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夢想不是遙不可及,不愛早起就是有病?

文/SPLIT

簡書

搞藝術的通常都抑鬱。 有學問就得是讀書多。 有品位的泡美術館玩博物院。 成功人士都早起。

這麼一連串的絕對肯定,

一連串的偽命題?這就是所謂的真理?誰定的規矩!可總有人要把這些充分不必要條件混淆成生活必需品而刻苦修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 我們周圍出現了一種充滿歧視的早起成功學。

這種原本談不上“好”, 也談不上“壞”的作息習慣, 時常與勤奮努力等好的adj一起打包直接劃等。 “成功人士愛早起”的說法也不是什麼時代的弄潮, 新總結出的雞精。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鳥有蟲吃), 這句張嘴就來的17世紀的英國諺語, 早在人世間足足走過了400多年。

你看過淩晨四點鐘的洛杉磯嗎?一句來自于籃球巨星科比的“點題金句”, 被“見風就是雨”的國內各大媒體紛紛拿來炒作成功學/時間管理的乾貨文。 我想說我看過阿, 那會兒我還沒睡呢。 那我要是沒看過呢,

我就不配談理想?

簡書

從科比的“淩晨四點洛杉磯”到王健林的“四點鐘起床健身”, 從無早起無成就到你窮你活該阿。 就連奇葩說的辯題裡都有關於是否早起就能成功的辯題, 這個詞兒活生生的被演繹成“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的擴大延伸版。

這種所謂的早起成功學, 把一些四有五好的年輕人搞得是五迷三道, 充滿焦慮。 以至於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句很鬱悶的提問:「請問歷史上有不早起的成功者嗎?」

我從來都不是什麼成功學的擁躉者。 很明顯阿, 他們特別喜歡談個案, 用自帶焦點的名人效應和冷不防的開掛人生去說服讀者, 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在他們的觀點認知裡, 這些打了雞血一般的個案適合我們每一個人。 但, 其實你我心裡都門兒清, 成功從來就不是複製品, 誰要是告訴你他那有模版, 你不動腦子硬套就成, 那還真是拐著彎誇你智商著急。

我不否認, 四點鐘起床的確有少部分人願意做, 而且也做得到, 我們的社會對這些人不但寬容, 甚至會全民號召大家鼓勵。

而他們所對應的另外一群晚睡晚起的人, 則成為了被批評教育的對象。 如果情況極其嚴重, 思想認識不夠深刻, 他們也許會被診斷為睡眠相位後移綜合征(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 對, 就是這個名字長的有點拗口的病。 說白了, 就是不到天亮不睡覺, 不到中午不起床。

簡書

有時候我在想, 如果僅僅依託早起為重點, 歸列為成功學的談資遊說, 恐怕真的會被從事統計概率等工作的朋友輕易打臉了。 60億人口, 千萬種行業, 拎出兩位數每天早起的成功人士, 就篤定了早起成功論?有的例子還真挺扯的, 一般人覺得6點就算早起。 而那些雞湯泡乾貨的文章會說, 不不不, 輸人不輸陣, 得從五點半, 甚至再提前。 接著, 你一看, 哇!成功人士果然不一般(不正常)……寫這篇文章之前, 我特意又看了看吹捧此類的文章, 已經開始講“三點起床的優越性”了。 三點?我去!我這還沒睡呢, 人家就起來了。

別人還在美夢打鼾你就開始日常搬磚, 感覺自己就比別人優勝了。 甚至有人學起了魯迅, 把早當成了人生教條。 想要改變生活現狀,無利不起早麼!說真的,這種所謂的“早起成功論”,還真不是套用拿來主義就適合自己。很多人喝雞湯啃乾貨的同時,就從沒想過到底是營養過剩還是消化不良,聽說早起能成功,立馬開始搞作息時間大躍進。

如果你有注意社科類文章的習慣,你肯定聽說過“晨型人”和“夜型人”的區分。拿我來說,作為一個資深的夜型人,偏執的認為白天的時間是給別人的,只有晚上才是給自己的。更孤獨也就更清醒,更能引發我的獨立思考。我長年累月的晚上兩點鐘睡覺,中午才起床。可想而知,在學生時代每每上午有課的我,沒條件這麼做(極少蹺課),每天都很難過。

印象中是從高三開始養成的習慣,那會兒晚上動不動就看書刷題,開著檯燈直到淩晨四點。不用想,第二天的整個上午我都是哈欠連天,直到下午才緩過來集中精神。沒辦法,所有的學校都是把重要的課程安排在上午,一日之計在於晨阿!尤其是像我一個這麼討厭“自艾自憐”的人,想一想在每一個工作日上午七點起床打卡,都覺得自己慘到了極點。

大學專業學的廣告設計,業餘約稿寫文算是興趣,所以,熬夜作圖寫文於我本就是家常便飯。當然,為了想要個好皮膚(我這麼一個要“臉”的人)。我也多次試著改變作息,但這種努力最長能維持兩個星期。多次無果後的唯一收穫,是給自己裡立了個flag:晚睡毀上午,早起傻一天。可能,我也有那麼一點作吧,不過,自作也能自受。但,如果你單憑這個就說我不上進,我就真的是不服氣。我熬夜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早起做的事情沒什麼區別,我明明也可以有很多淩晨四點鐘,只是它發生的形式沒有偏移到我這裡,我就成了“不上進”?

前兩年的我特別愛看《超級演說家》,節目中一位叫劉媛媛的女生是我的特別關注,倒不是因為什麼“北大才女問鼎冠軍”的頭銜,而是同屬90後的我們,她對這個社會的態度從不是悲天憫人和一昧的抱怨,對於我們這代年輕人來講,各持態度的懷有思考真的太重要了。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她那篇曾刷爆朋友圈的《寒門貴子》,而是讓我猶豫很久的《我該如何存在》,其中有段內容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老師問我說你的理想是什麼,我說老師我的理想是千古流芳。我那個時候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成為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人,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我對自己特別狠,逼著自己去努力,我那時候冬天早上起不來,我就在床邊放一盆水,放一個毛巾,第二天醒過來迷迷糊糊的時候,我就把冰毛巾啪地一下糊在臉上,立刻起床去學習,但是我沒有堅持到現在為什麼?因為長期的那種反人類的強度之下去忙碌,我慢慢的覺得很疲憊,孤獨,不快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我們是活給自己的,我們拿別人的讚美和銘記來凸顯自己那一點點可憐的存在感未免太可悲。”

所以,在那一段鋪天蓋地早起成功說的日子裡,在那一段無處不在的“歧視”生活裡,好像會有很多個“我”以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廢物了。

簡書

loser和成功者之間差的是“瞭解你自己”,什麼時候起床睡覺和成功沒啥直接關係。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不是足夠瞭解自己,並勇於按照正確的方式去“使用”自己。如果你是女漢子型,不去成就一番事業,偏要在委曲求全嫁豪門這條道上瞎使勁,你肯定拼不過那些溫柔發嗲的軟妹子。如果你很確定你是一個夜型人,你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

程式猿、藝術家、寫作者、廣告人 …… 這些要用到創造性思維的工作,說不定更適合我們這些深夜裡發光的SOUL。

也正是在這無數個深夜裡,才成就了現在七億用戶裡的我和你。

想要改變生活現狀,無利不起早麼!說真的,這種所謂的“早起成功論”,還真不是套用拿來主義就適合自己。很多人喝雞湯啃乾貨的同時,就從沒想過到底是營養過剩還是消化不良,聽說早起能成功,立馬開始搞作息時間大躍進。

如果你有注意社科類文章的習慣,你肯定聽說過“晨型人”和“夜型人”的區分。拿我來說,作為一個資深的夜型人,偏執的認為白天的時間是給別人的,只有晚上才是給自己的。更孤獨也就更清醒,更能引發我的獨立思考。我長年累月的晚上兩點鐘睡覺,中午才起床。可想而知,在學生時代每每上午有課的我,沒條件這麼做(極少蹺課),每天都很難過。

印象中是從高三開始養成的習慣,那會兒晚上動不動就看書刷題,開著檯燈直到淩晨四點。不用想,第二天的整個上午我都是哈欠連天,直到下午才緩過來集中精神。沒辦法,所有的學校都是把重要的課程安排在上午,一日之計在於晨阿!尤其是像我一個這麼討厭“自艾自憐”的人,想一想在每一個工作日上午七點起床打卡,都覺得自己慘到了極點。

大學專業學的廣告設計,業餘約稿寫文算是興趣,所以,熬夜作圖寫文於我本就是家常便飯。當然,為了想要個好皮膚(我這麼一個要“臉”的人)。我也多次試著改變作息,但這種努力最長能維持兩個星期。多次無果後的唯一收穫,是給自己裡立了個flag:晚睡毀上午,早起傻一天。可能,我也有那麼一點作吧,不過,自作也能自受。但,如果你單憑這個就說我不上進,我就真的是不服氣。我熬夜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早起做的事情沒什麼區別,我明明也可以有很多淩晨四點鐘,只是它發生的形式沒有偏移到我這裡,我就成了“不上進”?

前兩年的我特別愛看《超級演說家》,節目中一位叫劉媛媛的女生是我的特別關注,倒不是因為什麼“北大才女問鼎冠軍”的頭銜,而是同屬90後的我們,她對這個社會的態度從不是悲天憫人和一昧的抱怨,對於我們這代年輕人來講,各持態度的懷有思考真的太重要了。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她那篇曾刷爆朋友圈的《寒門貴子》,而是讓我猶豫很久的《我該如何存在》,其中有段內容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老師問我說你的理想是什麼,我說老師我的理想是千古流芳。我那個時候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成為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人,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我對自己特別狠,逼著自己去努力,我那時候冬天早上起不來,我就在床邊放一盆水,放一個毛巾,第二天醒過來迷迷糊糊的時候,我就把冰毛巾啪地一下糊在臉上,立刻起床去學習,但是我沒有堅持到現在為什麼?因為長期的那種反人類的強度之下去忙碌,我慢慢的覺得很疲憊,孤獨,不快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我們是活給自己的,我們拿別人的讚美和銘記來凸顯自己那一點點可憐的存在感未免太可悲。”

所以,在那一段鋪天蓋地早起成功說的日子裡,在那一段無處不在的“歧視”生活裡,好像會有很多個“我”以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廢物了。

簡書

loser和成功者之間差的是“瞭解你自己”,什麼時候起床睡覺和成功沒啥直接關係。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不是足夠瞭解自己,並勇於按照正確的方式去“使用”自己。如果你是女漢子型,不去成就一番事業,偏要在委曲求全嫁豪門這條道上瞎使勁,你肯定拼不過那些溫柔發嗲的軟妹子。如果你很確定你是一個夜型人,你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

程式猿、藝術家、寫作者、廣告人 …… 這些要用到創造性思維的工作,說不定更適合我們這些深夜裡發光的SOUL。

也正是在這無數個深夜裡,才成就了現在七億用戶裡的我和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