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推薦]去發現不一樣的答案

隨著高考落下帷幕, 被稱為“小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接棒。 與考試和招生相伴的, 是不少考試題目的走紅。

從高考的作文題, 到自主招生的面試題, 一個共同的特點是, 對這些題目的回答, 有著極大的開放性。 無論是“我看高考”的評述, 還是“人生要讀三本書”的思辨, 無論是用物理知識解釋“獅吼功”, 還是從“中華美食”等關鍵字講述中國, 都沒有標準答案, 甚至都不用擔心跑題的風險。 儘管有人覺得, 其中一些題目缺乏深度, 但不可否認的是, 這些話題與時代、與生活息息相關, 而且覆蓋面廣、話題性強, 讓考生“有話可說”。

考題的多元化、開放化, 也在帶來更深層次的改變, 讓人審視尋找標準答案的固化思維, 思考人才選拔的評價模式。 曾幾何時, 面對“雪融化了成什麼”的問題, 有孩子答“春天”, 卻被判定為錯, 因為正確答案是水;“在飯店用完餐, 應該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有孩子答“結帳”, 也被判錯, 只因標準答案是買單……一邊推崇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一邊卻是千姿百態的想法被標準答案拉下馬來, 最終只會收束到千篇一律的單向思維。 顯然, 這樣的“套路”, 難以激發思維活力, 與創新的時代要求背道而馳。

我們總是強調標準答案在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 卻也不能忽視培養想像力與好奇心在個人成長中的巨大延展性。 片面追求標準答案,

既無法體現客觀世界本應有的參差多態, 也阻絕了發現另一種精彩的可能。 換句話說, 給孩子一張白紙作畫, 是畫城市夜景還是田園風光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展示孩子觀察世界的能力、表達自我的渴望和思維發散的邊際。 標準答案能夠激勵考生記住更多既有的知識, 但無法激發考生奔放的想像力與強烈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說,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是對已知世界的總結, 而想像力可以探索未知世界、創造新的知識。 “梁祝化蝶為何不化比翼鳥”“井蓋為什麼是圓的”“廁所和黑板有啥關係”等考題, 入選今年高校自主招生, 學生們卻並沒有驚慌失措, 而是紛紛“腦洞大開”。 “因為比翼鳥象徵美滿, 而梁祝是悲劇, 所以選擇了化蝶”“井蓋的設計貫徹了天圓地方的理念”……種種作答,

只要有理有據而又能自圓其說, 就能不同程度得分。 從這些開放式的回答中, 既可以檢驗一個人的知識儲備, 更可以透過知識, 窺探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想像力與邏輯能力。 在一個人工智慧能夠寫出標準化的新聞稿、能夠擊敗世界上最好的圍棋手的時代, 開放式、創造性的思維, 或許才能讓人找到未來。

標準答案有助於對考生能力的客觀評價, 而開放式的答案則能反映考生的綜合素養。 很大程度上, 從崇尚標準答案, 到追求開放式答案, 顯示出教育理念的悄然改變。 從千篇一律的“總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中掙脫, 更注重個性展現、更看重自我表達, 打破機械、沉悶的教學方式,

追求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的學習氛圍, 這樣的教室、這樣的校園, 才會更加富有朝氣與活力, 讓孩子們向著四面八方盡情生長, 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原載6月15日《人民日報》, 作者盛玉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