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山深處“繡”出幸福夢——烏蒙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

新華社成都6月18日電 題:大山深處“繡”出幸福夢——烏蒙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

新華社記者董小紅、潘德鑫、楊靜

烏蒙山片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於一體, 覆蓋雲、貴、川三省毗鄰的38個縣(市、區), 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以來,烏蒙山片區貧困人口從338.6萬人減少到273.3萬人。

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記者近期深入烏蒙山片區蹲點調研發現, 當地積極探索尋求新突破、激發新動能, 一場脫貧攻堅“大決戰”正在烏蒙山片區轟轟烈烈展開。

搬進新家園、過上新生活、有了新盼頭

“磚要砌得整整齊齊, 自己的房子馬虎不得。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丙底鄉布洛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貧困戶石一日火正在工地上趕工。 再過不久, 他將有自己的新家了。

石一日火住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山上, 一家8口擠在一間土坯房裡。 “新房有100多平方米, 還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 想想都覺得舒服。 ”石一日火說。

石一日火是烏蒙山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受惠的貧困戶之一。 “十三五”期間, 雲南、貴州、四川計畫易地扶貧搬遷346萬人。

“開展脫貧攻堅要堅持以人為本, 正確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事之間的關係。 ”雲南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說, 烏蒙山片區百萬人口大遷徙, 將使生產力、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發生巨變。

突出抓好通路、通水、通電、通網路工程,

烏蒙山片區集中力量補“短板”。 四川“十二五”時期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8400億元, 是“十一五”期間的1.9倍, “十三五”期間將投入2450億元實施交通精准扶貧;“十二五”期間, 貴州累計投入烏蒙山片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共計31.65億元, 2016年全年共安排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1.6億元, 比上年增長55.2%;2016年雲南烏蒙山片區發展與扶貧攻堅專案完成資金超過470億元……

算好“數字賬”, “一村一幼”、衛生室、文化室、“農民夜校”等社會事業的大力發展, 讓烏蒙山片區貧困群眾享受到了越來越好的公共服務。

“三金”農民:拿租金、分股金、掙薪金

搬出大山, 烏蒙山片區不少貧困戶的“身份”正發生轉變:從“土裡刨食”的傳統農民成為新市民,

入股合作社分紅成為股東, 進城入廠成為產業工人, 逐漸變為依靠土地拿租金、分紅拿股金、打工掙薪金的“三金”農民。

四川涼山雷波縣農民有種植芭蕉芋喂豬的習慣, 用芭蕉芋喂出的豬被稱為芭蕉芋豬, 質優價高。 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以芭蕉芋豬為主的特色畜牧扶貧產業, 在全縣建立了5個芭蕉芋豬養殖基地, 計畫用3-5年發展芭蕉芋豬20萬頭, 每頭芭蕉芋豬養殖可獲利千元以上, 是普通豬的5倍, 將有力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貴州赫章縣水潮村村民吳燕燕, 3個孩子在讀書, 因學致貧。 去年10月, 她將政府發放的“特惠貸”5萬元入股到村裡養雞場, 今年10月將能從養雞場領到首次8000元的股東分紅。 “孩子學費不愁了, 平時還能在養雞場打零工,

1天能掙70元。 ”吳燕燕說。

“找准好路子, 勝過給票子。 ”烏蒙山片區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核桃、中藥材、青花椒、馬鈴薯等特色產業正成為當地“扶貧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為了精准施策, 烏蒙山片區還結合自身實際, 在“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 用足“繡花”功夫。 貴州探索形成了精准識別“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四川提出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生活、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好”目標;雲南建立了“掛包幫、轉走訪”工作模式, 編織起全面“精准滴灌”的網路, 讓扶貧更精細、精准。

點“綠”生“金”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在四川沐川縣底堡鄉水月村, 成片荷田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

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鄧亞東, 瞅准了緊鄰荷花種植基地這個商機, 去年7月回鄉辦起了“兄弟農莊”。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荷花盛開的旅遊旺季一個月收入輕鬆超過3000元, 過去簡直不敢想。 ”鄧亞東說。

現在, 沐川縣森林覆蓋率已超過77%, 農民吃上“鄉村旅遊飯”, 旅遊綜合收入達9.93億元。

雲南魯甸縣是農業大縣, 山高坡陡、溝壑縱橫, 早期當地有種烤煙的傳統, 坡地基本被開墾出來種煙葉。 該縣森林覆蓋率一度銳減至9.6%, 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嚴重。

近年來, 村幹部帶頭引導示範, 村民們開始種植花椒, 當地還積極發展花椒林下養殖業。 現在, 花椒樹不僅成為當地的生態樹, 也變成了致富樹, 魯甸的森林覆蓋率也回升到34.7%。

“生態發展、綠色崛起是我們的基本定位, 只有生態產業能將生態資源變為生態資本,也只有以生態產業作支撐,生態脫貧才不僅僅停留在夢想上。”四川沐川縣委書記魯力說。

只有生態產業能將生態資源變為生態資本,也只有以生態產業作支撐,生態脫貧才不僅僅停留在夢想上。”四川沐川縣委書記魯力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