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組建一支資訊戰部隊,到底是怎麼打仗的?

俄羅斯組建資訊作戰部隊:

今年初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國家杜馬會議上宣佈, 俄羅斯已經組建自己的資訊作戰部隊, 消息一出立即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不僅在俄羅斯議會和其他國家機構, 媒體也就此問題進行了和很多討論。

討論的核心主要圍繞兩個方面, 一是新組建的資訊作戰部隊到底“新”在哪裡, 另外這支部隊擔負的使命任務是什麼。

通過紹伊古的發言可以發現, 如果將新組建的資訊作戰部隊與蘇聯時期就存在的反宣傳部隊作比較的話, 那麼這支新組建的部隊更像是蘇聯時期豐富經驗的繼承和發展, 而不是從零開始建立新的俄羅斯資訊對抗力量。 在蘇聯解體前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 實施宣傳、反宣傳(也被稱作特種宣傳)和心理戰都是蘇聯武裝力量重要的任務組成。

根據具體任務、環境和作戰樣式的不同, 實施方法和手段也多種多樣,

包括在敵方軍人和普通民眾之間散發各類宣傳印刷品。 在敵方領土或佔領區進行廣播宣傳。 通過安插在敵方的間諜散步消息和謠言使其士氣渙散等。

這些方法通常會綜合使用, 且需要軍方與包括克格勃在內的情報部門密切合作。

但是在蘇聯武裝力量內部還設有專門負責此類任務的部門, 他們能夠獨立完成任務。 如紅軍政治局(1958—1991被稱作蘇聯陸軍和海軍總政治局)就有一個內部分支機搆。 阿富汗戰爭期間這類機構就曾經採取綜合行動實施資訊對抗。

到戰爭中期, 即1985年軍隊特種宣傳機構的行動達到高峰, 他們甚至在佔領區展開大功率的無線電廣播網, 散步謠言、政治笑話以及各種資訊和虛假情報以破壞阿富汗反對派領導人的威信。 給當地居民無償發放燃油、食品和其他生活物資以吸引他們的合作。

當然, 蘇聯武裝力量在這個領域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美國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軍事資訊對抗理論和制度基礎。 早在1956年, 美國陸軍內部就成立了特戰局, 以獨立的心理戰營(PsyOps)為基礎實施行動, 在越南戰爭最激烈的時期(1965年)甚至展開成獨立的心理戰班, 後來這種心理戰營陸續出現在美軍其他軍種。

今天, 這一領域最核心的機構是美國陸軍民事與心理戰司令部(Army Civil Affairs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Command), 負責協調各個資訊支援小組的工作。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 尤其是互聯網與大眾媒體的全球化及其向線上形式的轉變, 對發展新型軍事宣傳與反宣傳手段提出了要求。 俄羅斯認為要發展在網路空間實施軍事行動的能力, 必須建立專門機構。

其任務是能夠獨立對付心理戰和各種形式的資訊對抗, 為在網路空間實施特種作戰,美國在發展技術潛能和理論基礎上都已經走在前列,先於其他國家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上世紀90年代初 “沙漠風暴”行動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使用了智慧型武器和資訊技術(主要在美國空軍的分隊使用),還因為積極有效的資訊戰渙散伊拉克軍心,使得薩達姆政權在軍人心中失去威信。這種方法在2003年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再次發揮作用。

2006年2月美國武裝力量參謀長聯席會議通過了新版的“資訊戰”學說(JP3-13)。在新版“學說”中心理戰被認為是資訊戰的一種,與電子戰、網路戰、偽裝手段和兵力兵器安全保障作為五個單獨作戰方向之一被明確了下來。

相對美國而言,俄羅斯認識到提升自己資訊戰手段的緊迫性則要晚很多。如果從完成軍事任務本身看,應該說在2008年的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衝突中俄軍的軍事行動是成功的,但在媒體和資訊對抗領域卻無疑是完敗。因此,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衝突結束後,俄軍開始思考應該向什麼方向尋求改變。

直到2011年 “俄羅斯武裝力量資訊空間行動構想”(下稱“構想”) 的出臺可以看作是第一個比較成熟的理論成果。實際上,該“構想”是第一個非正式的關於俄聯邦資訊作戰的軍事學說。

“構想”指出密集資訊轟炸和及其在軍事衝突中的重要性,明確了武裝力量與媒體和社會的協同任務。“構想”還強調資訊作戰方法和手段要適應新的技術平臺和資料格式。這其中首先是互聯網技術,因為它具有全球性、跨國界、多通道和不受關機和斷電影響的特點,並且能夠突破衝突區在全球範圍快速傳播資訊。

有一種說法認為:

這一次紹伊古的聲明可以看作是俄羅斯近年來在“構想”和其他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實踐工作總結。俄羅斯希望通過重拾幾十年前蘇聯時期打下的資訊對抗方面的理論基礎、實施方法和實踐經驗來趕上日新月異的資訊全球化腳步,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俄羅斯武裝力量為了向發達國家看齊,努力消除謝爾久科夫時期推行結構性改革所造成的後果。

對紹伊古講話內容的這種看法,反映了俄羅斯國家杜馬及其他一些相關部門對此問題的困惑。大家紛紛追問:新組建的“資訊作戰部隊”與“網路部隊”的任務方向到底會結合到什麼程度?甚至包括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在內的發言人從2012年起就多次提到: “俄羅斯要建立與美國武裝力量聯合網路司令部同樣的機構”。

需要注意到的是:美國的網路司令部本身並不隸屬于美國陸軍民事與心理戰司令部,因此其作戰計畫的和作戰行動均不受網路司令部指揮。

另外,美國的軍事行動資訊支援組(MISO Grops)從法律上被禁止參與民事相關的行動。與其相反,網路司令部的核心任務則是在美國領土範圍內採取積極防護措施,保護美國國防部的資訊基礎設施。

雖然蘇聯時期的武裝力量政治局在戰役和戰術層面的行動與總參謀部電子對抗局的工作有一些重疊,特別是在封鎖敵人在蘇聯境內進行無線電宣傳方面。但歸根結底,包括資料竊取、非法入侵資訊系統、破壞敵方的資訊基礎設施和保護己方資訊技術在內的網路作戰在實質上都與宣傳和反宣傳任務相去甚遠。

時至今日,要從根本上提升俄羅斯的軍事網路能力,就必須為國防部建立像“封閉資料傳輸段”這樣的基礎設施並建立一體化通信網路以滿足國土防禦、國家安全和維護法律秩序的需求。這些任務與在全球資訊空間提升宣傳和反宣傳能力屬於完全不同的範疇。

可以看出:包括媒體在內的部分俄羅斯民眾,以及那些決策者們並未完全領會紹伊古聲明的內容,就急於將 “建立資訊作戰部隊”這個命題與建立俄羅斯的網路防禦部隊等同起來。應該注意到,近些年世界範圍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即將軍事網路技術與有目的的資訊對抗結合起來,以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複合型”行動。

去年針對美國選舉系統進行的一系列網路攻擊,並利用竊取的資訊影響選取過程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管是誰是操縱了這一系列行動,僅憑其幕後主使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且行動本身低成本、易操作這兩點就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此類戲碼還會不斷上演。

在當今條件下,迫切需要適應新的“綜合型”或“複合型”,結合心理戰和網路作戰的行動樣式。從這個意義上看, 不對“資訊作戰部隊”和“俄羅斯網路指揮部”這兩者加以區別可能是正確的。

目前掌握的公開信息還不充分,但有兩點是可以明確的,一是俄羅斯在資訊空間內的行動構想,二是在俄羅斯武裝力量內部的確正在進行結構性改革,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的綜合性機構,其擔負的資訊對抗和網路防禦任務相互交織,密不可分。

但是要想讓這種“複合型”機構在短期內高效運作是非常困難:

首先,需要來自兩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的專業人才。即來自傳統“技術”資訊對抗、網路安全和資訊防護領域以及來自戰略通信、媒體以及更加專業的心理學和語義學領域的專業人士。

其次,必須保證來自這兩種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能夠高效密切的合作。

第三,該機構的中、高級軍官必須同時掌握這兩個領域的相關知識並能夠從戰略上深入理解這兩個領域,即網路作戰和心理作戰。

這樣的人才及其匱乏,而且要想讓這類人才不中斷就需要對俄羅斯的軍事教育體系和軍隊的人才招聘制度進行重大調整。俄羅斯國防部不得不面對這一複雜且特殊的任務。如果這一問題得以解決就意味著俄羅斯有能力在資訊空間建立真正先進的“複合型”作戰模式。

為在網路空間實施特種作戰,美國在發展技術潛能和理論基礎上都已經走在前列,先於其他國家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上世紀90年代初 “沙漠風暴”行動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使用了智慧型武器和資訊技術(主要在美國空軍的分隊使用),還因為積極有效的資訊戰渙散伊拉克軍心,使得薩達姆政權在軍人心中失去威信。這種方法在2003年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再次發揮作用。

2006年2月美國武裝力量參謀長聯席會議通過了新版的“資訊戰”學說(JP3-13)。在新版“學說”中心理戰被認為是資訊戰的一種,與電子戰、網路戰、偽裝手段和兵力兵器安全保障作為五個單獨作戰方向之一被明確了下來。

相對美國而言,俄羅斯認識到提升自己資訊戰手段的緊迫性則要晚很多。如果從完成軍事任務本身看,應該說在2008年的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衝突中俄軍的軍事行動是成功的,但在媒體和資訊對抗領域卻無疑是完敗。因此,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衝突結束後,俄軍開始思考應該向什麼方向尋求改變。

直到2011年 “俄羅斯武裝力量資訊空間行動構想”(下稱“構想”) 的出臺可以看作是第一個比較成熟的理論成果。實際上,該“構想”是第一個非正式的關於俄聯邦資訊作戰的軍事學說。

“構想”指出密集資訊轟炸和及其在軍事衝突中的重要性,明確了武裝力量與媒體和社會的協同任務。“構想”還強調資訊作戰方法和手段要適應新的技術平臺和資料格式。這其中首先是互聯網技術,因為它具有全球性、跨國界、多通道和不受關機和斷電影響的特點,並且能夠突破衝突區在全球範圍快速傳播資訊。

有一種說法認為:

這一次紹伊古的聲明可以看作是俄羅斯近年來在“構想”和其他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實踐工作總結。俄羅斯希望通過重拾幾十年前蘇聯時期打下的資訊對抗方面的理論基礎、實施方法和實踐經驗來趕上日新月異的資訊全球化腳步,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俄羅斯武裝力量為了向發達國家看齊,努力消除謝爾久科夫時期推行結構性改革所造成的後果。

對紹伊古講話內容的這種看法,反映了俄羅斯國家杜馬及其他一些相關部門對此問題的困惑。大家紛紛追問:新組建的“資訊作戰部隊”與“網路部隊”的任務方向到底會結合到什麼程度?甚至包括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在內的發言人從2012年起就多次提到: “俄羅斯要建立與美國武裝力量聯合網路司令部同樣的機構”。

需要注意到的是:美國的網路司令部本身並不隸屬于美國陸軍民事與心理戰司令部,因此其作戰計畫的和作戰行動均不受網路司令部指揮。

另外,美國的軍事行動資訊支援組(MISO Grops)從法律上被禁止參與民事相關的行動。與其相反,網路司令部的核心任務則是在美國領土範圍內採取積極防護措施,保護美國國防部的資訊基礎設施。

雖然蘇聯時期的武裝力量政治局在戰役和戰術層面的行動與總參謀部電子對抗局的工作有一些重疊,特別是在封鎖敵人在蘇聯境內進行無線電宣傳方面。但歸根結底,包括資料竊取、非法入侵資訊系統、破壞敵方的資訊基礎設施和保護己方資訊技術在內的網路作戰在實質上都與宣傳和反宣傳任務相去甚遠。

時至今日,要從根本上提升俄羅斯的軍事網路能力,就必須為國防部建立像“封閉資料傳輸段”這樣的基礎設施並建立一體化通信網路以滿足國土防禦、國家安全和維護法律秩序的需求。這些任務與在全球資訊空間提升宣傳和反宣傳能力屬於完全不同的範疇。

可以看出:包括媒體在內的部分俄羅斯民眾,以及那些決策者們並未完全領會紹伊古聲明的內容,就急於將 “建立資訊作戰部隊”這個命題與建立俄羅斯的網路防禦部隊等同起來。應該注意到,近些年世界範圍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即將軍事網路技術與有目的的資訊對抗結合起來,以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複合型”行動。

去年針對美國選舉系統進行的一系列網路攻擊,並利用竊取的資訊影響選取過程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管是誰是操縱了這一系列行動,僅憑其幕後主使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且行動本身低成本、易操作這兩點就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此類戲碼還會不斷上演。

在當今條件下,迫切需要適應新的“綜合型”或“複合型”,結合心理戰和網路作戰的行動樣式。從這個意義上看, 不對“資訊作戰部隊”和“俄羅斯網路指揮部”這兩者加以區別可能是正確的。

目前掌握的公開信息還不充分,但有兩點是可以明確的,一是俄羅斯在資訊空間內的行動構想,二是在俄羅斯武裝力量內部的確正在進行結構性改革,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的綜合性機構,其擔負的資訊對抗和網路防禦任務相互交織,密不可分。

但是要想讓這種“複合型”機構在短期內高效運作是非常困難:

首先,需要來自兩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的專業人才。即來自傳統“技術”資訊對抗、網路安全和資訊防護領域以及來自戰略通信、媒體以及更加專業的心理學和語義學領域的專業人士。

其次,必須保證來自這兩種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能夠高效密切的合作。

第三,該機構的中、高級軍官必須同時掌握這兩個領域的相關知識並能夠從戰略上深入理解這兩個領域,即網路作戰和心理作戰。

這樣的人才及其匱乏,而且要想讓這類人才不中斷就需要對俄羅斯的軍事教育體系和軍隊的人才招聘制度進行重大調整。俄羅斯國防部不得不面對這一複雜且特殊的任務。如果這一問題得以解決就意味著俄羅斯有能力在資訊空間建立真正先進的“複合型”作戰模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