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浪直播 | 隈研吾 “以小見大,油然而生” 講座

3月10日,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在清華大學開展主題為“以小見大 油然而生”的講座。 “新浪家居”現場為你直播大師隈研吾的風采, 解讀隈研吾“以小見大 油然而生”的設計精髓。

今天的講座現場, 以建築師隈研吾對自己的作品和設計進行分享。 隈研吾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承襲了日本傳統審美觀念和工藝, 讓建築設計保持著與自然、與社會環境相輔相成的平衡關係。

▲入口處掛滿隈老師的作品

▲早早就來占座的小浪

活動開始

☟☟☟

日本著名建築大師 隈研吾

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由小見大, 油然而生”, 我們在溫哥華有一個項目也是體現“由小見大, 油然而生”的概念。 建築非常大但它有很多展示細節的方面, 我們希望在考慮“小”的同時考慮“大”。

“小”和“大”這兩個元素之間的關係。

關於“小”概念。 這是千鳥格的項目——CHDORI, 指千隻鳥在天空中飛翔。 描述一千隻鳥在天空中飛過的景像,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項目, 這個項目的構思來自於很小的玩具, 單獨的元素來夠構件成整個整個大的作品, 在這個小的元件單元中形狀如圖所示,

有三個類型的連接, 首先是一個小的木棍, 通過它的連接形成組成各種形狀的作品。 很快我們把木棍連接在一起形成很小的元件, 這就完成了。

這樣一種連接結構其實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去的, 這種木式的建築後來不斷地發展,

經過長期的發展之後形成了現在的理念。 這是在17世紀從中國傳到日本這樣一種理念的, 後來由日本人在“小”元件上進行組裝, 形成了“大”的建築體系。 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建築, 對於這個建築非常重要的是它的結構內部和外部, 和整個產品內部的傢俱, 所有傢俱整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建築。 我們要知道不同立面還有它的結構等等。

我們希望把項目擴展進行大規模的建築, 所以在圖片上這張就是我們另一個專案, 它們的規模更大。 在它的屋頂沒有使用鋼筋困凝土, 也是用木質的結構, 可以看到在這兒有一個三十釐米寬和三米長的一個吧台, 也是用木質結構建成的, 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結構, 儘管複雜但是都可以實現。

這家星巴克非常特殊,坐落在寺廟前,這個寺廟在10世紀修建的。我其實不想做內部設計,我對這個項目所做的就是做了一個新的結構設計,其實也是只用了一個很簡單的單元。這個圖表跟大家解釋了是如何把這些單元組裝在一起的,這是內部。這些木條並不是一個裝飾作用,有些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內部裝飾,實際上它是一個結構的設計。我們希望可以把結構的設計理念和內部裝飾的理念可以做完美的結合。同時也做了燈光設計,有一些木條看起來像是一個木條,有一些看起來像是燈光棒。

也做了傢俱的設計,在星巴克的案例之後我們做了另外一個項目,是跟一個中國的開發商來合作。我們建築設計是從鳳梨來的靈感,使我們設計出好的建築。這些建築沒有梁的,只有這些木條來進行支持。給我的感覺這個建築很像森林,我希望即使是在市中心都能創造出森林的感覺,這個圖示給我們充分展現出來三個不同的層次是怎麼組合的,黃色是第一層、紅色是第二層,第二層之上再搭第三層,第三層是灰色。三層全部固定之後一根木棍都不能拿走的。

我們和法國工匠合作做了一個巴黎木亭,這個木亭座落在巴黎森林之中,也是通過這個木亭模擬樹林的感覺。在義大利我們發現石頭手工藝,在義大利可以看到這些石材非常美,我們以此做出另外一個小型的建築,像一個亭子一樣,它就是完全由石材而打造的。我們把石板進行了固定,但是固定用的是水泥,僅此而已。

回到日本我們用幾何(三角形)做的一個項目,使用的是金屬材料,在富山。金屬給人感覺是非常沉重,但我們想要的感覺是非常輕快、透明的。這種輕薄和透明的感覺和古老的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希望看到不同的體驗。這種連接結構也是為建築特殊設計的。材料雖然沒什麼創新,希望把一些現代、技術性的東西融合進來。

我們在義大利和一家陶瓷的公司合作,模仿高迪偉大的建築師,用到很多的磁片進行模型搭建。非常輕快的感覺,所以我們叫它“雲”,因為雲它的透明度、它的形狀等等都是隨時隨地變化的,就好像這個作品一樣。

在義大利另一個項目是一個“簡易房”,主要為自然災害搭建,它的靈感來源於雨傘。仔細看的話這邊是很多很多小傘組成的。我們從一個傘來研究一下,你看它外邊掉出來的這些,這些是非常有幫助的。有十五個學生他們一起從早晨開始搭建的,晚上就建成了。在內部,可以看到它一些非常精密的結構,裡邊的傘骨、傘架,還有一些拉鍊。

傘型房屋之後我們又找到另外一個材料,其實它就是一個火災建築工地找到的水罐,這樣的水罐非常好的是它很輕,我們可以對建築的重量做到很好的控制。因為對於其他的建築材料一般來說都是非常地重,可是這種材料我們不但可以控制它的重量,同時這個建築本身裡面怎麼樣水流我們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為這些儲水罐本身可以作為水道,讓我們對水流進行引導。這是我們的設計原形,這個是我們怎麼樣把原形變成實際的效果。

這是我們怎麼樣鑄牆和鑄地面的一些原理。通過這個單元搭建出來的,看到儲水裝置是在房子外邊,熱水在房子牆壁中迴圈,房子就被加熱了。所以沒有任何其他的輔助的東西我們就可以對房屋的溫度進行控制,都是通過這個結構還有系統來加熱的。一個簡單的結構單元它就做出全部的東西,你可以看到廚房還有床,還有牆壁、地板、房頂等等全都是。

之後我們做了北京茶室的項目,其實離清華並沒有很遠,這是我們一個原形設計圖。這是它的所在地了,是在故宮旁邊,靠右手邊是在東門,我們從東門進來,正好在故宮的東面。這是內部,結構元素其實也是把它用做了內部設計和內部裝修,它是得到了完美的瑞和。同時我們也想把古老的傢俱和現代的設計融合進來,我們也把這兩種元素相連接。

日本另外一個項目所在地是京都,我們用了新的材料ETFE。它有非常強的磁力,所以我們能看到右邊顯示它磁鐵應用的地方。左邊用三種材料進行連接,把木材和這種輕薄的材料以及磁鐵整合在一起,它們有三層,在右邊我們能夠把這些做成卷軸,再把它連在一起。不需要用其他的工具或者是其他的運輸工具,用手來做非常簡單就能組裝起來的。

倫敦美術研究院,希望能夠用最少的材料產生最大的效果。在這些小型的實驗和嘗試之後又設計一個項目叫做“助箱”,它是拖車可以拖動的房屋,而且完全是木質的。通常大家看到拖車房車是金屬質的,但是我們用木材做成,長是三米。

最開始我們想把它設計成一個飯店,成本非常低,而且整個運行本身也是比較廉價的。所以你想在這兒建一個小飯店或者是永久性住房的話成本比這個高三到四倍以上,我們把它建成這樣木質結構的話,它建造起來簡單運行起來也很簡單。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可以坐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這是我們在日本也有一個茶室的一個項目,而且茶室在日本也是比較常見的,我們能夠看到日本人非常喜歡聚集在非常小的空間裡,我們可以把這種理念應用在這種木質的結構中。

關於“=“大”這個元素概念。

從博物館開始,一個美術館。在這個建築物中第一個層次就是屋頂,它很有通透性。把博物館從中間切分,看到不同層次,它一面連的是森林,另外一面連的是城市中心,整體分了四層。這是內部設計,所有內部設計實現層次的過度以及不同材質的過度這樣的理念。

對於傢俱來講,希望找出傢俱的層次感。通常設計傢俱的時候,希望把傢俱整合在整個空間中,而且這樣的話傢俱這樣一種效果就更加強烈。這個項目是去看一下垂直的分層,這個地點是在日本淺草,在這樣一個小空間根據垂直的空間進行分層,在這些不同的層次中能夠很好利用機械原理創造出一些三角形空間。

臺階,這些臺階它正好又形成了下一層的房間的屋頂,這個房間的牆和屋頂的角度都是90度的,都是垂直實現的。它所有的元素都是希望能夠去創造更多多餘的空間,無論是垂直還是水準的角度創造更多的空間。

對於大型的項目我們會也會用分層的方法,同時使用透明的屋頂能夠讓大家體現出更明顯的一種層次感和它的深度。在歐洲我們也是嘗試著使用這種方法,比如說我們會結合當地的材質來體現出分層的概念。

建築的第一層,夠體現出新老建築之間的層次感和深度,同時能夠讓大家體現一種時空的一種穿梭。我們把周邊的景觀也進行了設計,周邊的景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能夠説明我們實現整個空間深度的一個層次。

另外一個例子在法國的馬薩,它對面是一個古老的博物館,為了形成對比的概念選擇了一種不同的材質,它的材質是更加輕薄的。在法國的一個項目,在巴黎的一個項目,同樣也是古老的加注和現代建築之間的一個層次感。把老的兩層鋼筋混凝土建築進行保持,同時對這個進行翻新,給它增加新的層次,所以這是我們專案的一個具體的地點。我們在屋頂加了一種非常薄的材質,也就是把它們原來的建築和現在能夠整合在一起。同時它又能增加暖色掉的感覺。

再回到中國,中國杭州美術博物館。我們充分利用杭州的美景,找到非常美的原材料——輕瓦,這種瓦片在中國其實目前為止還在用手工打造的。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的國畫,通過現代的一些手法和技術來做的。

這些瓦片在線條支撐之下打造出的效果非常棒,結構結合也是非常特殊的。我們通過它打造出像屏風一樣的狀態,而且可以有內部透光的效果,這是非常好的例子可以給大家展現出不同的層次感。

巴黎的火車站,這也是建築和周圍環境融合非常好的一個案例。在東京也做了一個火車站,我們認為這個火車站可以代表東京成為東京的大門。所以決定用木材建造這個火車站,設計了一個非常大的屋頂,它把整個火車站全部都架住了。

通常火車站是不同部分組成的,我們在城市裡也有不同活動的分割,現在人們到了這個火車站之後,沒有任何的分割,也就是說城市跟建築融為了一體。因為城市裡會有一些摩天大樓,火車站做成非常透明開放式的結構,它可以在兩者之間形成非常好的連接。

日本的國家項目體育場,設計再一次和公園融合起來。在當時日本建築水準其實是非常低的,很多中國手藝人到日本幫助我們建,可以看到這邊有很多的中國元素在。我們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比如說建築手法等等。

你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日本的明治神宮,它也受到很多中國元素的影響,體育場一樣的也有很多同樣的靈感和概念。你可以看到它頂棚設計,我們也模仿了自然風通風系統,沒有做任何額外的通風的結構,就希望通過這些角度的設計可以對整個體育場實現整個溫度的控制。

通過奧運希望給整個地區帶來生機。這裡面我們想把它打造成開放的人行通道,它的確是體育館同時也是公共活動的空間。它旁邊我們也設計了一個小溪,因為在奧運會之後我們不想這個場館就不用了,我們還想繼續享受它的美好。因為奧運會就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但是奧運會之後我們希望這裡就會變成大家生活的一個部分,也會變成東京的一部分。

最後跟各位分享一下溫哥華的項目。大家都知道溫哥華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可能是全世界第三大國際中心,同時溫哥華又與自然非常地親近。當然不是這種自然,它跟自然的感覺非常親近。

專案的形狀,通常來說會是規規矩矩的方形,可是我們在這個專案中做出一些切割,希望可以通過這種的立面設計跟周圍環境得到融合。這些對於周邊環境和周邊居民的考量,都幫我們設計出這種非常獨特的造型。每一邊都有相應的弧度。

這樣一個弧度,首先我們用底下結構支撐建築物上部,底部創造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街道和大樓之間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這個大空間跟其他的一些摩天大樓底台是不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對於整個城市新生活方式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我們這邊打造出非常多樣化非常豐富的效果,它跟其他建築物的底台是不一樣的,希望可以打造連接的感覺、延續的感覺。

外部跟內部過度的空間,好像是花園,我們在底下種了很多的苔蘚。並在這裡設計非常漂亮的木質鋼琴,在旁邊可以做音樂會。這邊是前臺,後邊有日餐廳,還有音樂廳等等,都是做到完美地融合。這裡我們又可以看到很多的木條結構。

同時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每一層的規劃和每一層不同的風景都是精心設計的結果,這個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那個大空間。這個是弧形的結構,它其實是非常大的設計挑戰。這邊是游泳池,又是一個城市和建築物連接的空間。

陽臺非常大,它有點像日本的傳統建築,當然還有中國的結構,他們通過巨大的陽臺或者是巨大開放空間把室內和室外連接起來,它會給住在裡的人有一種開放的空間,當然走在街道裡的人也同樣會有這種感覺,我們把這種理念也是放在陽臺的設計當中,因為它很高,可是我們也想辦法忙這種高度和周邊有很好的融合。

對話環節

IAN GILLESPIE:大家都知道了溫哥華是世界上最為年輕城市之一,怎麼將城市一些獨特的感覺體現出來?

隈研吾: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木質的材料,您講到了非常好的一點,對於小型的項目來講使用木材是很簡單的,基本上我們可以用木質的材料可以支撐整個建築物,可以作為整個建築的框架,對於大型的建築來講有一定困難的。對於大型的專案來講解決方案用木質材料的話解決方案就是這樣的,我們要結合金屬和木材,把木材和鋼筋困凝土結合在一起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它們本身屬性就不一樣,但是金屬和木材是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陸軼辰:小型建築中木質材料應用跟我們現在應用是不太一樣的。您已經在不同規模建築中都應用了木質材料,能不能進一步給我們解釋一下如何使用木質這種材料把它應用在不同規模、不同大小建築中去?

隈研吾:對於剛才我們講的國家體育場的項目就是這樣的,它的屋頂是混合的一個項目,它本身用木材和金屬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同時這個項目中我還有一個理念,它的大小其實不能太大,30釐米是我們設置的一個基本組建的大小了,這樣我們能創造出充足的空間,把這個木材和金屬進行一個結合,在某些地方進行空間的調整來支撐整個屋頂的結構。有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來把木質材料應用在大型的項目中,也就是我們可以用這種COT新的技術,這種新的技術是有一種新的COT板材,可以用在結合木材和金屬材料過程中,能夠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簡單。今

天我可能沒給大家展示,但是現在我們確實有一種類似COT的這種技術應用在小型的專案中去。因為木材出現火災很容易被毀掉,很多情況下我們會使用這種阻燃物對這個木材進行一個處理,讓它不那麼易燃。通常情況下這種新的技術其實是在推動我們,讓我們把這種木材用在大型的項目中去,這是技術對我們的推動,這是現在的情況。十年之後這種應用要比我們現在的應用要更加簡單。

朱育帆:常規我們做景觀的時候推敲一個物件會放在一個大尺度環境中推敲它應該具備的尺度,建築師視角會反過來,從人或者是相應參照系統推出去。隈研吾如何做的?是否有平衡的能力或者是平衡的技巧做到的?

隈研吾:您提到的這個點也是非常不錯的,作為景觀的設計我希望進行全部的花園設計,我和易鵬在溫哥華的項目你可以看到畫苑,建築的畫園和街邊的花園其實是延續的效果。我們看到苔蘚、竹子,我們好像用它做了一個地毯。20世紀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可能只會考慮建築物本身,而景觀設計師在建築設計好之後再加入這中間來的,但是我認為這個系統它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系統,這個對於整個的可持續發展、對於整個的環境發展都不是特別好,而應該反過來景觀先來,應該先對周邊環境一個考察,不知道IAN GILLESPIE怎麼想。

問:您講到了自然界的一些材料,還有建築和周圍環境的結合,我也看到您的一些專案它的裡面是非常動態非常具有活力的。所以我想問一下在您的設計過程中形象的設計有多重要?

隈研吾:我認為這種關於形象的設計到底有多重要,我很少用很小的設計單元把很多設計單元組裝在一起,比如說星巴克、日出山丘都是非常小的小木條,同時我們也會用一些電腦的模擬控制木條的角度、長度等等很多這些參數。

您剛才提到參數的設計對於我們建築來說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要通過這個決定相應的角度等等。這種解決方案當然要跟工程結合起來,我們會把資料全部給到結構工程同事那邊,基本上大家同時在做的。

在日出山丘那個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有6毫米,還有14毫米等等這些資料。很長的過程,你只有通過一些電腦的類比、一些實體的測量等等或者是軟體的協助,有很多這類的工具了。當然這種造型可以通過參數的實現,但是同時對於一些細小的元件把它組裝起來我們也是要通過參數的設計來實現的。我如果沒有參數設計我完全做不出這些效果的,尤其跟IAN的合作專案,你可以看到牆面感覺好像在苔蘚的花園上懸掛著的一樣。這種設計感非常長的過程都是用到參數設計,而且結構設計也是加入到其中。

問:我的問題很簡單,剛才您提到的阿伯尼項目、您剛才提到溫哥華的項目,我們看到外立面曲線非常好看,它不是垂直的。我的問題是這個外形是否犧牲了內部居住空間呢?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您可以跟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平衡,也就是說內部居住空間以及外部效果如何實現平衡?

隈研吾:這個設計為了打造獨特的體驗,而且這個體驗房間內部能感受到的。我之前講到從裡到外從外到裡我們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的,大家找到最終的方案。通過這樣一個曲線意味著建築的頂層會有更多的空間,有很多的平衡其實我們都可以通過這個曲線來實現。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尋找平衡的過程,它並不是說單純在創造某一種形狀。

在20世紀大家像設計一個雕塑玩弄形狀,但是這個設計本身每一個曲線我們都是要跟周圍的環境和周圍的狀況進行呼應的。

問:在做PC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這邊就是有一些問題來跟您回饋一下。我們發現最有意思的一個部分就是怎麼把它們拼起來,所以我們想知道當大家看到這個結構的時候,他們其實是不知道是怎麼樣拼起來只能看到外形,您覺得這是一種遺憾嘛?

隈研吾:當然它的連接和我們之前是一樣的,我是說當別人看到這個結構的時候他們可能想瞭解一下這個結構是怎麼樣連接在一起的。實際上這樣一個連接的一個體系它的連接本身是大家看不到的,因為有三個不同的木棍,它們是在一個點上進行連接,通常情況下這兩根它們兩個之間在連接的時候是可以這樣疊加在一起。在我們的千鳥格中它們是三個木棍在一個點上進行交匯,有專門的剪切機切除這樣一個結構讓它們三者之間整合在一起。

當然我們也會進行電腦的設計、製圖,然後進行電腦的製造,然後確保這三個小木棍整合在一起。大家可能沒有辦法看到這三個木棍具體怎麼連接在一起的,但是看起來就像是有魔法一樣,三個木棍非常好契合在一起,形成簡單的結構,所以它看起來就像魔術一樣,看起來像魔術也是很好很有必要的,讓大家有夢想的感覺在,讓大家對這個建築物認為它是非常有魔力的,這是我們的一個理念。

— 活動結束 —

這家星巴克非常特殊,坐落在寺廟前,這個寺廟在10世紀修建的。我其實不想做內部設計,我對這個項目所做的就是做了一個新的結構設計,其實也是只用了一個很簡單的單元。這個圖表跟大家解釋了是如何把這些單元組裝在一起的,這是內部。這些木條並不是一個裝飾作用,有些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內部裝飾,實際上它是一個結構的設計。我們希望可以把結構的設計理念和內部裝飾的理念可以做完美的結合。同時也做了燈光設計,有一些木條看起來像是一個木條,有一些看起來像是燈光棒。

也做了傢俱的設計,在星巴克的案例之後我們做了另外一個項目,是跟一個中國的開發商來合作。我們建築設計是從鳳梨來的靈感,使我們設計出好的建築。這些建築沒有梁的,只有這些木條來進行支持。給我的感覺這個建築很像森林,我希望即使是在市中心都能創造出森林的感覺,這個圖示給我們充分展現出來三個不同的層次是怎麼組合的,黃色是第一層、紅色是第二層,第二層之上再搭第三層,第三層是灰色。三層全部固定之後一根木棍都不能拿走的。

我們和法國工匠合作做了一個巴黎木亭,這個木亭座落在巴黎森林之中,也是通過這個木亭模擬樹林的感覺。在義大利我們發現石頭手工藝,在義大利可以看到這些石材非常美,我們以此做出另外一個小型的建築,像一個亭子一樣,它就是完全由石材而打造的。我們把石板進行了固定,但是固定用的是水泥,僅此而已。

回到日本我們用幾何(三角形)做的一個項目,使用的是金屬材料,在富山。金屬給人感覺是非常沉重,但我們想要的感覺是非常輕快、透明的。這種輕薄和透明的感覺和古老的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希望看到不同的體驗。這種連接結構也是為建築特殊設計的。材料雖然沒什麼創新,希望把一些現代、技術性的東西融合進來。

我們在義大利和一家陶瓷的公司合作,模仿高迪偉大的建築師,用到很多的磁片進行模型搭建。非常輕快的感覺,所以我們叫它“雲”,因為雲它的透明度、它的形狀等等都是隨時隨地變化的,就好像這個作品一樣。

在義大利另一個項目是一個“簡易房”,主要為自然災害搭建,它的靈感來源於雨傘。仔細看的話這邊是很多很多小傘組成的。我們從一個傘來研究一下,你看它外邊掉出來的這些,這些是非常有幫助的。有十五個學生他們一起從早晨開始搭建的,晚上就建成了。在內部,可以看到它一些非常精密的結構,裡邊的傘骨、傘架,還有一些拉鍊。

傘型房屋之後我們又找到另外一個材料,其實它就是一個火災建築工地找到的水罐,這樣的水罐非常好的是它很輕,我們可以對建築的重量做到很好的控制。因為對於其他的建築材料一般來說都是非常地重,可是這種材料我們不但可以控制它的重量,同時這個建築本身裡面怎麼樣水流我們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為這些儲水罐本身可以作為水道,讓我們對水流進行引導。這是我們的設計原形,這個是我們怎麼樣把原形變成實際的效果。

這是我們怎麼樣鑄牆和鑄地面的一些原理。通過這個單元搭建出來的,看到儲水裝置是在房子外邊,熱水在房子牆壁中迴圈,房子就被加熱了。所以沒有任何其他的輔助的東西我們就可以對房屋的溫度進行控制,都是通過這個結構還有系統來加熱的。一個簡單的結構單元它就做出全部的東西,你可以看到廚房還有床,還有牆壁、地板、房頂等等全都是。

之後我們做了北京茶室的項目,其實離清華並沒有很遠,這是我們一個原形設計圖。這是它的所在地了,是在故宮旁邊,靠右手邊是在東門,我們從東門進來,正好在故宮的東面。這是內部,結構元素其實也是把它用做了內部設計和內部裝修,它是得到了完美的瑞和。同時我們也想把古老的傢俱和現代的設計融合進來,我們也把這兩種元素相連接。

日本另外一個項目所在地是京都,我們用了新的材料ETFE。它有非常強的磁力,所以我們能看到右邊顯示它磁鐵應用的地方。左邊用三種材料進行連接,把木材和這種輕薄的材料以及磁鐵整合在一起,它們有三層,在右邊我們能夠把這些做成卷軸,再把它連在一起。不需要用其他的工具或者是其他的運輸工具,用手來做非常簡單就能組裝起來的。

倫敦美術研究院,希望能夠用最少的材料產生最大的效果。在這些小型的實驗和嘗試之後又設計一個項目叫做“助箱”,它是拖車可以拖動的房屋,而且完全是木質的。通常大家看到拖車房車是金屬質的,但是我們用木材做成,長是三米。

最開始我們想把它設計成一個飯店,成本非常低,而且整個運行本身也是比較廉價的。所以你想在這兒建一個小飯店或者是永久性住房的話成本比這個高三到四倍以上,我們把它建成這樣木質結構的話,它建造起來簡單運行起來也很簡單。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可以坐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這是我們在日本也有一個茶室的一個項目,而且茶室在日本也是比較常見的,我們能夠看到日本人非常喜歡聚集在非常小的空間裡,我們可以把這種理念應用在這種木質的結構中。

關於“=“大”這個元素概念。

從博物館開始,一個美術館。在這個建築物中第一個層次就是屋頂,它很有通透性。把博物館從中間切分,看到不同層次,它一面連的是森林,另外一面連的是城市中心,整體分了四層。這是內部設計,所有內部設計實現層次的過度以及不同材質的過度這樣的理念。

對於傢俱來講,希望找出傢俱的層次感。通常設計傢俱的時候,希望把傢俱整合在整個空間中,而且這樣的話傢俱這樣一種效果就更加強烈。這個項目是去看一下垂直的分層,這個地點是在日本淺草,在這樣一個小空間根據垂直的空間進行分層,在這些不同的層次中能夠很好利用機械原理創造出一些三角形空間。

臺階,這些臺階它正好又形成了下一層的房間的屋頂,這個房間的牆和屋頂的角度都是90度的,都是垂直實現的。它所有的元素都是希望能夠去創造更多多餘的空間,無論是垂直還是水準的角度創造更多的空間。

對於大型的項目我們會也會用分層的方法,同時使用透明的屋頂能夠讓大家體現出更明顯的一種層次感和它的深度。在歐洲我們也是嘗試著使用這種方法,比如說我們會結合當地的材質來體現出分層的概念。

建築的第一層,夠體現出新老建築之間的層次感和深度,同時能夠讓大家體現一種時空的一種穿梭。我們把周邊的景觀也進行了設計,周邊的景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能夠説明我們實現整個空間深度的一個層次。

另外一個例子在法國的馬薩,它對面是一個古老的博物館,為了形成對比的概念選擇了一種不同的材質,它的材質是更加輕薄的。在法國的一個項目,在巴黎的一個項目,同樣也是古老的加注和現代建築之間的一個層次感。把老的兩層鋼筋混凝土建築進行保持,同時對這個進行翻新,給它增加新的層次,所以這是我們專案的一個具體的地點。我們在屋頂加了一種非常薄的材質,也就是把它們原來的建築和現在能夠整合在一起。同時它又能增加暖色掉的感覺。

再回到中國,中國杭州美術博物館。我們充分利用杭州的美景,找到非常美的原材料——輕瓦,這種瓦片在中國其實目前為止還在用手工打造的。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的國畫,通過現代的一些手法和技術來做的。

這些瓦片在線條支撐之下打造出的效果非常棒,結構結合也是非常特殊的。我們通過它打造出像屏風一樣的狀態,而且可以有內部透光的效果,這是非常好的例子可以給大家展現出不同的層次感。

巴黎的火車站,這也是建築和周圍環境融合非常好的一個案例。在東京也做了一個火車站,我們認為這個火車站可以代表東京成為東京的大門。所以決定用木材建造這個火車站,設計了一個非常大的屋頂,它把整個火車站全部都架住了。

通常火車站是不同部分組成的,我們在城市裡也有不同活動的分割,現在人們到了這個火車站之後,沒有任何的分割,也就是說城市跟建築融為了一體。因為城市裡會有一些摩天大樓,火車站做成非常透明開放式的結構,它可以在兩者之間形成非常好的連接。

日本的國家項目體育場,設計再一次和公園融合起來。在當時日本建築水準其實是非常低的,很多中國手藝人到日本幫助我們建,可以看到這邊有很多的中國元素在。我們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比如說建築手法等等。

你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日本的明治神宮,它也受到很多中國元素的影響,體育場一樣的也有很多同樣的靈感和概念。你可以看到它頂棚設計,我們也模仿了自然風通風系統,沒有做任何額外的通風的結構,就希望通過這些角度的設計可以對整個體育場實現整個溫度的控制。

通過奧運希望給整個地區帶來生機。這裡面我們想把它打造成開放的人行通道,它的確是體育館同時也是公共活動的空間。它旁邊我們也設計了一個小溪,因為在奧運會之後我們不想這個場館就不用了,我們還想繼續享受它的美好。因為奧運會就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但是奧運會之後我們希望這裡就會變成大家生活的一個部分,也會變成東京的一部分。

最後跟各位分享一下溫哥華的項目。大家都知道溫哥華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可能是全世界第三大國際中心,同時溫哥華又與自然非常地親近。當然不是這種自然,它跟自然的感覺非常親近。

專案的形狀,通常來說會是規規矩矩的方形,可是我們在這個專案中做出一些切割,希望可以通過這種的立面設計跟周圍環境得到融合。這些對於周邊環境和周邊居民的考量,都幫我們設計出這種非常獨特的造型。每一邊都有相應的弧度。

這樣一個弧度,首先我們用底下結構支撐建築物上部,底部創造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街道和大樓之間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這個大空間跟其他的一些摩天大樓底台是不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對於整個城市新生活方式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我們這邊打造出非常多樣化非常豐富的效果,它跟其他建築物的底台是不一樣的,希望可以打造連接的感覺、延續的感覺。

外部跟內部過度的空間,好像是花園,我們在底下種了很多的苔蘚。並在這裡設計非常漂亮的木質鋼琴,在旁邊可以做音樂會。這邊是前臺,後邊有日餐廳,還有音樂廳等等,都是做到完美地融合。這裡我們又可以看到很多的木條結構。

同時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每一層的規劃和每一層不同的風景都是精心設計的結果,這個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那個大空間。這個是弧形的結構,它其實是非常大的設計挑戰。這邊是游泳池,又是一個城市和建築物連接的空間。

陽臺非常大,它有點像日本的傳統建築,當然還有中國的結構,他們通過巨大的陽臺或者是巨大開放空間把室內和室外連接起來,它會給住在裡的人有一種開放的空間,當然走在街道裡的人也同樣會有這種感覺,我們把這種理念也是放在陽臺的設計當中,因為它很高,可是我們也想辦法忙這種高度和周邊有很好的融合。

對話環節

IAN GILLESPIE:大家都知道了溫哥華是世界上最為年輕城市之一,怎麼將城市一些獨特的感覺體現出來?

隈研吾: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木質的材料,您講到了非常好的一點,對於小型的項目來講使用木材是很簡單的,基本上我們可以用木質的材料可以支撐整個建築物,可以作為整個建築的框架,對於大型的建築來講有一定困難的。對於大型的專案來講解決方案用木質材料的話解決方案就是這樣的,我們要結合金屬和木材,把木材和鋼筋困凝土結合在一起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它們本身屬性就不一樣,但是金屬和木材是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陸軼辰:小型建築中木質材料應用跟我們現在應用是不太一樣的。您已經在不同規模建築中都應用了木質材料,能不能進一步給我們解釋一下如何使用木質這種材料把它應用在不同規模、不同大小建築中去?

隈研吾:對於剛才我們講的國家體育場的項目就是這樣的,它的屋頂是混合的一個項目,它本身用木材和金屬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同時這個項目中我還有一個理念,它的大小其實不能太大,30釐米是我們設置的一個基本組建的大小了,這樣我們能創造出充足的空間,把這個木材和金屬進行一個結合,在某些地方進行空間的調整來支撐整個屋頂的結構。有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來把木質材料應用在大型的項目中,也就是我們可以用這種COT新的技術,這種新的技術是有一種新的COT板材,可以用在結合木材和金屬材料過程中,能夠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簡單。今

天我可能沒給大家展示,但是現在我們確實有一種類似COT的這種技術應用在小型的專案中去。因為木材出現火災很容易被毀掉,很多情況下我們會使用這種阻燃物對這個木材進行一個處理,讓它不那麼易燃。通常情況下這種新的技術其實是在推動我們,讓我們把這種木材用在大型的項目中去,這是技術對我們的推動,這是現在的情況。十年之後這種應用要比我們現在的應用要更加簡單。

朱育帆:常規我們做景觀的時候推敲一個物件會放在一個大尺度環境中推敲它應該具備的尺度,建築師視角會反過來,從人或者是相應參照系統推出去。隈研吾如何做的?是否有平衡的能力或者是平衡的技巧做到的?

隈研吾:您提到的這個點也是非常不錯的,作為景觀的設計我希望進行全部的花園設計,我和易鵬在溫哥華的項目你可以看到畫苑,建築的畫園和街邊的花園其實是延續的效果。我們看到苔蘚、竹子,我們好像用它做了一個地毯。20世紀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可能只會考慮建築物本身,而景觀設計師在建築設計好之後再加入這中間來的,但是我認為這個系統它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系統,這個對於整個的可持續發展、對於整個的環境發展都不是特別好,而應該反過來景觀先來,應該先對周邊環境一個考察,不知道IAN GILLESPIE怎麼想。

問:您講到了自然界的一些材料,還有建築和周圍環境的結合,我也看到您的一些專案它的裡面是非常動態非常具有活力的。所以我想問一下在您的設計過程中形象的設計有多重要?

隈研吾:我認為這種關於形象的設計到底有多重要,我很少用很小的設計單元把很多設計單元組裝在一起,比如說星巴克、日出山丘都是非常小的小木條,同時我們也會用一些電腦的模擬控制木條的角度、長度等等很多這些參數。

您剛才提到參數的設計對於我們建築來說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要通過這個決定相應的角度等等。這種解決方案當然要跟工程結合起來,我們會把資料全部給到結構工程同事那邊,基本上大家同時在做的。

在日出山丘那個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有6毫米,還有14毫米等等這些資料。很長的過程,你只有通過一些電腦的類比、一些實體的測量等等或者是軟體的協助,有很多這類的工具了。當然這種造型可以通過參數的實現,但是同時對於一些細小的元件把它組裝起來我們也是要通過參數的設計來實現的。我如果沒有參數設計我完全做不出這些效果的,尤其跟IAN的合作專案,你可以看到牆面感覺好像在苔蘚的花園上懸掛著的一樣。這種設計感非常長的過程都是用到參數設計,而且結構設計也是加入到其中。

問:我的問題很簡單,剛才您提到的阿伯尼項目、您剛才提到溫哥華的項目,我們看到外立面曲線非常好看,它不是垂直的。我的問題是這個外形是否犧牲了內部居住空間呢?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您可以跟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平衡,也就是說內部居住空間以及外部效果如何實現平衡?

隈研吾:這個設計為了打造獨特的體驗,而且這個體驗房間內部能感受到的。我之前講到從裡到外從外到裡我們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的,大家找到最終的方案。通過這樣一個曲線意味著建築的頂層會有更多的空間,有很多的平衡其實我們都可以通過這個曲線來實現。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尋找平衡的過程,它並不是說單純在創造某一種形狀。

在20世紀大家像設計一個雕塑玩弄形狀,但是這個設計本身每一個曲線我們都是要跟周圍的環境和周圍的狀況進行呼應的。

問:在做PC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這邊就是有一些問題來跟您回饋一下。我們發現最有意思的一個部分就是怎麼把它們拼起來,所以我們想知道當大家看到這個結構的時候,他們其實是不知道是怎麼樣拼起來只能看到外形,您覺得這是一種遺憾嘛?

隈研吾:當然它的連接和我們之前是一樣的,我是說當別人看到這個結構的時候他們可能想瞭解一下這個結構是怎麼樣連接在一起的。實際上這樣一個連接的一個體系它的連接本身是大家看不到的,因為有三個不同的木棍,它們是在一個點上進行連接,通常情況下這兩根它們兩個之間在連接的時候是可以這樣疊加在一起。在我們的千鳥格中它們是三個木棍在一個點上進行交匯,有專門的剪切機切除這樣一個結構讓它們三者之間整合在一起。

當然我們也會進行電腦的設計、製圖,然後進行電腦的製造,然後確保這三個小木棍整合在一起。大家可能沒有辦法看到這三個木棍具體怎麼連接在一起的,但是看起來就像是有魔法一樣,三個木棍非常好契合在一起,形成簡單的結構,所以它看起來就像魔術一樣,看起來像魔術也是很好很有必要的,讓大家有夢想的感覺在,讓大家對這個建築物認為它是非常有魔力的,這是我們的一個理念。

— 活動結束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