轄區執行河長,各村村主任為村境內巡河長,對轄區內的地表水污染防治、恢復改善等負責。

這項工作,還被納入白河縣幹部考核。把水質保護作為行政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出現嚴重污染水質事件的相關部門和人員,實行一票否決。

可以說,移民搬遷、迴圈經濟、漢丹江綜合整治,是陝西省主動擔當,“花錢買生態”“花錢保清水”的三大“力作”。

婁勤儉書記帶隊上京後,北京市政府與陝西省政府簽署了《深化京陝合作框架協議(2017-2020年)》,陝西省安康市政府與北京市二商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京陝兩地互補性強,合作基礎深厚,前景廣闊,南水北調更是把京陝人民的心連得更緊了。

(內容綜合當代陝西、北京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