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四川仁壽要在全國出名了:1873歲的中國第一條道路原來在這裡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守道德、講道理嗎?因為“中國根底全在道教”。 所以, 所以我們炎黃子孫也把腳下的路稱為道路。

四川仁壽,

有一條數百米的石梯路, 就是中國道路的始祖, 因為這條道路延伸到世界, 延伸到今天。

這一條道路, 今年已經1873歲!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於144年率領他的弟子們修建而成, 因而就是中國的第一條道路。

張陵最大的貢獻, 就是把老子的哲學演繹成為神學。

一門學科一旦有了它的宗教意義, 就會有信眾, 其宗教領袖之被神化, 是很自然的事。 因其創立了道教, 又被叫作張道陵。

據有關史書記載:東漢順帝漢安元年, 也就是142年, 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宣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 亦稱天師道), 奉老子李耳為教主, 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 這標誌著道教已經在張道陵的腦子中開始醞釀。 這個學習的過程, 也有史料為證:根據是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中的記載, 漢末沛國張陵, 學道於蜀鶴鳴山;漢安二年, 也就是西元143年, 已經108歲高齡張道陵來到青城山, 這個博通五經的“賢良方正直諫科”不再意氣風發, 足跡踏遍了大半華夏的張道陵, 開始在青城山沉澱道教的理論。

據《太平廣記》記載, 正一道創立者張道陵曾在陵州(今四川仁壽)開鑿鹽井, 置灶煮鹽, 所得收入“一分入官, 二分入百姓家。 因利所以聚人, 因人所以成邑”。 由張道陵最早開發的井鹽業, 對古代陵州的經濟和城市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三也詳細記載了並描繪了陵井的規模:“陵井縱廣三十丈, 深八十餘尺, 益都鹽井最多, 此井最大。 ”

張道陵在開鑿鹽井的時候, 發現傍邊的跨鼇山半腰, 隱藏一天然岩洞, 洞面寬大, 宛若財主房屋大堂。 洞壁平整光滑, 像刀劈斧削一般。

隨後, 張道陵召集眾徒, 在洞旁依山而建早期道教所修道觀靖室, 在洞裡置石凳、石床, 旁立一石碑, 上書三個巨大的篆體:熖陽洞。 且有天師印落及年號。 隨後並鑿一水井, 再用石板鋪一梯級山路, 直達山項。

從此, 張道陵便把這熖陽洞做為在陵州的修煉、棲息之所, 也相當於現在的“鹽井指揮部”;據仁壽縣誌記載, 熖陽洞曾是古時仁壽著名的八景之一。 1970年, 因為修建南幹渠, 施工的農民把這個熖陽洞掩埋至今。

張道陵的“道”理在這裡被發揚光大後,四川仁壽成為道源,我們就開始守道德講道理……殊不知,當年張道陵率眾徒用石頭修建的這條直達山頂石梯路,卻成為中國第一條道路,它雖然經歷了1873年,不但至今保存完好,而且每天仍然都有人行走在這條道路上……

(作者:張勝開)

張道陵的“道”理在這裡被發揚光大後,四川仁壽成為道源,我們就開始守道德講道理……殊不知,當年張道陵率眾徒用石頭修建的這條直達山頂石梯路,卻成為中國第一條道路,它雖然經歷了1873年,不但至今保存完好,而且每天仍然都有人行走在這條道路上……

(作者:張勝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