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我們一起尋找散落在牛首山的“歷史遺珠”

有的時候, 我們看歷史, 就像是看大雨過後的牛首煙嵐, 稱得上美, 卻稍顯飄渺。 諸多史籍擺在那裡, 繞不開, 化不掉。 但畢竟, 時代過去了, 我們翻閱起來, 書上記得再清楚, 也終歸是霧裡看花。

“一座牛首山, 半部金陵史”, 牛首山歷史悠久, 至今仍然留存著諸多較為完好的很多歷史遺跡, 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緬懷憑弔。 今天, 我們就帶領大家走進牛首山, 撿拾那些散落在牛首山的“歷史遺珠”。

李瑞清墓

李瑞清墓位於佛頂寺與東入口遊客中心之間的山麓上。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 號梅庵, 一號梅癡, 入民國後別號清道人。 他是我國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和字畫鑒賞家, 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 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拓者。

他對書法藝術源流有獨到見解, 真、草、隸、篆諸字體皆精, 還善畫山水人物, 尤擅長古畫鑒賞, 一時清道人名聲大作, 甚至遠揚海外。 1920年初, 日本書法界特邀請清道人書寫碑帖展出, 因之被日本朝野譽為“中國書法家五百年來第一人”。

李瑞清一生育人不誨, 門下桃李芬芳, 著名學者秉忠、胡小石, 國畫大師張大千, 美術教育家呂鳳子以及撫州書法家李仲乾、何硯青、黃鴻圖等, 均出其門下。 1920年8月初, 李瑞清逝世, 享年54歲。 康有為曾致挽聯, 弟子胡小石、張大千等治喪, 將他葬于牛首山東麓現址。

摩崖石刻

明代摩崖石刻, 位於牛首山東峰兜率岩北崖, 距弘覺寺塔約一百米。 崖壁上共開鑿5個佛龕, 北壁3個, 東壁2個, 共有133 尊雕像。

石刻整體呈“幾”字形,三面岩石南北長11.5米,東西寬5.8-8米,中間圍合成約77平方米的平地空間,正窟面對祖堂山主峰獻花岩。在龕外左右兩壁上刻有記載牛首山“敕賜弘覺禪寺”所屬範圍的文字。

在西龕的下部相距高約0.39米處,另有一小龕,內鑿高0.45米的彌勒像一尊,藝術造詣高於其他諸像,且龕外石壁右側刻有“大明成化元年歲次乙酉五月五日口口真定成造彌勒佛一尊永遠供養”的題記。

弘覺寺塔

弘覺寺塔位於牛頭禪文化園內,塔高45米,七級八面,每面正中有一壺門、小窗兩扇,每層均挑出雕木飛據,造型典雅古樸,具有鮮明的江南風格,是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結構的磚塔。1956年在弘覺寺塔的地宮裡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

據《唐書》記載,唐代宗李豫感夢辟支佛,醒來之後就讓太子李適修建了弘覺寺塔,因為始建于唐代,所以又稱為唐塔。但目前我們看到的弘覺寺塔經過後期的修繕已經是一座明代風格的佛塔了。

明清時期,弘覺寺塔影被記為神奇的人文景觀。明代顧起元傳世名著《客座贅語》中記載:“塔影無不倒者。牛首山之塔影,在禪堂西夾室,闔雙扉觀之,影於縫中倒現,玲瓏可睹。”也有記錄稱,弘覺寺塔影在某個時刻會倒立在神龕上。當時人們遊覽牛首山,弘覺寺塔是必遊的景點。

岳飛抗金故壘

岳飛抗金故壘位於佛頂寺後山。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兀術率金軍逼近建康,岳飛在牛首山設伏,構築石壘,大敗金兀術大軍。岳飛抗金故壘,就是岳飛大戰牛首山時用赤褐色石塊壘成的圍牆,圍牆底寬0.5米,高約1.5米,蜿蜒起伏,高低錯落。

《宋史•嶽飛傳》載:“兀術趨建康,飛設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中抗之,金兵驚,自相攻擊。”這就是發生在牛首山的著名戰役——牛頭山大捷。

目前,岳飛抗金故壘還保留有一段200米長的石壘遺址。岳飛大戰牛首山,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故壘遺存至今,且有若干段完好者,可謂難得。

鄭和文化園

鄭和文化園位於牛首山西麓,在鄭和湖畔,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的墓塚。鄭和本名馬和、小名三保,出生于雲南一個穆斯林家庭,洪武14年,年僅12歲的馬三保被朱元璋派往雲南的征討大軍擄掠到南京,成為燕王朱棣的侍童。

鄭和跟隨朱棣“靖難”,戰功卓著,被晉封為“內宮監太監”,賜姓鄭。從永樂3年到宣德8年,鄭和7下西洋,歷盡艱險,與沿岸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締結邦交,促進友誼。死後被賜葬於此。據同治《上江兩縣》記載:牛首山有太監鄭和墓,永樂年命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卒于古裡,賜葬山麓。當地村民稱之為“馬回回墓”。

原墓壙呈長方形,南北走向,長約150米,東西寬約60米,墓頂高約8米。1985年修茸一新後的鄭和墓,保持了原墓回族和穆斯林葬儀習俗,為青石砌成的馬蹄形墓園。墓蓋石上雕飾雲錦、蓮花圖案,刻有阿拉伯文字。墓後牆鑲嵌石碑,陰刻隸書“鄭和之墓”。

古址文物,代有遺存,都是歷史積攢下來的寶貝。行走牛首山中,尋找藏在這裡的諸多歷史遺跡,在現實的場景裡求證記憶裡的歷史故事,自是別有一番滋味。

第七屆金陵禮佛文化月已經開啟,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在此期間(6月10日-7月10日)對外公開瞻禮,歡迎廣大遊客前來南京牛首山沐浴佛光。

石刻整體呈“幾”字形,三面岩石南北長11.5米,東西寬5.8-8米,中間圍合成約77平方米的平地空間,正窟面對祖堂山主峰獻花岩。在龕外左右兩壁上刻有記載牛首山“敕賜弘覺禪寺”所屬範圍的文字。

在西龕的下部相距高約0.39米處,另有一小龕,內鑿高0.45米的彌勒像一尊,藝術造詣高於其他諸像,且龕外石壁右側刻有“大明成化元年歲次乙酉五月五日口口真定成造彌勒佛一尊永遠供養”的題記。

弘覺寺塔

弘覺寺塔位於牛頭禪文化園內,塔高45米,七級八面,每面正中有一壺門、小窗兩扇,每層均挑出雕木飛據,造型典雅古樸,具有鮮明的江南風格,是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結構的磚塔。1956年在弘覺寺塔的地宮裡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

據《唐書》記載,唐代宗李豫感夢辟支佛,醒來之後就讓太子李適修建了弘覺寺塔,因為始建于唐代,所以又稱為唐塔。但目前我們看到的弘覺寺塔經過後期的修繕已經是一座明代風格的佛塔了。

明清時期,弘覺寺塔影被記為神奇的人文景觀。明代顧起元傳世名著《客座贅語》中記載:“塔影無不倒者。牛首山之塔影,在禪堂西夾室,闔雙扉觀之,影於縫中倒現,玲瓏可睹。”也有記錄稱,弘覺寺塔影在某個時刻會倒立在神龕上。當時人們遊覽牛首山,弘覺寺塔是必遊的景點。

岳飛抗金故壘

岳飛抗金故壘位於佛頂寺後山。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兀術率金軍逼近建康,岳飛在牛首山設伏,構築石壘,大敗金兀術大軍。岳飛抗金故壘,就是岳飛大戰牛首山時用赤褐色石塊壘成的圍牆,圍牆底寬0.5米,高約1.5米,蜿蜒起伏,高低錯落。

《宋史•嶽飛傳》載:“兀術趨建康,飛設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中抗之,金兵驚,自相攻擊。”這就是發生在牛首山的著名戰役——牛頭山大捷。

目前,岳飛抗金故壘還保留有一段200米長的石壘遺址。岳飛大戰牛首山,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故壘遺存至今,且有若干段完好者,可謂難得。

鄭和文化園

鄭和文化園位於牛首山西麓,在鄭和湖畔,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的墓塚。鄭和本名馬和、小名三保,出生于雲南一個穆斯林家庭,洪武14年,年僅12歲的馬三保被朱元璋派往雲南的征討大軍擄掠到南京,成為燕王朱棣的侍童。

鄭和跟隨朱棣“靖難”,戰功卓著,被晉封為“內宮監太監”,賜姓鄭。從永樂3年到宣德8年,鄭和7下西洋,歷盡艱險,與沿岸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締結邦交,促進友誼。死後被賜葬於此。據同治《上江兩縣》記載:牛首山有太監鄭和墓,永樂年命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卒于古裡,賜葬山麓。當地村民稱之為“馬回回墓”。

原墓壙呈長方形,南北走向,長約150米,東西寬約60米,墓頂高約8米。1985年修茸一新後的鄭和墓,保持了原墓回族和穆斯林葬儀習俗,為青石砌成的馬蹄形墓園。墓蓋石上雕飾雲錦、蓮花圖案,刻有阿拉伯文字。墓後牆鑲嵌石碑,陰刻隸書“鄭和之墓”。

古址文物,代有遺存,都是歷史積攢下來的寶貝。行走牛首山中,尋找藏在這裡的諸多歷史遺跡,在現實的場景裡求證記憶裡的歷史故事,自是別有一番滋味。

第七屆金陵禮佛文化月已經開啟,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在此期間(6月10日-7月10日)對外公開瞻禮,歡迎廣大遊客前來南京牛首山沐浴佛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