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全軍戰友,你打靶用的什麼槍?

老槍廠的造槍譜 ”

趙豔斌 、付曉

先 驅 漢陽造

百年槍廠, 世紀榮光。 幾度變遷的重慶建設廠, 在幾代軍工人的艱苦創業下, 譜寫了我國槍械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壯麗詩篇。

他們攻克一道道難關, 創造了一個個奇跡, 贏得了一項項殊榮。 讓我們追尋他們的足跡, 領略那些帶有時代烙印的名槍風采。

經 典 56式衝鋒槍

56式衝鋒槍是新中國成立後製造的首款步槍, 裝備數量最多, 服役年限最長。

軍工廠在蘇聯AK-47的基礎上, 進行了大膽改進, 攻克了操縱扳機金屬拉勾彈簧壽命短的難題。 憑藉抗美援越期間的出色表現, 被譽為“中國AK”。

槍 族 81式系列槍

槍族化是步槍發展的趨勢, 重慶建設廠某研究所承擔了這一重擔。 他們將推出的81式槍族(包括81式步槍、81 -1式步槍和81式輕機槍)鎖定為步沖合一的突擊步槍,

通過改變接套上的裝配形式, 提高了槍機的壽命, 成功推出了我國首個步兵班用槍族武器。

小口徑 95式自動步槍

輕便靈活是步槍發展的趨勢, 95式自動步槍採用了無托結構, 縮短了全槍長度。

作為我國研製的第二種小口徑步槍, 它採用5.8mm口徑。 在製造工藝上採用了槍管精鍛技術, 提高了零件精度;通過大量使用工程塑料, 減輕了重量。

奧 運 峨嵋牌步槍

峨嵋牌比賽用槍曾一度風靡體壇, 因為它把滿足運動員的喜好和實用放在首位。 1984年, 吳小旋使用峨嵋牌步槍在奧運會上一舉奪金。

槍托從槍身中脫離出來, 獨立成單個部件, 並設計有能多方位調整的貼腮和托肩鉤, 提高了槍支的舒適性。

重慶西南角, 坐落著我國最大的槍廠——重慶建設廠。 2012年以來, 重慶建設廠出爐的槍支在國際特種兵狙擊手比賽、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等各類賽場上, 大放異彩。 “我們的槍優勢很明顯, 特別是新式狙擊步槍、95式自動步槍……”“雷神”突擊隊所在團團長在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說。 “為國家造槍, 是我們的驕傲!”重慶建設廠人這樣說。

製圖:歐冠豪 照片拍攝:鄧琴

百年槍廠的精神圖騰

感悟重慶建設廠的“強軍報國”之路

■吳偉忠 楊兆銘 汪德生

長江之畔,鶴皋岩下,排列著大大小小107個半圓形拱門山洞,在綠樹蒼翠掩映下顯得滄桑斑駁,這裡是大名鼎鼎的“漢陽造”在重慶的生產遺址。

“方今求一千之槍,難於籌十萬之餉。”1889年,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為走出困境,在廣東興建槍炮廠,後遷址湖北漢陽,更名為漢陽兵工廠。在抗日烽火中,“漢陽造”又被迫西遷重慶。

進入新時期,漢陽兵工廠改名為重慶建設廠,秉承“強軍報國”的使命走過一段不尋常之路。2012年以來,重慶建設廠出爐的槍支在國際特種兵狙擊手比賽、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等各類賽場上,大放異彩,揚名海外,次次都獲得優異成績。

“為國家造槍,是我們的驕傲!”

在重慶西南角,一排排整齊的藍色廠房裡機聲隆隆,這裡是我國最大的槍廠——重慶建設廠。

工廠展覽室裡,陳列著從最早生產的毛瑟步槍到最新式狙擊步槍。百餘種槍支在淡黃色的聚光燈下散發出瓦藍色的光芒,無聲述說著百年老廠的輝煌與榮光。

90歲的肖文城是最後一批“漢陽造”的造槍工人。在武昌城頭打響的“開國第一槍”,跟隨紅軍轉戰南北……肖老對生產了半個世紀的“漢陽造”,如數家珍。

回憶重慶大轟炸時的情景,老人眼裡滿含淚花。那時,在“義之所在,何計安危”的精神鼓舞下,軍工人躲在昏暗狹小的山洞中,艱難地為抗日前線生產裝備。儘管如此,可有些裝備剛運出洞,就被日軍炸成廢鐵。

肖老還清晰記得,重慶解放前夕,工友們在國民黨特務投放的炸彈火光中,不顧生死搶救設備、恢復生產的身影。

肖老說,“強軍制夷、產業報國”是早期建廠使命,雖歷經歲月滄桑,但工廠“強軍報國”的精髓沒有變。上世紀80年代,民品效益好,軍品產值僅占全廠產值2%,但工廠沒有捨棄軍品,而是利用民品的優勢資源,引導工廠向槍械專業化方向發展,從那時起,我國槍械工業迎來了新的飛躍。

由建設人自主研製的81式步槍、半自動狙擊步槍等裝備相繼問世,並大量列裝部隊。

1984年,新中國重返奧運賽場,中國射擊女選手吳小旋使用建設廠製造的比賽用槍一舉奪魁,成為中國奧運史上第一位獲得奧運冠軍的女運動員。

百年堅守,世紀榮光。一個個光輝成績的背後,是他們一顆顆堅定不移的心。

槍管內膛軸線校直對人的技能要求十分苛刻。今天,這道手藝在建設人努力下代代相傳。

靶場試射工作室的每位射手一年射擊的子彈量在100萬發左右,雖有護耳罩,但槍聲依然震得他們的聽力慢慢下降。就是這支隊伍,為我國槍支校準準星。

“為國家造槍,是我們的驕傲!”退伍兵楊平林是工廠最年輕的射手,在他簡潔的話語中飽含著新一代建設人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我們自己的槍,如走不出國門,何等的悲情!”

初見范方梅,給人以時尚靚麗、娟秀纖細的形象,然而她卻天天與油乎乎、冷冰冰的槍支打交道,看不出她是我軍新一代狙擊步槍的總設計師。

長期以來,我軍狙擊步槍落後于國外先進水準,當她接到研製新槍任務時,文弱女子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帶領團隊踏上了艱苦的創新之路。

放眼世界,他們完全顛覆同類產品的設計理念,2011年初,研製成功的狙擊步槍被選為我軍參加國際狙擊手比賽的訓練用槍,可正式比賽卻換成了外國的槍。

“我們自己的槍,如走不出國門,何等的悲情!”得知消息的那一天,剛毅而執著的范方梅哭了,哭得很傷心。建設人心裡都明白,其中一個原因是新槍的人性化設計還不夠。

擦乾眼淚,范方梅團隊針對槍托靈活性、槍機運動流暢性等方面進行了攻關改進,最終達到了槍與射手的“人槍合一”。

第二年,在“金鷹-2012”哈薩克國際特種兵狙擊手比賽中,我軍選手使用新款狙擊步槍,以絕對優勢奪得分組冠亞軍。

此槍一戰成名,范方梅笑開了花,還有一個喜訊是,在國際賽場“火”起來的還有他們研製的95式自動步槍。

“我們的槍優勢很明顯,特別是新式狙擊步槍、95式自動步槍,在這次比賽中發揮出色。”“雷神”突擊隊在“金鷹-2015”國際特種偵察兵競賽中取得第一名,突擊隊所在團團長在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對我軍裝備大加讚賞。

“我們出廠的槍,一定是最好的槍!”

時隔50多年,建設人還清楚記得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63式自動步槍是工廠自行研製的我國第一代自動步槍。由於設計經驗不足,小批量列裝部隊後,出現後噴火、槍托折斷等品質問題。雖進行了“大修大補”,但因天生缺陷,槍支品質問題仍不斷出現。最終,軍代表和工廠主動申請停產。

“我們出廠的槍,一定是最好的槍!”63式自動步槍的夭折雖讓建設人蒙羞,但他們展現出的是對裝備發展的使命擔當。

在軍代室和工廠有一群“玩槍族”。玩槍不是瞎玩,而是從不同角度,採取不同方式去審視、測試槍,讓槍最大限度暴露問題。

“哢嚓”一聲,步槍保險從關到開,一推到位。可軍代表黃凡卻不這樣做,他慢慢地推保險,邊推邊扣扳機。正是他這種玩法,發現了某步槍保險的“臨界點”問題,問題也很快得到解決。隨後,建設人相繼發現了尺規擺量大、卡銷脫落等問題。

建設人至今還記得前些年的“品質鐵拳”行動。軍代表和工廠領導高舉鐵錘砸向有品質問題的槍支,尖銳的金屬撞擊聲深深刺痛了建設人的心。

明亮的槍械陳列室,一大塊紅綢布上存放著一盞圓錐形煤油燈,殼體上汙跡斑斑,玻璃罩內壁附著厚厚的黑煙灰。可就是這樣的煤油燈,作為槍械核心部件機頭的檢測工具,在生產線上點亮了120多年。

2011年,工廠精細化、柔性化生產線建成,機頭合格率達100%,無需再檢測。煤油燈沒了用武之地,紅彤彤的火苗由此熄滅了,成為建設人永久的記憶,也成為建設人一路向前的標誌。

歡迎大家評論

小編會精心挑選留言

▋整理:亓創

製圖:歐冠豪 照片拍攝:鄧琴

百年槍廠的精神圖騰

感悟重慶建設廠的“強軍報國”之路

■吳偉忠 楊兆銘 汪德生

長江之畔,鶴皋岩下,排列著大大小小107個半圓形拱門山洞,在綠樹蒼翠掩映下顯得滄桑斑駁,這裡是大名鼎鼎的“漢陽造”在重慶的生產遺址。

“方今求一千之槍,難於籌十萬之餉。”1889年,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為走出困境,在廣東興建槍炮廠,後遷址湖北漢陽,更名為漢陽兵工廠。在抗日烽火中,“漢陽造”又被迫西遷重慶。

進入新時期,漢陽兵工廠改名為重慶建設廠,秉承“強軍報國”的使命走過一段不尋常之路。2012年以來,重慶建設廠出爐的槍支在國際特種兵狙擊手比賽、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等各類賽場上,大放異彩,揚名海外,次次都獲得優異成績。

“為國家造槍,是我們的驕傲!”

在重慶西南角,一排排整齊的藍色廠房裡機聲隆隆,這裡是我國最大的槍廠——重慶建設廠。

工廠展覽室裡,陳列著從最早生產的毛瑟步槍到最新式狙擊步槍。百餘種槍支在淡黃色的聚光燈下散發出瓦藍色的光芒,無聲述說著百年老廠的輝煌與榮光。

90歲的肖文城是最後一批“漢陽造”的造槍工人。在武昌城頭打響的“開國第一槍”,跟隨紅軍轉戰南北……肖老對生產了半個世紀的“漢陽造”,如數家珍。

回憶重慶大轟炸時的情景,老人眼裡滿含淚花。那時,在“義之所在,何計安危”的精神鼓舞下,軍工人躲在昏暗狹小的山洞中,艱難地為抗日前線生產裝備。儘管如此,可有些裝備剛運出洞,就被日軍炸成廢鐵。

肖老還清晰記得,重慶解放前夕,工友們在國民黨特務投放的炸彈火光中,不顧生死搶救設備、恢復生產的身影。

肖老說,“強軍制夷、產業報國”是早期建廠使命,雖歷經歲月滄桑,但工廠“強軍報國”的精髓沒有變。上世紀80年代,民品效益好,軍品產值僅占全廠產值2%,但工廠沒有捨棄軍品,而是利用民品的優勢資源,引導工廠向槍械專業化方向發展,從那時起,我國槍械工業迎來了新的飛躍。

由建設人自主研製的81式步槍、半自動狙擊步槍等裝備相繼問世,並大量列裝部隊。

1984年,新中國重返奧運賽場,中國射擊女選手吳小旋使用建設廠製造的比賽用槍一舉奪魁,成為中國奧運史上第一位獲得奧運冠軍的女運動員。

百年堅守,世紀榮光。一個個光輝成績的背後,是他們一顆顆堅定不移的心。

槍管內膛軸線校直對人的技能要求十分苛刻。今天,這道手藝在建設人努力下代代相傳。

靶場試射工作室的每位射手一年射擊的子彈量在100萬發左右,雖有護耳罩,但槍聲依然震得他們的聽力慢慢下降。就是這支隊伍,為我國槍支校準準星。

“為國家造槍,是我們的驕傲!”退伍兵楊平林是工廠最年輕的射手,在他簡潔的話語中飽含著新一代建設人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我們自己的槍,如走不出國門,何等的悲情!”

初見范方梅,給人以時尚靚麗、娟秀纖細的形象,然而她卻天天與油乎乎、冷冰冰的槍支打交道,看不出她是我軍新一代狙擊步槍的總設計師。

長期以來,我軍狙擊步槍落後于國外先進水準,當她接到研製新槍任務時,文弱女子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帶領團隊踏上了艱苦的創新之路。

放眼世界,他們完全顛覆同類產品的設計理念,2011年初,研製成功的狙擊步槍被選為我軍參加國際狙擊手比賽的訓練用槍,可正式比賽卻換成了外國的槍。

“我們自己的槍,如走不出國門,何等的悲情!”得知消息的那一天,剛毅而執著的范方梅哭了,哭得很傷心。建設人心裡都明白,其中一個原因是新槍的人性化設計還不夠。

擦乾眼淚,范方梅團隊針對槍托靈活性、槍機運動流暢性等方面進行了攻關改進,最終達到了槍與射手的“人槍合一”。

第二年,在“金鷹-2012”哈薩克國際特種兵狙擊手比賽中,我軍選手使用新款狙擊步槍,以絕對優勢奪得分組冠亞軍。

此槍一戰成名,范方梅笑開了花,還有一個喜訊是,在國際賽場“火”起來的還有他們研製的95式自動步槍。

“我們的槍優勢很明顯,特別是新式狙擊步槍、95式自動步槍,在這次比賽中發揮出色。”“雷神”突擊隊在“金鷹-2015”國際特種偵察兵競賽中取得第一名,突擊隊所在團團長在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對我軍裝備大加讚賞。

“我們出廠的槍,一定是最好的槍!”

時隔50多年,建設人還清楚記得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63式自動步槍是工廠自行研製的我國第一代自動步槍。由於設計經驗不足,小批量列裝部隊後,出現後噴火、槍托折斷等品質問題。雖進行了“大修大補”,但因天生缺陷,槍支品質問題仍不斷出現。最終,軍代表和工廠主動申請停產。

“我們出廠的槍,一定是最好的槍!”63式自動步槍的夭折雖讓建設人蒙羞,但他們展現出的是對裝備發展的使命擔當。

在軍代室和工廠有一群“玩槍族”。玩槍不是瞎玩,而是從不同角度,採取不同方式去審視、測試槍,讓槍最大限度暴露問題。

“哢嚓”一聲,步槍保險從關到開,一推到位。可軍代表黃凡卻不這樣做,他慢慢地推保險,邊推邊扣扳機。正是他這種玩法,發現了某步槍保險的“臨界點”問題,問題也很快得到解決。隨後,建設人相繼發現了尺規擺量大、卡銷脫落等問題。

建設人至今還記得前些年的“品質鐵拳”行動。軍代表和工廠領導高舉鐵錘砸向有品質問題的槍支,尖銳的金屬撞擊聲深深刺痛了建設人的心。

明亮的槍械陳列室,一大塊紅綢布上存放著一盞圓錐形煤油燈,殼體上汙跡斑斑,玻璃罩內壁附著厚厚的黑煙灰。可就是這樣的煤油燈,作為槍械核心部件機頭的檢測工具,在生產線上點亮了120多年。

2011年,工廠精細化、柔性化生產線建成,機頭合格率達100%,無需再檢測。煤油燈沒了用武之地,紅彤彤的火苗由此熄滅了,成為建設人永久的記憶,也成為建設人一路向前的標誌。

歡迎大家評論

小編會精心挑選留言

▋整理:亓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