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襄陽 24節氣丨春分 臨漢門

圖 手繪丨簡白

文丨江南久久

襄陽•【臨漢門】

襄陽, 作為一座現代化的都市, 又兼具"古城"的美譽。 不僅是因為其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

有津津樂道于百姓生活的名人逸聞, 有煌煌銘刻於史冊典籍的歷史事件, 更是因為"金湯鞏固"的城牆, 千百年來守護著城池裡的百姓, 鑄就著"鐵打的襄陽"。 從古自今, 巍峨的城門依舊安在, 並以其無聲的威嚴, 勾勒著襄陽城的輪廓, 刻畫著襄陽城的背景, 保持著襄陽城的風貌!

"臨漢門"就是古城襄陽當之無愧的標誌!

"臨漢門"又叫小北門, 應是面臨漢江而得名。 臨江一面的拱形城門上方寫著"臨漢門"三個大字, 那渾厚、沉穩的氣勢, 在蜿蜒逶迤于漢江之濱、高大威嚴的古老城牆之上, 相得益彰, 猶顯古樸典雅、意蘊遠達!

在另一面向北街, 望昭明的城門上, 鑲嵌有匾額"北門鎖鑰", 是清代時的別稱, 此四字更是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冷兵器時代,

漢水的天塹自有鐵打的城池固守, 那豪情與壯志, 猶如城門上威武的兵俑, 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守城將士的信念和決心, 當然, 其在古代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也就顯而易見。

在小北門古老的城牆之上, 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樓較為完好地留存在城頭。 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到:這座城樓為清代建築, 既有北方建築的穩重、渾厚之風, 又具南方工藝的靈動、飛揚之氣, 脊吻、飾件則多採用襄陽地方傳統工藝。 整個城樓建築在拱券式城門洞之上, 共有四柱三間, 為重簷歇山頂, 七檁抬梁構架, 整體為磚木結構。 城台長13.75米、寬22.6米, 外有垛牆, 內有女兒牆, 台西側有蹬城馬道。

這座立於風口牆頭的臨漢門城樓, 更是矗立在襄江兩岸百姓的心中。

在幾百年流轉的滄桑歲月中, 它曾經了多少次的毀損, 就迎來了多少次的修復:

明崇禎十四年(1641)張獻忠起義軍平毀城垛與城樓;

清順治五年(1648)徐騰茂、張仲重修;

道光六年(1826)襄陽知府周凱重修臨漢門城樓, 之後, 城樓主體一直保有其清時建築風貌;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冬, 由市政工程處幹部馮建業與水文站技術員高崇興提議, 從城建經費中抽集7000元, 請本地工匠依原樣恢復重修;

"文革"期間, 自然與人為帶來部分損毀;

1977年重新修葺;

1988年嚴格遵照傳統工藝, 恢復歷史原貌, 修舊如舊;

1993年到1997年多次小修。

如果說古城牆的損毀, 更多地是它必須肩負的戰爭使命, 那麼修復, 則完全是緣於人們對它的熱愛與需要。

幾年前第一次登上臨漢門城樓,

還可見各種與古城牆有關的圖片文字資料, 裝框懸掛在樓內的牆上, 供遊人直觀明瞭地初識與古城池、古門樓相關的人文歷史。 而今年春分時節, 當我們再次來到臨漢門, 卻見城樓大門緊鎖。 環樓四顧, 多根木質廊柱底部正漸漸腐朽, 赫然呈現凹槽, 至於城樓上早年粉飾的油漆, 更加爆裂斑駁, 風動時, 便大塊大塊地脫落。

從北京來襄陽工作二十多年, 現已退休的劉老先生, 閒暇時總會陪老伴逛逛襄陽古城牆。 看著日漸頹敗的城樓, 劉老先生說, 如今全國各地都在為自己城市的旅遊名片, 尋找更久遠的歷史背景, 咱們襄陽祖先留存下來這麼好的物質財富, 卻沒有被用心保護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 真是讓人痛心遺憾!

因為另外加補了十元參觀費, 我們爭取到一個打開城樓鐵鎖, 進入樓內拍攝相關圖片的機會。 來自諸葛亮出身地、山東臨沂的一位遊客張先生, 看見城樓的木門半掩著, 也欲推門進去探看樓內的景況, 卻被把守在門前的臨漢門景區管理員粗暴地攆走。

當我與張先生聊起對這件事的看法時, 他寬厚地笑著說, 可能是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管理體制吧, 可以理解。 不過, 古城樓就在眼前, 卻不能順利入內, 只是在門外瞟見裡面有一塊寫著"天下第一城池"的匾額, 斜靠在牆角, 多少還是有點遺憾的, 畢竟這裡是我們老鄉諸葛孔明成名出山的地方呀, 在情感上來說與其他的地方還是不一樣的。 張先生接著講了他前兩年去義烏參觀考察時, 義烏市市長說的一席話,那個市長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是,所有外地遊客都是義烏的客人,誰要得罪了客人,就要砸誰的飯碗,因為一個城市,只有有了人源,才會有財源,有了財源才能更好地建設和保護自己的城市。臨別時,臨沂的遊客張先生說:"襄陽古城牆看起來保護得還不錯,就是太冷清了。"

來到臨漢門的遊人,若順蹬城馬道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其實是另一個景點,就是沿古城牆西行五百余米,位於襄陽城西北角的一處"城外城"遺址。那裡曾是東晉中郎將、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鎮守。當年有大敵來犯,激戰襄陽之時,朱序的母親韓夫人見兒子忙於全面防務,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當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險要,必先受敵時,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築起一座新城。後來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戰鬥,最終保住了襄陽城。

金代詩人李俊民專門為這段英勇事蹟寫下過一首詩《夫人城》,詩前有序"在今襄陽西北一裡"。顯然,這個位置所指應是襄陽臨漢門城樓處以西,也就是現在這段被稱為“夫人城”的城牆。這裡承載的一段千古佳話,彰顯了歷史上鐵打的襄陽,不僅僅只是依賴於城牆的牢固,城河的天塹,更是因為歷代都有熱愛這座城池、勇敢智慧的襄陽兒女。

為緬懷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上世紀的1982年,市政府修復城牆垛堞時,於城牆上專門修築了一座紀念亭,內塑韓夫人石雕像。

如今,臨漢門城樓與夫人城紀念亭都臨江迎風,佇立於襄陽古城牆之上,兩兩呼應,更襄陽平添了幾多名勝古跡所特有的風采。駐足這個英雄城池的牆頭,是觀賞襄陽的山、城、洲、水絕好的視野。當春乃發生,攜友近前來,憑欄遠眺去,淼淼漢水、綿綿群山、"拂水柳花千萬點,隔樓鶯舌兩三聲"的美景便可盡收眼底,還有那櫛比鱗次的現代化建築,連接漢江兩岸的一座座大橋,更是讓人心曠神怡,豪情滿懷!

這一刻,多麼希望,在歷史的發展中,古老的襄陽城,能永保本色風貌!

圖一 ▲: 臨漢門上眺漢江 郡邑浮前浦 波瀾動遠空

圖二 ▲: 城門上的將士風采 弦月下的古城一角 千百年來 臨漢門猶如鐵心男兒 敞開的是英雄情懷 守護的是黎明百姓!

圖三 ▲: 一段斑駁舊時光 化作一闕城牆 凝固歲月 築起希望 叫我怎能不以一顆溫柔的心 一來再來 來看你 看你的滄桑傳奇 看你的春夏秋冬 看你的古往今來

圖四 ▲: 傾聽歷史的厚望 回首過往的輝煌 但願古城的鄉愁 刻在心底落在行動上

圖五 ▲: 年輕而古老的現代化城市 讓人期待 更需要用心關懷 祝福我們的家鄉 襄陽

——END——

義烏市市長說的一席話,那個市長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是,所有外地遊客都是義烏的客人,誰要得罪了客人,就要砸誰的飯碗,因為一個城市,只有有了人源,才會有財源,有了財源才能更好地建設和保護自己的城市。臨別時,臨沂的遊客張先生說:"襄陽古城牆看起來保護得還不錯,就是太冷清了。"

來到臨漢門的遊人,若順蹬城馬道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其實是另一個景點,就是沿古城牆西行五百余米,位於襄陽城西北角的一處"城外城"遺址。那裡曾是東晉中郎將、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鎮守。當年有大敵來犯,激戰襄陽之時,朱序的母親韓夫人見兒子忙於全面防務,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當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險要,必先受敵時,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築起一座新城。後來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戰鬥,最終保住了襄陽城。

金代詩人李俊民專門為這段英勇事蹟寫下過一首詩《夫人城》,詩前有序"在今襄陽西北一裡"。顯然,這個位置所指應是襄陽臨漢門城樓處以西,也就是現在這段被稱為“夫人城”的城牆。這裡承載的一段千古佳話,彰顯了歷史上鐵打的襄陽,不僅僅只是依賴於城牆的牢固,城河的天塹,更是因為歷代都有熱愛這座城池、勇敢智慧的襄陽兒女。

為緬懷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上世紀的1982年,市政府修復城牆垛堞時,於城牆上專門修築了一座紀念亭,內塑韓夫人石雕像。

如今,臨漢門城樓與夫人城紀念亭都臨江迎風,佇立於襄陽古城牆之上,兩兩呼應,更襄陽平添了幾多名勝古跡所特有的風采。駐足這個英雄城池的牆頭,是觀賞襄陽的山、城、洲、水絕好的視野。當春乃發生,攜友近前來,憑欄遠眺去,淼淼漢水、綿綿群山、"拂水柳花千萬點,隔樓鶯舌兩三聲"的美景便可盡收眼底,還有那櫛比鱗次的現代化建築,連接漢江兩岸的一座座大橋,更是讓人心曠神怡,豪情滿懷!

這一刻,多麼希望,在歷史的發展中,古老的襄陽城,能永保本色風貌!

圖一 ▲: 臨漢門上眺漢江 郡邑浮前浦 波瀾動遠空

圖二 ▲: 城門上的將士風采 弦月下的古城一角 千百年來 臨漢門猶如鐵心男兒 敞開的是英雄情懷 守護的是黎明百姓!

圖三 ▲: 一段斑駁舊時光 化作一闕城牆 凝固歲月 築起希望 叫我怎能不以一顆溫柔的心 一來再來 來看你 看你的滄桑傳奇 看你的春夏秋冬 看你的古往今來

圖四 ▲: 傾聽歷史的厚望 回首過往的輝煌 但願古城的鄉愁 刻在心底落在行動上

圖五 ▲: 年輕而古老的現代化城市 讓人期待 更需要用心關懷 祝福我們的家鄉 襄陽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