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系列報導|《價改之變——從農戶帳本看農產品價格改革路線圖》(一):價格保險避風險

"聆聽三農, 感悟中國"

點擊上方"三農中國"可以訂閱哦!

農產品價格改革, 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推動農產品市場化進程、促進農業體系提質增效的關鍵環節, 更是農民最關注的“三農”問題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要完善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 而近年來, 國家和地方每年都會出臺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新政策。 從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 到玉米價補分離改革, 有些地區還推出了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等等。

那麼, 這些改革措施給市場帶來了哪些變化?對農民的生產又會產生哪些影響?從今天起,

中國鄉村之聲推出系列報導《價改之變——從農戶帳本看農產品價格改革路線圖》。 我們看看農產品價格改革取得了哪些階段效果, 又

是如何拉近農民和市場之間的距離的。

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是指國家利用保險的機制,

對保費進行補貼, 實現對農產品市場風險進行彙聚、分散和轉移的一種制度安排。 2014年中央一號檔首次提出“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而今年的“中央一號檔”又提出, 支持擴大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試點, 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

那麼, 農產品價格保險實施以來, 效果如何?農民又是怎樣應對價格改革, 適應市場變化的?《價改之變——從農戶帳本看農產品價格改革路線圖》今天播出第一篇:“價格保險避風險”。

黑龍江農墾趙光農場

距離大豆播種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大豆主產區黑龍江農墾趙光農場已經開始為新一年大豆生產做足了準備。 今天, 合作社聯合社訂購的又一批化肥通過貨運列車運到了車站。

聽說又有一批化肥運到, 一大早, 種植大戶蘭金祥就來到車站配貨場。

蘭金祥:咱這肥料, 咱們現在進的能有多大量?百分之多少?

負責人:咱們現在肥料已經進到95%了, 還差5%。

蘭金祥:那沒多少了……

蘭金祥從17歲就開始種大豆, 到今年已經整整40年。

說起老本行, 他興致很高。

蘭金祥:我每畝地大豆的成本都在六百四五左右, 就是2015-2016年的成本偏高一些。 因為原來農場不怎麼種大豆的時候, 種子也便宜, 其他費用也便宜, 所以成本是偏低一點。

中國鄉村之聲記者關健採訪蘭金祥

那時候, 即便大豆的種植成本更低一些,

蘭金祥也不願意種大豆。 原因顯而易見, 種大豆不賺錢。

蘭金祥:大豆那時候價格一直不好, 也沒有差價補貼, 什麼補貼都沒有。 那時候能保住本兒, 多少剩一點, 一畝地剩10塊、8塊錢就算不錯了。

記者:所以大家都願意種玉米。

蘭金祥:對, 你要算算玉米的賬, 就有賬算了。 14年成立合作社的時候, 大豆種植面積僅能占到40%的比例上——你4000畝地, 你算, 四四一十六, 就是1600畝。

大家都去種玉米,導致玉米成為過剩產能,而國內大豆需求只能依賴大量進口。為了扭轉這一供需矛盾,國家推出東北地區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之後又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去年,趙光農場試點實施“期貨價格保險”,更讓蘭金祥種大豆扭虧為盈。

記者:期貨價格保險是去年開始的。

蘭金祥:對。每畝400斤,每斤1塊9。定位是9-10月這個時間的價格

所謂“期貨價格保險”,就是農戶或合作社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保費由政府補貼和農戶自負資金兩部分構成,當農產品價格低於農民投保價格時,投保人可以獲得保險資金補償。與此同時,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簽訂再保險協議,向期貨公司轉移風險,而期貨公司則通過期貨市場和場外衍生品市場進行相應操作,對沖保單價格波動風險。

蘭金祥:一開始我們也不懂。我們農民跟期貨有什麼關係?通過他們保險公司的講解,我們理解了,感覺應該能行。頭幾年,我們都是賣到1塊7毛多錢。所以,他定到1塊9,我們心裡還是能承受的。結果就算真碰上了,確實沒達到1塊9,人家也履行承諾及時給我兌現賠付。我連本帶利拿回來17塊5毛錢。我每畝地交了8塊錢。

別看每畝地錢不多,但蘭金祥作為大戶對市場變化早有預判。他將一部分種植玉米的土地改種大豆。去年,2550畝大豆,光“期貨價格保險”一項就拿到賠付5萬多。

更重要的是,“期貨價格保險”給蘭金祥這樣的種植大戶一個托底價格,再加上目標價格補貼、種糧直補、輪作倒茬補貼等等惠農補貼,種植大豆的每畝淨利潤超過百元,有效對沖了玉米價格大幅下跌的損失。

記者:大豆一畝賺100多,但玉米一畝還得賠100多。

蘭金祥:對。但是它占30%的比例,大豆的比例要大一點。總的說來,還能賺一點。

應對價格改革,適應市場變化,農民有話說。

黑龍江趙光農場大豆種植大戶蘭金祥認為,有了國家的政策引導,種糧農民更應該重視降成本,保產量,應對市場價格波動。

產量是最關鍵的。給你的價格再高,你要是沒有產量也是不行的。我們趙光農場這個地區的產量,基本上比較穩定,大豆每年都在300多斤上,除非有特殊的自然災害。

在全國來說,我們的措施也是比較先進的。首先,配方施肥——你的土地缺什麼肥了,可以化驗出來;然後,栽培技術、作業標準,都比一般的地方要先進。我們的機械都是全國比較先進的,人工幾乎不怎麼用了。提高效率了,減少人員的使用了,成本自然就下降了。

作為農民,也希望市場能夠穩定,我們去年上的“大豆期貨價格保險”,有這樣的政策能夠多出臺一點。我們希望有些價格保險、種植保險多向農民傾斜,讓我們春天決定種什麼的時候,我們心裡得有底,收入能有一定的保障。

“期貨價格保險”試點,幫助農民有效規避價格下跌風險,成為農戶生產經營的“財務穩定器”。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教授認為,未來,可以進一步開發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穩定農業生產。

專家點評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緒瑾:

王緒瑾:過去,農業保險主要是保成本,後面才是保產量,保價格。比如糧食保險,說白了,核心點是為了糧食安全,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穩定;而往往生產糧食的又是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所以,通過保價格使農民生產就安心了,從而能保證產量。通過價格杠杆,實現一箭雙雕,這是比較好的方法。”

期貨價格也是農產品價格中的一種。期貨價格保險更有利於農民對未來生產預期的一種確定。我有這個保障之後,那麼,農民就可以安心生產了,不擔心價格波動而帶來的損失問題,從而保證了產量的穩定。

未來,因為保價格的目的不是簡單的保價格,而是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進一步發展成保價格的同時保收入——收入保險?這個收入保險是保那些關係國計民生、十分重要的農產品。能不能發展糧食收入保險、豬肉收入保險?我覺得,未來也是可以做的。

記者編輯:關鍵

統稿編輯:劉璐

大家都去種玉米,導致玉米成為過剩產能,而國內大豆需求只能依賴大量進口。為了扭轉這一供需矛盾,國家推出東北地區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之後又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去年,趙光農場試點實施“期貨價格保險”,更讓蘭金祥種大豆扭虧為盈。

記者:期貨價格保險是去年開始的。

蘭金祥:對。每畝400斤,每斤1塊9。定位是9-10月這個時間的價格

所謂“期貨價格保險”,就是農戶或合作社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保費由政府補貼和農戶自負資金兩部分構成,當農產品價格低於農民投保價格時,投保人可以獲得保險資金補償。與此同時,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簽訂再保險協議,向期貨公司轉移風險,而期貨公司則通過期貨市場和場外衍生品市場進行相應操作,對沖保單價格波動風險。

蘭金祥:一開始我們也不懂。我們農民跟期貨有什麼關係?通過他們保險公司的講解,我們理解了,感覺應該能行。頭幾年,我們都是賣到1塊7毛多錢。所以,他定到1塊9,我們心裡還是能承受的。結果就算真碰上了,確實沒達到1塊9,人家也履行承諾及時給我兌現賠付。我連本帶利拿回來17塊5毛錢。我每畝地交了8塊錢。

別看每畝地錢不多,但蘭金祥作為大戶對市場變化早有預判。他將一部分種植玉米的土地改種大豆。去年,2550畝大豆,光“期貨價格保險”一項就拿到賠付5萬多。

更重要的是,“期貨價格保險”給蘭金祥這樣的種植大戶一個托底價格,再加上目標價格補貼、種糧直補、輪作倒茬補貼等等惠農補貼,種植大豆的每畝淨利潤超過百元,有效對沖了玉米價格大幅下跌的損失。

記者:大豆一畝賺100多,但玉米一畝還得賠100多。

蘭金祥:對。但是它占30%的比例,大豆的比例要大一點。總的說來,還能賺一點。

應對價格改革,適應市場變化,農民有話說。

黑龍江趙光農場大豆種植大戶蘭金祥認為,有了國家的政策引導,種糧農民更應該重視降成本,保產量,應對市場價格波動。

產量是最關鍵的。給你的價格再高,你要是沒有產量也是不行的。我們趙光農場這個地區的產量,基本上比較穩定,大豆每年都在300多斤上,除非有特殊的自然災害。

在全國來說,我們的措施也是比較先進的。首先,配方施肥——你的土地缺什麼肥了,可以化驗出來;然後,栽培技術、作業標準,都比一般的地方要先進。我們的機械都是全國比較先進的,人工幾乎不怎麼用了。提高效率了,減少人員的使用了,成本自然就下降了。

作為農民,也希望市場能夠穩定,我們去年上的“大豆期貨價格保險”,有這樣的政策能夠多出臺一點。我們希望有些價格保險、種植保險多向農民傾斜,讓我們春天決定種什麼的時候,我們心裡得有底,收入能有一定的保障。

“期貨價格保險”試點,幫助農民有效規避價格下跌風險,成為農戶生產經營的“財務穩定器”。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教授認為,未來,可以進一步開發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穩定農業生產。

專家點評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緒瑾:

王緒瑾:過去,農業保險主要是保成本,後面才是保產量,保價格。比如糧食保險,說白了,核心點是為了糧食安全,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穩定;而往往生產糧食的又是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所以,通過保價格使農民生產就安心了,從而能保證產量。通過價格杠杆,實現一箭雙雕,這是比較好的方法。”

期貨價格也是農產品價格中的一種。期貨價格保險更有利於農民對未來生產預期的一種確定。我有這個保障之後,那麼,農民就可以安心生產了,不擔心價格波動而帶來的損失問題,從而保證了產量的穩定。

未來,因為保價格的目的不是簡單的保價格,而是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進一步發展成保價格的同時保收入——收入保險?這個收入保險是保那些關係國計民生、十分重要的農產品。能不能發展糧食收入保險、豬肉收入保險?我覺得,未來也是可以做的。

記者編輯:關鍵

統稿編輯:劉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