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喬新江 把城市輕輕放在山水之間|風采

◎ 《中華兒女》記者 余維峰

5月19日, 由中國報業協會、信陽市人民政府主辦, 中共信陽市委宣傳部、信陽日報傳媒集團、信陽市旅遊局承辦的,

以“紅色老區、綠色茶都、生態信陽”為主題的中國報旅融合發展信陽峰會在信陽召開, 來自國內部分中央、地方媒體報社的百余名社長、總編及資深媒體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信陽市委書記喬新江在峰會啟動儀式上圍繞“一、信陽好在山清水秀, 宜居宜遊;二、信陽好在紅綠相映, 相得益彰;三、信陽好在古洋相伴, 厚重聞名;四、信陽好在茶香菜美, 別有風味;五、信陽好在區位優越, 前景美好;六、信陽好在民風淳樸, 好人集聚”六個方面, 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信陽的具體情況, 讓人們認識到了一個既擁有深厚歷史底蘊, 也擁有無限發展活力的信陽。

為尋求信陽的進一步發展, 喬新江在充分把握信陽的歷史、人文、地理以及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

提出了“把城市輕輕放在山水之間”的發展理念, 圍繞發展旅遊、扶貧致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幾大主題, 整合境內各項發展資源, 形成合力, 致力於把信陽打造山水之城、毛尖之都、魅力之市。

整合各方優勢, 推進生態發展

中國之中, 區位交通優越。 信陽市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 處於武漢經濟圈、皖江城市帶、中原經濟區的結合部和國務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的京廣、京九“兩縱”經濟帶的腹地, 東中部人口密集區的中間位置。 同時也是我國東西、南北的十字交匯之處, 不僅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 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喬新江認為, 信陽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優越區位和便捷交通的優勢。

“十三五”時期, 信陽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著力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國有影響力的交通、資訊和物流樞紐, 充分利用信陽市的區位優勢,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 增強加快發展的動力, 帶動整個信陽的快速優質發展。

據悉, 目前信陽境內不僅有四條鐵路和三條高速公路, 還有淮河水運, 以及明港機場和已經列入國家規劃的潢川縣機場, 所以信陽是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加上管道運輸, “五位元一體”的運輸方式都在信陽體現出來。 便捷的交通和區位優勢讓信陽的發展具有無限的潛力。

根親文化, 歷史人文豐厚。 文化是歷史的饋贈, 喬新江認為信陽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掘出文化的特色,

打造出信陽的獨特魅力。

信陽歷史悠久, 文化厚重, 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西周時期, 信陽是申伯的封邑地, 秦時設義陽鄉, 北宋改稱信陽。 位於三省交界處的信陽不僅兼具豫韻楚風, 融合細膩浪漫的楚文化與粗獷大氣的中原文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淮河文化;而且也是中國漢姓的重要根源地, 當今漢姓100個大姓中, 就有黃、賴、羅、蔣等13個源於信陽或有一支源頭在信陽, 因此常有一些遠走廣東、福建等地甚至海外的南遷先民的後裔子孫回到信陽尋根問祖, 形成了特色的根親文化。

同時, 信陽也是土地革命時期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 是紅軍搖籃、將軍故鄉, 革命戰爭時期, 培育出了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和紅四方面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

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百餘名信陽籍將軍從這裡走向全國。 紅色文化成為信陽的又一特色, 是中央確定的全國十二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之一。

基於這些文化特色, 信陽市不斷挖掘根親文化和紅色文化, 建設根親文化和紅色文化研究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 擴大信陽對外開放、提高對外知名度, 增強招商引資的能力, 推進信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青山綠水, 生態環境優良。 “山繞綠城城砌玉, 城裹碧水水飛虹”是信陽的真實寫照, 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南北氣候過渡帶的信陽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 也造就了其青山綠水的良好生態, 被譽為“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喬新江認為,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生態環境的犧牲為代價,要在精心呵護青山綠水的前提下,發展綠色經濟,致力於生態富民。信陽全市森林覆蓋率36.11%,境內有530多種野生動物和2000多種植物,居全省之冠,這些都是信陽市發展的良好資本。在城市規劃中,喬新江堅持“把城市輕輕地放在山水之間”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注重體現“山”的特點、發揮“水”的優勢,傾力打造以大別山生態區、沿淮生態走廊、生態經濟先行區為主的“一山一水一區”綠色生態屏障,把信陽市打造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再加上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為信陽贏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市等榮譽,還連續八屆蟬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連續五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讓信陽成為一個大家非常願意來、來了就會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地方。

基於良好的生態發展,信陽突出“原生態”的特點,發展農業生態園,打造信陽的區域農業格局,引領美麗鄉村建設,至今已建成2個國家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國家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11個村落入選河南省“美麗鄉村”創建試點,5個村落進入了河南省特色旅遊村名錄,19個村落進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2個村落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信陽生態發展成就斐然。

茶香飄遠,特色品牌聞名。好山好水育好茶,信陽是著名的綠茶之鄉,對信陽毛尖茶有著深厚情感的喬新江對信陽茶產業的發展做了更為細緻的規劃:以中國毛尖之都的命名為起點,把握一帶一路戰略的政策東風,發揮資源優勢,豐富產品種類,打造特色文化,提升產業綜合實力,全面推進茶產業的發展。

信仰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考古發現表明2000多年前這裡已經開始人工栽培和生產茶葉。早在唐代,信陽茶葉聲望已炙。陸羽《茶經》有述:“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唐《地理志》載:“義陽土貢品有茶。”宋蘇軾曾贊曰:“淮南茶,信陽第一。”

著名的“信陽毛尖”和“信陽紅”紅茶都出自這裡。“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國家優質食品銀質獎、全國茶葉博覽會金獎、中國昆明世界博覽會茶葉金獎等獎項,馳名中外。“信陽毛尖”茶。作為主產地的信陽溮河區2004年被國家林業總局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置身信陽,茶園遍佈,茶葉飄香。目前,信陽人民正在充分發掘茶優勢,發展茶文化,傾力打造中國茶都。

以茶為核心,發展茶文化,從1992年開始信陽茶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了24屆,成為信陽發展的獨特品牌,來自五湖四海的商家遊人在這裡以節會友、共用商機、共謀發展,讓這座因茶而興、因茶而名、因茶而榮的城市在新的發展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

以文化為引領,推進“文旅”結合

山美水美,茶香菜香,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和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成為信陽市生態發展的優勢所在。“把城市輕輕放在山水之間”是喬新江的浪漫規劃,喬新江說,長期以來,信陽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牢牢把生態優先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時,首先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第一位,完善防止監管機制,持續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把生態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整個過程當中,真正實現“把城市輕輕地放在山水之間”。

基於生態發展的大目標,信陽市重點打造生態旅遊產業。喬新江說,雖然5A級景區確實是信陽的短處,單個景點的力量太薄弱。但信陽市目前正在做景區整合,聯手打造5A級景區,探尋信陽發展的新路徑。在規劃景區發展時,重點突出“三個板塊”:西部板塊涵蓋雞公山、羅山縣南部山區,建設國際山地度假旅遊目的地,成為引領大別山山地度假帶的龍頭;中部板塊涵蓋新縣全境和光山縣南部丘陵地區,培育集山地生態、紅色文化、山鄉風情於一體的國內一流山地休閒度假區;東部板塊涵蓋商城縣東南部山區、固始縣南部山區,形成國家山地度假集聚區。

在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信陽市不僅注重資源的整合,同時也注意品牌的打造,推動“文旅”融合,將當地豐富多樣的生態文化、紅色文化、鄉村文化、佛教文化、建築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旅遊業深度融合,成為信陽旅遊注入持久動力,打造信陽市旅遊發展的獨特魅力。

重點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突出豫楚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等特色,融山水生態理念于城市建設之中,整合文化資源,建設城市文化地標,打造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二是立足“山、水、茶、紅、泉、寺、根”等特色資源,扶持建設了一批紅色小鎮、茶鄉商鎮和文化產業園區;三是加強對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古鎮古樹的搶救性保護,特別是對古村落的連片保護與開發,使之成為鄉村旅遊的賣點。

截止2016年底,信陽市規模以上的旅遊村(點)125個,農家樂片區10個,規模以上休閒農莊150個,農家樂2500多家,約有5萬人從事鄉村旅遊點和“農家樂”的經營活動,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3.8萬人,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占總收入的60%以上。其中,有1.7萬人參與旅遊經營脫貧,占全市脫貧人口的20%。

“把城市輕輕放在山水之間”是信陽市的發展理念,也是喬新江書記的發展夢想。充分發掘信陽市的各項優勢和潛力,進一步提升信陽對外開放水準,拓展對外發展空間,帶動經濟發展,打造一座充滿發展活力的生態經濟先行城市,喬新江在為之努力著,信陽人民也在為之努力著。

被譽為“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喬新江認為,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生態環境的犧牲為代價,要在精心呵護青山綠水的前提下,發展綠色經濟,致力於生態富民。信陽全市森林覆蓋率36.11%,境內有530多種野生動物和2000多種植物,居全省之冠,這些都是信陽市發展的良好資本。在城市規劃中,喬新江堅持“把城市輕輕地放在山水之間”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注重體現“山”的特點、發揮“水”的優勢,傾力打造以大別山生態區、沿淮生態走廊、生態經濟先行區為主的“一山一水一區”綠色生態屏障,把信陽市打造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再加上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為信陽贏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市等榮譽,還連續八屆蟬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連續五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讓信陽成為一個大家非常願意來、來了就會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地方。

基於良好的生態發展,信陽突出“原生態”的特點,發展農業生態園,打造信陽的區域農業格局,引領美麗鄉村建設,至今已建成2個國家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國家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11個村落入選河南省“美麗鄉村”創建試點,5個村落進入了河南省特色旅遊村名錄,19個村落進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2個村落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信陽生態發展成就斐然。

茶香飄遠,特色品牌聞名。好山好水育好茶,信陽是著名的綠茶之鄉,對信陽毛尖茶有著深厚情感的喬新江對信陽茶產業的發展做了更為細緻的規劃:以中國毛尖之都的命名為起點,把握一帶一路戰略的政策東風,發揮資源優勢,豐富產品種類,打造特色文化,提升產業綜合實力,全面推進茶產業的發展。

信仰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考古發現表明2000多年前這裡已經開始人工栽培和生產茶葉。早在唐代,信陽茶葉聲望已炙。陸羽《茶經》有述:“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唐《地理志》載:“義陽土貢品有茶。”宋蘇軾曾贊曰:“淮南茶,信陽第一。”

著名的“信陽毛尖”和“信陽紅”紅茶都出自這裡。“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國家優質食品銀質獎、全國茶葉博覽會金獎、中國昆明世界博覽會茶葉金獎等獎項,馳名中外。“信陽毛尖”茶。作為主產地的信陽溮河區2004年被國家林業總局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置身信陽,茶園遍佈,茶葉飄香。目前,信陽人民正在充分發掘茶優勢,發展茶文化,傾力打造中國茶都。

以茶為核心,發展茶文化,從1992年開始信陽茶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了24屆,成為信陽發展的獨特品牌,來自五湖四海的商家遊人在這裡以節會友、共用商機、共謀發展,讓這座因茶而興、因茶而名、因茶而榮的城市在新的發展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

以文化為引領,推進“文旅”結合

山美水美,茶香菜香,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和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成為信陽市生態發展的優勢所在。“把城市輕輕放在山水之間”是喬新江的浪漫規劃,喬新江說,長期以來,信陽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牢牢把生態優先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時,首先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第一位,完善防止監管機制,持續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把生態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整個過程當中,真正實現“把城市輕輕地放在山水之間”。

基於生態發展的大目標,信陽市重點打造生態旅遊產業。喬新江說,雖然5A級景區確實是信陽的短處,單個景點的力量太薄弱。但信陽市目前正在做景區整合,聯手打造5A級景區,探尋信陽發展的新路徑。在規劃景區發展時,重點突出“三個板塊”:西部板塊涵蓋雞公山、羅山縣南部山區,建設國際山地度假旅遊目的地,成為引領大別山山地度假帶的龍頭;中部板塊涵蓋新縣全境和光山縣南部丘陵地區,培育集山地生態、紅色文化、山鄉風情於一體的國內一流山地休閒度假區;東部板塊涵蓋商城縣東南部山區、固始縣南部山區,形成國家山地度假集聚區。

在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信陽市不僅注重資源的整合,同時也注意品牌的打造,推動“文旅”融合,將當地豐富多樣的生態文化、紅色文化、鄉村文化、佛教文化、建築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旅遊業深度融合,成為信陽旅遊注入持久動力,打造信陽市旅遊發展的獨特魅力。

重點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突出豫楚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等特色,融山水生態理念于城市建設之中,整合文化資源,建設城市文化地標,打造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二是立足“山、水、茶、紅、泉、寺、根”等特色資源,扶持建設了一批紅色小鎮、茶鄉商鎮和文化產業園區;三是加強對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古鎮古樹的搶救性保護,特別是對古村落的連片保護與開發,使之成為鄉村旅遊的賣點。

截止2016年底,信陽市規模以上的旅遊村(點)125個,農家樂片區10個,規模以上休閒農莊150個,農家樂2500多家,約有5萬人從事鄉村旅遊點和“農家樂”的經營活動,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3.8萬人,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占總收入的60%以上。其中,有1.7萬人參與旅遊經營脫貧,占全市脫貧人口的20%。

“把城市輕輕放在山水之間”是信陽市的發展理念,也是喬新江書記的發展夢想。充分發掘信陽市的各項優勢和潛力,進一步提升信陽對外開放水準,拓展對外發展空間,帶動經濟發展,打造一座充滿發展活力的生態經濟先行城市,喬新江在為之努力著,信陽人民也在為之努力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