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專訪北京隊總教練張雷“想出一本關於馬龍的書”

北京乒乓球隊總教練張雷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他摟著馬龍的油畫。 親手把弟子送進國家隊, 再陪著他一步步實現“大滿貫”, 張雷近日接受北京晨報獨家專訪時感慨:“馬龍這孩子真是不容易。 ”而自己的付出, 他笑著說:“輔助國家隊本來就是地方隊的工作,

一切都值得。 ”

日常溝通 “鬥智鬥勇”

張雷笑言, 等到適當的時候, 想出一本關於馬龍成長的書, 弟子在國家隊的起伏, 有太多值得記錄的故事。 “馬龍出成績最早, 經歷也最坎坷。 他的職業生涯, 沒有一戰成名, 只有一個坎一個坎地扛過來。 ”

2012年, 馬龍首嘗奧運滋味, 參加了男團比賽, 也一度在單打備選名單中。 張雷回憶, 第一次奧運經歷對馬龍的觸動很大。 “是別人拿到‘大滿貫’對他的衝擊。 那之後的四年, 是他職業生涯的又一個坎。 ”次年的巴黎世乒賽, 馬龍半決賽不敵王皓, 第三次世乒賽鎩羽而歸, 可謂進入了職業生涯的低谷。 “兩次世乒賽輸王皓, 張繼科又是兩次贏王皓拿的冠軍, 這個心理落差, 你想想。 ”

馬龍不愛說話, 有事愛在心裡憋著。

張雷想瞭解他的想法, 就需要鬥智鬥勇。 “看他的眼神, 套他的話。 ‘昨晚沒睡好?’‘是不是又想多了?’有時候臉上沒笑容了, 基本上腦子裡想的就多了。 ”低谷期的馬龍出現了放棄的念頭, 甚至說出了“蘇州世乒賽拿不到冠軍就放棄乒乓球”。 但就是因為這種“豁出去”的心態, 反而讓他一路闖關, 最終捧杯。 按張雷的說法, 弟子走到了職業生涯的轉捩點。

裡約登頂 成就滿貫

之後, 馬龍穩步上升, 拿到單打參賽資格也是眾望所歸。 張雷介紹, 封閉備戰期間的馬龍摒除雜念, “滿腦子都是奧運會。 一堂訓練課沒落, 一天要換8套衣服, 我全程跟著, 可以說效果非常好。 ”

到了裡約, 師徒二人整個比賽期間都沒見面, 馬龍還謝絕了去張雷公寓吃炒飯的邀請。

“準備炒了, 油還沒擱, 飯先放進去了, 我當時人也是蒙的, 滿腦子都想著晚上(男單)決賽什麼樣, ”張雷說, “後來馬龍來電話了, 說不來了, 想睡一會兒。 我們倆這又通了30多分鐘電話, 主要說一些技術上的細節, 鼓勵鼓勵他。 這電話打了, 我心裡踏實了, 至少我的工作做到位了, 最後決賽也確實沒有留遺憾。 ”

打到決賽, 張雷心態已經很好, 反而是弟子的晉級路上的2場關鍵戰, 讓他印象深刻。 “一場是第二場跟鄭榮植, 0比2落後, 我從看臺上跑出去了, 感覺天要塌下來了, 苦苦練了4年, 打了2場就要被淘汰。 後來他們給我報比分, 我也沒進去, 怕進去之後又落後。 打完之後也沒跟馬龍聯繫, 跟秦指導說了, 我說這就是奧運會, 不可能一帆風順。 ”另一場是半決賽對陣水谷隼,馬龍3比0領先被連追2局,好在有驚無險拿下第六局。

理智看待 網紅身份

實現“大滿貫”同時,馬龍還收穫了“網紅”身份,人氣大漲,各種社會活動也在奧運會後找上門來。面對這次“意外”走紅,馬龍看得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還是不希望過多的曝光影響了訓練、比賽。裡約回來,他基本上還是按部就班去走,該回家回家,該訓練訓練,商業活動、廣告代言都是奧運會結束那一段時間,他還打了聯賽、全國錦標賽,今年年初還問我什麼時候開始準備全運會。”

奧運會後,張雷和馬龍聊起下個四年:“我說‘如果你真想未來這四年好好打,那就放下一切誘惑。’他真就這麼做了,什麼商業代言、活動,基本都推掉了。他還是專注在自己運動員這份事業上,並不想去什麼娛樂圈,這一點很明確。他也跟我說,不簽經紀公司,不想被束縛,也不想訓練的時間被佔用。”

德國衛冕 背後辛酸

大目標明確後,馬龍也在新週期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衝擊。“裡約完了就換了新的塑膠球,正式適應世乒賽用球其實還不到一個月。他對球的感覺出現了變化,導致思想上比較低迷,不敢確定這次(世乒賽)是不是能拿冠軍,未來4年的路怎麼走,也是個盲區。”對於弟子這種搖擺的狀態,張雷與劉國梁、秦志戩和馬琳都進行了“會診”,而得出的結論是,能治好馬龍的只有他自己。

出征德國前,馬龍在髖關節、手肘和手腕各打了一針封閉,為的是不讓傷情影響比賽。其實教練們更擔心的是他的心理狀態。“打了一兩輪,開始向好的勢頭發展。直到跟波爾打完之後,才開始重新建立了信心,狀態也逐漸出來了,也找到一點打新球的規律。”弟子能在決賽七局大戰中勝出,張雷至今想來都覺得驚險,“場面上幾乎處於輸球的狀態,說難聽一點,這個冠軍是撿回來的。但同時,這個撿回來的冠軍,給他東京奧運會建立了一定的信心。馬龍就是這樣,只有拿了大賽冠軍,問題都解決了。”

展望東京 謀求提升

杜塞爾多夫歸來,馬龍又要參加日本和成都兩站公開賽,張雷也有了下一步計畫。“我在考慮一個問題——馬龍的發展方向。打完這次比賽,他跟我說,3比1領先之後,人的能力、精力突然就覺得跟不上了。只要稍微一下降,馬上就被追回2局。一年之前,這球是可以4比1拿下的。體力、精力受了影響,腳步的連續性等方面都跟不上了。”

馬龍將滿29歲,隨著年齡增長,維持現有水準已屬不易,而切實感受到年輕隊友的衝擊後,他必須繼續提升,才能保持競爭力。張雷介紹,弟子與新主管教練馬琳的磨合比較順利,自己和國家隊教練組都在想辦法為馬龍提速。“換了新球之後,旋轉沒有了,速度快了,偶然性又加大了。他的體能、步伐移動上還需要提升,必須在能力不下降的情況下,把速度提上來。”張雷計畫下周奔赴成都,在中國公開賽期間與劉國梁、秦志戩、馬琳見面,“商量一套完整的計畫,包括身體訓練、康復這些細節。”接下來,還有全運會任務在等著張雷和北京隊。

北京晨報記者 劉晨

當記者的第一年,當時的體育部主任王老師帶我去先農壇體校採訪張雷總教練。倫敦奧運會乒乓球參賽名單那時剛公佈,馬龍與單打參賽資格失之交臂。講述弟子之前的努力,張指導提到,馬龍曾經出現過技術風格“走偏”,為了把他拉回正軌,自己和國家隊教練沒少費神,洋洋灑灑聊了一上午。交了第一稿,王老師覺得細節還不夠豐富。“比如他夜裡睡不著,都幹嗎呢?這裡最好再追問一句。”再去補充採訪,張指導的答案我至今都記得:“能幹嗎呢,在廚房一根接一根抽煙,邊抽邊琢磨。”

這次又去採訪,算是親眼得見。張指導的指尖冒著煙,辦公桌上堆著各種檔,面前的紙上寫得密密麻麻,最上面一行居中的字——馬龍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在事業上有追求,國家隊也希望他能堅持。但新的週期有新的挑戰,不會容易,咱得幫他一起規劃規劃,”他按滅手裡的煙,接著說,“跟國家隊需要不停走動、溝通,有勁一塊兒使。”

這就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個集體的每個成員都能坦然面對競爭,也都能團結一心。就像在奧運會上,單打決賽面對隊友不會手軟,到了團體比賽再共同攜手登頂。張雷指導不止一次感慨這樣的賽制太殘酷,而劉國梁總教練認為,越是能在殘酷中繼續保有統治地位,越說明中國隊集團作戰的優勢。

所以讓丁寧用一個詞總結杜塞爾多夫世乒賽,她選擇了“團隊”。這次,她獨守上半區,要接連面對石川佳純和平野美宇,尤其是亞錦賽剛輸過的後者,更承擔著正名的壓力和責任。“是團隊一直給我鼓勵,才能打進決賽。”與朱雨玲之間的決賽,她的總結是:“我們在場上把自己的技戰術能力展現出來,所以展現的是我們團隊的能力。”

以衛冕冠軍和“大滿貫”身份前往德國,丁寧的身邊少了主管教練陳彬,接著在比賽期間主管丁甯的女隊主教練孔令輝臨時回國。國家隊想到了郭焱——丁寧非常信賴的姐姐。郭焱姐告訴我,丁寧見到她的第一句話是“覺得不太好”,在她看來更像是撒嬌,“我的感覺是她其實並沒有受太大影響,比賽期間的整體發揮也是比較穩定的。”

堅強的後盾是甯隊長穩定的資本。張雷指導告訴我,丁寧沒有比賽的時候,他基本上也見不到郭焱,“倆人准在一塊兒。丁寧要看錄影了,郭焱馬上就過去找她。”完勝平野美宇後,比賽期間為丁寧擔任場外指導的李隼教練也說,國乒靠團隊力量贏得女單金牌。準備比賽的那晚,國家隊教練組在,郭焱在,中國乒乓球學院院長施之皓也在。準備會開了近3個小時,不可謂不充分。封閉集訓期間,日本小將是整個女隊重點研究的物件,數人擔任陪練專門負責模仿她的打法。也許是還沒成年的平野真的經不起研究,但我更願意相信,認真起來的中國隊可以研究透任何一個對手。

這次去北京隊,我還見到了體能教練任滿迎。沒錯,就是丁寧在裡約贏下女單決賽後擁抱的帥哥,她叫他“任哥”。任哥帶北京隊的體能課,間歇的時候隊員都趴在墊子上,對丁寧這個女孩子,他也從來不在重量上打折扣。聽到任哥說,丁寧能做110公斤的負重深蹲,我一陣腿軟——這個分量快趕上她本人體重的2倍!“強大的下肢力量,就像動力強勁的發動機,才足以支撐她的腳步移動,還有上肢動作。”張雷指導介紹,除了專職體能教練任滿迎,國家隊的教練班子、科研團隊和康復師都是丁寧團隊的重要成員。郭焱姐則告訴我,當她換成嚴肅臉跟丁甯談心,總要提到:“‘大滿貫’不是你一個人的功勞,還有你背後整個團隊的付出。有些責任,你必須要扛起來。”

”另一場是半決賽對陣水谷隼,馬龍3比0領先被連追2局,好在有驚無險拿下第六局。

理智看待 網紅身份

實現“大滿貫”同時,馬龍還收穫了“網紅”身份,人氣大漲,各種社會活動也在奧運會後找上門來。面對這次“意外”走紅,馬龍看得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還是不希望過多的曝光影響了訓練、比賽。裡約回來,他基本上還是按部就班去走,該回家回家,該訓練訓練,商業活動、廣告代言都是奧運會結束那一段時間,他還打了聯賽、全國錦標賽,今年年初還問我什麼時候開始準備全運會。”

奧運會後,張雷和馬龍聊起下個四年:“我說‘如果你真想未來這四年好好打,那就放下一切誘惑。’他真就這麼做了,什麼商業代言、活動,基本都推掉了。他還是專注在自己運動員這份事業上,並不想去什麼娛樂圈,這一點很明確。他也跟我說,不簽經紀公司,不想被束縛,也不想訓練的時間被佔用。”

德國衛冕 背後辛酸

大目標明確後,馬龍也在新週期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衝擊。“裡約完了就換了新的塑膠球,正式適應世乒賽用球其實還不到一個月。他對球的感覺出現了變化,導致思想上比較低迷,不敢確定這次(世乒賽)是不是能拿冠軍,未來4年的路怎麼走,也是個盲區。”對於弟子這種搖擺的狀態,張雷與劉國梁、秦志戩和馬琳都進行了“會診”,而得出的結論是,能治好馬龍的只有他自己。

出征德國前,馬龍在髖關節、手肘和手腕各打了一針封閉,為的是不讓傷情影響比賽。其實教練們更擔心的是他的心理狀態。“打了一兩輪,開始向好的勢頭發展。直到跟波爾打完之後,才開始重新建立了信心,狀態也逐漸出來了,也找到一點打新球的規律。”弟子能在決賽七局大戰中勝出,張雷至今想來都覺得驚險,“場面上幾乎處於輸球的狀態,說難聽一點,這個冠軍是撿回來的。但同時,這個撿回來的冠軍,給他東京奧運會建立了一定的信心。馬龍就是這樣,只有拿了大賽冠軍,問題都解決了。”

展望東京 謀求提升

杜塞爾多夫歸來,馬龍又要參加日本和成都兩站公開賽,張雷也有了下一步計畫。“我在考慮一個問題——馬龍的發展方向。打完這次比賽,他跟我說,3比1領先之後,人的能力、精力突然就覺得跟不上了。只要稍微一下降,馬上就被追回2局。一年之前,這球是可以4比1拿下的。體力、精力受了影響,腳步的連續性等方面都跟不上了。”

馬龍將滿29歲,隨著年齡增長,維持現有水準已屬不易,而切實感受到年輕隊友的衝擊後,他必須繼續提升,才能保持競爭力。張雷介紹,弟子與新主管教練馬琳的磨合比較順利,自己和國家隊教練組都在想辦法為馬龍提速。“換了新球之後,旋轉沒有了,速度快了,偶然性又加大了。他的體能、步伐移動上還需要提升,必須在能力不下降的情況下,把速度提上來。”張雷計畫下周奔赴成都,在中國公開賽期間與劉國梁、秦志戩、馬琳見面,“商量一套完整的計畫,包括身體訓練、康復這些細節。”接下來,還有全運會任務在等著張雷和北京隊。

北京晨報記者 劉晨

當記者的第一年,當時的體育部主任王老師帶我去先農壇體校採訪張雷總教練。倫敦奧運會乒乓球參賽名單那時剛公佈,馬龍與單打參賽資格失之交臂。講述弟子之前的努力,張指導提到,馬龍曾經出現過技術風格“走偏”,為了把他拉回正軌,自己和國家隊教練沒少費神,洋洋灑灑聊了一上午。交了第一稿,王老師覺得細節還不夠豐富。“比如他夜裡睡不著,都幹嗎呢?這裡最好再追問一句。”再去補充採訪,張指導的答案我至今都記得:“能幹嗎呢,在廚房一根接一根抽煙,邊抽邊琢磨。”

這次又去採訪,算是親眼得見。張指導的指尖冒著煙,辦公桌上堆著各種檔,面前的紙上寫得密密麻麻,最上面一行居中的字——馬龍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在事業上有追求,國家隊也希望他能堅持。但新的週期有新的挑戰,不會容易,咱得幫他一起規劃規劃,”他按滅手裡的煙,接著說,“跟國家隊需要不停走動、溝通,有勁一塊兒使。”

這就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個集體的每個成員都能坦然面對競爭,也都能團結一心。就像在奧運會上,單打決賽面對隊友不會手軟,到了團體比賽再共同攜手登頂。張雷指導不止一次感慨這樣的賽制太殘酷,而劉國梁總教練認為,越是能在殘酷中繼續保有統治地位,越說明中國隊集團作戰的優勢。

所以讓丁寧用一個詞總結杜塞爾多夫世乒賽,她選擇了“團隊”。這次,她獨守上半區,要接連面對石川佳純和平野美宇,尤其是亞錦賽剛輸過的後者,更承擔著正名的壓力和責任。“是團隊一直給我鼓勵,才能打進決賽。”與朱雨玲之間的決賽,她的總結是:“我們在場上把自己的技戰術能力展現出來,所以展現的是我們團隊的能力。”

以衛冕冠軍和“大滿貫”身份前往德國,丁寧的身邊少了主管教練陳彬,接著在比賽期間主管丁甯的女隊主教練孔令輝臨時回國。國家隊想到了郭焱——丁寧非常信賴的姐姐。郭焱姐告訴我,丁寧見到她的第一句話是“覺得不太好”,在她看來更像是撒嬌,“我的感覺是她其實並沒有受太大影響,比賽期間的整體發揮也是比較穩定的。”

堅強的後盾是甯隊長穩定的資本。張雷指導告訴我,丁寧沒有比賽的時候,他基本上也見不到郭焱,“倆人准在一塊兒。丁寧要看錄影了,郭焱馬上就過去找她。”完勝平野美宇後,比賽期間為丁寧擔任場外指導的李隼教練也說,國乒靠團隊力量贏得女單金牌。準備比賽的那晚,國家隊教練組在,郭焱在,中國乒乓球學院院長施之皓也在。準備會開了近3個小時,不可謂不充分。封閉集訓期間,日本小將是整個女隊重點研究的物件,數人擔任陪練專門負責模仿她的打法。也許是還沒成年的平野真的經不起研究,但我更願意相信,認真起來的中國隊可以研究透任何一個對手。

這次去北京隊,我還見到了體能教練任滿迎。沒錯,就是丁寧在裡約贏下女單決賽後擁抱的帥哥,她叫他“任哥”。任哥帶北京隊的體能課,間歇的時候隊員都趴在墊子上,對丁寧這個女孩子,他也從來不在重量上打折扣。聽到任哥說,丁寧能做110公斤的負重深蹲,我一陣腿軟——這個分量快趕上她本人體重的2倍!“強大的下肢力量,就像動力強勁的發動機,才足以支撐她的腳步移動,還有上肢動作。”張雷指導介紹,除了專職體能教練任滿迎,國家隊的教練班子、科研團隊和康復師都是丁寧團隊的重要成員。郭焱姐則告訴我,當她換成嚴肅臉跟丁甯談心,總要提到:“‘大滿貫’不是你一個人的功勞,還有你背後整個團隊的付出。有些責任,你必須要扛起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