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一座城需要一束怎樣的光?這個問題在杭州有了答案!

杭報線上訊一百多年前的一項偉大發明——“電燈”——讓城市白天和黑夜的交界, 變得越來越模糊。 過去一年間, 經歷了G20峰會之後的杭州, 西湖、運河、錢塘江兩岸的燈光秀, 熠熠生輝及至暗影重疊, 濃妝淡抹恰當好處地勾勒出江南的夜色長卷, 令人難忘。

一座城市到底需要一束怎樣照亮夜空的光芒?13日, 杭州市亮燈監管中心與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城市·建築·光”國際照明設計杭州高峰論壇, 回答了這個問題。

杭州市亮燈監管中心主任張平表示, 在杭州峰會時, 呈現的很重要部分, 就是光的文化性, 無論是光的詩意表達、還是情緒和語言的表達, 都是情感、文化的推介。 比如說這次峰會中的三大核心區, 特質是不一樣的:西湖就是想做水墨江南味道, 所以用了一些色溫的變化體現四季變化, 最後出來的效果達到了水墨江南的味道;運河旁邊住著10萬人家,

我們就是想回歸生活, 做了很多百姓能夠參與在其中的燈光小品, 串珠成列, 回歸一種生活的境界, 把一種歷史建築、古老的氛圍勾勒出來;錢江新城就做得比較大膽, 她是新城, 也是未來, 我們把未來留給想像, 在這裡我們做了33幢建築的聯動, 這也是一個嘗試, 希望做出現代、時尚的風貌。

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董丹申稱, 這一場主題論壇是“城市·建築·光”, 是既充滿著古老的神秘, 同時更體現出現代文明的進步, 對光照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不僅僅是電氣專業的照明技術, 更應該從文化、從審美、從心靈的角度去探索建築空間具體形態的意味以及藝術的氣息。 現在我們有許多城市、有許多項目, 過度的照明的設計反而讓這個城市失去了應有的品味, 有的時候甚至會變的媚俗, 更不符合低碳與生態的意義。 所以要用不同的光明的形式承擔多樣精彩的生活, 而不是只是炫酷的物理形態, 我們需要整體、平衡的建築光環境。

在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作品中, 包括有京杭大運河部分標段、杭州復興人行天橋、延安路人行天橋、桐廬合嶺村等照明工程項目, 以延安路人行天橋為例, 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光環境設計研究所所長王小冬稱, “因其特殊的‘口’字型結構, 我們將它定位成‘杭州之眼’,

選擇了包括冰藍、銀白與粉紅等幾種符合杭州城市文化特質的顏色, 並應用控制模式緩慢切換場景。 同時考慮到人行天橋承載的交通功能, 我們在色彩上規避了紅綠燈的顏色。 ”

同樣參會的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前任主席Herbert Cybulska先生表示, “每一個視頻、每一個燈光秀都是有聲音的, 所以你感覺到你像觀看一個電影一樣,不僅僅是一個投影,不僅僅對建築做一個投影,而讓這個建築煥發了生機。”

“而如今在杭州夜幕降臨的時候,每天晚上7點在西湖、運河、在錢塘江兩岸燈光亮起時,我們感覺這個城市才剛剛蘇醒,並且開始習以為常,”一在會場的杭州市民表示。

所以你感覺到你像觀看一個電影一樣,不僅僅是一個投影,不僅僅對建築做一個投影,而讓這個建築煥發了生機。”

“而如今在杭州夜幕降臨的時候,每天晚上7點在西湖、運河、在錢塘江兩岸燈光亮起時,我們感覺這個城市才剛剛蘇醒,並且開始習以為常,”一在會場的杭州市民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