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班牙貴族教育:落魄騎士的高逼格與接地氣!

父輩的故事更多是一種精神遺產, 不是子女奢靡炫耀的資本。 如今很多人還迷信著“貴族頭銜”“貴族學校”“貴族生活”這些仿佛和奢華、光鮮、富貴緊密關聯的詞彙, 以為只要名為“貴族”, 就意味著高人一等, 出類拔萃, 就可以不勞而獲, 瀟灑任性。 殊不知在它的發源地歐洲,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 其意義早已變更。

01

貴族不貴

百年前, 歐洲的貴族, 多是因戰功而被國家獎賞的騎士。 封爵程式非常嚴格, 首先基層要組織事蹟材料, 經兩位爵士舉薦, 層層上報到王室, 經過嚴格審查通過後, 擇重要的宗教節日舉行莊重的封爵儀式, 並賞賜金銀、土地、古堡、酒莊、馬場等實際財物。

法國大革命一聲炮響, 皇冠落地, 自由、平等、博愛普照人間, 那些專門區別階級, 標榜特權的符號一夜間仿佛淪為笑柄。

所以今天歐洲僅存的那些王侯將相的子子孫孫大都非常低調, 孤守祖產, 可以是“騎士”, 卻很少把“貴族”掛在嘴邊。

因為今天紳士(Caballero)這個詞, 就是過去的騎士, 至少還有功勳和傷痕, 而貴族(Noble)這個詞, 往往是大文豪雨果、賽凡提斯、洛佩•德•維加筆下腦滿肥腸, 貪婪愚蠢, 自私淫亂的大反派。

位於歐洲邊陲的西班牙, 較早完成統一, 也幾曾沐浴戰火,

相對保守而傳統。 碧血黃沙, 怒濤汪洋, 無論是攻城掠地的領主, 還是乘風破浪的船長, 都需要鬥牛士精神, 都需要敢於冒險、為國開拓、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情懷。

直到20世紀中葉弗朗哥獨裁時期, 內政外交高壓之下, 一度還逆歷史潮流而上, 恢復了爵制。

2014年, 擁有最多貴族頭銜、也是西班牙最有錢女性之一的艾爾芭女公爵(Duchess of Alba)逝世, 留下了近30億英鎊的遺產, 富可敵國, 令人咋舌。

艾爾芭女公爵

和平年代, 爵位多是頒給為國家形象增光添彩的文化名流, 體育明星。 比如, 已故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西班牙足球隊教練博斯克均是侯爵, 國家以此表彰他們對體育事業的貢獻。

隨著民主化進程的加深, 貴族可以獲得的實際利益越來越微薄, 1975年, 胡安•卡洛斯國王賜予受封者的獎勵變為一本外交護照, 而到了1984年, 僅剩一張象徵性的證書。

2008年, 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惡果波及西班牙, 到2013年3月底, 全國共有620萬人失業, 失業率高達27.2%, 那些坐擁田產, 靠花卉、橄欖油、葡萄酒、畜牧等傳統營生過活的貴族經受不起衝擊,

虧本破產, 一夜間負債落魄, 國家雖不說落井下石, 卻並不給予任何實際幫助。

02

名門之後

貴族的日子不是那麼好過, 而其子女們從小的生活, 更不像想像中那麼養尊處優。 創業不易, 守業更難, 不管是為了保持傳統, 恢復祖上的榮光, 還是逆境中勒緊褲腰帶艱難求生,顯示都不允許他們像其他孩子一樣自由享受童年的樂趣。

在馬德里,有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每天放學後,那些在社區遊樂場歡快玩耍的孩子大多都來自底層、移民家庭,中產家庭的孩子們忙著寫作業,參加專業補習班,只求今後能更好地就業,而貴族子女們課後的時間往往被各種專業課、興趣班、社交活動填滿。小小年紀,除了課本上的語數外,還要接受騎馬、擊劍、禮儀培訓,其他時間,跟著父母頻繁社交更是家常便飯。

如今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吃過苦的父母不希望子女們再遭罪,因此多有嬌慣,大城市的孩子常常是人手一個平板電腦,精通各種遊戲、網站、影視劇,個個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常常集兩代長輩親戚的溺愛于一身。因此,社交媒體上,關於“熊孩子”的話題,也屢見不鮮。

相比之下,西班牙的“貴族子女”就要悲催多了,他們除了課堂上要被嚴師碾壓,回到家,還會因為禮儀,習慣等問題,反復被父母洗刷。

很多性格火辣的西班牙母親,望子成龍,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較父親更長,常常會因為一點點細節就嘮叨不斷。生活上,孩子們雖然衣食無憂,卻絕不能驕奢淫逸,鋪張浪費。

西班牙人喜歡閱讀,根據《國家報》統計,全國平均每年每人閱讀9.3本書,14歲以上西班牙人品均每週閱讀6.4小時,地鐵上,隨處可見見手不釋卷的人。

相比之下,貴族孩子們就更很少有機會能任性沉迷於電腦、手機、遊戲,連看電視的機會都很少,他們的時間,多是被學校佈置的課外閱讀任務占滿,學校圖書館裡有專門針對適齡青少年改變的文學名著,老師會指定學生閱讀,並要求寫下讀書筆記,作為加分成績。

此外,學生還要參加體育訓練、夏令營、交流營,做社區服務、義工。作為老師或家教,我們常常開玩笑:“小騎士們真的很忙,讀書鍛煉,騎馬射箭,只喝牛奶,生活精彩……”

西班牙的節假日特別多,逢年過節,父母常會要求自己的子女向同學、朋友、老師發起邀請,在家中舉辦沙龍、晚會、聚餐。嚴格一些的父母只提供經濟保障,而統籌計畫,準備美食,佈置環境,招待客人,打掃衛生,一切細節都要子女自己張羅。因此,他們很小就經受了更為成熟的社交鍛煉,懂得如何更加大方地與人溝通與交流。

03

私立奢華

西班牙有一百多所公立、私立、教會大學,300多個高等專科院校和眾多科研中心,學前教育、基礎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體系發達健全,然而並沒有專門為權貴設立的“貴族學校”,只是將教育機構分為了“公立”和“私立”,一個由國家資助,服務大眾,一個商業化運作,自負盈虧。

經濟危機之前,就讀於公立學校的學生可以享受學費全免的待遇,而今天,則需要自行繳納部分或全額學費,但相比之下,依然不如私立學校高昂。以公立高中為例,每月學費約30-50歐元,而一般私立高中,大約需要300-500歐元。球星C羅兒子就讀的El colegio Americano (馬德里美國學校),學費甚至達每年1.2萬歐元。

由於私立學校更符合市場的價值規律,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制定更為“奢華任性”的課程,提供細緻周到的服務,與世界接軌,所以受到名流們的青睞。

提森家族選擇El colegio Americano;阿爾巴女公爵的子女們就讀於El Colegio Británico de Somosaguas,名字裡就帶著大不列顛,仿佛承認英國的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就是比西班牙的強勢;政要們,比如現任總理拉•霍伊的子女在El British Council School,每季度學費達3870歐元;文藝界偏愛Liceo Europeo、Liceo Francés、Colegio San Patricio等等,每月學費420歐-750歐……大多數此類私立學校百分之八十以上教學時間都是由英文授課,教師、教材、教學法直接與英美對接。

“貴族子女”們只要選擇進入私立學校,其實算是從小就選擇了一個階層,每年十多萬歐元的各種費用,教材從牛津空運,老師都是傳奇人物,教工親切友善......只和父母的經濟實力相關,和傳統意義上的“貴族”已相差甚遠。

西班牙的公立學校提倡民主與平等,並不推崇分數和排名,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家採取緊縮政策,對公立學校補貼不足,3+2教改政策的出臺更是殺雞取卵,很多教職員工因此疏於職守,教學品質僅能靠情懷來保障。

相比之下,私立學校一直不差錢,倒是更加重視服務品質以及學生的表現——每天、每學期、整個學年各種作業,考試都有詳細的評分記錄,班主任還要給予每位學生詳細的評語;除了學科測試,每學期還有體能、心理、情商測試;與家長經常性的互動通過家委會和各種信函體現;各種校內課後補習班、交流會、體驗營的廣告源源不斷......

除了注重成績,私立學校更在乎學生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和傳統情懷的培養,宗教、哲學、拉丁文、資訊工程、企業管理、古典藝術等學科早在初中階段就已經進入課表,有專門的教材和課程與之匹配。

04

瞭望東方

如今有一個現象耐人尋味——越來越多西班牙上流階層的孩子開始學習中文。

中國和西班牙自古以來就位於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雖然看似隔著千山萬水,卻有太多驚人的相似,大到伐祀、航海、農耕,小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吃香腸、臘肉,喜泡菜、辣椒,放煙花、爆竹……與我們仿佛通感。

實際上,作為歷史輝煌,近代衰落的帝國主義霸主,西班牙也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真正迎來民主、法治、自由的進程,跑步加入現代化資本主義國家行列,而歷史上也曾遭受曲折反復與窘迫苦難。

大多數普通西班牙人對中國儘管缺乏瞭解,但是根植于文化,傳統深處的共性,使得溝通理解起來並不困難,很多西班牙人更是狂熱的中國迷、中文迷、中餐迷。

旅西華裔最初設立中文學校,是為了自己的子女不至於忘記母語,不料西班牙學生的捧場,讓他們發現這多少可以成為一門生意。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馬德里、阿爾卡拉、瓦倫西亞等地甚至出現過辦學熱潮。

相比之下,一些西班牙私立學校近年來開始將中文作為重要的外語培訓課程,聘請、培訓專業教師,通過學校授課、家訪補課、住家家教的形式,教授“貴族子女”漢語言文化。儘管價格昂貴,卻還一度出現了供不應求,師資力量緊缺的情況。

卡米亞斯大主教大學一位學生家長在孩子中文課結課典禮上明確表示——中國近些年來飛速崛起,取得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和西班牙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密切,現在就讓子女掌握漢語,學習中國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他們將來如果想發展得更好,很可能要和東方那個世界大國、強國頻繁打交道。

版權聲明:除了原創以及獨家新聞,其他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關注僑業移民獲取海外第一手諮詢,專業移民專家一對一諮詢解答,量身定做全家移民方案!

還是逆境中勒緊褲腰帶艱難求生,顯示都不允許他們像其他孩子一樣自由享受童年的樂趣。

在馬德里,有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每天放學後,那些在社區遊樂場歡快玩耍的孩子大多都來自底層、移民家庭,中產家庭的孩子們忙著寫作業,參加專業補習班,只求今後能更好地就業,而貴族子女們課後的時間往往被各種專業課、興趣班、社交活動填滿。小小年紀,除了課本上的語數外,還要接受騎馬、擊劍、禮儀培訓,其他時間,跟著父母頻繁社交更是家常便飯。

如今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吃過苦的父母不希望子女們再遭罪,因此多有嬌慣,大城市的孩子常常是人手一個平板電腦,精通各種遊戲、網站、影視劇,個個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常常集兩代長輩親戚的溺愛于一身。因此,社交媒體上,關於“熊孩子”的話題,也屢見不鮮。

相比之下,西班牙的“貴族子女”就要悲催多了,他們除了課堂上要被嚴師碾壓,回到家,還會因為禮儀,習慣等問題,反復被父母洗刷。

很多性格火辣的西班牙母親,望子成龍,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較父親更長,常常會因為一點點細節就嘮叨不斷。生活上,孩子們雖然衣食無憂,卻絕不能驕奢淫逸,鋪張浪費。

西班牙人喜歡閱讀,根據《國家報》統計,全國平均每年每人閱讀9.3本書,14歲以上西班牙人品均每週閱讀6.4小時,地鐵上,隨處可見見手不釋卷的人。

相比之下,貴族孩子們就更很少有機會能任性沉迷於電腦、手機、遊戲,連看電視的機會都很少,他們的時間,多是被學校佈置的課外閱讀任務占滿,學校圖書館裡有專門針對適齡青少年改變的文學名著,老師會指定學生閱讀,並要求寫下讀書筆記,作為加分成績。

此外,學生還要參加體育訓練、夏令營、交流營,做社區服務、義工。作為老師或家教,我們常常開玩笑:“小騎士們真的很忙,讀書鍛煉,騎馬射箭,只喝牛奶,生活精彩……”

西班牙的節假日特別多,逢年過節,父母常會要求自己的子女向同學、朋友、老師發起邀請,在家中舉辦沙龍、晚會、聚餐。嚴格一些的父母只提供經濟保障,而統籌計畫,準備美食,佈置環境,招待客人,打掃衛生,一切細節都要子女自己張羅。因此,他們很小就經受了更為成熟的社交鍛煉,懂得如何更加大方地與人溝通與交流。

03

私立奢華

西班牙有一百多所公立、私立、教會大學,300多個高等專科院校和眾多科研中心,學前教育、基礎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體系發達健全,然而並沒有專門為權貴設立的“貴族學校”,只是將教育機構分為了“公立”和“私立”,一個由國家資助,服務大眾,一個商業化運作,自負盈虧。

經濟危機之前,就讀於公立學校的學生可以享受學費全免的待遇,而今天,則需要自行繳納部分或全額學費,但相比之下,依然不如私立學校高昂。以公立高中為例,每月學費約30-50歐元,而一般私立高中,大約需要300-500歐元。球星C羅兒子就讀的El colegio Americano (馬德里美國學校),學費甚至達每年1.2萬歐元。

由於私立學校更符合市場的價值規律,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制定更為“奢華任性”的課程,提供細緻周到的服務,與世界接軌,所以受到名流們的青睞。

提森家族選擇El colegio Americano;阿爾巴女公爵的子女們就讀於El Colegio Británico de Somosaguas,名字裡就帶著大不列顛,仿佛承認英國的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就是比西班牙的強勢;政要們,比如現任總理拉•霍伊的子女在El British Council School,每季度學費達3870歐元;文藝界偏愛Liceo Europeo、Liceo Francés、Colegio San Patricio等等,每月學費420歐-750歐……大多數此類私立學校百分之八十以上教學時間都是由英文授課,教師、教材、教學法直接與英美對接。

“貴族子女”們只要選擇進入私立學校,其實算是從小就選擇了一個階層,每年十多萬歐元的各種費用,教材從牛津空運,老師都是傳奇人物,教工親切友善......只和父母的經濟實力相關,和傳統意義上的“貴族”已相差甚遠。

西班牙的公立學校提倡民主與平等,並不推崇分數和排名,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家採取緊縮政策,對公立學校補貼不足,3+2教改政策的出臺更是殺雞取卵,很多教職員工因此疏於職守,教學品質僅能靠情懷來保障。

相比之下,私立學校一直不差錢,倒是更加重視服務品質以及學生的表現——每天、每學期、整個學年各種作業,考試都有詳細的評分記錄,班主任還要給予每位學生詳細的評語;除了學科測試,每學期還有體能、心理、情商測試;與家長經常性的互動通過家委會和各種信函體現;各種校內課後補習班、交流會、體驗營的廣告源源不斷......

除了注重成績,私立學校更在乎學生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和傳統情懷的培養,宗教、哲學、拉丁文、資訊工程、企業管理、古典藝術等學科早在初中階段就已經進入課表,有專門的教材和課程與之匹配。

04

瞭望東方

如今有一個現象耐人尋味——越來越多西班牙上流階層的孩子開始學習中文。

中國和西班牙自古以來就位於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雖然看似隔著千山萬水,卻有太多驚人的相似,大到伐祀、航海、農耕,小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吃香腸、臘肉,喜泡菜、辣椒,放煙花、爆竹……與我們仿佛通感。

實際上,作為歷史輝煌,近代衰落的帝國主義霸主,西班牙也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真正迎來民主、法治、自由的進程,跑步加入現代化資本主義國家行列,而歷史上也曾遭受曲折反復與窘迫苦難。

大多數普通西班牙人對中國儘管缺乏瞭解,但是根植于文化,傳統深處的共性,使得溝通理解起來並不困難,很多西班牙人更是狂熱的中國迷、中文迷、中餐迷。

旅西華裔最初設立中文學校,是為了自己的子女不至於忘記母語,不料西班牙學生的捧場,讓他們發現這多少可以成為一門生意。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馬德里、阿爾卡拉、瓦倫西亞等地甚至出現過辦學熱潮。

相比之下,一些西班牙私立學校近年來開始將中文作為重要的外語培訓課程,聘請、培訓專業教師,通過學校授課、家訪補課、住家家教的形式,教授“貴族子女”漢語言文化。儘管價格昂貴,卻還一度出現了供不應求,師資力量緊缺的情況。

卡米亞斯大主教大學一位學生家長在孩子中文課結課典禮上明確表示——中國近些年來飛速崛起,取得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和西班牙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密切,現在就讓子女掌握漢語,學習中國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他們將來如果想發展得更好,很可能要和東方那個世界大國、強國頻繁打交道。

版權聲明:除了原創以及獨家新聞,其他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關注僑業移民獲取海外第一手諮詢,專業移民專家一對一諮詢解答,量身定做全家移民方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