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都想讓孩子幸福感爆棚,但你真的會與青春期的他們相處麼?

(圖片來自網路)

今天是國際幸福日, 那麼什麼才是幸福呢?亞里斯多德說:“幸福是人類存在的唯一目標和目的”。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

是達到生存和發展的某種完滿的極大充實。 幸福不僅是物化, 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圖片來自網路)

幸福就是快樂麼?

幸福和快樂是相互關聯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兩個概念。 他們非常相似, 都是人的主觀愉悅狀態。

但是幸福是持續的、恒久、巨大的快樂。

快樂側重於感官的方面滿足, 幸福則側重於精神方面的滿足。 幸福以快樂為基礎而又高於快樂。 快樂是人生所必須的,而幸福對人生的意義是決定性的。 快樂並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 而幸福則直接指向整個人生。

(圖片來自網路)

親子關係對孩子幸福感的影響

隨著普遍的文化水準的提高, 人們對幸福的渴望也更加強烈, 其中首要的便是家庭幸福, 而親子關係正是家庭幸福的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然而, 資訊時代的到來, 社會轉型的加速, 代際文化差異的加劇, 親子關係的矛盾日益顯現。

研究發現, 有近50%的青少年都與父母存在言語和情緒方面的衝突。 並且青春期正是衝突的激烈時期, 不論在頻率還是強度上都達到頂峰。 這是為何?

(圖片來自網路)

為什麼我們不能和睦相處?

望子成龍心理

孩子的成就是父母最為關心的話題, 也是最能帶給他們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誠然孩子代表著希望, 所有的父母都盼望著自己的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 孩子的成就也是自己的榮耀, 但一旦將孩子看作自己的全部, 不僅狹窄了自己的幸福之源, 也給孩子添加了一份負擔。

適度的希望帶來動力, 過度的期望只會帶來壓力。 生活在重壓之下的孩子, 沒有幸福可言, 又何來活力面對挑戰呢?相較于父母的滿心期待,

孩子似乎將學業成就的幸福感更多地歸因於外界的評價, 而不是如父母所期待的那樣, 為謀求自我的提升, 這種幸福感的真正來源是父母還有老師的誇獎。

很多孩子都認為讀書學習是為了父母, 自己並不知道這其中的真正意義。 同樣, 成績不好而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 也會讓他們覺得不幸福, 覺得自己做不成“別人家的孩子”很失敗。

(圖片來自網路)

青少年心理生理過渡期

青少年時期,孩子們希望能夠和同齡人交流,獲得同齡人的認可,但也並不代表會與父母疏遠。恰恰相反,此時的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關心。然而,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而不是他們的操心,適度的關心能夠帶來幸福感;過渡的關心,只能帶來煩心。

經常會有孩子非常反感父母的嘮叨,什麼事都要管束自己,絲毫沒有自由,這成為孩子不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與其相對的一個極端是許多家庭,父母和孩子毫無溝通,父母將溝通不多的原因歸咎於一個字“忙”,或者認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不需要過問。

父母並沒有聽到孩子的心聲,在孩子的心目中,他們不管怎麼成長仍然渴望父母的關心,哪怕是輕拍肩膀的一個動作,都能傳遞訊息。孩子需要情感的支援,固然“忙”是一個藉口,孩子年齡的增長有自己的小秘密也的確不主張強制干涉,即便如此,也絕對不能缺少對孩子情感的關注。

最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同伴交往空間,他們希望有正常的社會交往,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能夠帶來更寬廣的視野。然而會有很多家長要干預,“你那個朋友成績這麼差,你不許跟他交朋友”,“你那個同學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個女孩子,不要被她帶壞了”……對同伴交往干涉太多,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也可能會帶來親子衝突。

(圖片來自網路)

家庭環境

青少年對幸福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包括了父母的相處關係,青少年更容易將幸福與家庭幸福的概念等同。而當問及最不幸福的事件時,家庭中的爭執,包括父母間的爭吵,親子間的衝突,都更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幸福感。

青春期的孩子,冷淡的外表是防範,他希望溝通,但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他有很多的疑問,卻不知該從何啟口。因此不要打擊孩子的求知欲,也不要嘲笑孩子的無知,更不要輕視孩子的大驚小怪,做一個好的聆聽者,也做一個好的示範者。

孩子在成長,需要得到成人般的禮遇,需要別人在乎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家中宣導民主的環境,當遇到問題時,和孩子一起探討,不要輕易說“應該”、“不對”,擺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讓孩子獲得尊重的同時,思考你的看法。

青少年畢竟處於未成熟階段,喜怒哀樂較易在臉上顯現,這也正是父母把握孩子情感,適時給予支持的好契機。當孩子難過時,給予愛撫,表明願意聆聽的態度;當孩子欣喜時,一起分享,共同慶祝。

幾條增加幸福感的建議

增強親子有效溝通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尊重、關心,注重溝通與交流,家庭成員之間的爭論要盡可能地對事不對人,且儘量避免並及早化解。研究表明,夫妻感情融洽,則親子關係和諧。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互相關心、互相體諒,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賞識與真誠的指點,以幫助他們確立自信、健康成長。

(圖片來自網路)

調整教養方式

母子關係是孩子對社會感知最早且有重要意義的人際關係,通過對孩子細緻的關心、關愛,對丈夫、家人及對親朋好友的關心,母親會傳輸給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促使孩子今後的合作感和友愛感等良好發展。

良好的父子關係會讓孩子對家庭、職業和社會制度持有積極良好的態度。父母之間的關係平等、民主、和諧,孩子則會表現出對生活的全面適應,並將持續影響孩子的生活模式及風格,研究發現,絕大多數感受到生活幸福的青少年背後都有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

編輯:胡小雨

(圖片來自網路)

青少年心理生理過渡期

青少年時期,孩子們希望能夠和同齡人交流,獲得同齡人的認可,但也並不代表會與父母疏遠。恰恰相反,此時的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關心。然而,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而不是他們的操心,適度的關心能夠帶來幸福感;過渡的關心,只能帶來煩心。

經常會有孩子非常反感父母的嘮叨,什麼事都要管束自己,絲毫沒有自由,這成為孩子不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與其相對的一個極端是許多家庭,父母和孩子毫無溝通,父母將溝通不多的原因歸咎於一個字“忙”,或者認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不需要過問。

父母並沒有聽到孩子的心聲,在孩子的心目中,他們不管怎麼成長仍然渴望父母的關心,哪怕是輕拍肩膀的一個動作,都能傳遞訊息。孩子需要情感的支援,固然“忙”是一個藉口,孩子年齡的增長有自己的小秘密也的確不主張強制干涉,即便如此,也絕對不能缺少對孩子情感的關注。

最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同伴交往空間,他們希望有正常的社會交往,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能夠帶來更寬廣的視野。然而會有很多家長要干預,“你那個朋友成績這麼差,你不許跟他交朋友”,“你那個同學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個女孩子,不要被她帶壞了”……對同伴交往干涉太多,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也可能會帶來親子衝突。

(圖片來自網路)

家庭環境

青少年對幸福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包括了父母的相處關係,青少年更容易將幸福與家庭幸福的概念等同。而當問及最不幸福的事件時,家庭中的爭執,包括父母間的爭吵,親子間的衝突,都更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幸福感。

青春期的孩子,冷淡的外表是防範,他希望溝通,但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他有很多的疑問,卻不知該從何啟口。因此不要打擊孩子的求知欲,也不要嘲笑孩子的無知,更不要輕視孩子的大驚小怪,做一個好的聆聽者,也做一個好的示範者。

孩子在成長,需要得到成人般的禮遇,需要別人在乎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家中宣導民主的環境,當遇到問題時,和孩子一起探討,不要輕易說“應該”、“不對”,擺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讓孩子獲得尊重的同時,思考你的看法。

青少年畢竟處於未成熟階段,喜怒哀樂較易在臉上顯現,這也正是父母把握孩子情感,適時給予支持的好契機。當孩子難過時,給予愛撫,表明願意聆聽的態度;當孩子欣喜時,一起分享,共同慶祝。

幾條增加幸福感的建議

增強親子有效溝通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尊重、關心,注重溝通與交流,家庭成員之間的爭論要盡可能地對事不對人,且儘量避免並及早化解。研究表明,夫妻感情融洽,則親子關係和諧。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互相關心、互相體諒,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賞識與真誠的指點,以幫助他們確立自信、健康成長。

(圖片來自網路)

調整教養方式

母子關係是孩子對社會感知最早且有重要意義的人際關係,通過對孩子細緻的關心、關愛,對丈夫、家人及對親朋好友的關心,母親會傳輸給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促使孩子今後的合作感和友愛感等良好發展。

良好的父子關係會讓孩子對家庭、職業和社會制度持有積極良好的態度。父母之間的關係平等、民主、和諧,孩子則會表現出對生活的全面適應,並將持續影響孩子的生活模式及風格,研究發現,絕大多數感受到生活幸福的青少年背後都有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

編輯:胡小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