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衡山坊有個晝夜變裝的“灰姑娘”

每晚6點半, 灰青色的衡山坊8號樓準時亮起。 仔細一瞧, 這光斑並非來自額外的照明設備, 而是——磚。 對, 建築立面上的發光磚。

衡山坊所處的徐家匯商圈變化多斕, 於是, 建築師莊慎將“不斷變化”這一特質融入到了建築設計裡, 為8號樓定制了一套可變裝——白天理性低調, 夜晚感性魅惑。

機緣巧合, 最近三年內, 莊慎創建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在上海不同區域先後設計建成了五個立面改妝專案。 在他看來, 無論建築的內部功能如何, 外立面天生具有一種公共性。 知微見著, 這類“片段化”的城市更新建築實踐, 也充滿了意義和挑戰。

在市規土局昨天下午主辦的SEA-Hi!論壇上, 他表達的這番心得引起了共鳴。

不斷變化的戲劇感

城市活力有賴於新奇變化的舞臺背景。 莊慎對衡山坊8號樓的立面改造設計, 就算得上是為都市閒逛者創造戲劇性的舞臺背景, 從而提升區域吸引力的案例。

衡山坊位於徐匯區天平路與衡山路交叉口, 衡複歷史風貌保護區內, 保留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建造的新式里弄和花園洋房的原始建築風格, 改造為精品商業街。 其中8號樓原為三層洋房, 磚混結構, 木結構坡屋面。

對於莊慎來說, 最大的挑戰無疑是如何在不犧牲歷史風貌保護區統一性的情況下, 實現新舊建築之間標誌性的差異, 以及商業的活力。 順著這個思路,

他為這棟老洋房設計了一層新舊質地融合的外衣——舊的材料是青磚, 新的部分則是一種專門設計的發光磚。 發光體組件由拓彩岩透光板、勻光膜、導光樹脂板和LED燈帶集成, 與約9釐米厚的不銹鋼內線盒組成一塊“磚”。 兩者材質不同但尺寸、色彩和質感基本一致。

白天, 建築立面不發光, 整體塑造出傳統青磚建築的樸素安靜氛圍, 與周圍歷史街區融為一體。 當夜幕降臨時, 疏密有秩的發光磚, 獨樹一格的內透方式, 形成散與整、虛與實、前與後等一系列對比, 豐富了建築外立面的層次感。 改造後的8號樓作為高檔女裝的展陳售賣之用, 加之灰青的建築底色, 它像是一個晝夜變裝的“灰姑娘”。 行人過客十有八九均會駐足拍照,

地標的意義想必就是如此。

莊慎借助這樣的方式在表明, 相比霓虹燈烘襯出來的“熱氣騰騰”, 不妨注入一些內斂而有格調的精妙設計, 使建築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表情。 他也意在傳達出一種“上海性格”——隱藏時的板正與放開時的漂亮都透著點兒矜持。 今年, “發光磚及外牆裝飾立面”獲得了專利證書。

城市立起來的風景

莊慎組織實踐過五個外立面改造項目, 分別是衡山坊8號樓、龍華街道敬老院、斜土社區活動中心、徐匯區SVA綜合辦公樓和寶山區陳化成紀念館移建改造, 它們在功能、規模、區位、用途、狀況等方面各不相同, 設計策略也別具特色。 立面改妝全然不是表面功夫, 更需要一點深度。

熟悉與安靜,

是建築師營造陳化成紀念館項目的日常基調, 設計引進了公園中常見且省材的建築類型——開敞圍廊。 四條長短不一, 寬窄各異的單坡頂敞廊環繞在既有建築的周圍, 形成連續的柱廊空間, 並與原有建築曲折的邊界圍合成大小形狀不一的庭院。 有效擴大和規整了紀念館的空間和體量, 最大限度地拉長了出入口流線, 為這個不起眼的小建築賦予了端莊體面的外觀形象和富有韻律的空間序列, 並在保持原有建築封閉外牆的情況下, 實現了與公園環境融合的開放邊界。

在著手設計龍華街道敬老院的立面美化工程時, 建築師發現它的平面佈局與其說是一座養老院, 不如說是一家醫院——一條中間走廊將各種房間功能化地串聯在一起,

彼此隔離, 空間狹小的居室陽臺也無法承載有品質的公共交流活動, 於是建築師結合立面改造對敬老院的使用功能做出調整, 增加公共活動的空間。

在建築師的奇思妙想下, 改妝後的立面, 成為時尚迷人的廣告, 供觀光凝視的景觀藝術;成為生活功能外溢的痕跡, 表層與內部空間彼此黏連;也成為城市日常公共生活的容器。

這些項目促發了建築師的思考——建築的表皮可以獨立於內部空間而存在嗎?立面改妝具有哪些新的建築學意義?答案是肯定的。 在莊慎看來, 立面改妝是建築在城市中的自我微調。 “如果說新建趨向於一種強制性介入和重型改變的話, 那麼調整的立場則基於順應性介入和輕的控制。 ”他還表示,如果要塑造城市建築的品格與品質,建築師的責任不僅是把力量投注到重大的、有標誌性的專案上,也應關心那些日常的、普通的、微小的、和大眾生活密切關聯的地方。

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

”他還表示,如果要塑造城市建築的品格與品質,建築師的責任不僅是把力量投注到重大的、有標誌性的專案上,也應關心那些日常的、普通的、微小的、和大眾生活密切關聯的地方。

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