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入門:中醫術語解釋大全(珍藏版)

1、五心煩熱:指兩手兩足心發熱, 並自覺心胸煩熱。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 注無定處而發生於較深部組織的一類化膿性病症。 多發于肌肉深處,結成或漫腫,單發或多發,日久成膿。

多患於氣血虛弱者。

3.肺金:傳統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 用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性, 稱肺屬金。

4.中風:指腦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陰精虧損, 或暴怒傷肝, 使肝陽偏亢, 肝風內動;“類中風”是指類似於中風的症狀。

5.痰火: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煎熬膠結貯積於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 指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虛喘:是肺腎之虛, 尤以腎不納氣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暈倒。

9.榮、已:營氣、衛氣。

10.肝痿:又稱筋痿。

11.氣逆:指氣上逆而不順。

12. 三焦:分上焦, 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 包括心, 肺在內, 中焦指膈下, 臍部的上部位, 包括脾, 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 包括腎膀胱,

小腸, 大腸, 從生理角度上講, 還包括肝, 故下焦往往肝腎並提。

13. 真火:指腎陽。

14. 血為營, 氣為已:營指營氣, 是血中之氣, 衛指衛氣, 起衛外作用, 固表作用。

15. 龍雷之火:指腎火, 肝火。 心腎之火。 龍火, 指腎火;雷火, 指心火。

16.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對而言, 一般指肝腎的相火。

17. 神:神氣, 傳統中醫有心藏神的說法。

18. 肝氣:指肝臟的精氣。

19. 肝血:指肝臟所藏的血。 肝血與肝陰不能截然分開。

20. 腎火:腎是陰髒, 內藏水火(即真陰, 真陽), 水火必須保持相對平衡。

21. 心火:廣義泛指心的功能活動, 狹義指心臟推動血液迴圈的功能。

22.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 指腎臟的功能活動, 如生長, 發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23. 腎水:指腎臟的陰液也稱腎陰。

24. 先天:人身生命, 發育生殖的本源, 與後天相對而言。

25. 後天;指脾胃。 人體的出生後的生長, 發育, 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要靠脾胃之氣吸收水谷精微以滋養供給。

26. 肝為腎之子:按五行學說, 肝屬木, 腎屬水, 水生木, 所以肝為腎之子, 而腎為肝之母。

27. 骨蒸:“骨”表示深層的意思, “蒸”是薰蒸的意思, 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裡透發而出, 故稱為骨蒸。

28.心腎不交:心在上焦, 屬火;腎在下焦, 屬水。 心中之陽下降至腎, 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 則能涵養心陰。 在正常情況下, 心火和腎水就是互相升降, 協調, 彼此交通, 保持動態平衡。 腎不交是指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係失常的病態。 心居上焦, 腎居下焦。 正常情況下, 心與腎相互協調, 相互制約, 彼此交通, 保持動態平衡。 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

兩者失去協調關係, 稱為心腎不交。 主要症狀:心煩, 失眠, 多夢, 怔忡, 心悸, 遺精等。 多見於神經官能症及慢性虛弱病人。

29. 任脈:起於小腹內(胞中)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 同時又出於會陰部, 上至前陰, 沿著腹部正中線, 通地臍部, 上至胸部, 頸部, 是陰部經脈的總綱。

30. 君:即君藥, 指這個處方中的主藥。

31. 真水:指的是腎陰, 是與腎陽相對而言, 腎陽指本髒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 是腎陽功能活動的基礎。

32. 肝木, 脾土:中醫五行學說:把肝歸屬於“木”, 因為肝主疏泄條達:把脾歸屬於“土”, 因脾主消化飲食, 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到全身, 故同土的生化萬物的特化相聯繫。

33. 腠理:指人體皮膚, 肌肉和臟腑的紋理, 是氣血流通灌注之處。 腠理外連皮膚,

為衛氣散佈和汗液等滲泄的通路。

34. 往來寒熱: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 定時或不定時發體的情況。

35.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 君火, 指心火。 因心是所謂“君主之官”, 故名。 相火, 與君火相對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 以溫養臟腑, 推動功能活動。 一般認為命門, 肝膽, 三焦均內有相火, 而相火的根源主要發自命門。

36. 沖脈:奇經八脈之一。 起於小腹內(胞中), 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 同時由陰部的兩側, 夾臍兩旁向上, 到胸部而止。

37. 惡血:即敗血。

38. 敗血:瘀血的一種, 指溢於經脈外, 積存於組織間隙的壞死血液。

39. 帶脈:奇經八脈之一。 起于季脅部, 橫行環腰部一周。

40. 脾氣:指脾的運化功能。

41. 命門:有生命之門的含義, 有生命的關鍵之意。 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要素。 有指兩腎為命門。

42. 潮熱:發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

43. 癰:病名,風瘡面淺而大者為癰,因氣血受毒邪所困而癱塞不通所形成的。

44. 手汗:指手掌心潮濕多汗的症狀,多為脾胃濕熱引起。

45. 前陰:又稱“下陰”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

46. 後陰:即肛門部。

47. 死血:指瘀血。

48. 濕痰:痰證的一種。多由脾關健運,濕蘊釀痰所致。症見痰多稀白,或黃滑而易出。

49. 木:即麻木。

50.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來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在人體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

51. 魂:為五臟精氣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動,為肝所藏。

52. 魄:屬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為肺所藏。

53. 肝藏魂:“魂”屬精神活動,肝氣疏泄條達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體現了精神活動和內

在臟器的聯繫。

54. 心驚:指心中恐懼。

55. 真氣:即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真氣者,氣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56. 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氣的證候。可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

57. 心中火虛:指心陽虛弱。

58. 瞑;閉上眼睛。

59.肝氣燥: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症候。主要症狀有頭暈目眩,耳鳴,眼幹,面紅,煩躁,失眠等,多見於高血壓症。肝為剛髒,喜柔潤,忌剛烈。肝陰不足,每致肝燥而陽亢。

60.熱厥:厥證之一。指因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影響陽氣的正常流通,不能透達四肢而見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煩燥,胸腹灼熱,便秘等症狀。

61. 心包絡:簡稱“心包”,它為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主要起保護心臟的作用。

62. 氣化:氣的運行變化。膀胱氣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3. 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膀胱的開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賴於腎氣的作用。

64. 亡陰:陰液大量耗傷所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可見皮膚乾燥,身體枯槁,眼窩深陷,精神煩躁,甚則昏迷,譫妄等症。

65. 清肅之氣:指肺氣。肺氣宜清淨肅殺,如秋令之氣,否則將上逆為患。

66. 脾不攝血:脾氣虛弱,失去統攝血液的功能。

67. 脾土:脾的代稱。脾在五行屬土,故稱。

68. 心火: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稱。

69. 下元:指腎臟。

70. 假熱:指上部出現假熱的現象。顴紅如妝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齒浮等症狀。這是因為真陽浮越所致。

71. 肺熱不能克肝:肺受熱邪而不能制約肝氣。按五行學說,肝木受克于肺金。

72. 氣逆:臟腑之氣上逆。指氣上逆而不順的病理。

73. 既濟,意指水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的規律。

74. 腎火沸騰:指腎陽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騰。

75.亡陽:由於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或其他原因耗傷陽氣,以致陽氣突然衰竭,出現大汗淋漓的症狀,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甚則口唇青紫,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等。類似於休克現象。

76. 脾氣:主要指脾的動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統攝。固身血液的功能。

77. 中滿:指胱腹脹滿。

78. 水火相濟:心屬火,腎屬水,水火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維持生理的動態平衡,稱為“水火相濟”。

79. 相克:即相互約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學說借相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80.命門之火:即腎陽。是生命本元之火。寓於腎陰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還能溫養五臟六腑,對人身的生長,發育,衰老有密切關係。臟腑有命門之火的溫養,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門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81. 腎為肝之母:按照五行學說,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故腎為肝之母。

82.胃為腎之關:”關”可以理解為水液出入的關口。《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是指胃氣虛弱,胃口不開將引起二便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諸症。

83. 羸:瘦,弱。

84. 枯槁;消瘦比較嚴重,並且乾枯無光澤。

85. 真陰:即腎陰。又有“腎水”,“元陰”真水等名稱。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陰指本髒的陰液,是腎陽

活動的物質基礎。

86.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乾等。

87. 肝氣:指肝本髒的精氣。常貝症狀為兩脅氣脹疼痛,胸悶不舒;兼症較多見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亂的症狀。

88. 開鬱:是治療因情志抑鬱而引起氣滯的方法。

89.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90. 真火證:即實火證,指火邪極盛引起的實證,熱證。

91. 火越:指火邪熾盛向外發洩的病症。

92. 相濟:相互補益。

93. 肝氣無依:肝氣無處依附。肝氣依附於肝血,現心不行血,肝補無血可藏,故肝氣無依。

94. 元陽:即“腎陽”又有“真陽”,“命門之火”等名稱。腎陽寓於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臟生

理功能的動力。也是人體熱能的源泉。

95. 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離散,導致心陽衰竭,血脈不行,故稱心君不守。

96. 腎火避出軀殼:指陰寒內盛,致陰陽分離,腎陽外脫。

97. 厥逆:四肢厥冷。

98.傷寒:病名或證候名。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發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傷寒是屬於太陽表症的一個症型,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等。與現代醫學所稱的“傷寒”不同。病因,指傷於寒邪。

99.神農氏:傳說的上古帝王,為農業與醫藥的創始人。《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記三皇本紀》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是本草之書,多托之于神農。

100、刀圭,舊時量藥之器具,以藉以指醫術。

101、青囊:藥囊。後世常以青囊稱醫術。

102、河車之路:謂腎氣運行之路。

103、泥丸:道家謂腦為泥丸。

104、啐痛: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極言其痛之甚。

105、大道如環:指陰陽消長運行的道路如園環一樣,周而復始,迴圈無窮。

106、玄關:佛教謂出入玄旨之關門,即入道之門為玄關。

107、仁聖工巧:當作“神聖工巧”。《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

108、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

109、亢龍有侮:指陽亢至極,物極必反之意。,

110、四海:胃為水穀之海,沖脈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

111、尾閭:道家謂精門,命門為尾閭。

112、玄理之法言:玄理,深奧精好的義理。

113、四氣:指風,寒,暑,濕四種邪氣。

114、四厥:四肢厥逆。

115、華扁:指華佗與扁鵲。

116、圭臬:指事物的準則。

117、四象:《易.繫辭上》:“兩儀生四象。”兩儀,即指陰陽。四象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

118、面王:鼻准。

119、中惡:謂中邪惡鬼崇致病者。

120、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121、橐龠: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節氣機的功能。

122、覆轍:猶言覆車。此喻失敗的教訓。

123、郤:指皮膚紋理縫隙。

124、箴言: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

125、私淑:凡不及受業而宗仰其人者,私以其人為師,以其書為治道修身之資者皆稱私淑。

126、峴覦: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127、憎寒:是一種外有寒戰,內有煩熱的症狀。這是由於熱邪內伏,陽氣被阻,不能透達所致。

128、痰嗽:又稱痰飲咳嗽。指因痰飲而致咳,並以咳嗽為主證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飲邪,停於肺胃,證見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129、寒瀉:由於內臟虛寒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鴨糞,腹中綿綿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現為腸鳴腹痛,完穀不化。

130、陰證: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證,指陰陽屬性歸類,分“陰證”與“陽證”。凡屬於慢性的,虛弱的,

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謝減退的,退行性的,向內的證候,都屬於陰證,如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倦臥,肢冷倦怠,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短,飲食減少,口淡無味,不煩不渴。

131、暈在心:按中醫說法,“心藏神”,神經系統頭暈等疾病與心臟膽負供血等功能正常與否有關。

132、少火:是一種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須的。

133、壯火:是一種亢奮的病理之火。能損耗正氣。

134、怔:是持續性心跳劇烈的一種症狀。

135、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風的證候。可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

136、通人:學識淵博之人。

137、私智:一己之管見,偏而自矜。

138、子書:凡著書立說,自成一家言者,統稱子書。

139、大象:宇宙一切事物之本原。

140、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

141、伐性之斧:指危害身心的事物。

142、腐腸之藥:指損傷腸胃之藥物。

143、桑榆:原指目落餘輝在桑榆間。此引伸為晚年。

144、委頓:極度疲困。

145、理易:明白醫理。

146、陽燧:向日光取火之凹面銅鏡。

147、故宅:原來的居室。腎火之宅在於腎和命門。

148、先天:人身生命,發育生殖的本源,與後天相對而言。先天之本在腎,故有腎主先天之說。

149、後天:指脾胃。人體出生後的生長,發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後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養供給。

150、脫精:精關不固,精液滲入小便而下。

151、左券:券,契約,分左右二聯,主約雙方各執其一,左券即左聯。比喻有充分把握。

152、金針度人:向嫡傳學子傳授深奧理論及絕技。

153、兩儀:天地

154、飧泄;完全不化之泄瀉。

155、犀燭:傳說犀牛角放入水中會發光。

156、理中 :調理中焦脾胃的方法。多指脾胃虛寒証用溫中祛寒法治療。詳見溫中祛寒條。

157、理氣 :是運用有行氣解鬱、降氣調中、補中益氣作用的藥物,治療氣滯、氣逆、氣虛的方法。氣虛用補益中氣藥,見補氣條。氣滯宜疏、氣逆宜降,故又分疏鬱理氣、和胃理氣、降逆下氣等。詳各條。

158、理血: 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補血、涼血、溫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詳見各條。

159、推拿: 即按摩(見《小兒推拿秘旨》)。詳該條。 正骨八法之一。包括推法和拿法。《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或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適用於骨折癒合後或其他疾患所遺留的關節等處僵直者。

160、營衛: 出《靈樞﹒營衛生會》。營氣和衛氣的合稱。兩氣同出一源,皆水穀精氣之所化。營行脈中,具有營養周身作用﹔衛行脈外,具有捍衛軀體的功能。

161、營氣 :營運於脈中的精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中焦,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周身的功用。《靈樞﹒邪客》:“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溫病辨証中,營分証和氣分証二者合稱。如營氣同病。

162、營分証 :溫熱病邪氣內陷的階段。多由氣分証傳變或衛分証逆傳而來。以夜熱甚、心煩不寐,或神昏譫語,斑疹隱現,舌質紅絳,脈細數為主証。營是血中之氣,營氣通於心,病傳營分,顯示正氣不支,邪氣深入,威脅心包,影響神志或病及厥陰肝經。疾病由營轉氣,表示病情好轉﹔由營入血,表示病情更深重。

163、營衛不和: 出《傷寒論﹒太陽病篇》。一般指表証自汗的病理而言。包括: 衛弱營強,因衛氣虛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見身不發熱而時有自汗。 衛強營弱,因陽氣郁於肌表,內迫營陰而汗自出,症見時發熱而自汗,不發熱則無汗。

164、營衛氣血 :營、衛、氣、血本屬人體生命的四種精微物質和動力基礎,後世溫病學說借衛與營、氣與血的陰陽表裡相對關係,將溫病傳變由外而內由氣及血的過程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臨床辨証論治的綱領。《溫熱論》:“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參見衛氣營血辨証條。

165、營氣不從 :指血脈中營氣運行障礙,出現癰腫的病理。《素問﹒生氣通天論》:“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因邪氣侵襲,營氣運行不暢,瘀阻於肌肉腠理之間,血鬱熱聚,便成癰腫。

166、營氣同病: 溫病辨証。邪熱已傳入營分,仍有氣分証,稱營氣同病。參見衛氣營血辨証條。

167、培土生金 :也稱補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論用補脾益氣的方藥補益肺氣的方法。臨床多用於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見食欲減退、大便溏、四肢無力、舌淡脈弱等肺虛脾弱証候。

168、陰虛 :指陰液不足。臨床表現有“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唇紅口乾,舌質嫩紅或絳乾無苔,大便燥結,小便黃短,脈細數等。

169、陽虛: 陽氣不足或機能衰退的証候。陽虛則生寒,症見疲乏無力、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嫩,脈虛大或微細等。

170、虛火: 真陰虧損引起的發熱。如兩顴潮紅、低熱、五心煩熱或骨蒸勞熱、心煩失眠、盜汗、尿短赤、口燥咽幹、舌紅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無力,多見於熱病傷陰的後期,或陰虛勞損等。 陰盛格陽引起的假熱症狀。參見陰盛格陽條。

171、虛邪 :致病邪氣的通稱。因邪氣乘虛而侵入,故名。《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五邪之一。某臟因母病及子而發病,即從母臟傳來的邪氣。見《難經﹒五十難》。

172、虛勞 :病名。出《金匱要略》。據《諸病源候論》、《聖濟總錄》等文獻分析,虛勞包括因氣血、臟腑虛損所致的多種病症,以及相互傳染的骨蒸、傳屍。後世文獻多將前者稱為虛損,後者稱為勞瘵。詳見虛損、勞瘵各條。

173、虛脹:病名。見《醫宗必讀》。脾腎陽虛者,腹部脹滿,神疲納呆,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脈細。治宜健脾溫腎,化氣行水。用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或金匱腎氣丸。肝腎陰虛者,腹部脹滿,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心煩口燥,齒鼻衄血,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脈細數。治宜滋養肝腎,涼血化瘀。用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東加減。

174、虛熱 :陰、陽、氣、血不足引起的發熱。《素問﹒調經論》:“陰虛則內熱”。《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虛証的發熱,必兼見其他虛性的症、脈、舌,從其他虛証中鑒別其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而施治。

175、虛損 :病名。見《肘後方》。因七情、勞倦、飲食、酒色所傷,或病後失於調理,以致陰陽、氣血、臟腑虛損而成。虛損病情復雜,主要可概括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氣虛多見肺脾虛損。症見四肢無力,懶於言語,動輒氣短,自汗心煩。宜用補中益氣湯。血虛多見心肝虛損。症見吐血便血,或婦女崩漏,頭暈眼花,或成幹血癆。宜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虛在心者,並用歸脾湯。虛在肝者,並用二至丸。內有瘀血者,用大黃 蟲丸。陽虛多見脾腎虛損,症見飲食減少,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腰膝酸軟,神疲無力,畏寒肢冷,陽萎滑精,小便數而清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治宜溫補。

176、虛煩 :証名。 指陰虛內熱,虛火內擾而見心中煩亂,精神不能任持,似脹不脹,悒悒悶悶,飲食不甘美,睡眠不安寧的証候。多見於熱性病後期,或外感病經汗、吐、下後餘熱不清者﹔亦見於勞心思慮過度者(見《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 指狀如傷寒,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不痛,脈不緊數,獨熱者(見《千金要方》)。

177、虛喘 :見《醫林繩墨》。指氣喘由於正氣虛者。多因稟賦素弱、久喘或大病後真元耗損,致臟氣虛衰,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而致。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呼吸氣短難續,聲音低微,以深吸氣為快或動則氣喘。根據病因和見症的不同,分為氣虛喘、陰虛喘、真元耗損喘等。

178、虛風內動:由陰虛、血虛內生的風証。多見於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傷陰者,由津液虧損,液少血枯,血不養筋,肝陰不足,陰不潛陽而肝風內竄所致﹔也有因于腎陰不足,肝腎虧損,腎水不能涵養肝木,而致肝風上擾。臨床表現為眩暈、震顫或手足蠕動,或昏僕等。

179、虛火上炎 :腎陰虧虛,水不制火,出現陰火上升的証候。表現為咽幹、咽痛、頭昏目眩、心煩不眠、耳鳴、健忘、手足心熱,或目赤、口舌生瘡、舌質嫩紅、脈細數等。

180、虛煩不得眠 :病証名。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指心煩失眠的病証。虛煩指心煩而心下無硬滿,與心下硬滿煩躁者有別。本証可由氣虛、陽虛、陰虛、餘熱等不同因素導致。屬氣虛者,常兼見倦怠乏力,納少神疲,口幹少飲,脈象濡軟,治宜補氣為主。若更見肢冷畏寒、脈沉遲者,屬陽虛,治宜溫補。陰虛者,常兼見舌紅口幹,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火。餘熱內擾者,常兼見身熱未淨,口苦舌幹,小便黃赤,治宜清解除煩。

181、清陽不升: 指水穀化生的輕清陽氣不能正常濡養頭部、肌表、四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清陽實四肢”。清陽不升多因脾胃陽 氣不足,升清降濁的功能障礙所致。症見頭暈、眼花、視蒙、耳鳴、耳聾、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納減便溏、舌淡嫩、苔白、脈弱或虛等。

182、清熱解毒 :適用于瘟疫、溫毒及多種熱毒病証的治法。使用能清熱邪、解熱毒的方藥,治療熱性病的裡熱盛及癰瘡、癤腫疔毒、斑疹等病症。常用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石膏、連翹、板蘭根、蒲公英等,代表方有普濟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

183、清熱解暑: 用清熱藥結合解暑藥治療外感暑熱的方法。臨床表現頭痛、身熱、有汗、煩渴、小便黃赤,苔薄而黃,脈浮數等。常用藥如鮮荷葉、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銀花、連翹、蘆根、黃連等。

184、驚風 :兒科常見病証。臨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徵。引起驚風的原因較多,一般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大類。以熱性、急性病引起的急驚風尤為多見,如小兒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如持續高燒不退,均可出現驚風,亦即劉完素所謂“熱甚而風生”。這與有些慢性病在後期因虛損而出現的慢驚風,有虛實之分。與癇証、痙証,亦有所不同。詳見急驚風、慢驚風條。

185、盜汗 :証名。出《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多屬虛勞之症,尤以陰虛者多見。詳見虛勞盜汗、陰虛盜汗條。此外,盜汗也有因于陰火盛者,宜正氣湯(《雜病源流犀燭》:炒知母、黃柏、炙甘草)﹔有因肝熱者,宜龍膽散(《雜病源流犀燭》:龍膽草、防風)。

186、熱入心包 :溫熱病內陷營血階段的証型之一。主要証候有高熱、神昏、譫語、甚則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見抽搐等。可見於各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急性熱病的極期。

187、熱入血室: 病名。出《傷寒論》。指婦女在經期或產後,感受外邪,邪熱乘虛侵入血室,與血相搏所出現的病証。症見下腹部或胸脅下硬滿,寒熱往來,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則胡言亂語,神志異常等。《金匱要略》有如下記載: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者愈”

188、熱入血分: 指邪熱侵入血分的病變。熱入血分是溫熱病入血的深重階段,容易消耗陰血和迫血妄行。臨床表現為發熱夜重,神志昏迷,躁擾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絳、神昏躁擾等症為特徵。《溫熱論》:“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真熱假寒 陽証似陰的証候。症見惡寒,但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下利純水,但夾燥糞或屎氣極臭者﹔脈沉,但重按弦滑有力﹔並見煩渴、咽幹、口臭、舌苔白乾、小便黃等。多因外感邪氣化熱傳裡,陽盛格陰所致。

189、真實假虛 :實邪結聚的病,反現類似虛証的假像。如熱結胃腸、痰食壅滯、大積大聚,致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外達,因而出現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脈象沉伏或遲澀等証。但細察患者,聲高氣粗,脈雖沉伏或遲澀但有力,體雖瘦而神不疲,舌質紅絳,或有焦黃苔。《景嶽全書》:“大實之病,反有羸狀”。

190、惡露不絕 :病証名。見《婦人良方》。又名惡露不止(《肘後方》)、惡露不盡(《諸病源候論》)。多因產後氣虛失攝,沖任不固﹔或餘血未盡,或感寒涼,敗血瘀阻沖任﹔或營陰耗損,虛熱內生,熱攏沖任,迫血下行所致。氣虛者,惡露色淡,質清稀,量多,兼見面色蒼白,懶言,小腹空墜,宜補氣攝血,用舉元煎加減。餘血未盡者,惡露量少,淋漓澀滯不爽,色紫暗有塊,伴有小腹疼痛,宜化瘀止血。

191、破氣 、破血:破氣,理氣法之一。使用較峻烈的理氣藥散氣結、開鬱滯的方法。藥用青皮、枳實等。

192、健脾疏肝 :治療肝氣鬱結引起脾不健運的方法。臨床用於兩脅脹痛、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弦等肝盛脾虛証候。

193、消渴: 出《素問﹒奇病論》。又名 渴、消癉。宋、元以後,又有稱三消者。 病証名。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症狀為特點的病証。多因過食肥甘,飲食失宜,或情志失調,勞逸失度,導致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治療一般以滋陰、潤燥、降火為主。根據病機、症狀和病情發展階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別。詳各條。 指以多飲、多尿、尿甜為特徵的病証。見《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腎消方》。 証名。指口渴。《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並治》:“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94、流注: 病名。出《素問﹒五常政大論》。肢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疾病。由於其毒邪走竄不定,隨處可生,故名。常因氣血虛弱,使肢體深部發病,肌肉組織結塊或漫腫,有單發或多發,久而成膿,潰後膿盡可愈。由於發病原因、部位及表現的不同,又分為濕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濕流注、縮腳流注等。詳各條。消之別。

195、流痰 :病名。骨關節慢性破壞性疾病。在破壞過程中少有新骨形成。當膿腫形成後可以流竄,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痰。近代認為本病是無頭疽的一種,相當於骨與關節結核。多發于兒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結核病史,發病部位以脊椎、髖關節為多見,次為膝、踝、肩、肘、腕關節。故因病位不同又有龜背痰、環跳流痰、鶴膝痰、穿踝痰等名稱。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久病腎陰虧損,骨髓不充,外邪乘虛而入,痰濁凝聚﹔或跌撲損傷,氣血不和而誘發。病初局部酸脹微腫,不紅、不熱、不痛﹔久則漫腫疼痛,成膿,周圍肌肉萎縮﹔後期由於陰虧火旺,可有午後潮熱盜汗、身困無力、少食,潰流清稀膿液及敗絮樣物,久則瘡口凹陷,周圍色紫,形成竇道,不易收口。

196、潤肺化痰 :化痰法之一。與潤燥化痰同義。治療燥痰的方法。由於外感溫燥,或肺陰不足,虛火灼金,煉液為痰。症見咽喉乾燥哽痛,嗆咳痰稠難咯,舌紅苔黃而幹。

197、燥痰 :痰証的一種。見《醫學入門》卷五。又名氣痰。多由肺燥所致。症見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粒狀痰,澀而難出,或兼見面白色枯,皮毛幹焦,口乾咽燥,咳嗽喘促等。治以清肺、潤肺為主。

198、肺勞: 虛勞的一種。出《諸病源候論》。肺臟虛損所致。症見咽喉幹痛,聲音嘶啞,鼻不聞香臭,面腫,胸悶氣短,咳嗽吐血,飲食減少,消瘦乏力,發熱等。治宜益氣補肺。

199、疳 :病名。又稱疳証或疳疾。前人謂:“疳者幹也”。是泛指小兒因多種慢性疾患而致形體乾瘦,津液乾枯之証。古代列為小兒四大証(痘、麻、驚、疳)之一。臨床上以面黃肌瘦,毛髮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為特徵。《小兒藥証直訣》:“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可見疳証多為脾胃虛弱的疾病,如營養不良、慢性消化不良等。同時,還包括其他疾病,如無辜疳(頸淋巴腺炎或淋巴結核)、疳癆(嬰幼兒結核病),以及多種寄生蟲病、五官疾患等,名目繁多,不少重復。較常見的,如以五臟分類及病理病因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疳癆、蛔疳等﹔以症狀命名的有疳熱、疳渴、疳瀉、疳痢、疳腫脹等﹔以病變部位命名的有腦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200、命門: 有生命的關鍵之意。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命門之火體現腎陽的功能,包括腎上腺皮質功能。《難經﹒三十六難》:“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門有二說:A指右腎。《難經﹒三十六難》:“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B指兩腎,具體體現於兩腎之間的動氣(虞摶《醫學正傳》)。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屬累、精宮。屬督脈。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主治腰脊痛,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痛經,帶下,慢性腹瀉,下肢麻痺。直刺0.5-1寸。灸3-7壯或5-15分鐘。 石門穴別名,見《針灸甲乙經》。詳該條。 兩眼睛明穴部位的別稱。《靈樞﹒根結》:“太陽根于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瞭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中醫解讀腹瀉,如何用艾灸來調理

萬能艾灸 美容瘦身又補血!

夏季養心,需要多按按這幾個地方

氣血養生之道,健康幸福之源

“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一病一絕招(圖解)

有指兩腎為命門。

42. 潮熱:發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

43. 癰:病名,風瘡面淺而大者為癰,因氣血受毒邪所困而癱塞不通所形成的。

44. 手汗:指手掌心潮濕多汗的症狀,多為脾胃濕熱引起。

45. 前陰:又稱“下陰”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

46. 後陰:即肛門部。

47. 死血:指瘀血。

48. 濕痰:痰證的一種。多由脾關健運,濕蘊釀痰所致。症見痰多稀白,或黃滑而易出。

49. 木:即麻木。

50.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來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在人體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

51. 魂:為五臟精氣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動,為肝所藏。

52. 魄:屬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為肺所藏。

53. 肝藏魂:“魂”屬精神活動,肝氣疏泄條達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體現了精神活動和內

在臟器的聯繫。

54. 心驚:指心中恐懼。

55. 真氣:即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真氣者,氣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56. 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氣的證候。可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

57. 心中火虛:指心陽虛弱。

58. 瞑;閉上眼睛。

59.肝氣燥: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症候。主要症狀有頭暈目眩,耳鳴,眼幹,面紅,煩躁,失眠等,多見於高血壓症。肝為剛髒,喜柔潤,忌剛烈。肝陰不足,每致肝燥而陽亢。

60.熱厥:厥證之一。指因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影響陽氣的正常流通,不能透達四肢而見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煩燥,胸腹灼熱,便秘等症狀。

61. 心包絡:簡稱“心包”,它為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主要起保護心臟的作用。

62. 氣化:氣的運行變化。膀胱氣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3. 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膀胱的開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賴於腎氣的作用。

64. 亡陰:陰液大量耗傷所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可見皮膚乾燥,身體枯槁,眼窩深陷,精神煩躁,甚則昏迷,譫妄等症。

65. 清肅之氣:指肺氣。肺氣宜清淨肅殺,如秋令之氣,否則將上逆為患。

66. 脾不攝血:脾氣虛弱,失去統攝血液的功能。

67. 脾土:脾的代稱。脾在五行屬土,故稱。

68. 心火: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稱。

69. 下元:指腎臟。

70. 假熱:指上部出現假熱的現象。顴紅如妝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齒浮等症狀。這是因為真陽浮越所致。

71. 肺熱不能克肝:肺受熱邪而不能制約肝氣。按五行學說,肝木受克于肺金。

72. 氣逆:臟腑之氣上逆。指氣上逆而不順的病理。

73. 既濟,意指水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的規律。

74. 腎火沸騰:指腎陽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騰。

75.亡陽:由於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或其他原因耗傷陽氣,以致陽氣突然衰竭,出現大汗淋漓的症狀,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甚則口唇青紫,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等。類似於休克現象。

76. 脾氣:主要指脾的動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統攝。固身血液的功能。

77. 中滿:指胱腹脹滿。

78. 水火相濟:心屬火,腎屬水,水火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維持生理的動態平衡,稱為“水火相濟”。

79. 相克:即相互約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學說借相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80.命門之火:即腎陽。是生命本元之火。寓於腎陰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還能溫養五臟六腑,對人身的生長,發育,衰老有密切關係。臟腑有命門之火的溫養,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門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81. 腎為肝之母:按照五行學說,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故腎為肝之母。

82.胃為腎之關:”關”可以理解為水液出入的關口。《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是指胃氣虛弱,胃口不開將引起二便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諸症。

83. 羸:瘦,弱。

84. 枯槁;消瘦比較嚴重,並且乾枯無光澤。

85. 真陰:即腎陰。又有“腎水”,“元陰”真水等名稱。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陰指本髒的陰液,是腎陽

活動的物質基礎。

86.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乾等。

87. 肝氣:指肝本髒的精氣。常貝症狀為兩脅氣脹疼痛,胸悶不舒;兼症較多見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亂的症狀。

88. 開鬱:是治療因情志抑鬱而引起氣滯的方法。

89.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90. 真火證:即實火證,指火邪極盛引起的實證,熱證。

91. 火越:指火邪熾盛向外發洩的病症。

92. 相濟:相互補益。

93. 肝氣無依:肝氣無處依附。肝氣依附於肝血,現心不行血,肝補無血可藏,故肝氣無依。

94. 元陽:即“腎陽”又有“真陽”,“命門之火”等名稱。腎陽寓於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臟生

理功能的動力。也是人體熱能的源泉。

95. 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離散,導致心陽衰竭,血脈不行,故稱心君不守。

96. 腎火避出軀殼:指陰寒內盛,致陰陽分離,腎陽外脫。

97. 厥逆:四肢厥冷。

98.傷寒:病名或證候名。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發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傷寒是屬於太陽表症的一個症型,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等。與現代醫學所稱的“傷寒”不同。病因,指傷於寒邪。

99.神農氏:傳說的上古帝王,為農業與醫藥的創始人。《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記三皇本紀》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是本草之書,多托之于神農。

100、刀圭,舊時量藥之器具,以藉以指醫術。

101、青囊:藥囊。後世常以青囊稱醫術。

102、河車之路:謂腎氣運行之路。

103、泥丸:道家謂腦為泥丸。

104、啐痛: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極言其痛之甚。

105、大道如環:指陰陽消長運行的道路如園環一樣,周而復始,迴圈無窮。

106、玄關:佛教謂出入玄旨之關門,即入道之門為玄關。

107、仁聖工巧:當作“神聖工巧”。《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

108、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

109、亢龍有侮:指陽亢至極,物極必反之意。,

110、四海:胃為水穀之海,沖脈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

111、尾閭:道家謂精門,命門為尾閭。

112、玄理之法言:玄理,深奧精好的義理。

113、四氣:指風,寒,暑,濕四種邪氣。

114、四厥:四肢厥逆。

115、華扁:指華佗與扁鵲。

116、圭臬:指事物的準則。

117、四象:《易.繫辭上》:“兩儀生四象。”兩儀,即指陰陽。四象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

118、面王:鼻准。

119、中惡:謂中邪惡鬼崇致病者。

120、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121、橐龠: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節氣機的功能。

122、覆轍:猶言覆車。此喻失敗的教訓。

123、郤:指皮膚紋理縫隙。

124、箴言: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

125、私淑:凡不及受業而宗仰其人者,私以其人為師,以其書為治道修身之資者皆稱私淑。

126、峴覦: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127、憎寒:是一種外有寒戰,內有煩熱的症狀。這是由於熱邪內伏,陽氣被阻,不能透達所致。

128、痰嗽:又稱痰飲咳嗽。指因痰飲而致咳,並以咳嗽為主證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飲邪,停於肺胃,證見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129、寒瀉:由於內臟虛寒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鴨糞,腹中綿綿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現為腸鳴腹痛,完穀不化。

130、陰證: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證,指陰陽屬性歸類,分“陰證”與“陽證”。凡屬於慢性的,虛弱的,

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謝減退的,退行性的,向內的證候,都屬於陰證,如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倦臥,肢冷倦怠,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短,飲食減少,口淡無味,不煩不渴。

131、暈在心:按中醫說法,“心藏神”,神經系統頭暈等疾病與心臟膽負供血等功能正常與否有關。

132、少火:是一種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須的。

133、壯火:是一種亢奮的病理之火。能損耗正氣。

134、怔:是持續性心跳劇烈的一種症狀。

135、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風的證候。可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

136、通人:學識淵博之人。

137、私智:一己之管見,偏而自矜。

138、子書:凡著書立說,自成一家言者,統稱子書。

139、大象:宇宙一切事物之本原。

140、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

141、伐性之斧:指危害身心的事物。

142、腐腸之藥:指損傷腸胃之藥物。

143、桑榆:原指目落餘輝在桑榆間。此引伸為晚年。

144、委頓:極度疲困。

145、理易:明白醫理。

146、陽燧:向日光取火之凹面銅鏡。

147、故宅:原來的居室。腎火之宅在於腎和命門。

148、先天:人身生命,發育生殖的本源,與後天相對而言。先天之本在腎,故有腎主先天之說。

149、後天:指脾胃。人體出生後的生長,發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後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養供給。

150、脫精:精關不固,精液滲入小便而下。

151、左券:券,契約,分左右二聯,主約雙方各執其一,左券即左聯。比喻有充分把握。

152、金針度人:向嫡傳學子傳授深奧理論及絕技。

153、兩儀:天地

154、飧泄;完全不化之泄瀉。

155、犀燭:傳說犀牛角放入水中會發光。

156、理中 :調理中焦脾胃的方法。多指脾胃虛寒証用溫中祛寒法治療。詳見溫中祛寒條。

157、理氣 :是運用有行氣解鬱、降氣調中、補中益氣作用的藥物,治療氣滯、氣逆、氣虛的方法。氣虛用補益中氣藥,見補氣條。氣滯宜疏、氣逆宜降,故又分疏鬱理氣、和胃理氣、降逆下氣等。詳各條。

158、理血: 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補血、涼血、溫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詳見各條。

159、推拿: 即按摩(見《小兒推拿秘旨》)。詳該條。 正骨八法之一。包括推法和拿法。《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或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適用於骨折癒合後或其他疾患所遺留的關節等處僵直者。

160、營衛: 出《靈樞﹒營衛生會》。營氣和衛氣的合稱。兩氣同出一源,皆水穀精氣之所化。營行脈中,具有營養周身作用﹔衛行脈外,具有捍衛軀體的功能。

161、營氣 :營運於脈中的精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中焦,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周身的功用。《靈樞﹒邪客》:“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溫病辨証中,營分証和氣分証二者合稱。如營氣同病。

162、營分証 :溫熱病邪氣內陷的階段。多由氣分証傳變或衛分証逆傳而來。以夜熱甚、心煩不寐,或神昏譫語,斑疹隱現,舌質紅絳,脈細數為主証。營是血中之氣,營氣通於心,病傳營分,顯示正氣不支,邪氣深入,威脅心包,影響神志或病及厥陰肝經。疾病由營轉氣,表示病情好轉﹔由營入血,表示病情更深重。

163、營衛不和: 出《傷寒論﹒太陽病篇》。一般指表証自汗的病理而言。包括: 衛弱營強,因衛氣虛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見身不發熱而時有自汗。 衛強營弱,因陽氣郁於肌表,內迫營陰而汗自出,症見時發熱而自汗,不發熱則無汗。

164、營衛氣血 :營、衛、氣、血本屬人體生命的四種精微物質和動力基礎,後世溫病學說借衛與營、氣與血的陰陽表裡相對關係,將溫病傳變由外而內由氣及血的過程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臨床辨証論治的綱領。《溫熱論》:“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參見衛氣營血辨証條。

165、營氣不從 :指血脈中營氣運行障礙,出現癰腫的病理。《素問﹒生氣通天論》:“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因邪氣侵襲,營氣運行不暢,瘀阻於肌肉腠理之間,血鬱熱聚,便成癰腫。

166、營氣同病: 溫病辨証。邪熱已傳入營分,仍有氣分証,稱營氣同病。參見衛氣營血辨証條。

167、培土生金 :也稱補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論用補脾益氣的方藥補益肺氣的方法。臨床多用於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見食欲減退、大便溏、四肢無力、舌淡脈弱等肺虛脾弱証候。

168、陰虛 :指陰液不足。臨床表現有“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唇紅口乾,舌質嫩紅或絳乾無苔,大便燥結,小便黃短,脈細數等。

169、陽虛: 陽氣不足或機能衰退的証候。陽虛則生寒,症見疲乏無力、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嫩,脈虛大或微細等。

170、虛火: 真陰虧損引起的發熱。如兩顴潮紅、低熱、五心煩熱或骨蒸勞熱、心煩失眠、盜汗、尿短赤、口燥咽幹、舌紅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無力,多見於熱病傷陰的後期,或陰虛勞損等。 陰盛格陽引起的假熱症狀。參見陰盛格陽條。

171、虛邪 :致病邪氣的通稱。因邪氣乘虛而侵入,故名。《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五邪之一。某臟因母病及子而發病,即從母臟傳來的邪氣。見《難經﹒五十難》。

172、虛勞 :病名。出《金匱要略》。據《諸病源候論》、《聖濟總錄》等文獻分析,虛勞包括因氣血、臟腑虛損所致的多種病症,以及相互傳染的骨蒸、傳屍。後世文獻多將前者稱為虛損,後者稱為勞瘵。詳見虛損、勞瘵各條。

173、虛脹:病名。見《醫宗必讀》。脾腎陽虛者,腹部脹滿,神疲納呆,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脈細。治宜健脾溫腎,化氣行水。用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或金匱腎氣丸。肝腎陰虛者,腹部脹滿,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心煩口燥,齒鼻衄血,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脈細數。治宜滋養肝腎,涼血化瘀。用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東加減。

174、虛熱 :陰、陽、氣、血不足引起的發熱。《素問﹒調經論》:“陰虛則內熱”。《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虛証的發熱,必兼見其他虛性的症、脈、舌,從其他虛証中鑒別其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而施治。

175、虛損 :病名。見《肘後方》。因七情、勞倦、飲食、酒色所傷,或病後失於調理,以致陰陽、氣血、臟腑虛損而成。虛損病情復雜,主要可概括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氣虛多見肺脾虛損。症見四肢無力,懶於言語,動輒氣短,自汗心煩。宜用補中益氣湯。血虛多見心肝虛損。症見吐血便血,或婦女崩漏,頭暈眼花,或成幹血癆。宜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虛在心者,並用歸脾湯。虛在肝者,並用二至丸。內有瘀血者,用大黃 蟲丸。陽虛多見脾腎虛損,症見飲食減少,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腰膝酸軟,神疲無力,畏寒肢冷,陽萎滑精,小便數而清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治宜溫補。

176、虛煩 :証名。 指陰虛內熱,虛火內擾而見心中煩亂,精神不能任持,似脹不脹,悒悒悶悶,飲食不甘美,睡眠不安寧的証候。多見於熱性病後期,或外感病經汗、吐、下後餘熱不清者﹔亦見於勞心思慮過度者(見《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 指狀如傷寒,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不痛,脈不緊數,獨熱者(見《千金要方》)。

177、虛喘 :見《醫林繩墨》。指氣喘由於正氣虛者。多因稟賦素弱、久喘或大病後真元耗損,致臟氣虛衰,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而致。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呼吸氣短難續,聲音低微,以深吸氣為快或動則氣喘。根據病因和見症的不同,分為氣虛喘、陰虛喘、真元耗損喘等。

178、虛風內動:由陰虛、血虛內生的風証。多見於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傷陰者,由津液虧損,液少血枯,血不養筋,肝陰不足,陰不潛陽而肝風內竄所致﹔也有因于腎陰不足,肝腎虧損,腎水不能涵養肝木,而致肝風上擾。臨床表現為眩暈、震顫或手足蠕動,或昏僕等。

179、虛火上炎 :腎陰虧虛,水不制火,出現陰火上升的証候。表現為咽幹、咽痛、頭昏目眩、心煩不眠、耳鳴、健忘、手足心熱,或目赤、口舌生瘡、舌質嫩紅、脈細數等。

180、虛煩不得眠 :病証名。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指心煩失眠的病証。虛煩指心煩而心下無硬滿,與心下硬滿煩躁者有別。本証可由氣虛、陽虛、陰虛、餘熱等不同因素導致。屬氣虛者,常兼見倦怠乏力,納少神疲,口幹少飲,脈象濡軟,治宜補氣為主。若更見肢冷畏寒、脈沉遲者,屬陽虛,治宜溫補。陰虛者,常兼見舌紅口幹,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火。餘熱內擾者,常兼見身熱未淨,口苦舌幹,小便黃赤,治宜清解除煩。

181、清陽不升: 指水穀化生的輕清陽氣不能正常濡養頭部、肌表、四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清陽實四肢”。清陽不升多因脾胃陽 氣不足,升清降濁的功能障礙所致。症見頭暈、眼花、視蒙、耳鳴、耳聾、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納減便溏、舌淡嫩、苔白、脈弱或虛等。

182、清熱解毒 :適用于瘟疫、溫毒及多種熱毒病証的治法。使用能清熱邪、解熱毒的方藥,治療熱性病的裡熱盛及癰瘡、癤腫疔毒、斑疹等病症。常用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石膏、連翹、板蘭根、蒲公英等,代表方有普濟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

183、清熱解暑: 用清熱藥結合解暑藥治療外感暑熱的方法。臨床表現頭痛、身熱、有汗、煩渴、小便黃赤,苔薄而黃,脈浮數等。常用藥如鮮荷葉、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銀花、連翹、蘆根、黃連等。

184、驚風 :兒科常見病証。臨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徵。引起驚風的原因較多,一般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大類。以熱性、急性病引起的急驚風尤為多見,如小兒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如持續高燒不退,均可出現驚風,亦即劉完素所謂“熱甚而風生”。這與有些慢性病在後期因虛損而出現的慢驚風,有虛實之分。與癇証、痙証,亦有所不同。詳見急驚風、慢驚風條。

185、盜汗 :証名。出《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多屬虛勞之症,尤以陰虛者多見。詳見虛勞盜汗、陰虛盜汗條。此外,盜汗也有因于陰火盛者,宜正氣湯(《雜病源流犀燭》:炒知母、黃柏、炙甘草)﹔有因肝熱者,宜龍膽散(《雜病源流犀燭》:龍膽草、防風)。

186、熱入心包 :溫熱病內陷營血階段的証型之一。主要証候有高熱、神昏、譫語、甚則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見抽搐等。可見於各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急性熱病的極期。

187、熱入血室: 病名。出《傷寒論》。指婦女在經期或產後,感受外邪,邪熱乘虛侵入血室,與血相搏所出現的病証。症見下腹部或胸脅下硬滿,寒熱往來,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則胡言亂語,神志異常等。《金匱要略》有如下記載: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者愈”

188、熱入血分: 指邪熱侵入血分的病變。熱入血分是溫熱病入血的深重階段,容易消耗陰血和迫血妄行。臨床表現為發熱夜重,神志昏迷,躁擾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絳、神昏躁擾等症為特徵。《溫熱論》:“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真熱假寒 陽証似陰的証候。症見惡寒,但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下利純水,但夾燥糞或屎氣極臭者﹔脈沉,但重按弦滑有力﹔並見煩渴、咽幹、口臭、舌苔白乾、小便黃等。多因外感邪氣化熱傳裡,陽盛格陰所致。

189、真實假虛 :實邪結聚的病,反現類似虛証的假像。如熱結胃腸、痰食壅滯、大積大聚,致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外達,因而出現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脈象沉伏或遲澀等証。但細察患者,聲高氣粗,脈雖沉伏或遲澀但有力,體雖瘦而神不疲,舌質紅絳,或有焦黃苔。《景嶽全書》:“大實之病,反有羸狀”。

190、惡露不絕 :病証名。見《婦人良方》。又名惡露不止(《肘後方》)、惡露不盡(《諸病源候論》)。多因產後氣虛失攝,沖任不固﹔或餘血未盡,或感寒涼,敗血瘀阻沖任﹔或營陰耗損,虛熱內生,熱攏沖任,迫血下行所致。氣虛者,惡露色淡,質清稀,量多,兼見面色蒼白,懶言,小腹空墜,宜補氣攝血,用舉元煎加減。餘血未盡者,惡露量少,淋漓澀滯不爽,色紫暗有塊,伴有小腹疼痛,宜化瘀止血。

191、破氣 、破血:破氣,理氣法之一。使用較峻烈的理氣藥散氣結、開鬱滯的方法。藥用青皮、枳實等。

192、健脾疏肝 :治療肝氣鬱結引起脾不健運的方法。臨床用於兩脅脹痛、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弦等肝盛脾虛証候。

193、消渴: 出《素問﹒奇病論》。又名 渴、消癉。宋、元以後,又有稱三消者。 病証名。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症狀為特點的病証。多因過食肥甘,飲食失宜,或情志失調,勞逸失度,導致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治療一般以滋陰、潤燥、降火為主。根據病機、症狀和病情發展階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別。詳各條。 指以多飲、多尿、尿甜為特徵的病証。見《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腎消方》。 証名。指口渴。《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並治》:“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94、流注: 病名。出《素問﹒五常政大論》。肢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疾病。由於其毒邪走竄不定,隨處可生,故名。常因氣血虛弱,使肢體深部發病,肌肉組織結塊或漫腫,有單發或多發,久而成膿,潰後膿盡可愈。由於發病原因、部位及表現的不同,又分為濕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濕流注、縮腳流注等。詳各條。消之別。

195、流痰 :病名。骨關節慢性破壞性疾病。在破壞過程中少有新骨形成。當膿腫形成後可以流竄,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痰。近代認為本病是無頭疽的一種,相當於骨與關節結核。多發于兒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結核病史,發病部位以脊椎、髖關節為多見,次為膝、踝、肩、肘、腕關節。故因病位不同又有龜背痰、環跳流痰、鶴膝痰、穿踝痰等名稱。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久病腎陰虧損,骨髓不充,外邪乘虛而入,痰濁凝聚﹔或跌撲損傷,氣血不和而誘發。病初局部酸脹微腫,不紅、不熱、不痛﹔久則漫腫疼痛,成膿,周圍肌肉萎縮﹔後期由於陰虧火旺,可有午後潮熱盜汗、身困無力、少食,潰流清稀膿液及敗絮樣物,久則瘡口凹陷,周圍色紫,形成竇道,不易收口。

196、潤肺化痰 :化痰法之一。與潤燥化痰同義。治療燥痰的方法。由於外感溫燥,或肺陰不足,虛火灼金,煉液為痰。症見咽喉乾燥哽痛,嗆咳痰稠難咯,舌紅苔黃而幹。

197、燥痰 :痰証的一種。見《醫學入門》卷五。又名氣痰。多由肺燥所致。症見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粒狀痰,澀而難出,或兼見面白色枯,皮毛幹焦,口乾咽燥,咳嗽喘促等。治以清肺、潤肺為主。

198、肺勞: 虛勞的一種。出《諸病源候論》。肺臟虛損所致。症見咽喉幹痛,聲音嘶啞,鼻不聞香臭,面腫,胸悶氣短,咳嗽吐血,飲食減少,消瘦乏力,發熱等。治宜益氣補肺。

199、疳 :病名。又稱疳証或疳疾。前人謂:“疳者幹也”。是泛指小兒因多種慢性疾患而致形體乾瘦,津液乾枯之証。古代列為小兒四大証(痘、麻、驚、疳)之一。臨床上以面黃肌瘦,毛髮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為特徵。《小兒藥証直訣》:“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可見疳証多為脾胃虛弱的疾病,如營養不良、慢性消化不良等。同時,還包括其他疾病,如無辜疳(頸淋巴腺炎或淋巴結核)、疳癆(嬰幼兒結核病),以及多種寄生蟲病、五官疾患等,名目繁多,不少重復。較常見的,如以五臟分類及病理病因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疳癆、蛔疳等﹔以症狀命名的有疳熱、疳渴、疳瀉、疳痢、疳腫脹等﹔以病變部位命名的有腦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200、命門: 有生命的關鍵之意。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命門之火體現腎陽的功能,包括腎上腺皮質功能。《難經﹒三十六難》:“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門有二說:A指右腎。《難經﹒三十六難》:“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B指兩腎,具體體現於兩腎之間的動氣(虞摶《醫學正傳》)。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屬累、精宮。屬督脈。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主治腰脊痛,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痛經,帶下,慢性腹瀉,下肢麻痺。直刺0.5-1寸。灸3-7壯或5-15分鐘。 石門穴別名,見《針灸甲乙經》。詳該條。 兩眼睛明穴部位的別稱。《靈樞﹒根結》:“太陽根于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瞭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中醫解讀腹瀉,如何用艾灸來調理

萬能艾灸 美容瘦身又補血!

夏季養心,需要多按按這幾個地方

氣血養生之道,健康幸福之源

“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一病一絕招(圖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