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詹欣程:廣東省3D列印產業發展情況

2017年3月14日, 據南極熊瞭解, 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任職班學員詹欣程在上午的課堂“微論壇”上介紹了廣東省3D列印產業發展情況。 他的發言內容基於省經濟資訊化委產業發展處開展的廣東省3D列印產業發展情況所形成的調研報告。 他在發言中還呼籲大家在當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 更加關注高速發展的3D列印產業, 努力讓新科技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學習生活和國家產業發展。 現將發言內容整理介紹如下:

一、3D列印的製造優勢3D列印是以數位模型為基礎, 將材料逐層堆積製造出實體物品, 比如:廣州小蠻腰、金屬球中球等。 可以說, 它既是一種集合了機械、電子、軟體、材料等多個學科的新興製造技術, 又可以運用於製造航空航太、工業、創新創意、醫療植入物產品以及模具等多個領域產品。

製造業從材料角度來說, 有三種製造方法,

即從最初的等材製造(即什麼材料適合用於哪些方面就直接用於哪些方面), 發展到減材製造(通過對材料的加工, 形成有用的零部件或成品), 到現在的增材製造(用材料累加成零部件或成品, 即3D列印), 增材製造最大的優勢能生產出結構特別複雜很難加工產品(按照目前水準, 基本上能列印出電腦製作的立體圖像)以及個性化定制(比如耳機、牙齒及創新創意, 特別在今年2月17日, 廣東省骨科醫院成功為脊柱脊索瘤患者植入3D列印人工錐體, 標誌著3D列印在治療臨床領域上了新臺階)的產品, 同時可以簡化產品的製造程式(無需原胚和模具), 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2012年發表專題文章《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文中將3D列印技術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3D列印的發展狀況

(一)國際3D列印發展情況

3D列印發展歷史不長, 至今36年。 目前, 從3D印表機看, 主要有金屬3D印表機和桌面3D印表機。

從3D列印材料看, 可以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 形態包括固態、液態、粉末等。

從3D列印工藝看, 金屬材料3D列印用鐳射或電子束兩種光源, 有鐳射選區熔化(SLM)、鐳射近淨成形(LENS)、電子束選區熔化(EBSM)、電子束熔絲沉積(EBDM)等4種;非金屬材料3D列印主要包括光固化成形(SLA)、熔融沉積成形(FDM)、鐳射選區燒結(SLS)、三維立體列印(3DP)、材料噴射成形等5種。

從3D列印市場佈局看, 國際3D列印市場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即北美、歐洲和亞太三個地區, 累計裝機量占全球的95%, 其中四成在北美(美國為主),

歐洲和亞太地區各占近三成。 全球資訊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預測2016年3D印表機的全球出貨量將達到455772台, 其中超過30%的3D印表機由中國生產。 根據Wohlers Associates(沃勒斯合夥公司, 全球最權威的3D列印行業研究機構)估算, 3D列印2016年全球總銷售額預計達到73億美元, 2018年將達到127億美元, 2020年預計達到212億美元。

(二)國內3D列印發展情況

我國3D 列印產業相對歐美國家起步較晚,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增材製造技術, 但經過多年發展, 3D 列印技術與世界先進水準基本同步, 在高性能複雜大型金屬承力構件3D 列印等部分技術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支持3D 列印技術的發展。 2013年8月, 工信部印發了《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畫(2013-2018年)》,

其中提到“拓寬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在工業產品研發設計中的應用範圍, 推進增材製造在航空航太和醫療等領域的率先應用。 2015年2月, 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國家增材製造產業發展推進計畫(2015-2016年)》, 首次將3D列印產業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6月出臺《中國製造2025》, 明確要將3D列印作為我國智慧製造的重要產業培育和發展方向之一;2016年10月成立中國增材製造產業聯盟, 設立了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

目前, 技術方面形成了清華大學顏永年、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王華明、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恒、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華南理工大學楊永強、西北工業大學黃衛東為核心的研究團隊。 產業分佈主要集聚在長三角、珠三角、北京、武漢、長沙、西安等地區和省市。 目前已形成一些龍頭企業,如中航太地鐳射、陝西恒通、西安鉑力特、湖北湖濱機電、杭州先臨三維、湖南華曙高科、珠海西通、深圳維示泰克、深圳光韻達等一批龍頭企業。但是,我國3D 列印產業化仍處於起步階段,與先進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離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工程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據行業人士估算,2015年中國3D列印市場規模在78億元左右,預計到2018年將超過200億元。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預言,中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將會幫助中國3D列印技術達到世界級水準,而中國特有的製造業背景,將會幫助中國成為3D列印技術的領軍者。

(三)廣東省3D列印發展情況

廣東省的3D列印產業最早在深圳發展,2014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粵發〔2014〕12號),做出實施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工作總體部署,增材製造作為九大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被納入支持範圍,兩年從高性能3D列印材料、金屬3D列印裝備及產業化、非金屬3D列印裝備及產業化等五大專題支援增材製造相關技術研究專案,共計支持項目34項,投入經費1.33億元,其支援項目的85%以上由廣東省內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實施。去年廣東省政協提案《關於加快發展3D列印技術,促進廣東製造業升級》,副省長袁寶成同志在今年3D列印產業發展中指出,3D列印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據調研統計,2015年,廣東省3D列印產業主要有“33456”的特點:即產值近30億元,占全國市場規模的30%多;涉入3D列印業務的企業超過400家(其中60%的企業分佈在深圳,廣州100餘家,東莞80多家,珠海、中山有20多家、佛山有10多家3D列印企業);開展增材製造業務的研發人員近5000人,主要分佈在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珠海、中山等6個地市,初步形成涵蓋軟體、產品設計、材料、關鍵器件、裝備、工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產業鏈每個環節都集聚了一批領先企業,在軟體、汽車、模具、生物醫療、文化創意等領域已形成一定應用規模。據摸查,未來三年我省3D列印領域擬投資專案規模超過12億元。

已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有4項6個:廣東省增材製造技術及裝備工程實驗室(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廣東省增材製造應用技術中心(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市工業設計產業園)、廣東省增材製造非金屬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廣東東莞銀禧科技)、國家生物列印工程實驗室(廣州邁普、華南理工大學);已建立培育示範基地有7個:廣州創意設計3D列印基地(廣州荔灣區)、佛山南海3D列印產業基地(佛山高新區)、廣東省3D列印教育培訓基地(國防技校)、廣州市3D列印基地(廣州工業設計園)、東莞教育示範基地(東莞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等)、中山小欖、橫欄3D列印專業鎮。

總體上,廣東省3D列印產業發展還處於培育發展階段,雖然在國內處於相對領先地位,但在關鍵核心技術儲備和產業化應用方面與國際先進水準還有較大差距。主要有:

1.政策引導有待加強。廣東省尚未出臺3D 列印產業方面的專門政策檔,急需通過制定具體的政策檔,規劃統籌協調全省資源,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明確重點工作任務,落實政策保障措施。

2.產業規模有待擴大。目前,廣東省3D 列印產業缺乏行業領軍企業,缺乏導向和標杆,難以圍繞骨幹企業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鏈和生態圈。

3.標準體系有待健全。廣東省也無基於3D 列印產業的產品設計標準和規範。急需支援龍頭企業抓住機遇,儘快牽頭建立和完善從工藝、裝備、材料、關鍵零部件到產品品質評價等系列規範及標準,搶佔行業話語權。

4.關鍵技術有待突破。急需研製推廣使用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 列印裝備,培育核心器件配套體系,拓寬成形材料範圍,降低3D 列印使用成本。

5.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建立。據企業普遍反映,目前市場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不多。比如,2016 年東莞3D 列印產業人才需求總量近4000 人,但市場難以有效滿足。廣東省急需建立適應3D 列印產業多學科交叉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我省3D列印產業發展建議

(一)明確發展定位

目前發達國家正大力實施“工業4.0”、“再工業化”戰略,我國正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我省要緊抓國內外產業變革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機遇,下大力氣推動3D列印產業培育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提升增材製造研發及製造水準,瞄準“行業制高點”開展應用示範,著力打造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3D列印產業基地,推動我省先進製造業競爭力提升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突出重點領域

結合廣東省現有產業基礎和發展趨勢,針對國內外3D列印重大需求特點和應用潛力領域,建議廣東省3D列印率先發展汽車、生物醫療、文化創意、電子資訊、工業模具、航空航太等6大領域,加強示範應用。

1.汽車產業方面。廣東省汽車生產規模居全國前列,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是減量化、定制化、一體成型化等,這方面3D列印可以發揮較大優勢。可重點突破鈦合金、純鈦、高速鋼及非金屬材料的製備,逐步以3D列印生產汽車發動機零部件、複雜模具等結構。從模型設計,到複雜模具的製造加工,再到複雜零部件的輕量化直接成形,增材製造技術正深入到汽車領域的方方面面。

2.生物醫療方面。廣東省在生物醫療領域的3D列印探索處於國內領先水準,包括深圳邁瑞、廣州邁普、廣東康沃森等企業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可重點突破天然醫用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和醫用金屬材料等3D列印專用材料;大力推進體內植入醫療器械、醫學模型、手術導板、手術輔助器械等3D列印產品的臨床應用研究;重點研製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仿生組織修復支架、醫療個性化和細胞活性材料3D列印設備。聯合高校、醫院、企業協同建立生物醫療硬組織增材製造修復體示範中心。

3.文化創意方面。利用廣東省文化創意、時尚展示和工藝美術市場發達的優勢,以個性消費和定制服務為主,著力突破低成本材料與製造、智慧人機交互、創意設計服務平臺等關鍵技術,重點發展珠寶、鐘錶、內衣服裝鞋帽等時尚領域和包裝、印刷、建築、模型、食品等優勢領域專用3D列印專用材料及設備。

4.電子資訊方面。廣東省是電子資訊產業大省,已形成以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市為重點的珠江東岸電子資訊產業帶。借力電子資訊產業優勢,重點發展產品結構件、射頻無線、高頻電路用陶瓷基板、矽光子集成器件、電路晶片等電子資訊領域產品的直接列印,通過示範應用帶動3D列印推廣。

5.工業模具方面。隨著金屬3D列印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推廣,尤其是金屬3D列印尺寸精度的進一步提高和增、減材技術發展,3D列印在工業模具和精密機械零部件的應用越來越廣,市場正逐步打開。可重點加強金屬材料增、減材技術融合研發,並加強增減材技術融合的設備研發。

6. 航空航太方面。廣東省在航空航太領域的3D列印基礎較薄弱,但考慮到這是3D列印的一個重大需求領域,廣東省也應鼓勵企業積極涉入,逐步形成競爭優勢。可重點發展鈦合金、高強鋼、鋁合金、鎳合金等金屬複合材料製備及3D列印設備,突破高性能碳纖維、聚醯亞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複合材料製備及3D列印設備。

(三)突破關鍵技術

建立3D列印創新中心,涵蓋整機及零部件製造、材料加工、產品生產等各個環節,統籌各方資源,研發並產業化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設備、核心器件與成型材料,實現3D列印技術和傳統製造加工工藝的優勢互補,促進3D列印技術與應用領域深度融合,持續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專用材料方面,不斷優化金屬材料粉末大小、形狀和化學性質;不斷提高非金屬材料耐高溫、高強度等性能;裝備方面,不斷優化金屬材料3D列印裝備的效率、精度、可靠性,不斷提高非金屬材料3D列印裝備的高工況溫度和工藝穩定性,不斷提升個人桌面機的易用性、可靠性。軟體方面,重點研製與3D列印配套的嵌入式軟體系統,提升裝備軟、硬體協同能力。

(四)推動高端集聚發展

發揮龍頭骨幹企業示範帶動作用,培育形成一批產值超億元的大企業,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發揮省市各自優勢,面向國內外3D列印龍頭骨幹企業開展精准招商,引進重點專案和先進技術,儘快做大產業規模,帶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依3D列印產業基地,推進3D列印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促進產業鏈整合、配套分工和價值提升,打造3D列印產業發展的示範區。

(五)優化生態環境

加強產業聯盟建設,按照不同應用領域發展一批企業主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用、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資訊、技術、設備和服務等資源的集聚,通過共用機制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支援骨幹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帶動更多的具有核心技術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組織開展科技成果產業對接活動,依託技術交易平臺,全面推動廣東省3D列印企業與應用領域重點企業開展合作,促進3D列印應用市場培育和發展。支援省增材製造協會規範發展,強化行業和企業自律。

幾點政策建議: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財稅支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科研經費使用制度,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大宣傳引導力度。

目前已形成一些龍頭企業,如中航太地鐳射、陝西恒通、西安鉑力特、湖北湖濱機電、杭州先臨三維、湖南華曙高科、珠海西通、深圳維示泰克、深圳光韻達等一批龍頭企業。但是,我國3D 列印產業化仍處於起步階段,與先進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離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工程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據行業人士估算,2015年中國3D列印市場規模在78億元左右,預計到2018年將超過200億元。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預言,中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將會幫助中國3D列印技術達到世界級水準,而中國特有的製造業背景,將會幫助中國成為3D列印技術的領軍者。

(三)廣東省3D列印發展情況

廣東省的3D列印產業最早在深圳發展,2014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粵發〔2014〕12號),做出實施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工作總體部署,增材製造作為九大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被納入支持範圍,兩年從高性能3D列印材料、金屬3D列印裝備及產業化、非金屬3D列印裝備及產業化等五大專題支援增材製造相關技術研究專案,共計支持項目34項,投入經費1.33億元,其支援項目的85%以上由廣東省內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實施。去年廣東省政協提案《關於加快發展3D列印技術,促進廣東製造業升級》,副省長袁寶成同志在今年3D列印產業發展中指出,3D列印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據調研統計,2015年,廣東省3D列印產業主要有“33456”的特點:即產值近30億元,占全國市場規模的30%多;涉入3D列印業務的企業超過400家(其中60%的企業分佈在深圳,廣州100餘家,東莞80多家,珠海、中山有20多家、佛山有10多家3D列印企業);開展增材製造業務的研發人員近5000人,主要分佈在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珠海、中山等6個地市,初步形成涵蓋軟體、產品設計、材料、關鍵器件、裝備、工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產業鏈每個環節都集聚了一批領先企業,在軟體、汽車、模具、生物醫療、文化創意等領域已形成一定應用規模。據摸查,未來三年我省3D列印領域擬投資專案規模超過12億元。

已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有4項6個:廣東省增材製造技術及裝備工程實驗室(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廣東省增材製造應用技術中心(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市工業設計產業園)、廣東省增材製造非金屬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廣東東莞銀禧科技)、國家生物列印工程實驗室(廣州邁普、華南理工大學);已建立培育示範基地有7個:廣州創意設計3D列印基地(廣州荔灣區)、佛山南海3D列印產業基地(佛山高新區)、廣東省3D列印教育培訓基地(國防技校)、廣州市3D列印基地(廣州工業設計園)、東莞教育示範基地(東莞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等)、中山小欖、橫欄3D列印專業鎮。

總體上,廣東省3D列印產業發展還處於培育發展階段,雖然在國內處於相對領先地位,但在關鍵核心技術儲備和產業化應用方面與國際先進水準還有較大差距。主要有:

1.政策引導有待加強。廣東省尚未出臺3D 列印產業方面的專門政策檔,急需通過制定具體的政策檔,規劃統籌協調全省資源,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明確重點工作任務,落實政策保障措施。

2.產業規模有待擴大。目前,廣東省3D 列印產業缺乏行業領軍企業,缺乏導向和標杆,難以圍繞骨幹企業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鏈和生態圈。

3.標準體系有待健全。廣東省也無基於3D 列印產業的產品設計標準和規範。急需支援龍頭企業抓住機遇,儘快牽頭建立和完善從工藝、裝備、材料、關鍵零部件到產品品質評價等系列規範及標準,搶佔行業話語權。

4.關鍵技術有待突破。急需研製推廣使用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 列印裝備,培育核心器件配套體系,拓寬成形材料範圍,降低3D 列印使用成本。

5.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建立。據企業普遍反映,目前市場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不多。比如,2016 年東莞3D 列印產業人才需求總量近4000 人,但市場難以有效滿足。廣東省急需建立適應3D 列印產業多學科交叉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我省3D列印產業發展建議

(一)明確發展定位

目前發達國家正大力實施“工業4.0”、“再工業化”戰略,我國正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我省要緊抓國內外產業變革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機遇,下大力氣推動3D列印產業培育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提升增材製造研發及製造水準,瞄準“行業制高點”開展應用示範,著力打造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3D列印產業基地,推動我省先進製造業競爭力提升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突出重點領域

結合廣東省現有產業基礎和發展趨勢,針對國內外3D列印重大需求特點和應用潛力領域,建議廣東省3D列印率先發展汽車、生物醫療、文化創意、電子資訊、工業模具、航空航太等6大領域,加強示範應用。

1.汽車產業方面。廣東省汽車生產規模居全國前列,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是減量化、定制化、一體成型化等,這方面3D列印可以發揮較大優勢。可重點突破鈦合金、純鈦、高速鋼及非金屬材料的製備,逐步以3D列印生產汽車發動機零部件、複雜模具等結構。從模型設計,到複雜模具的製造加工,再到複雜零部件的輕量化直接成形,增材製造技術正深入到汽車領域的方方面面。

2.生物醫療方面。廣東省在生物醫療領域的3D列印探索處於國內領先水準,包括深圳邁瑞、廣州邁普、廣東康沃森等企業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可重點突破天然醫用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和醫用金屬材料等3D列印專用材料;大力推進體內植入醫療器械、醫學模型、手術導板、手術輔助器械等3D列印產品的臨床應用研究;重點研製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仿生組織修復支架、醫療個性化和細胞活性材料3D列印設備。聯合高校、醫院、企業協同建立生物醫療硬組織增材製造修復體示範中心。

3.文化創意方面。利用廣東省文化創意、時尚展示和工藝美術市場發達的優勢,以個性消費和定制服務為主,著力突破低成本材料與製造、智慧人機交互、創意設計服務平臺等關鍵技術,重點發展珠寶、鐘錶、內衣服裝鞋帽等時尚領域和包裝、印刷、建築、模型、食品等優勢領域專用3D列印專用材料及設備。

4.電子資訊方面。廣東省是電子資訊產業大省,已形成以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市為重點的珠江東岸電子資訊產業帶。借力電子資訊產業優勢,重點發展產品結構件、射頻無線、高頻電路用陶瓷基板、矽光子集成器件、電路晶片等電子資訊領域產品的直接列印,通過示範應用帶動3D列印推廣。

5.工業模具方面。隨著金屬3D列印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推廣,尤其是金屬3D列印尺寸精度的進一步提高和增、減材技術發展,3D列印在工業模具和精密機械零部件的應用越來越廣,市場正逐步打開。可重點加強金屬材料增、減材技術融合研發,並加強增減材技術融合的設備研發。

6. 航空航太方面。廣東省在航空航太領域的3D列印基礎較薄弱,但考慮到這是3D列印的一個重大需求領域,廣東省也應鼓勵企業積極涉入,逐步形成競爭優勢。可重點發展鈦合金、高強鋼、鋁合金、鎳合金等金屬複合材料製備及3D列印設備,突破高性能碳纖維、聚醯亞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複合材料製備及3D列印設備。

(三)突破關鍵技術

建立3D列印創新中心,涵蓋整機及零部件製造、材料加工、產品生產等各個環節,統籌各方資源,研發並產業化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設備、核心器件與成型材料,實現3D列印技術和傳統製造加工工藝的優勢互補,促進3D列印技術與應用領域深度融合,持續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專用材料方面,不斷優化金屬材料粉末大小、形狀和化學性質;不斷提高非金屬材料耐高溫、高強度等性能;裝備方面,不斷優化金屬材料3D列印裝備的效率、精度、可靠性,不斷提高非金屬材料3D列印裝備的高工況溫度和工藝穩定性,不斷提升個人桌面機的易用性、可靠性。軟體方面,重點研製與3D列印配套的嵌入式軟體系統,提升裝備軟、硬體協同能力。

(四)推動高端集聚發展

發揮龍頭骨幹企業示範帶動作用,培育形成一批產值超億元的大企業,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發揮省市各自優勢,面向國內外3D列印龍頭骨幹企業開展精准招商,引進重點專案和先進技術,儘快做大產業規模,帶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依3D列印產業基地,推進3D列印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促進產業鏈整合、配套分工和價值提升,打造3D列印產業發展的示範區。

(五)優化生態環境

加強產業聯盟建設,按照不同應用領域發展一批企業主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用、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資訊、技術、設備和服務等資源的集聚,通過共用機制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支援骨幹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帶動更多的具有核心技術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組織開展科技成果產業對接活動,依託技術交易平臺,全面推動廣東省3D列印企業與應用領域重點企業開展合作,促進3D列印應用市場培育和發展。支援省增材製造協會規範發展,強化行業和企業自律。

幾點政策建議: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財稅支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科研經費使用制度,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大宣傳引導力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