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食藥監總局緊急通知,吃貨的你這種海鮮絕對不能碰!

近期, 部分南方海域發生赤潮。 赤潮水體呈暗紅色, 呈片狀分佈。 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鏈狀亞歷山大藻, 該藻種可產生麻痹性貝毒。

為確保群眾飲食安全, 有效預防貝類毒素, 在此提醒各經營企業、餐飲單位、消費者在購買貝類等水產品時, 應選擇去大型、正規的超市或市場購買, 儘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 沿海地區的消費者在毒素暴發高峰期不要採捕和購買食用野生的貝類。 如發現誤食, 出現中毒症狀, 請儘快就醫。

另外, 還需提醒消費者, 在烹飪貝類時, 一定要煮熟煮透, 高溫下會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風險;避免食用貝類周邊內臟、生殖器及卵子等發黑的部位;儘量減少食用頻率, 單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科普

出現海鮮中毒症狀怎麼辦?

麻痹性貝類毒素毒性極強, 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

麻痹性貝類毒素是我國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見的毒素之一, 約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 中毒作用機理主要是阻斷細胞鈉離子通道, 造成神經系統傳輸障礙而產生麻痹作用。

貝類攝入此毒素對本身無害, 因毒素在貝類體內呈結合狀態。 該毒素遇熱穩定, 易被胃腸道吸收,

且難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壞, 所以人一旦食用, 很快釋放並呈現毒性作用, 引起人體神經肌肉麻痹, 輕者出現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 重者可導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麻痹性貝類毒素對人體的中毒劑量為600~5000MU, 致死量為3000~30000MU。

一旦食用海鮮後發生中毒, 首先要馬上撥打120, 儘快到醫院處理。 因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 如麻痹性貝類毒素、河豚毒素等, 目前尚無特效解毒方法, 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對於輕微的毒素、重金屬等, 人體是可以自行排解的。 如果實在喜歡吃海鮮, 只要不是經常吃、大量吃, 偶爾食用少量解一解饞還是沒問題的。 此外, 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C較多, 多吃有助於肝臟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湯等也可以保護胃腸道,

因此在吃海鮮之前吃蔬果、喝點米湯, 或可起到輕微的緩解之效。

什麼是赤潮?

赤潮, 國際上把它稱為“有害藻華”, 它發生時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紅色景象, 因此被許多人比喻成“紅色幽靈”。 其實, 它是水中的一些細菌、原生動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從而引起水體變色現象。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 海域水體的富營養化

隨著沿海地區工農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 大量含有有機質和豐富營養鹽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 造成進岸海域的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釋擴散,因此這些地區是赤潮多發區。海水養殖密度高的區域由於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體的富營養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較大。

2. 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種源

海洋中有330多種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種類大約有80多種,目前在中國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約有150種。

3. 適宜的水溫和鹽度

不同海區的不同類型赤潮爆發對溫鹽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層水溫的突然增加和鹽度降低時,會促進赤潮的發生。在水體交換弱的封閉海灣,赤潮一般發生於雨過天晴之後。

4. 合適的海流作用和天氣形勢

一般在海潮流緩慢、水體交換弱、天氣形勢穩定、風力較小、濕度大、氣壓低、陽光充足時,易發生赤潮。海流、風有時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將含有大量營養鹽物質的下層水帶到表層,為赤潮的發生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果風力適當,風向適宜的話,就會促進赤潮生物的聚集,從而易形成赤潮。

赤潮對海洋的危害是什麼?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迴圈、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主要有:

1. 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 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展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 若在育苗期發生赤潮,將對苗種繁殖產生嚴重危害。

4. 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5. 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造成進岸海域的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釋擴散,因此這些地區是赤潮多發區。海水養殖密度高的區域由於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體的富營養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較大。

2. 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種源

海洋中有330多種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種類大約有80多種,目前在中國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約有150種。

3. 適宜的水溫和鹽度

不同海區的不同類型赤潮爆發對溫鹽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層水溫的突然增加和鹽度降低時,會促進赤潮的發生。在水體交換弱的封閉海灣,赤潮一般發生於雨過天晴之後。

4. 合適的海流作用和天氣形勢

一般在海潮流緩慢、水體交換弱、天氣形勢穩定、風力較小、濕度大、氣壓低、陽光充足時,易發生赤潮。海流、風有時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將含有大量營養鹽物質的下層水帶到表層,為赤潮的發生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果風力適當,風向適宜的話,就會促進赤潮生物的聚集,從而易形成赤潮。

赤潮對海洋的危害是什麼?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迴圈、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主要有:

1. 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 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展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 若在育苗期發生赤潮,將對苗種繁殖產生嚴重危害。

4. 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5. 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