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盧鶴紱 中國核能之父的科學人生

作者 吳苡婷 首發於上海科技報(2014)

2014年6月7日是享譽世界的核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盧鶴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日。 社會各界聚首復旦,

共同追思這位卓越的科學家。

盧鶴紱先生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和核子物理方面的研究, 他曾測定鋰7、鋰6的天然豐度比, 被國際公認為準確值而長久採用, 在國際上首次公開發表估算鈾235原子彈及費米型鏈式裂變反應堆的臨界體積的簡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 被稱為“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 1950年代, 提出了容變黏滯彈性理論, 其弛豫壓縮基本方程被譽為“盧鶴紱不可逆方程”。

在盧鶴紱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 其子盧永強特地從美國空運回國7箱檔案資料, 包括先生的日記、學術手稿和劄記計206卷、件悉數捐贈給了復旦大學檔案館。

拂去歷史的塵埃, 回首那段科學征途, 盧鶴紱留給科學界的是一段寶貴的精神財富。

學成歸國大衣成“書籍搬運箱”

復旦大學檔案館館長周桂發參與了《盧鶴紱院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的編寫, 他講述了一段盧先生歸國時的故事。

1941年, 盧鶴紱先生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拿到博士學位, 拿到國內大學的教授聘書, 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工作機會,

回到抗戰中的祖國, 準備為國效力。 (為此, 盧鶴紱退出了自己與另外兩名物理學家正在進行的課題, 而不久之後這兩名物理學家正是憑藉這一課題獲得了諾貝爾獎), 當時乘坐飛機行李不能超重, 每個人的行李不能超過20公斤。 炮火中的中國科研資料、讀書資料非常緊缺, 盧先生就想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他穿了一件很大的大衣, 這件特殊的大衣中有很多插袋, 他把很多珍貴的英文書籍插在其中, 結果安檢時被發現。 當時國難當頭, 很多人都會千方百計向國內運送寶貴的日用品, 或是黃金和金條。 安檢人員感動于他的精神, 給予免檢放行。 就這樣, 盧先生把這些珍貴的書籍帶回了國內, 用於日後的教學科研。

講學工資5000美金如數上交國家

在此次捐贈的檔案中, 有一張上交收據格外引人注意, 盧鶴紱將在國外講學期間的5000美金全部上交教育部。 在日記中, 他詳細描述了上交的理由。 雖然身處國外講學, 國家依舊每月給他發放工資, 所以這筆錢自己不該拿。

60年代起, 盧先生開始寫自己的“紅專”日記, 幾十本日記本中寫滿了盧先生在專業上的研究心得和思考, 字跡清晰, 一絲不苟。 即使在文革最艱難的環境中, 盧先生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研究。 他以“紅專”為掩護, 偷偷地進行著科學研究。

還有一本特殊的“接待外賓簡記”, 這是由海鷗牌香煙的煙標頁面裝訂成的小冊子, 盧先生喜歡抽煙, 每天要抽2包煙。 但是計劃經濟時代, 前門牌香煙需要煙票才能購買, 盧先生抽的最多的就是海鷗牌香煙, 抽完煙後他變廢為寶, 在這本小冊子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1972年後美國科學家來訪的情況, 當時到達上海的都是重量級的物理學專家, 盧鶴紱承擔了大量的接待工作, 他的簡記中詳細記錄了楊振寧、吳健雄、李政道等科學家來訪時的各種細節。

最後時分依然關注世界科技前沿

盧鶴紱先生于1997年去世,在1996年接受採訪時,他最牽掛的是依然是祖國的科學事業。復旦大學檔案館徵集編研室主任楊家潤講述了他眼中的盧先生,當時的盧先生告訴他,自己這一輩子並不後悔,他對學術上的追求一直沒有淡化過。盧先生還在跟蹤世界科學的前沿研究工作,他最關注的是兩個領域的科研問題:一是社會現狀問題。他認為目前盲目崇拜進口產品的想法是不對的,科學界應該積極開展自主創新,否則結果就是跟著外國人的後面走,甚至出現跟著爬行的狀況,這對國家的發展不利。二是宇宙起源問題,盧先生說自己身體條件不允許他到處走,但是他還在根據現有資料積極研究。

盧鶴紱去世以後,美國休士頓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均為他豎立銅像,美國檀香山市還把每年的6月15日定為“盧鶴紱日”。為紀念盧鶴紱誕辰100周年,一尊盧鶴紱銅像也將永久地佇立在他曾經執教的復旦大學校園內。

“一是有所發現、有發明、有所發展,最後的目的是開創新領域。二是要老實,不要虛偽;弄虛作假,故弄玄虛的人都是站不住的。知而告人,告而以實,仁信也。”這是盧鶴紱告誡青年科學工作者的箴言,也是盧鶴紱自己恪守一生的人生信條。

最後時分依然關注世界科技前沿

盧鶴紱先生于1997年去世,在1996年接受採訪時,他最牽掛的是依然是祖國的科學事業。復旦大學檔案館徵集編研室主任楊家潤講述了他眼中的盧先生,當時的盧先生告訴他,自己這一輩子並不後悔,他對學術上的追求一直沒有淡化過。盧先生還在跟蹤世界科學的前沿研究工作,他最關注的是兩個領域的科研問題:一是社會現狀問題。他認為目前盲目崇拜進口產品的想法是不對的,科學界應該積極開展自主創新,否則結果就是跟著外國人的後面走,甚至出現跟著爬行的狀況,這對國家的發展不利。二是宇宙起源問題,盧先生說自己身體條件不允許他到處走,但是他還在根據現有資料積極研究。

盧鶴紱去世以後,美國休士頓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均為他豎立銅像,美國檀香山市還把每年的6月15日定為“盧鶴紱日”。為紀念盧鶴紱誕辰100周年,一尊盧鶴紱銅像也將永久地佇立在他曾經執教的復旦大學校園內。

“一是有所發現、有發明、有所發展,最後的目的是開創新領域。二是要老實,不要虛偽;弄虛作假,故弄玄虛的人都是站不住的。知而告人,告而以實,仁信也。”這是盧鶴紱告誡青年科學工作者的箴言,也是盧鶴紱自己恪守一生的人生信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