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KTV有新口味 緊抱“共用”大腿能否一飛沖天

“共用單車”的火爆, 在為小夥伴們帶來方便生活的同時, 也將這一理念推向了市場的方方面面。 不少商品更是因為帶著“共用”的稱謂而突然走紅。 如果你已經對此前的“共用汽車”、“共用電動車”見怪不怪的話, 那麼給你一個私人表演的空間, 試試“共用KTV”怎麼樣呢?

共用KTV火了:關門就是另一個世界

最近, 如同“共用單車”一夜間席捲大街小巷一樣, 共用KTV也逐漸開始在百貨超商、影院周邊甚至是各大電玩城中火了起來。 它的外形與我們在電影中常見的長方形電話亭極為相似, 這個2平方米不到的小建築由三面玻璃以及一個配有點唱板、螢幕、耳機等設施的擋板組成, 內部再配上高腳凳、話筒以及必要的隔音設備, 既能讓人隨時過一把歌手癮, 同時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唱歌被圍觀的尷尬。

賜名“共用”其實並不確切

或許是設計理念上的相似, 讓很多網友將這種全新的KTV形式命名為“共用KTV”, 但根據相關專業人士的說法, 實際上將其稱為“共用”, 似乎並不確切。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郭馨梅教授表示, “共用”的意思是某種設施, 某種設備不是獨有的、專有的, 而是大家都可以享用。 從某種意義上講, 這種全新的KTV形式的確有一些“共用”的含義, 比如使用的隨意性, 不受時間約束, 也不需要支付酒水等附加服務的費用。 但嚴格來講, 它“共用”的意思也比較狹窄, 並且使用成本相對較高, 場所是固定的, 適用人群基本是一些對音樂感興趣的群體, 不像共用單車,

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 它的社會意義也不像共用單車那麼大, 儘管同樣帶來了便捷, 但共用單車蘊含的“綠色出行”理念更受大眾認可。

而對於這種觀點, 企業家蔡凱龍也表示認同, 他在其文章中談到了共用經濟, 他認為, 共用經濟面臨著忽略其社會屬性的問題, “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正是共用經濟的社會屬性, 但目前在商業領域, 很多商家往往是打著共用經濟的名義在做生意, 把成本以提高價格的方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共用。

小身材也有大“錢”途

看到這, 不妨先讓我們將其“姓甚名誰”這個爭議暫且擱置, 來看看這個小身材背後強大的吸金能力。

目前“共用KTV”的主要收入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硬體銷售, 直接向加盟商出售“共用KTV”設備, 運營收入全歸加盟商所有。 另一種, 就是直營, 用戶唱歌付費。 粗算一下, 一台“迷你KTV”設備成本2萬元, 如果開在一線城市, 每月的商場租金大概是1000-2000元, 加上安裝費、服務費、網費、保潔費等雜七雜八的費用, 一年的成本在5萬元左右。基於地段和客流量的差異測算,一台“迷你KTV”的日收入約為200元,雙休日可達300~400元。如按300元計算,收回原始成本只需5個月左右,況且如果允許的話,運營方還可以自己接洽一些相關的張貼廣告從而增加收入,可以說是一門相當不錯的生意。

而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你體驗過“共用KTV”,就會發現其實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便宜。通過體驗著的回饋,我們大致瞭解了一下如今“共用KTV”消費的具體價格,一般情況下收費方式一共有三種,分別是:20元/15分鐘、35元/30分鐘、60元/1小時。考慮到平均一首歌的時長在3到5分鐘,因此想要唱的爽還真需要一筆不小的消費。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費用低絕對不是“共用KTV”的賣點,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方便與功能。

小心!前路並不好走

雖然根據相關統計,實際上在2016年,全國各地區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膠囊式的迷你KTV形式。但它真正以爆紅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還真是從“共用單車”風靡開始,而與如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共用單車行業相同,未來“共用KTV”想要走出一路的坦途也確實比較困難。

首先這第一關便是越來越多的同行業競爭者,由於這種機器目前在造價以及製作工藝上都比較簡單,因此一旦產品爆紅,相信很快便會有大批的追隨者湧入市場,與同行競爭個你死我活,而事實上目前的情況也的確如此。據瞭解,如今在“共用KTV”行業當中,光是第一梯隊就已經有將近10家公司在進行這激烈的競爭,更不要提後面的千軍萬馬了。

其次,相比起硬體問題,軟體特別是歌曲的版權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由於中國人版權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往那種隨便拿隨便用的行為如今越來越難以得逞。而為了吸引如今的青少年這一最主要的消費群體,廠商就必須要在曲庫的更新方面大做文章,一方面是不斷水漲船高的版稅與使用權,而另一方面是要求層出不窮的消費群體,如何在其中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看來的確需要從業者動動腦筋。

總的來講,作為“共用”家族的最新一員,“共用KTV”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火了起來。而未來它是否能夠足夠強大甚至挑戰傳統KTV行業呢?現在就預測可能還有點早,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共用”之風興起,今後小夥伴們將會看到更多以“共用”命名的商品,那麼你希望它會是什麼呢?

一年的成本在5萬元左右。基於地段和客流量的差異測算,一台“迷你KTV”的日收入約為200元,雙休日可達300~400元。如按300元計算,收回原始成本只需5個月左右,況且如果允許的話,運營方還可以自己接洽一些相關的張貼廣告從而增加收入,可以說是一門相當不錯的生意。

而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你體驗過“共用KTV”,就會發現其實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便宜。通過體驗著的回饋,我們大致瞭解了一下如今“共用KTV”消費的具體價格,一般情況下收費方式一共有三種,分別是:20元/15分鐘、35元/30分鐘、60元/1小時。考慮到平均一首歌的時長在3到5分鐘,因此想要唱的爽還真需要一筆不小的消費。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費用低絕對不是“共用KTV”的賣點,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方便與功能。

小心!前路並不好走

雖然根據相關統計,實際上在2016年,全國各地區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膠囊式的迷你KTV形式。但它真正以爆紅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還真是從“共用單車”風靡開始,而與如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共用單車行業相同,未來“共用KTV”想要走出一路的坦途也確實比較困難。

首先這第一關便是越來越多的同行業競爭者,由於這種機器目前在造價以及製作工藝上都比較簡單,因此一旦產品爆紅,相信很快便會有大批的追隨者湧入市場,與同行競爭個你死我活,而事實上目前的情況也的確如此。據瞭解,如今在“共用KTV”行業當中,光是第一梯隊就已經有將近10家公司在進行這激烈的競爭,更不要提後面的千軍萬馬了。

其次,相比起硬體問題,軟體特別是歌曲的版權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由於中國人版權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往那種隨便拿隨便用的行為如今越來越難以得逞。而為了吸引如今的青少年這一最主要的消費群體,廠商就必須要在曲庫的更新方面大做文章,一方面是不斷水漲船高的版稅與使用權,而另一方面是要求層出不窮的消費群體,如何在其中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看來的確需要從業者動動腦筋。

總的來講,作為“共用”家族的最新一員,“共用KTV”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火了起來。而未來它是否能夠足夠強大甚至挑戰傳統KTV行業呢?現在就預測可能還有點早,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共用”之風興起,今後小夥伴們將會看到更多以“共用”命名的商品,那麼你希望它會是什麼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