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傳統村落:蜀道遺韻青林口

四川江油市青林口村, 舊稱青林場, 始建於元末明初, 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這個遠離塵囂的小山村, 承載著千年蜀道的遺存和記憶, 保存有精緻的古建築群和活態傳承的民俗文化, 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青林口

青林口地處江油、劍閣、梓潼三縣之交, 村落佈局依山勢, 順水流, 體現了“天人合一”、“萬法自然”的傳統理念。 青林口的由來, 得益于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 巴山余脈王爺山、人字山取縱橫之勢, 形成險峻穀口;潼江之源馬閣水納高山流水, 形成開闊河口;更有千年蜀道陰平道與金牛道在此相接, 形成了明清時期著名的商貿口岸, 素有“買不盡的青林口”之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 水路交通的變遷, 青林口的陰平古道和金牛古道掩沒在蔥翠的榛莽之中, 潼江也裸露出亂石嶙峋的河床。

只有古老的合益橋仍在訴說青林口昔日的繁華, 清嘉慶戊辰年(1808年)《重修合益橋記》(《梓潼縣誌》卷五)載:“青林場, 東通保劍, 西達江彰, 步騎車輿, 往來不絕, 通衢也。 ”合益橋是青林口當之無愧的文化地標, 其名合益者, 也有合通蜀道, 利益鄉梓的意思。 合益橋為三孔石拱橋, 長23.7米, 寬6.5米, 拱高7.8米。 橋上有廊, 木架構, 歇山頂, 上覆小青瓦。 橋廊隨橋面高低變化, 又分正、次、邊5開間, 節次鱗比, 井然有序。 1935年4月, 紅9軍、紅30軍經劍閣, 沿金牛古道進入青林口, 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合益橋上的紅色標語歷歷在目。 部隊奉命西進後, 在敵人的屠刀下, 一位養傷的紅軍女戰士, 也是在合益橋上英勇就義。 新中國成立以後, 合益橋更名為紅軍橋, 成為當地幹部群眾以及青少年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

合益橋(紅軍橋)

合益橋上紅軍標語

蜀道是古代巴蜀與中原地區之間, 最有影響也最為繁忙的文化和經濟線路。 青林口雖然沒有蜀道歷史悠久, 卻深受蜀道文化的影響。 青林口保存下來的宮廟會館, 多為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所建, 明末戰亂, 位於甘陝入川蜀道要衝的青林口, 一度毀於兵燹。 清朝廷相繼實施“招民返川”和“移民實川”政策, 蜀道餘暉中, 移民扶老攜幼, 進入青林口, 恢復生產, 安居落業。 青林口移民來自于湖北、陝西、廣東、福建等七省, 共修建了四座會館,

只有廣東會館保存下來, 其中精緻的戲樓堪稱川北一絕。 整個戲樓面闊19.7米, 進深13.2米, 占地面積225平方米。 單簷懸山頂, 兩側翼角高揚, 簷後四柱抬梁, 柱梁間撐弓雕刻精美。 戲臺上方有藻井, 彩繪戲曲人物, 左側為天仙配, 右側為白蛇傳。 戲臺地面青石鋪就, 兩側為樂樓, 後有內室三間, 置“出將”、“入相”二門。 近看廊廡、勾欄, 雕刻裝飾皆纖細入微, 遠觀巨柱、高堂, 雄渾大氣, 帷幄間似有千軍萬馬。

廣東會館戲樓

青林口流傳著一種高抬戲,是台閣藝術與戲曲藝術的完美結合,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也詮釋了蜀道文化的精髓。高抬戲,又稱飄彩、台閣,起源於古老的社火崇拜。青林口高抬戲,一種說法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從廣東帶入四川的,移民先祖“搭高臺,唱大戲”,既能融入當地生活,又能聊解思鄉之苦。另一種說法是清初有位叫符璋的人,在江浙做官時,將這一傳統技藝引入青林口,並加以改良,與文昌會的民間遊藝融為一體。貫通西南、多元融合的高抬戲,受到當地人特別的歡迎與喜愛。青林口有同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習俗和信仰,在老街的西端兩側,依山而立的是明代的火神廟,臨江高聳的是清代的文昌閣,火神廟和文昌閣之間以兩個過街樓相連,形成了風格迥異卻街院合一的整體。每年二月初一,青林口都要舉行祭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傳統廟會,高抬戲必不可少。在特製高桌中心插入鐵杆,鐵杆上設腳架,由10-12歲小孩站在腳架上扮演角色,借助刀槍劍戟等道具以及變臉、噴火等輔助技藝,在行進中完成不無驚險且精彩迭出的川劇表演。在高抬戲演出隊伍的前面,往往有鑼鼓開道,還有火龍穿梭其間,舞起漫天煙火,其熱鬧場面,非一般的廟會可比擬。

青林口高抬戲

在平常的日子,青林口的生活倒也顯得閒適與舒緩。蜀道沿青林口古街向前延伸,不僅影響著青林口的經濟文化生活,也潛移默化了青林口人性格和氣質。清代以來,這條不足1000米的小街,支撐起綢莊、酒坊、油坊、錢莊、當鋪等諸多老字型大小店鋪,僅藥店就有十餘家。當地盛產一味骨碎補的中藥材,這是一種扁平長條狀的蕨類植物,其味澀,有補腎強骨、活血止痛之功效。當地人又稱它為“強招瘟”,將其紮成草團,懸掛於屋簷之下,蔚然形成風俗,據說有祛病驅邪之功效。這種草的生命力極強,憑藉簷滴之水,萎縮草團之營養,往往能重發新枝,長得蔥翠茂密,成為裝飾和蔭庇古街的一道亮麗風景。那麼,為什麼稱它“強招瘟”呢?老支書王國金老人說:“它就是一草根,不矯揉做作,不嫌貧愛富,即使離開了土地,也敢與天抗爭。”這不正是青林口人頑強倔強性格和存亡繼絕精神的寫照麼?蜀道上的連天烽火,砥礪了他們的意志,2008年“5.12”地震,熔鑄了他們的脊樑。無論天災人禍,青林口人頑強地守護了自己的家園,又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鄉愁。

文昌閣及過街樓

青林口古街

蜀道悠悠,春色正濃,吸引無數遊客前來休閒度假。盡興之餘,我們應該看到蜀道正在消失,像青林口這樣傳統村落越來越少了。蜀道、古驛、古村、古鎮是一個聯繫的工程,應該走整體性保護之路,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廣東會館戲樓

青林口流傳著一種高抬戲,是台閣藝術與戲曲藝術的完美結合,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也詮釋了蜀道文化的精髓。高抬戲,又稱飄彩、台閣,起源於古老的社火崇拜。青林口高抬戲,一種說法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從廣東帶入四川的,移民先祖“搭高臺,唱大戲”,既能融入當地生活,又能聊解思鄉之苦。另一種說法是清初有位叫符璋的人,在江浙做官時,將這一傳統技藝引入青林口,並加以改良,與文昌會的民間遊藝融為一體。貫通西南、多元融合的高抬戲,受到當地人特別的歡迎與喜愛。青林口有同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習俗和信仰,在老街的西端兩側,依山而立的是明代的火神廟,臨江高聳的是清代的文昌閣,火神廟和文昌閣之間以兩個過街樓相連,形成了風格迥異卻街院合一的整體。每年二月初一,青林口都要舉行祭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傳統廟會,高抬戲必不可少。在特製高桌中心插入鐵杆,鐵杆上設腳架,由10-12歲小孩站在腳架上扮演角色,借助刀槍劍戟等道具以及變臉、噴火等輔助技藝,在行進中完成不無驚險且精彩迭出的川劇表演。在高抬戲演出隊伍的前面,往往有鑼鼓開道,還有火龍穿梭其間,舞起漫天煙火,其熱鬧場面,非一般的廟會可比擬。

青林口高抬戲

在平常的日子,青林口的生活倒也顯得閒適與舒緩。蜀道沿青林口古街向前延伸,不僅影響著青林口的經濟文化生活,也潛移默化了青林口人性格和氣質。清代以來,這條不足1000米的小街,支撐起綢莊、酒坊、油坊、錢莊、當鋪等諸多老字型大小店鋪,僅藥店就有十餘家。當地盛產一味骨碎補的中藥材,這是一種扁平長條狀的蕨類植物,其味澀,有補腎強骨、活血止痛之功效。當地人又稱它為“強招瘟”,將其紮成草團,懸掛於屋簷之下,蔚然形成風俗,據說有祛病驅邪之功效。這種草的生命力極強,憑藉簷滴之水,萎縮草團之營養,往往能重發新枝,長得蔥翠茂密,成為裝飾和蔭庇古街的一道亮麗風景。那麼,為什麼稱它“強招瘟”呢?老支書王國金老人說:“它就是一草根,不矯揉做作,不嫌貧愛富,即使離開了土地,也敢與天抗爭。”這不正是青林口人頑強倔強性格和存亡繼絕精神的寫照麼?蜀道上的連天烽火,砥礪了他們的意志,2008年“5.12”地震,熔鑄了他們的脊樑。無論天災人禍,青林口人頑強地守護了自己的家園,又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鄉愁。

文昌閣及過街樓

青林口古街

蜀道悠悠,春色正濃,吸引無數遊客前來休閒度假。盡興之餘,我們應該看到蜀道正在消失,像青林口這樣傳統村落越來越少了。蜀道、古驛、古村、古鎮是一個聯繫的工程,應該走整體性保護之路,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