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荒文藝老兵趙玉秀自傳節選一

作者趙玉秀

編者按語:

在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大軍中, 有一支特殊的隊伍, 它象原野上綻放的紅豔豔的百合花, 如火一樣燃燒,

發出燦爛的光和熱。 這就是戰鬥在農墾站線上的文藝工作者隊伍。

在這裡, 我們摘錄了一位在農墾基層工作幾十年的文藝工作者, 在建立、保衛、建設新中國的進程中演藝生涯自傳的部分章節, 以紀念那難以忘卻的年代和那些平凡、普通但又偉大、高尚的人。

遺作:趙玉秀帶我去的。 剛接近前沿時, 我們一會兒跳上戰壕疾跑, 忽而臥倒, 忽而跳躍。 一會兒又一下子跳回戰壕, 在齊腰的水中前行…。 每到地面上, 美國鬼子的機槍追著我們打, 子彈嗖嗖地圍著我們叫著…, 明明才不到十分鐘, 我覺得象過了好幾年, 緊張極了。 後來常去前沿陣地, 也就不緊張了, 反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勝利快感。

(文工團員在朝鮮前線)

前沿坑道掩體, 有的距敵人只有幾十米遠。 有的坑道只能容下幾名戰士, 頭都抬不起來。 撞到這種情況, 我就半坐半躺著給戰士表演節目。 先來段快板書, 講講大好形勢, 戰士們聽得全神貫注;再唱段京韻大鼓《老班長智捉美國兵》, 逗得戰士哈哈直樂;山東快書《武松打虎》戰士聽得高聲叫好…。

最後和戰士一齊高唱:“雄赳赳, 氣昂昂…”, 外面槍聲不斷, 坑道裡情緒激昂。

我還把戰鬥英雄的事蹟, 戰場上的形勢, 親人的問候, 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寫成文章;編成小節目。 畫成漫畫, 糊在布上。 把布裹在身上, 帶到前沿陣地上, 掛在戰壕壁上, 辦起《戰地牆板》, 深受戰士的歡迎與喜愛。

(文工團員在朝鮮前線)

我當時覺得, 自己所做的一切與每天、每時每刻都與死神打交道的戰士來講, 真算不了什麼。 可是前沿的戰士們一再向上級為我請功, 後來, 我也戴上了軍功章, 榮立三等功。

炮彈落舞臺, 雙耳致聾

戰爭是殘酷的, 犧牲也是經常發生的。 一天我們正在一個山坡上為一個即將出征的連隊演出時, 鬼子的一發炮彈落在舞臺中央。 當時我只覺得“嗖”地一聲, 心裡喊道:“不好, 炸彈!”緊接著一片寂靜, 沒有一點聲音。

不一會兒, 呻吟聲四起, 我才醒過神來, 看見剛才在舞臺上唱歌的阿琴倒在血泊中。 我沖過去, 背起她向戰地救護隊跑去。 阿琴站在炸彈爆炸波的死角裡, 身上雖然沒有傷但炸彈炸起的沙子,

在她後腦頭皮上, 打了許多小洞。 因為演出需要女同志都留有長髮。 在清理他的傷口時, 需要把打進洞裡的頭髮一根根拔出來, 每拔一根, 就會發出一聲慘叫。

(趙玉秀和阿勤在朝鮮)

我剛走出醫療隊帳篷, 戰友黃修業沖我叫道:“老趙, 你的腿在流血。”我低頭一看,右腳的鞋裡都是血,頓時,右腿不能動了,一屁股坐在地上。醫生一檢查傷口說:“小事一項,,一塊炮彈皮,”於是對我說:“小夥子,咬一下牙,一下子就拿出來了。”沒用麻藥,就下手了。鑷子在傷口裡伸來伸去,找不到彈片,結果把我痛得死去活來。後來打麻藥,擴大傷口,最後才在大腿骨頭上取出來了那個小彈片。

(文工團員在演出間隙也參與救護傷患)

事後,我經常耳鳴,聽力大減,發現是我的雙耳的耳膜給震壞了,漸漸失去聽力。於是就有了“聾子”的綽號,一叫幾十年。對此我一點不反感,它常常讓我回憶到面對死亡沒有畏懼,沒有猶豫,反而把犧牲當作光榮的時代,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新中國的愛。

第三章 和平時期,墾荒歲月

- 1958-1966 《摘錄》

建立保衛新中國要有流血犧牲,而建設新中國也需要犧牲和奉獻,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輩人的使命。

睡馬廄搭馬架子鋪幸福路

一九五八年,我志願報名參加東北墾區建設。四月初,我和其他四十幾位戰友,坐六天的火車,從中原徐州來到東北小鎮密山。

下了火車又乘汽車,向400裡外的迎門頂子(854農場部)開去。一路上非常顛簸,車開的很慢。半夜又拋錨,露營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下午趕到迎門頂子。在路口,一個同志問我們“是六十八軍嗎?’’

“ 不要下車了,直接去一分場三隊,路上有車在接你們。’’

車又向前開去。

天快黑了,路沒有了,兩台史達林1 00號拖拉機在野地等著我們。在拖拉機的牽引下,汽車又慢慢開行。大約晚上八點左右,才到了三隊。

三隊其實只是個開荒點。只有一棟草房,一頂帳棚,一座馬號,不到二十名轉業的老鐵兵。這是一個夏季與外世隔絕的孤島。

當晚,我同幾個年輕的戰士,在馬號上邊搭了一層鋪,睡在馬廄裡。

半夜下起了雪,北風呼呼聲與喂馬的吆喝聲、馬吃夜草的咀嚼聲、馬吐吐地打鼻聲和戰士的鼾聲,奏響了一曲特殊的馬廄交響樂。

第二天,天剛亮,吃完早飯,就開始了在墾區的第一次勞動。踏著白雪上山伐木和運輸建房的木料;下草甸子割小葉樟作建房的草料;在家的鏟雪平地整理建房地基,挖泥泡土為建房作準備…,一切都有條不紊地緊張進行著。只用了七八天時間,十幾個能遮風擋雨的簡易住房一一馬架子建成了。我們也告別了馬廄,住進了新家。

解決了住房問題後,六十幾人全部投入緊張的春播之中。為了搶農時,日夜奮戰。整地、選種、播種…”。一環環下來,半個月搶種了六千多畝小麥。

為趕在化凍之前把通往外面的道路打通,我們連續作戰,又投入了修路的戰鬥。我們把整根樹連在一起,上下兩層,鋪在沼澤地上,建成了有一公里多的木浮橋,又在山林中開闢了十幾公里的大道。經過二十多天的緊張勞作,改變了三隊建隊以來的孤島局面,與外部世界聯成一體。我們做了一個牌子,立在道邊,上面寫著“幸福大道”。

短短兩個月,全體戰士都瘦了一圈,東北那凜冽的春風不但吹糙了同志們的皮膚,也把同志們的皮膚染成了古銅色。可是面對著新居,一排排整齊的馬架子和那已嫩芽出土,一片綠油油的麥田,站在幸福大道上,豪情油然而生。我脫口而出:

搭馬架伐木割草,

種小麥爭分奪秒。

修大路風雨無阻,

立家園英雄建國。

巡迥演出坐牛車遇狼有驚無險

生產隊都建在遠離人群的偏僻的地方,交通閉塞。不但生活艱苦,工作繁重,而且聽不到廣播,看不到報刊。能看上一場電影,職工高興得都象過大年。為解決文化生活極端貧乏問題,分場長楊琛同志找我,要我把六十八軍文工團來的七個人組織起來,排演節目,開展文娛演出活動。我同戰友商議後,結合全國大躍進的新形勢和生產隊的實際,編排了能演一個半小時的歌舞,語言類節目。用分場給我們的一套鑼鼓、兩把二胡、一根笛子、一副快板,在三隊開始了我們的首場演出,然後分場演出,受到領導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分場領導當場決定,撥給我們一台牛車,拉著樂器和演員到各生產隊巡迴演出。我們發揚了部隊文藝兵的好傳統,全心全意為職工演出。有時為使三班倒的同志都能看到演出,我們也來個三班倒。一個連隊有時連演三場,保證不漏一個同志。受到了各級領導,各隊職工家屬的高度讚揚,名氣也越來越大,還受邀到各兄弟分場演出。

有一天,我們在五隊演出完已到半夜,乘著牛車慢悠悠地回三隊,被夏日那暖洋洋的晚風輕輕吹拂著,同志們大都睡著了。這時隊裡唯一的女性張淑雁同志推醒了她的愛人丁繼昌同志說:“快看,螢火蟲,北大荒的螢火蟲可真大呀!”老丁睡眼朦朧地看一下,剛說:“什麼螢火蟲......”猛地睜圓了眼睛,大叫道:“狼——”。大家驚醒了,在昏暗的月光下,看到兩隻碩大的野狼,不緊不慢地一步不拉地跟著牛車,夜色裡狼的眼珠發出陰森森的綠光。

這時大家有些緊張,因為牛車上連根木棒都沒有。我知道,狼怕聲響,怕火光,就大聲說:“敲打起來…”,我操起鑼,當當地敲晌,孫鵬打起鼓,咚咚咚。一通急急令,狼停止了前進。坐在地上望著牛車,離我們越來越遠 …… ,大家松了口氣。可是鑼鼓一停,它們就加快步伐,追趕上來,看來大有決一死戰不可。我們又使勁敲打一通,它又坐下望著我們一動不動,只要鑼鼓一停,它們立即前行……。這樣反反復複多次,狼步步逼近,離我們牛車不到二十米了。

就在大家十分緊張時,張淑雁又大叫:“快看,車前方也有狼…”,我心中一驚,急忙回首去望,一顆懸著心一下子放了下來,那是三隊食堂的燈光,大家也都歡呼“到家了——”。

回頭一望,那兩隻狼不知什麼時候不見了。黃修業長出了一口氣說到“感謝五隊的狼送了我們一道兒。”

第二天,分場領導知道了此事後,立即給我們演出小分隊配發了一隻口徑7.62水連珠騎步槍,帶十發子彈。不過,自從配備了步槍後,再也沒有撞上狼,直到九月份,演出小分隊解散。我們七個人全部調到總場文工隊。

(演出劇照)

下排水工地、上伐木點職工演員心連心

排水治澇是開荒的關鍵環節。夏季沼澤地人、機進不去,每到數九寒天上大凍,農場就要組織成千上萬的人齊上陣,掀起排水會戰高潮。我們文工團也要下到各個排水工地去慰問演出。

一次,我們正在排水工地上的職工宿舍內化妝,只聽到一陣轟轟破凍土的炮聲,接著哢嚓一聲,職工宿舍—半地下室的地窖子頂棚被一塊幾十斤重的凍土塊砸了一個大窟窿,落在床鋪上,鑽進來的冰雪落在爐蓋上吱吱作晌,’把我們著實嚇得不輕。

演出就在宿舍外面的空地上,三九天滴水成冰,野外草甸子的氣溫在零下30度左右,很冷。雖然演員的演出服很單薄,但表演卻十分認真投入,職工看得津津樂道,不時高聲叫好……。

演員一下場,一些老工人就把自己穿的大衣,羊皮襖脫下來,給演員裹上,用狗皮帽子給演員捂上;有的老工人,端著甜甜的熱姜湯對演員說:“快喝,暖暖身子。”……這不只是幾件大衣,幾碗姜湯,這是工人們對我們演出工作的高度肯定與獎賞,工人與演員心連心。

當時上山伐木是冬季生產的主要內容,上山到伐木點去演出也是我們文工隊的重要任務。

記得1960年冬,我們文工隊大部分人因口糧不足,副食奇缺,營養不良患上了浮腫病。渾身無力,到伐木點演出,上山是一步一喘。

在炮手營伐木工棚裡,伐木工在大鋪上坐著,半躺著,看我們在工棚狹窄的過道裡演出節目。在演出間隙,有的演員餓了,就把在路上擼的柞樹葉放在嘴裡嚼著。伐木工人和幹部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第二天,我們下山時,全體伐木點的工人出乎意外列隊在雪道兩邊。幹部同炊事班班長搬出兩盆炒好的黃豆說:“你們帶著病,餓著肚子,到深山老林裡為我們演出,我們很感動。這二十斤黃豆請你們一定收下。這是伐木點全體工人一致意見,炊事班長連夜炒好的。”我們知道,伐木是重體力勞動,農場對上山伐木工人每月只增加三斤黃豆口糧,為此我們表示不能收。

這時,一位年紀挺大的老工人大聲喊:“你們要瞧得起我們這些伐木的爺們,就收下我們這點心意,別嫌少!”

那年月,有錢也買不到糧食,一把米可救人一命啊。

風輕輕地吹,雪花輕輕地落,演員和工人們飽含著熱淚,緊緊抱在一起……。

於是我代表文工隊全體演職員,收下了這二十斤炒好的黃豆,向伐木點上的工人們深深地鞠了個躬,從心底發出一聲呼喊:“謝謝!我最親愛的戰友——工人老大哥!”

(演出劇照)

通宵演出 盛情招待 不見夜歸人

一九六四年春節,農場派我們到寶清縣朝陽公社黎明大隊去慰問演出。

晚上六點半準時開演,兩個小時的節目演完了,社員們不走,齊聲喊:“再來一個”,呱呱的拍手掌,於是加演了幾個節目,宣佈了幾次“演出到此結束,祝鄉親們晚安。”但是鄉親們不但不離場,反而喊聲更高,手掌越拍越有勁。經向公社大隊幹部一瞭解,方知道:這裡農民過節有通宵看二人轉,聽評書的習慣 ,不過午夜不能散場。

經過緊張商量後,通知大家,把壓箱底的東西全搬出來,準備演通宵。象樂器:板胡、二胡、笛子、洋琴、小號……每樣都演奏幾段;單口相聲、對口相聲l化妝相聲、雙簧,一個段子接一個;男高音、女高音、小合唱、表演唱……群眾高聲叫好,每個節目不返兩次台,群眾不依不饒。儘管我們一個個累極了,困極了,可老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個個精神抖擻,興高采烈,也喝彩一個晚上。一直演到淩晨3點多了才散場,老鄉大呼過癮。這前前後後有八個多小時,是我經歷的時間最長的一次演出。

演出結束後,收拾完舞臺、道具、器樂、服裝,老鄉們卻不讓我們走,拿出來早已準備好的香噴噴的酸菜燉白肉、血腸,熱乎乎的開花大饅頭,又捧出自己燒的度數很高的大高粱酒,表示吃不好、吃不飽,喝不夠不許走。這頓盛宴又吃近兩個鐘頭,酒足飯飽,才乘車回場。

那一年雪特別大,在五分場那個風口的地方,汽車是在兩面雪牆的胡同中顛簸行進,有時把人顛得很高,摔下來屁股生疼。由於太累了,加上烈酒的作用,同志們一上車,都裹緊大衣,扣緊帽子,呼呼大睡一道兒。早上七點多到了場部,卸完車同志都回去休息了。

上午八點多鐘,文工隊指導員馬燦州同志的愛人牛廣珍老師找到我問:“老馬到哪裡去了——,這時,我才發現,把指導員丟了,立即組織人員沿路去找……。

在五分場那風口不遠的地方,只見馬指導員披著大皮襖,哼著小曲,慢悠悠地走來,我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一問才知道,今早他坐在車廂後角裡,睡著了,過雪胡同時,車一下子把他顛出了車,顛到雪牆上面,砸了個雪窩。馬指導員在雪窩裡安安靜靜地呼呼大睡,直到大天亮。

事後很久,當人們說起這件事時,馬燦州同志總是笑著說:“那多虧了老鄉的烈酒,真烈!”

你的腿在流血。”我低頭一看,右腳的鞋裡都是血,頓時,右腿不能動了,一屁股坐在地上。醫生一檢查傷口說:“小事一項,,一塊炮彈皮,”於是對我說:“小夥子,咬一下牙,一下子就拿出來了。”沒用麻藥,就下手了。鑷子在傷口裡伸來伸去,找不到彈片,結果把我痛得死去活來。後來打麻藥,擴大傷口,最後才在大腿骨頭上取出來了那個小彈片。

(文工團員在演出間隙也參與救護傷患)

事後,我經常耳鳴,聽力大減,發現是我的雙耳的耳膜給震壞了,漸漸失去聽力。於是就有了“聾子”的綽號,一叫幾十年。對此我一點不反感,它常常讓我回憶到面對死亡沒有畏懼,沒有猶豫,反而把犧牲當作光榮的時代,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新中國的愛。

第三章 和平時期,墾荒歲月

- 1958-1966 《摘錄》

建立保衛新中國要有流血犧牲,而建設新中國也需要犧牲和奉獻,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輩人的使命。

睡馬廄搭馬架子鋪幸福路

一九五八年,我志願報名參加東北墾區建設。四月初,我和其他四十幾位戰友,坐六天的火車,從中原徐州來到東北小鎮密山。

下了火車又乘汽車,向400裡外的迎門頂子(854農場部)開去。一路上非常顛簸,車開的很慢。半夜又拋錨,露營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下午趕到迎門頂子。在路口,一個同志問我們“是六十八軍嗎?’’

“ 不要下車了,直接去一分場三隊,路上有車在接你們。’’

車又向前開去。

天快黑了,路沒有了,兩台史達林1 00號拖拉機在野地等著我們。在拖拉機的牽引下,汽車又慢慢開行。大約晚上八點左右,才到了三隊。

三隊其實只是個開荒點。只有一棟草房,一頂帳棚,一座馬號,不到二十名轉業的老鐵兵。這是一個夏季與外世隔絕的孤島。

當晚,我同幾個年輕的戰士,在馬號上邊搭了一層鋪,睡在馬廄裡。

半夜下起了雪,北風呼呼聲與喂馬的吆喝聲、馬吃夜草的咀嚼聲、馬吐吐地打鼻聲和戰士的鼾聲,奏響了一曲特殊的馬廄交響樂。

第二天,天剛亮,吃完早飯,就開始了在墾區的第一次勞動。踏著白雪上山伐木和運輸建房的木料;下草甸子割小葉樟作建房的草料;在家的鏟雪平地整理建房地基,挖泥泡土為建房作準備…,一切都有條不紊地緊張進行著。只用了七八天時間,十幾個能遮風擋雨的簡易住房一一馬架子建成了。我們也告別了馬廄,住進了新家。

解決了住房問題後,六十幾人全部投入緊張的春播之中。為了搶農時,日夜奮戰。整地、選種、播種…”。一環環下來,半個月搶種了六千多畝小麥。

為趕在化凍之前把通往外面的道路打通,我們連續作戰,又投入了修路的戰鬥。我們把整根樹連在一起,上下兩層,鋪在沼澤地上,建成了有一公里多的木浮橋,又在山林中開闢了十幾公里的大道。經過二十多天的緊張勞作,改變了三隊建隊以來的孤島局面,與外部世界聯成一體。我們做了一個牌子,立在道邊,上面寫著“幸福大道”。

短短兩個月,全體戰士都瘦了一圈,東北那凜冽的春風不但吹糙了同志們的皮膚,也把同志們的皮膚染成了古銅色。可是面對著新居,一排排整齊的馬架子和那已嫩芽出土,一片綠油油的麥田,站在幸福大道上,豪情油然而生。我脫口而出:

搭馬架伐木割草,

種小麥爭分奪秒。

修大路風雨無阻,

立家園英雄建國。

巡迥演出坐牛車遇狼有驚無險

生產隊都建在遠離人群的偏僻的地方,交通閉塞。不但生活艱苦,工作繁重,而且聽不到廣播,看不到報刊。能看上一場電影,職工高興得都象過大年。為解決文化生活極端貧乏問題,分場長楊琛同志找我,要我把六十八軍文工團來的七個人組織起來,排演節目,開展文娛演出活動。我同戰友商議後,結合全國大躍進的新形勢和生產隊的實際,編排了能演一個半小時的歌舞,語言類節目。用分場給我們的一套鑼鼓、兩把二胡、一根笛子、一副快板,在三隊開始了我們的首場演出,然後分場演出,受到領導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分場領導當場決定,撥給我們一台牛車,拉著樂器和演員到各生產隊巡迴演出。我們發揚了部隊文藝兵的好傳統,全心全意為職工演出。有時為使三班倒的同志都能看到演出,我們也來個三班倒。一個連隊有時連演三場,保證不漏一個同志。受到了各級領導,各隊職工家屬的高度讚揚,名氣也越來越大,還受邀到各兄弟分場演出。

有一天,我們在五隊演出完已到半夜,乘著牛車慢悠悠地回三隊,被夏日那暖洋洋的晚風輕輕吹拂著,同志們大都睡著了。這時隊裡唯一的女性張淑雁同志推醒了她的愛人丁繼昌同志說:“快看,螢火蟲,北大荒的螢火蟲可真大呀!”老丁睡眼朦朧地看一下,剛說:“什麼螢火蟲......”猛地睜圓了眼睛,大叫道:“狼——”。大家驚醒了,在昏暗的月光下,看到兩隻碩大的野狼,不緊不慢地一步不拉地跟著牛車,夜色裡狼的眼珠發出陰森森的綠光。

這時大家有些緊張,因為牛車上連根木棒都沒有。我知道,狼怕聲響,怕火光,就大聲說:“敲打起來…”,我操起鑼,當當地敲晌,孫鵬打起鼓,咚咚咚。一通急急令,狼停止了前進。坐在地上望著牛車,離我們越來越遠 …… ,大家松了口氣。可是鑼鼓一停,它們就加快步伐,追趕上來,看來大有決一死戰不可。我們又使勁敲打一通,它又坐下望著我們一動不動,只要鑼鼓一停,它們立即前行……。這樣反反復複多次,狼步步逼近,離我們牛車不到二十米了。

就在大家十分緊張時,張淑雁又大叫:“快看,車前方也有狼…”,我心中一驚,急忙回首去望,一顆懸著心一下子放了下來,那是三隊食堂的燈光,大家也都歡呼“到家了——”。

回頭一望,那兩隻狼不知什麼時候不見了。黃修業長出了一口氣說到“感謝五隊的狼送了我們一道兒。”

第二天,分場領導知道了此事後,立即給我們演出小分隊配發了一隻口徑7.62水連珠騎步槍,帶十發子彈。不過,自從配備了步槍後,再也沒有撞上狼,直到九月份,演出小分隊解散。我們七個人全部調到總場文工隊。

(演出劇照)

下排水工地、上伐木點職工演員心連心

排水治澇是開荒的關鍵環節。夏季沼澤地人、機進不去,每到數九寒天上大凍,農場就要組織成千上萬的人齊上陣,掀起排水會戰高潮。我們文工團也要下到各個排水工地去慰問演出。

一次,我們正在排水工地上的職工宿舍內化妝,只聽到一陣轟轟破凍土的炮聲,接著哢嚓一聲,職工宿舍—半地下室的地窖子頂棚被一塊幾十斤重的凍土塊砸了一個大窟窿,落在床鋪上,鑽進來的冰雪落在爐蓋上吱吱作晌,’把我們著實嚇得不輕。

演出就在宿舍外面的空地上,三九天滴水成冰,野外草甸子的氣溫在零下30度左右,很冷。雖然演員的演出服很單薄,但表演卻十分認真投入,職工看得津津樂道,不時高聲叫好……。

演員一下場,一些老工人就把自己穿的大衣,羊皮襖脫下來,給演員裹上,用狗皮帽子給演員捂上;有的老工人,端著甜甜的熱姜湯對演員說:“快喝,暖暖身子。”……這不只是幾件大衣,幾碗姜湯,這是工人們對我們演出工作的高度肯定與獎賞,工人與演員心連心。

當時上山伐木是冬季生產的主要內容,上山到伐木點去演出也是我們文工隊的重要任務。

記得1960年冬,我們文工隊大部分人因口糧不足,副食奇缺,營養不良患上了浮腫病。渾身無力,到伐木點演出,上山是一步一喘。

在炮手營伐木工棚裡,伐木工在大鋪上坐著,半躺著,看我們在工棚狹窄的過道裡演出節目。在演出間隙,有的演員餓了,就把在路上擼的柞樹葉放在嘴裡嚼著。伐木工人和幹部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第二天,我們下山時,全體伐木點的工人出乎意外列隊在雪道兩邊。幹部同炊事班班長搬出兩盆炒好的黃豆說:“你們帶著病,餓著肚子,到深山老林裡為我們演出,我們很感動。這二十斤黃豆請你們一定收下。這是伐木點全體工人一致意見,炊事班長連夜炒好的。”我們知道,伐木是重體力勞動,農場對上山伐木工人每月只增加三斤黃豆口糧,為此我們表示不能收。

這時,一位年紀挺大的老工人大聲喊:“你們要瞧得起我們這些伐木的爺們,就收下我們這點心意,別嫌少!”

那年月,有錢也買不到糧食,一把米可救人一命啊。

風輕輕地吹,雪花輕輕地落,演員和工人們飽含著熱淚,緊緊抱在一起……。

於是我代表文工隊全體演職員,收下了這二十斤炒好的黃豆,向伐木點上的工人們深深地鞠了個躬,從心底發出一聲呼喊:“謝謝!我最親愛的戰友——工人老大哥!”

(演出劇照)

通宵演出 盛情招待 不見夜歸人

一九六四年春節,農場派我們到寶清縣朝陽公社黎明大隊去慰問演出。

晚上六點半準時開演,兩個小時的節目演完了,社員們不走,齊聲喊:“再來一個”,呱呱的拍手掌,於是加演了幾個節目,宣佈了幾次“演出到此結束,祝鄉親們晚安。”但是鄉親們不但不離場,反而喊聲更高,手掌越拍越有勁。經向公社大隊幹部一瞭解,方知道:這裡農民過節有通宵看二人轉,聽評書的習慣 ,不過午夜不能散場。

經過緊張商量後,通知大家,把壓箱底的東西全搬出來,準備演通宵。象樂器:板胡、二胡、笛子、洋琴、小號……每樣都演奏幾段;單口相聲、對口相聲l化妝相聲、雙簧,一個段子接一個;男高音、女高音、小合唱、表演唱……群眾高聲叫好,每個節目不返兩次台,群眾不依不饒。儘管我們一個個累極了,困極了,可老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個個精神抖擻,興高采烈,也喝彩一個晚上。一直演到淩晨3點多了才散場,老鄉大呼過癮。這前前後後有八個多小時,是我經歷的時間最長的一次演出。

演出結束後,收拾完舞臺、道具、器樂、服裝,老鄉們卻不讓我們走,拿出來早已準備好的香噴噴的酸菜燉白肉、血腸,熱乎乎的開花大饅頭,又捧出自己燒的度數很高的大高粱酒,表示吃不好、吃不飽,喝不夠不許走。這頓盛宴又吃近兩個鐘頭,酒足飯飽,才乘車回場。

那一年雪特別大,在五分場那個風口的地方,汽車是在兩面雪牆的胡同中顛簸行進,有時把人顛得很高,摔下來屁股生疼。由於太累了,加上烈酒的作用,同志們一上車,都裹緊大衣,扣緊帽子,呼呼大睡一道兒。早上七點多到了場部,卸完車同志都回去休息了。

上午八點多鐘,文工隊指導員馬燦州同志的愛人牛廣珍老師找到我問:“老馬到哪裡去了——,這時,我才發現,把指導員丟了,立即組織人員沿路去找……。

在五分場那風口不遠的地方,只見馬指導員披著大皮襖,哼著小曲,慢悠悠地走來,我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一問才知道,今早他坐在車廂後角裡,睡著了,過雪胡同時,車一下子把他顛出了車,顛到雪牆上面,砸了個雪窩。馬指導員在雪窩裡安安靜靜地呼呼大睡,直到大天亮。

事後很久,當人們說起這件事時,馬燦州同志總是笑著說:“那多虧了老鄉的烈酒,真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